內蒙古日報社草原雲|寶花:帶領牧民種梭梭林闖出特色致富路

2021-01-20 亮麗阿右旗


在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浩雅日呼都格嘎查,提起該嘎查牧民寶花,嘎查的農牧民總是豎起大拇指。在嘎查牧民們眼裡,她既是遠近聞名的防沙治沙帶頭人,更是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

「寶花可是我們嘎查致富的功臣,為了改善嘎查生態,增加收入,她帶領我們種梭梭林發展沙產業,還成立綜合養殖公司帶領大家一起增收致富,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收入,我們村民打心眼裡感激她!」該嘎查牧民劉明說。

寶花在梭梭林採挖肉蓯蓉

2000年初,寶花和丈夫響應退牧政策,搬遷到浩雅日呼都格嘎查種地,讓她沒有想到的是,當地惡劣的風沙天氣,經常讓早上撒播的種子,晚上一場風全部捲走;剛出土的幼苗,往往是大風過後,農田變成了荒蕪的沙田。一年種田下來,有的農牧民甚至連成本都收不回來。惡劣的自然環境嚇退了許多搬遷的農牧戶,讓和寶花一起搬遷過來的80多戶人家逐漸減少到十幾戶,當鄰居勸寶花和他們一起離開時,這個倔強的蒙古族女人卻說:「我不走,我要留下治沙。」她打算用梭梭這種頑強不屈的植物來改變這片土地的面貌。

寶花和丈夫在梭梭林採挖肉蓯蓉

2001年,寶花購買了幾萬株梭梭苗,和丈夫一起開始在嘎查周圍的沙灘中種梭梭。在沙灘中種樹的艱辛,是常人很難想像的。「初春的天氣還冷,我們就穿上厚皮襖、戴上棉帽子栽種梭梭苗;夏天給梭梭補水時,荒沙灘裡陽光毒辣,沒遮沒攔,我們頂著高溫酷暑經常一幹就是一天;沙灘中風大,沙子打得臉生疼、睜不開眼、邁不開步,可我和丈夫相互鼓勵著,一定要種出成效。」寶花說。

寶花調用春季種植的梭梭苗

沒有水車,寶花和丈夫在沙地邊上挖個大坑,鋪上塑料,把井裡面的水抽到坑裡面,再用桶一桶一桶提著澆灌梭梭;為了種梭梭,經常是中午餓了就吃個饅頭、喝幾口涼水湊合一頓……就這樣,一直日復一日種下去,從幾畝到幾萬畝,再到幾十萬畝,讓昔日的「風沙灘」終於變成了「新綠洲」。

寶花在梭梭林中打坑補種梭梭苗

有了生態效益還要有經濟效益,寶花開始嘗試在梭梭上嫁接蓯蓉,試種成功後第一次採挖的蓯蓉達1000多斤,掙了兩萬多塊錢。

看到種梭梭嫁接蓯蓉回報高,於是寶花帶頭發動嘎查的牧民一起。在她的帶動下,嘎查種樹的人越來越多。如今在嘎查周圍,造林面積已達55萬畝,而寶花一個人就種樹16萬畝,在梭梭林中嫁接蓯蓉8萬多畝,僅此一項,每年就讓嘎查戶均增收2至3萬元。

梭梭連片成林

種梭梭改善了嘎查生態環境,也給嘎查農牧民帶來了收益,如何進一步讓嘎查農牧民增收?寶花經過考察了解,她決定依託梭梭林這個綠色「銀行」和當地口碑出眾的羊肉為基礎發展特色養殖。2012年,寶花帶頭成立了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育肥山羊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出資購買了100隻小羊分給3戶農牧民飼養,通過自己只收回成本其餘收入都歸養殖戶的形式,吸引農牧民紛紛入社。寶花還註冊成立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綠洲沙草產業綜合養殖公司,並申報啟動實施5000隻規模鎖陽羊特色養殖基地項目,相繼建成特色養殖區、青貯窖、冷庫、雞舍及肉蓯蓉加工、肉製品加工車間等配套設施,以 「基地+合作社+農戶+公司」的方式,吸引了19戶農牧民入股,組織購進2000隻基礎母畜,形成了年養殖達5000隻(頭)規模,通過農牧民入股年底分紅的形式,每年每戶創收達10多萬元,帶動了嘎查一大批農牧民走上了創業致富之路。此後,寶花又通過「基地+合作社+農戶+公司」的經營模式籌建養雞合作社,合作社引進廣州優良品種土山雞,以每戶5000元入股、年底分紅的形式幫助嘎查3名貧困戶脫貧。在養殖當地特色鎖陽羊、土雞的同時,現在又養起了鎖陽豬,並將豬仔分給牧民們飼養,而且先不收錢,牧民們將豬養大賣了錢再給她豬仔的錢,進一步拓寬了農牧民增收致富路。

寶花成立的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蘇木綠洲沙草產業綜合養殖公司

19年來,寶花帶領嘎查農牧民種梭梭林改善嘎查生態增加收入,並通過成立綜合養殖公司拓寬嘎查農牧民致富路,贏得了鄉親們的讚譽,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大漠梭梭女人」。寶花先後被評為全國綠化勞動模範和全國三八紅旗手,今年又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今年,我在嘎查栽種了200多畝白刺,並在白刺上嫁接了鎖陽,到2022年初,鎖陽就可以採挖了,如果栽種成功每畝的收入可以達到2000元左右。今後,我將繼續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在防風固沙改善生態的同時,創新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帶動更多的農牧民辛勤勞動、共同致富,讓增收致富的路越走越寬!」寶花說。


來源:內蒙古日報社原創


相關焦點

  • 寶花:讓昔日「風沙灘」變成富民「綠洲地」
    「寶花可是我們嘎查的功臣,為了改善嘎查生態,增加收入,她帶領我們種梭梭林發展沙產業,還成立綜合養殖公司帶領大家一起增收致富,我們村民打心眼裡感激她。」嘎查牧民劉明說。最初,寶花沒種樹,而是種地。寶花開始嘗試在梭梭上嫁接蓯蓉,第一次實驗就收了1000多斤蓯蓉,掙了2萬多塊錢。看到種梭梭嫁接蓯蓉回報高,於是寶花帶頭發動嘎查的牧民一起幹,在她的帶動下,嘎查種樹的人越來越多。如今在嘎查周圍,造林面積已達55萬畝,而寶花一個人就種樹16萬畝;在梭梭林中嫁接蓯蓉8萬多畝,僅此一項,每年就讓嘎查戶均增收2至3萬元。
  • 內蒙古脫貧答卷丨沙裡淘金林綠民富
    ◇內蒙古奮力書寫山青、業興、民富的新篇章,讓生態增綠、百姓增收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境內擁有森林、草原、溼地、河流、湖泊、沙漠等多種自然形態。
  • ...探訪「託力罕」牧民之家旅遊點 看牧民蘇·呼格吉勒圖的致富...
    70公裡,只見一片碧綠的草原上,一座裝修講究的二層別墅小樓分外引人注目,走進樓內,寬敞明亮的房間,配備齊全的各種家電,看起來十分溫馨舒適;而在小樓外一側,則是一排整潔的白色蒙古包,充滿著民族風情特色——這就是「託力罕」牧民之家旅遊點的住宿區。
  • 網上內蒙古馬賽發布會|內蒙古日報社|鄂爾多斯草原旅遊區|內蒙古...
    今年內蒙古馬賽將「不止於賽」,還將在網上進行直播,以及同期舉辦系列活動。觀眾可關注內蒙古日報社、內蒙古廣播電視臺文體娛樂頻道、騰格里網所屬網站等新媒體平臺,及時了解馬賽活動和直播,收穫網上內蒙古馬賽全新的觀賽體驗和有機的交互融合。同時,今年「網上內蒙古馬賽」將聯合快手、抖音等平臺,策劃以歌舞形式的「馬上有聲」、以舞蹈為表演形式的「馬上起舞」短視頻徵集活動。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從作品到產品 民族文化鋪就草原致富路
    在內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的烏蘭毛都大草原,即將舉行草原盛會——那達慕。可就在幾年前,這些繡娘還散落在草原的各個角落,既不利於民族刺繡的傳承,也形成不了規模和收益。作為村婦聯主席的秀雲,主動請纓在2016年成立了這家薩日郎巾幗民族手工藝品專業合作社。  正當秀雲一籌莫展時,合作社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不僅申請到了免息貸款,而且還獲得了專業培訓的機會。
  • 一畝田產業地圖:內蒙古草原肉羊產業升級與生態共贏
    一畝田「食尚之星」寶音參加央視《識材有道》節目 現場獲兩百萬採購大單為了保護這片天然的草原資源,寶音回到家鄉,創辦了大有益生態農牧合作社,通過提倡現代化養殖和科學化管理理念,實現了內蒙古草原肉羊產業升級與生態的「共贏」,不僅帶動了當地牧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為消費者提供了原生態的優質農產品,重新將科爾沁美麗的草原還給了當地牧民。
  • 草原人自己的APP:「草原APP」——雲上「草原」聞達天下
    「草原雲」立足內蒙古區情、面向全國開放,既是新時代輿論導向、思想旗幟、社會價值的引領者,也是提供綜合服務、融合多元渠道、製作新鮮內容的網際網路信息「大窗口」,更是內蒙古全政務、全服務、全媒體、全用戶大平臺,因時孵化創新的「草原APP」則讓「草原雲」的「聲音」傳播得更快、更遠、更廣。
  • 內蒙古大戈壁牧區,牧民不養牛羊,只靠撿石頭照樣實現身價百萬夢
    於是,牧區也就沒有了草原。內蒙古阿拉善銀根蘇木就是如此,雖然這片牧區幾乎沒有草,但戈壁灘上卻遍地都是寶石,真正的寶石——天然水晶、瑪瑙石,不計其數,因此而發大財的當地牧民也非常之多。所以別看當地牧民不牧牛羊,卻依然衣食無憂,靠的全是在自家牧場裡隨手撿來的石頭換成了厚厚的鈔票!
  • 種活一棵樹,就多了一個伴——記植樹防沙15年的內蒙古額濟納旗退休...
    退休前擔任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古日乃蘇木蘇木達(鄉長)等職務,退休後在巴丹吉林沙漠邊緣承包荒漠2000畝,堅持不懈種樹播綠。 15年來,圖布巴圖帶領家人種植梭梭等沙生植物5萬多株,集中連片500多畝,為巴丹吉林沙漠豎起了一道10多公裡的梭梭圍欄。
  • 包頭:草原上的「世外桃源」 走出特色生態致富路
    望著荒無人煙、拆遷時堆滿建築垃圾的土地,種樹的想法在劉峰的腦海裡閃現出來,種樹就種經濟林,於是,劉峰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從全國各地買回了各種果樹,開始在自家院子裡試種,劉峰種植過棗樹、板慄樹、大櫻桃樹、梨樹、桃樹、杏樹、李子樹……所有能想到的都種了個遍,而且這一試就是5年,剔除了不適合種植的品種,保留了包括杏
  • 通訊:在庫布其沙漠裡養螃蟹 內蒙古牧民找到致富新路徑
    敦美 攝中新網鄂爾多斯9月23日電 題:在庫布其沙漠裡養螃蟹內蒙古牧民找到致富新路徑中新網記者 李愛平看著在水裡遊來遊去的螃蟹,52歲的那仁滿達胡分外高興。這位出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呼和木獨鎮巴音溫都爾嘎查的牧民,曾是當地出了名的養牛大戶,但現在卻變成了「養蟹大戶」。
  • 【第十七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八月飛歌——雲上歌曲大賽暨...
    8月16日晚,八月飛歌——雲上歌曲大賽暨來草原嗨歌活動作品演唱會頒獎晚會在呼和浩特市如意廣場舉行。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王磊 懷特烏勒斯 攝涼爽的夏夜,很多市民早早來到廣場上等待,現場人聲鼎沸、座無虛席。「我在草原等你來,等待你出現,讓愛化作美麗的雲,飄到你身旁……」晚8時整,由決賽選手包春明演唱的一首激昂動感的《在草原等你》拉開了頒獎晚會的序幕,點燃了全場觀眾的激情。
  • 草原APP:雲上「草原」聞達天下
    「草原雲」立足內蒙古區情、面向全國開放,既是新時代輿論導向、思想旗幟、社會價值的引領者,也是提供綜合服務、融合多元渠道、製作新鮮內容的網際網路信息「大窗口」,更是內蒙古全政務、全服務、全媒體、全用戶大平臺,因時孵化創新的「草原APP」則讓「草原雲」的「聲音」傳播得更快、更遠、更廣。
  • 「愛上內蒙古」內蒙古大草原一見傾心
    朱耀東形容說,站在陳巴爾虎旗茫茫草原上,猶如走進了綠色的海洋,除了頭頂一片的湛藍,腳下鋪展開來的是一望無際的絨絨綠毯,清風拂過,有節奏的起伏像是微湧的綠浪。沒有任何屏障,鋪陳遠方,直與天穹相連,那麼的高遠,那麼的遼闊。當然,吸引朱耀東的不止美景,還有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熱情的牧民和傳統的蒙古族文化。
  • 一棵梭梭樹的自白
    我生長迅速、枝條稠密、根系發達、適應性強且防風固沙,所以大家把我種在了 內蒙古、新疆、甘肅等沙漠地區, △ 內蒙古阿拉善螞蟻森林6號梭梭林
  • 【治國理政新實踐·內蒙古篇】「十個全覆蓋」新牧區建設不做一次...
    「十個全覆蓋」工程完善了牧戶基本設施,西烏旗牧民蘇·呼格吉勒圖做起了家庭牧場旅遊業,年收入達到60萬元。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通拉嘎攝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通拉嘎攝  三分建設,七分管理。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整治,錫林郭勒盟農村牧區正在向著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目標快步邁進。為確保「十個全覆蓋」工程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和長久使用效益,錫林郭勒盟各旗縣市區結合實際,分別制定了環境整治和後期管護實施辦法,探索新牧區的管理和發展模式。  「沒有產業做支撐,新牧區建設就是一次性的盆景。
  • 邵立功:帶領村民種白朮,共同奔上致富路
    周口日報新周口客戶端記者 韋偉 通訊員 劉銘威日前,記者來到沈丘縣石槽集鄉小王營村,了解該村種植中藥材白朮的相關情況。致富後,邵立功不忘鄉鄰,帶領村民種植白朮,並免費提供技術指導,因此被評為「小王營行政村2019年度致富帶頭人」。「白朮是一種常用的大宗中藥材,畝產3000斤左右,每畝淨賺5000元以上,利潤相當可觀。」邵立功介紹說。據了解,多年來,小王營村以種植玉米、小麥為主,村民收入有限,紛紛外出務工。
  • 【第1685期】人物|敖雲:鄂溫克草原上的堅守者
    敖雲還考取了翻譯證,不斷將法律知識與民族語言融會貫通。作為嘎查第一書記和幫扶幹部,敖雲把語言優勢運用到幫扶工作中,多次成功調解了不同民族群眾之間的糾紛,引領嘎查牧民走上致富路。
  • 錫林浩特牧民馬背上的好日子
    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巴·巴特爾一家最忙碌的時候草原旅遊進入旺季他們每天都要接待不少來騎馬的遊客巴·巴特爾是錫林浩特市寶力根蘇木希日塔拉嘎查人曾經主要靠養牛羊為生錫林郭勒盟馬產業的蓬勃發展為當地牧民帶來了新機遇近年來巴·巴特爾將發展重心轉移到發展馬產業上把馬產業和旅遊業結合起來日子過的是一天比一天好成了當地勞動致富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