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疫情爆發前,我和夥伴們去了日本的東海北陸。此行的路線基本和「升龍道」(日本國家旅遊開發項目,連接了日本中部最大城市名古屋到日本石川縣能登島)吻合,比起東京、京都、大阪和北海道地區這些為人熟知的目的地,東海北陸地區保留了很多未被打擾的本地生活,是更謙和、緩緩敘述的一種風格。我將在之後的推送中分幾期與大家一起梳理回顧。名古屋是我們此行抵達的第一站,因為是最後一個工作日的下午,我們的行李還未來得及送往酒店,就先前往位於鶴舞的一家設計事務所拜訪。結束公務之後,一行人決定周末前往名古屋的一處市內園林——德川園。熟悉日本的朋友都知道,名古屋是座工業城市,聚集了豐田、東麗、三菱電機、則武陶瓷、朝日啤酒等眾多企業,但實際上知名的建築遺產和旅遊景點並不多。德川園,從名字上就可以猜到是和江戶時代德川家族有著密切關係的。注釋圖:德川家族嫡系的標誌物
三葉葵,德川葵紋
德川園主人德川光友的父親是德川義直,也就是幕府初代將軍德川家康的九子。德川家康在生前明定遺願,若是本家德川秀忠(第二代將軍家/德川宗家/德川家康三子)沒有子嗣繼承將軍之位,便從義直的尾張德川家與賴宣的紀州德川家當中選出下任將軍繼承人。因此德川義直家族就成為了御三家(とくがわごさんけ Tokugawa Gosanke)中的首家,作為德川幕府將軍繼承人之列選。1607年,德川家康的四子松平忠吉病逝後無子繼承而被廢藩,德川義直以47萬2344石入主清洲,並開始建造名古屋城而立藩,成為初代藩主。德川光友後來成為了尾張藩第二代藩主,但他卻是個不善治理而喜茶弄武的藩主。在元祿8年(1695年),他將藩主之位禪讓給和正室千代姬所生的嫡子德川綱誠,為自己建造了退隱後的居所「大曾根宅地」,於是便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德川園。1931年,第十九代藩主德川義親決定將宅邸和庭院捐贈給名古屋市,翌年這座大名庭院才得以面向公眾開放。大名庭院與後來開放的美術館、文庫,構成了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德川園景區。經過二戰和五十年紀念兩次修復之後,初步形成今日之面貌。德川園的入口處也被稱為「大曾根口」,大曾根是名古屋東區與北區交界的地域之名。通往園林的玄幽之路將外部城市和內部庭院的動靜空間分隔,光線變化由明至暗,再由暗至明。德川園最初建造時佔地面積13萬坪,約44公頃,其中陸景和水景平分秋色。進入園內的短暫一瞬給人小徑通幽,卻又豁然開朗的體驗感。內園由橋廊連接著池景,搭配著四季之間色彩循環變化的楓樹,使訪客在一年中不同的時節入園都有不同的感受。簡單來說,日本傳統庭園的發展從奈良至江戶時代可分為三個階段。從奈良時期的「池泉舟遊式」庭園逐漸發展了更多符合日本人喜好和情趣的庭園細部處理手法,到了鎌倉時代,政權由貴族階層轉移至武士階層,寢殿式庭園轉變為武家式樣的庭園,室町時代發展為「書院式」庭園,演變為「池泉回遊式」庭園。後又在「淨土庭園」的基礎上,融入禪宗思想,形成了一種用象徵性的手法詮釋庭園禪境韻味的禪宗庭園類型——「枯山水」式庭園。隨著茶道在桃山時代的盛行,促進了新的庭園形式的出現——茶庭,這是一種與茶室相配的庭園類型。到了江戶時代,造園手法更加多樣化,形成了將池泉園、枯山水、茶庭融入一園之中的綜合性「洄遊式」庭園。德川園就是集合了多種造園手法的一個代表性大名庭院,整體構成中最重要的水景就是這個「洄遊式」的龍仙湖,據說在湖上能浮起16槳式划船,湖畔至今還保留著停泊船塢。環湖搭配著高低錯落、種類各異的樹植,可謂是移步一景,百轉千回。前文我們提到德川光友喜茶弄武,那麼在德川園裡怎會少了茶室如此重要的場所。瑞龍亭茶室以德川光友的諡號「瑞龍院」命名,此亭居於龍仙湖南岸,面向西湖堤,採用了有樂流制,外觀也仿照了有樂齋如庵。關於有樂流很少被人提及,這一流派創自織田長益,他曾在千利休門下學習,被譽為「利休七哲」。後來自己創立了有樂流,號有樂齋如庵,其所建茶室「如庵」為日本國寶之一。他的另一重要身份是日本戰國時代大名織田信長的胞弟,因此所創流派沿襲了武士貴族階級的傳統,成為了這一高權階級所推崇的茶道,以藩主、城主為主要傳承發展目標,受眾範圍雖小但藝術成就很高,作為藩主的德川光友恰好正是這一階層具有代表性的傳承者。西湖堤是以中國古代文化名人白居易、蘇東坡所描繪的杭州西湖為靈感而縮建的景點,是日本庭院中的異國風情。人在茶室中,便可藉此景雲遊萬裡之外的中國。當時的造園者喜愛將京都及中國的美景,還有和歌所描繪的景色等喜愛的世界在庭園中完美再現。不僅可讓主人自己欣賞,亦可作為與將軍、其他大名、家臣、京都的貴族們進行交流與遊園時之雅趣。整個園中最大規模的建築就是這座觀仙樓,也是觀賞龍仙湖的最佳地點,現在是一家提供法式料理的餐廳。這裡也是德川園、德川美術館和蓬左文庫的中心點,是三個場景切換的啟承轉折之處。從觀仙樓中望向湖中央,其中點綴著若干小景觀,以黑松為背景的小島,湖上懸浮著的紅葉,水中沙石與倒影,令人目不暇接。距離觀仙樓不遠,是龍門瀑布,名字起源於鯉魚跳龍門之傳說。這裡用於堆疊地勢的石塊是來自尾張家江戶下宅地遺蹟內的瀑布石塊,後將其復原重現於德川園中。清澈的溪流從瀑布順流而下,流向山谷,像大海一樣,象徵著日本的自然景觀。在寬文9年(1669年)興建的尾張家戶山宅地內,建有被稱為當代第一的庭院,園內有龍門瀑布並形成了一條叫做「鳴鳳溪」的溪谷。水流過溪流中的飛石急流而下形成瀑布,令當時出席遊園會的將軍和各地諸侯都羨慕不已。據日本早稻田大學的考古發掘調查,這些石塊是伊豆石的安山巖,總數為360塊,總重量達250噸,是建造江戶城時剩下的餘料。德川園利用這些石料建造了瀑布、護壁、河川和飛石等,使園內形成高低錯落的地勢。用檜木建造的這座虎仙橋,距離地面約5米,站在橋上觀望上遊可想像山水畫中深山幽谷,觀望下遊可見潺潺溪谷流向龍仙湖。從灌木樹林中流出的溪水,穿過層層楓葉林,流入龍仙湖的這一形態好似虎尾,故才有虎仙的典故。
從虎仙橋繼續向北挪步,則是更為壯觀的大曾根瀑布,它隱蔽在園中北部高處的林蔭深處。瀑布分上、中、下三層巖石組合,整體落差高達6米。伴著巨大的擊打巖石的聲響傾瀉而下,水花送來撲面的清涼。瀑布的背面是德川園的最高點,比龍仙湖的水面高出11米,北高南低在古代風水中最具祥和之氣。作家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讚》一書中闡述了日本人的美學體系,認為「陰翳造就了東方建築美,美,不存在於物體之中,而存在於物與物產生的陰翳的波紋和明暗之中。」由於陰翳,事物都不清晰地呈現在人們的面前,而是隱藏在一種隱約而模糊的光線中,根據想像,那種美感能增強很多倍。
這種美學思考在日本庭院中也得以體現,造園者十分注重光影虛實的搭配,就像樂章有前奏高潮起伏,賞園很少如瞻仰宮殿廟宇般一氣呵成,反而需要停頓、反轉、迂迴、復遊之樂趣,在宏大的景觀和微小的細節中,品味共鳴之外,個體自我發現的窺看之趣。
注釋圖:德川園中正在拍攝的新娘
作為有著江戶時代風格的大名庭院,德川園也非常適合新人們拍攝和式結婚紀念照,龍仙湖、觀仙樓、瑞龍亭、西湖堤都常常作為拍攝地點。白無垢是日本傳統衣裳,從室町時代起開始,作為上級武士家庭的結婚禮服,這一傳統沿襲至今。綠茵映襯著身著白無垢的新娘,與周圍的環境相得益彰。我們還注意到攝影師會特意去捕捉楓葉之影下的新娘,白無垢高貴的衣料質地和精美紋樣,只有在明暗交替、光澤反射時才能被挖掘出細節之美。十一月下旬的日本中部正是秋高氣爽的天氣,很多名古屋本地的家庭相約帶著孩子們外出賞秋。船塢附近有供遊人休憩的碼頭,那些身著可愛和服的孩子們站在岸邊丟下魚食,伴隨著天真的笑聲,使得池中各色錦鯉在翻躍出水面,龍仙湖一時間波光粼粼,場面溫馨。德川美術館
在德川園面向公眾開放之後,1935年德川美術館也正式開館,館內收藏了尾張德川一族的重要遺物財產,這些收藏品包括了藝術品﹑家私道具﹑盔甲﹑衣物等,都是江戶幕府(1603-1867)的德川一族世代相傳的物品。除此之外,鎮館之寶還有世界聞名的12世紀藝術作品「源氏物語繪卷」等9樣國寶。因為德川美術館內禁止攝影,關於內部展覽介紹我們將採用來自其官網的資料及圖片為大家介紹。美術館內共有9個展覽室:
茶禮行儀:將軍的茶室
這一區域陳列著按照位於名古屋城內二之丸御殿的茶室複製而成的茶亭模型,以茶代禮是江戶時代的將軍﹑諸侯接待客人時必不可少的禮數,而茶室和禮法就體現武士的品位修養。前文所提到的有樂流,便是當時流行於貴族階層的一種茶道禮法,至今仍有少數人研習。
第3展覽室將軍宅邸的禮儀廳
從這間展覽室開始,館內空間逐漸變得開闊、明亮起來。這裡陳列的文物是將軍宅邸宴會廳中的一部分物品,風格仿照位於名古屋城內二之丸御殿的鎖廳以及大廳,各室設有壁龕﹑多寶格式框架﹑書齋﹑並均配有武家古董擺設,圖上所繪為貴族階層集會、生活之場景。
將軍府中的能劇舞臺
這一展覽室是全部展覽空間中最大的,因為容納了一個帶有屋頂和四柱的室內能劇舞臺,整體木結構按照位於名古屋城內二之丸御殿的古建原始尺寸,忠實地恢復了原貌。能劇是日本獨有的一種舞臺藝術,為佩戴面具演出的一種古典歌舞劇 ,從鎌倉時代後期到室町時代初期之間創作完成。用於能劇表演的舞臺是將軍府中的必不可少的部分,通常在接待賓客時和喜慶之日上演助興。
第5展覽室優雅的生活物品
這裡展示的是將軍和夫人曾經使用過的私人物品,這些內房物品中,有不少修身養性的道具和首飾等。在看過前面極具氣勢的能劇舞臺後,這裡將我們的心情緩緩重回了平和之態。
第6展覽室王朝傳統的精華:源氏物語繪卷
日本平安時代女作家紫式部創作了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其繪卷是代表日本傳統美術的最著名的手繪。雖然被稱為鎮館之寶,但因為其易損性,展覽期較短,能夠一睹真容的機會非常少,在展覽室日常展出的是其複製品以及影像,略有些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