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地理位置圖
「立陶宛」是一個擁有燦爛文明的歐洲歷史古國,雖然現在是一個經濟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史上卻屢遭侵略和吞併。
波羅的海三國
立陶宛的周圍環境
立陶宛位於歐洲東北部,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維埃聯盟聯獨立,成立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位于波羅的海的東海岸,與北邊的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合稱為「波羅的海三國」,東南鄰白俄羅斯國,西南邊是俄羅斯聯邦最小的州——「飛地」加裡寧格勒州和波蘭。國內中部地形一馬平川,是歐洲地理的中心,戰略位置極其關鍵。
立陶宛地形圖
立陶宛國土面積略小為6.5萬平方公裡,但地形以平原為主,所以森林和水資源比較豐富,森林覆蓋率達30%以上,特別是蘑菇、漿果、草藥、礦泉水、地熱資源。立陶宛是歐洲湖泊最多的國家之一,面積超過0.5公頃的湖泊有2830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野生保護動物提供了不錯的棲息地。缺少丘陵和高地,最高點海拔只有293.6米,所以缺乏天然氣和石油等礦產資源,基本依靠進口解決。
由森林和湖泊組成的立陶宛
立陶宛的氣候介於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之間,冬季持續較長,雨雪下降量大,日照少;9月中旬至第二年3月中旬溫度最低,1月份的平均氣溫為-4~7℃;夏季時間很短但是極涼爽,白天日照時間略長;6月下旬至8月上旬最為溫暖適宜,7月平均氣溫16~20℃。
歐洲氣候分布圖
立陶宛的交通體系非常完備,鐵路網與歐洲各國及前蘇維埃聯盟國連成一體,並建有發達的公路運輸網,國內交通運輸以公路、鐵路為主。
立陶宛交通線路圖
立陶宛每年海上貨運量均超越500萬噸,其中克萊佩達港是境內最大的海港與世界200多個港口通航,貨物吞吐量更是將近3000萬噸。
克萊佩達港
立陶宛是個多民族國家,目前,除了佔總人口84.2%的立陶宛人,說立陶宛語但是大部分都會講俄語。立陶宛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波蘭人(6.6%),俄羅斯人(5.8%),白俄羅斯人(1.2%),烏克蘭人(0.5%),和猶太人(0.1%)。他們自稱是列圖維亞人,多數信仰天主教,少數信東正教。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戰期間,立陶宛境內的猶太人幾乎被屠殺殆盡。
立陶宛參與波羅的海之路的示威人群
依據1989年法國國家地理學院的測量,歐洲的真正地理中心應該位於立陶宛維爾紐斯(Polnu k s)村與貝爾諾泰(Bernotai)村之間,北緯54°54'、東經25°19',正是如今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城郊外的一個叫Girija的村莊附近。
歐洲的真正地理中心
歷史沿革:外族的野蠻侵吞,造就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
12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歐洲三大蠻族之一的日耳曼人迅速崛起,同時不斷入侵其他國家,其中就包括立陶宛。12世紀30年代中期,為抵抗基督教騎士團對波羅的部落的威脅,國王明道加斯統一領土並建立立陶宛大公國,促成了立陶宛民族的形成和融合。
立陶宛大公國12世紀剛成立時的領土
12~13世紀時正是蒙古帝國鐵騎擴張的鼎盛時期,周圍幾乎所有國家被蒙古人劫掠或擊敗,立陶宛再次受到外族的入侵。雖然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的欽察汗國(金帳汗國)軍隊在當時的白俄羅國界減弱了兵力,但立陶宛大公國的一部分地區還是飽受荼毒。
蒙古四汗國
13世紀初,蒙古帝國西擴時遇到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羅斯公國的強烈反抗,在卡爾卡河畔對峙,後戰敗向韃靼人臣服。接著元朝的中央集權內部矛盾爆發,因此蒙古人對他們徵服的西歐統治薄弱,給予了立陶宛公國的可乘之機,大公國在東斯拉夫人的領土侵佔上只受到非常微弱的抵抗,繼而領土擴張達到頂峰,進入理想崛起狀態。
蒙古人徵服羅斯人
14世紀初起,俄羅斯人建立的莫斯科大公國接受草原北部的欽察汗國冊封,陸續合併四周王國領地,到40年代發展成全俄羅斯最強的公國,東北歐最突出的國家。作為鄰國,其影響力的迅速擴張成為立陶宛大公國的敵人。
莫斯科大公國疆域圖
14世紀末,領土遭到莫斯科公國的不斷侵佔,以及對立陶宛國家產生威脅的局面,迫使大公國與中歐接壤鄰國波蘭走得更近。1514年,波蘭意識到唇亡齒寒,立陶宛在其支持下贏得奧爾沙會戰的勝利。
波蘭人軍隊中的驃騎兵
1569年,波蘭和立陶宛合併成立了盛極一時的波蘭立陶宛王國,此時領土達到頂端,是當時歐洲最大的國家。成立之初,開始對周圍列國展開入侵佔領,但之後又與沙俄及瑞典持續戰爭與衝突,公國國力逐漸頹敗萎靡。
15世紀波蘭立陶宛王國領土
自16世紀中期開始,沙俄以蠶吞方式逐漸侵佔該王國,併兼並大量土地,波蘭立陶宛王國岌岌可危。18世紀時,德國普魯士逐漸崛起,最終王國土地遭到沙俄、奧地利和普魯士三國瓜分,整個立陶宛地區全部併入俄國。1795年,烜赫一時的波蘭立陶宛王國正式滅亡。
1795年,波蘭立陶宛王國正式滅亡
在瓜分波蘭立陶宛王國後,前大公國大部分領土都被俄羅帝國直接吞併。在1812年,立陶宛人又奮起反抗俄國的侵略,俄法戰爭時期,拿破崙宣稱成立立陶宛大公國臨時代表政府,並相應地重建波蘭與立陶宛的重新聯合。但僅半年後,拿破崙的「大軍」就被俄國擊退,並繼續向西撤退,首都維爾紐斯又被沙俄佔領。
俄法1812年戰爭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帝國主義矛盾激化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德皇威廉二世派遣軍隊再次佔領立陶宛。1918年,協約國戰勝,同年2月16日立陶宛宣布獨立。
一戰時立陶宛處於戰場交火點
可惜,命運多舛的立陶宛在二戰時再次被蘇聯軍隊佔領,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立陶宛和波蘭又被德國軍隊佔領。1944年,二戰後期,蘇聯人重新佔領立陶宛,並成立了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併入蘇聯但並未擁有絕對控制權。
二戰時,立陶宛再次處於交戰中心
1990年3月11日,於前蘇聯解體前夕,立陶宛單方面宣布脫離蘇維埃聯盟獨立。自此,歷史上跌宕起伏,屢遭被侵佔又屢次入侵別國,曾輝煌耀眼也曾歷經坎坷的立陶宛共和國終於獲得徹底獨立。
如今的立陶宛·維爾紐斯老城
歐洲地理中心-東西南北的利益交匯點
歷史上尋找歐洲的地理中心點進行了二百多年。 天文學家,地理學家,數學家和物理學家都提供了大相逕庭的定位。 因此,標記歐洲地理中點的紀念碑也位於波蘭、斯洛伐克、白俄羅斯、匈牙利、愛沙尼亞等地。
歐洲歷史各地理中心
1989年法國地理研究確立真正的歐洲中心點是距離首都維爾紐斯以北26公裡的一處。法國地理學家們採用重心法的計算,基於現歐洲大陸輪廓的幾何特徵及其與地球引力的比值。這種測量方法被世界公認,並已包含在《金氏世界紀錄大全》中。
今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郊外的一個叫 Girija 的村莊
立陶宛國內最長的河流涅曼河全長937公裡,流經立陶宛境內長度475公裡,自東向西流入波羅的海,支流涅韋日斯河畔是連接立陶宛中部其他城市與俄羅斯加裡寧格勒州的重要連接紐帶。境內最大海港克萊佩達港更是處于波羅的海沿岸,唯一的不凍港,四通八達,可不經過陸地任意直達波羅的海沿海諸國。
立陶宛處于波羅的海的漩渦中心
西側毗鄰波蘭和德國,西北方向與歐洲歷史強國丹麥、瑞典隔海相望,在東側和宿仇強國俄羅斯接壤。歐洲大陸東西域列強發生利益衝突及勢力擴張必然波及立陶宛,作為軍事進攻的跳板,國土防禦的墊腳石。所以,歷史上普魯士、羅斯人、斯拉夫人崛起時,包括拿破崙和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他們的輕裝騎兵及重裝軍隊都會踏過立陶宛的國土進行擴張和侵略。
立陶宛的大陸位置
如何加深與立陶宛的雙向合作關係?
「一帶一路」助推中立雙邊合作,立陶宛成為中國在歐洲的「一帶一路」潛力股。立陶宛政府將農業合作及農產品對華出口作為切入點,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最近幾年陸續籤訂海產品、乳製品、冷凍牛肉輸華議定書以及農業領域合作行動計劃,隨著社會的發展,兩國的經濟貿易將愈加繁榮。
「一帶一路」歐洲路線
"16+1合作"中歐新合作形式的推動下,立陶宛作為參與國積極融入,雙方在基礎設施和交通物流的合作中獲得新增長點,有力地推動了兩國的合作,進一步擴大了我國"一帶一路"在整個歐洲的影響。2017年6月,立陶宛國家鐵路公司與中國鐵路總公司籤署了合作備忘錄,首趟「中歐班列」經停立陶宛。
中歐班列運行示意圖
立陶宛在工農業、旅遊業比較發達,經全球產業轉移後我國也躋身工農業大國,旅遊業同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雙方應順應潮流加深行業產業交流。立陶宛的生物技術領域和雷射技術領域早已在上世紀80年代就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兩國在經濟合作的同時,更應該互惠互利,學習各方經驗。
立陶宛的夏季度假聖地·庫爾斯沙嘴
參考資料:
蔡天新.立陶宛:消逝的大公國.《 CNKI;WanFang 》
吳倩華.歐洲地理信息評估報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
林賢報.評1812年俄法戰爭的性質.《 CNKI 》
人民教育出版社歷史室.《世界近代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