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討論大秦賦,我們就不要討論正史。正史的記載,都是很簡略的,而且通常沒有上下文,甘羅是怎麼死的,不知道。在歷史上只記載甘羅被拜為上卿,並且出使外國之後就沒有結果了,在電視劇當中,嬴政殺甘羅確實十分輕鬆,拔劍就殺,想殺就殺,但是殺嫪毐很困難。
甘羅當時認識到了此次出使不需要太多說詞,憑藉對大事的研判,趙國就會獻給秦國五座,在這種戰略問題上,甘羅的眼光是獨到的,而且也徵得了這一份榮譽,出使趙國,成功為秦國贏回五座城池,對於很多人而言,甘羅是功臣,至少沒有錯誤,但是在劇情方面來看,秦王嬴政是想和燕國共同夾擊趙國的,而且秦王嬴政一直急於統一天下。
在這一個機會下嬴政是想興起滅國大戰的,但是甘羅的這一項計謀雖然使秦國不費一兵一卒,而得五成,但是顯然與秦王嬴政大相逕庭,背道而馳,一方面,秦王嬴政到現在還沒有真正成長為一個千古帝王,他是有感情因素困擾的,這個感情因素就是與自己算的上是髮小的燕太子之間的友情因甘羅而出現裂痕,甚至決裂,相比於燕太子丹,大家認為甘羅能否替代這一位置?
甘羅年紀尚小他雖然很有計謀,但並不會揣測上意,甘羅之所以能夠出使是呂不韋的認可,而且甘羅又是呂不韋的門客,所以他最應該去的地方是丞相府匯報此次出行的成果,而非直接面見秦王,但是甘羅此時也好大喜功,他認為這就是秦王嬴政的意思,所以想要以此邀功獲得官爵,在秦國朝堂上發展,而且他說了一個很欠考慮的話,秦王嬴政當時的臉色就已經不對了。
他並沒有知難而退,反而是說,相邦在我完成以後還要拜我為上卿,嬴政怎麼想?呂不韋雖然是當時的權臣,但很多時候也是順著嬴政說的,很多時候也不敢直接反對嬴政的意思,但是甘羅卻直接拿呂布壓嬴政,大家覺得甘羅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另一方面,王權和相權的矛盾,此時就初露端倪,嬴政雖然很尊重呂不韋,但是呂不韋手下有此等人物,必然留不得,即便秦王嬴政沒有親政,我也是大秦之王。
而嫪毐的問題更加複雜,他長期以來都是秦國太后的內侍長,在劇情中長期沒有掌握實權,到了最後才獲得太后的虎符,而太后的虎符只能調動一部分軍隊,並且自己的內部也出現了叛徒,即便如此,依然憑藉著太后的政治力量和政治聲望,掀起了這一場政變,很多人說嬴政為什麼那麼費勁殺嫪毐而殺甘羅那麼簡單。
其實最明顯的就是甘羅背後的呂不韋,並沒有給幹羅說話,反而還支持王,說殺的好,天下之臣都是大王之臣,大王殺得。而呂不韋在大概30集的時候也道出了太后的軟肋,身為一國之母,但卻不知如何運用自己的權利,而這個權利最後掌握在了嫪毐手裡,所以嬴政並不是表面殺一個人那麼簡單,而是他在挑動王對監國太后的權力較量,只不過監國太后並不掌握實際權力,而權力的中心在嫪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