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號文史領域春節特輯獨家供稿。
「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這是朱熹在武夷山,詩興大發創作出的《九曲棹歌》。武夷山不僅以大自然獨有的魅力,吸引著無數遊客流連忘返,更積澱了豐厚的人文歷史。在逢年過節之際,武夷山當地的居民的餐桌上,都會出現一道相同的美食,難道是他們事先約定好,每家必做的嗎?
在介紹這道菜之前,小編先讓大家認識一下,這道菜的發明人,他就是朱熹。看到這裡,大家也許有些疑問,朱熹是著名的理學家,他和廚師又有什麼關聯。難道不會做飯的廚師,不是一個好理學家嗎? 朱熹是南宋時期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在封建社會時期,他的理學思想對後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從四德」理論更成為元、明、清三朝統治者束縛百姓思想的工具。
紹興十八年,朱熹考中了進士,正式步入官場,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朱熹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官運最好時,他為宋寧宗講學,這可不是一般大臣能做的事兒。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當時,朝廷由外戚的韓侂胄和宰相趙汝愚共同把持朝政,兩人在暗地中較勁,都想將對方扳倒。韓侂胄動不了趙汝愚,於是,他就對趙汝愚的左膀右臂朱熹發起了進攻,故意在皇帝面前參了朱熹一本。正因此時,朱熹在朝廷中的地位開始下滑。
1163年11月,朱熹決定辭職,遠離官場。朱熹居住武夷山九曲溪時,不少學生慕名前來向朱熹求教。在閒來無事期間,朱熹就喜歡在廚房中,親手烹飪美食。 這天,朱熹想在廚房琢磨一道新菜式,經過簡單的思考後,他突然有了靈感。首先,他在瓷盤子上鋪一層剛剛切好的薄肥肉片,然後在盤上擺放後瘦肉做成的丸子,疊成塔形為主,為了讓丸子變得更好看,朱熹將雞蛋煎成雞蛋片,以一層丸子一層蛋的方式,給丸子蓋上薄片。
擺盤工作結束後,為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還需要在盤子的周圍放入必備作料,盤子底部也會加入白扁豆,將其放入鍋中用文武火蒸熟。 朱熹將這道菜創造出來後,他便邀請文人雅士來到家中作客,讓他們品嘗這道美食,這道菜不僅味道可口,還營養具佳。正因如此,這道菜很快就受到當地人的歡迎,朱熹的諡號為「文公」。所以,當地人便將這道菜命名為「文公菜」。但是,朱熹製作出來的菜,為什麼會成為武夷山人過年的必備菜呢?
在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討一些好彩頭,如貼春聯增添喜慶的氣氛,吃魚意味著年年有餘,將家裡清潔得乾乾淨淨,是想把黴氣趕走等等。 「文公菜」會擺放成塔形寓意著,家中的學子會金榜題名,吃了「文公菜」後,大人吃了會愛情美滿,事業更上一層樓。同時,家人讓小孩吃「文公菜」,是想讓孩子有敏捷的思維,學業更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