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娛樂圈,一直有四大天王的說法,分別是劉德華,張學友,黎明,郭富城。作為影視娛樂明星,他們是一代時代的縮影。很多人或許記不住昨天發生的事情,但卻能輕易哼唱出《忘情水》、《吻別》這些傳世金曲。但你知道嗎,說到這四大天王,其實來源於佛教的「四大金剛」。
佛教並非中國本土宗教,而是來自印度,吸收了古印度教中關於「三界」的理論。世間一切「有情眾生」在三界中「輪迴」不已。只有成佛才能超脫三界之外,進入不生不天的西方淨土極樂世界。三界中欲界景低,人類居此界,諸天神住在此界天上。
天界共分為「六重天」,其中第一重就叫「四天王天」,是四大天王的住處。
四大天王就在著名的須彌山山腰,其中四山峰被稱須彌四寶山,高336萬裡。「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瑙。天王各居一山。」
和唱歌跳舞的香港天王不同,佛教四大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中國在此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
四天王各有91個兒子,輔佐四天王守護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以及上,下。四大天王手下又各有八位大將幫助管理所屬各處山河,森林以及地方上的小神。眾大將中居首位的是韋馱,專門保護出家人,因此倍受僧尼尊崇。
四大天王的名稱及形象為: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其「持國」意為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增長」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他手持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冑,手中纏一龍。「廣目」意為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他為群龍領袖,故手纏一龍,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就用繩索捉來,使其信仰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冑,右手持寶傘,左手握神鼠。「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他手持有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作為一位外來的天神,在印度古神話中,他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是一位大「財神爺」、故其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敦煌壁畫中就有他渡海布道撒下金銀財寶的情形。
傳說,天寶元年(742年),安西城(今新疆庫車縣)被叛軍圍困,安西守軍上表請求救援。但安西路遙,短時間救兵難到,唐玄宗讓不空和尚請北方多聞天王救援。於是天王在城北門樓上出現,「金鼠」咬斷敵軍弓弦,神兵盡著金甲,擊鼓聲震300裡,地動山崩。叛軍大懼望風而逃。唐玄宗從此令諸節度使各城西北隔天王及其部將形象供養。
多聞天王在宋代也有人供養,《水滸傳》中林衝被發配滄州,在牢營內看管的天王堂,就是多聞天王。然而這種信仰至元明時漸衰,取而代之的是中國化的託塔李天王了。
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裡,四大天王更是被徹底漢化。書中說四大天王本為商朝魔家四將,秦命抵抗周武王大軍。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魔禮海、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北方多聞天王魔禮紅。四人戰死後被姜子牙敕封為天庭正神,成為天庭鎮守南天門的武將。
只要有寺廟,就一定有四大天王像。他們通常安置在天王殿中,殿中央為笑和尚彌勒佛(即布袋和尚),四大天王分列兩旁。天王像大多威武凜然,橫眉怒目,賦予十分美好的理想寄託,表現了中華民族的一種傳統心理和追求。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