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永久中立國,是指不論和平還是戰時都對外永久奉行中立政策的國家。世界上現有的永久中立國有7個,包括瑞士、奧地利、瑞典、芬蘭、愛爾蘭、哥斯大黎加和土庫曼斯坦。其中最早的就是瑞士。
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各國表決通過了一項決議,承認瑞士永久中立國的地位。
在此後的200年裡,瑞士一直以永久中立國的身份存在,連兩次世界大戰的炮火也沒有蔓延到這塊四戰之地,瑞士也因此成為了後來各中立國的典範。
但是同為中立國的比利時,卻在二戰期間橫遭侵略,損失慘重。為何兩國秉持同樣的立場,卻受到命運截然相反的待遇呢?瑞士獨善其身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一、世界上第一個永久中立國——瑞士
18世紀末,法國大革命的槍聲點燃了法國人心中人權和民主的思想,也使得法國軍隊內部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制度變革,軍力國力產生了質的飛躍。大革命在國內取得巨大成功之後,拿破崙·波拿巴還想將這一套「自由」的思想向周邊的君主制國家宣傳,這一舉動惹惱了其他國家的的統治階級和貴族階級。
周邊的英、荷、西、奧等國多次組成反法同盟,幹涉法國內政,封鎖法國對外經濟。一時間,法國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危險局面。拿破崙被迫重新建立起軍事獨裁統治之後,率領法蘭西英勇善戰的士兵們南徵北伐,對外擴張。短短15年間,一個版圖遼闊的拿破崙帝國在一場場兼併戰爭中逐漸成型。
到第五次反法聯盟成立之際,拿破崙已經控制了歐羅巴大陸的絕大部分地區。總面積超過86萬平方公裡,總人口有4400萬。奧地利、普魯士先後臣服,連俄羅斯也只能明哲保身,委曲求全。勢力盛極一時的拿破崙成為了19世紀10年代的時代人物,沒有之一。
從1803年到1815年,歐洲各國紛紛締結盟約,組建同盟,這個龐大帝國繼續頑強地抗爭。另一方面,馳騁疆場所向披靡的拿破崙在內政上卻少有建樹,繁重的兵役和賦稅令全國百姓多有不滿,外表上看起來龐大無朋的拿破崙帝國在內部卻是隱患重重。一股危險的氣息悄悄籠罩在帝國的天空。
終於,一生未嘗敗績的拿破崙在被稱作苦寒之地的俄羅斯國土上經歷了滑鐵盧,60萬法軍長途跋涉,徒勞無功,傷亡慘重。
俄軍防守勝利之後,對法展開反擊,一路推進直撲首都巴黎,逼迫拿破崙在1815年宣布無條件投降。這位叱吒風雲的軍事奇才退位後被流放到了一個荒島之上,終其晚年,令人嗟籲。
在反法戰爭結束之後,為了抑制法國的重新崛起,歐洲各國在維也納召開會議,以重新規劃由拿破崙曾經佔領的歐洲大陸,確立接下來新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格局。法國在與徳、奧、意三國進行了激烈的外交角逐之後,劃分了新的國家版圖。
其中,關於瑞士的內容比較特殊:「取得原法國的三個州,由22個州組成獨立國家,列國承認並保障其永久中立性。」從此之後,世界上第一個永久中立國——瑞士誕生了。
這個自建國之日起便向全世界宣布中立的小國,成為今天各中立國的楷模。瑞士人的中立意識與生俱來,它萌芽於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帶給人們的「人權、民主」思想,充滿了理性的光輝。
比利時被確立為永久中立國則是在1839年,歐洲各國代表承認《倫敦條約》正式生效。
二、同為中立國,比利時難逃厄運,瑞士為何能倖免於難?
1939年9月1日,德國戰馬的鐵蹄首先踏進了波蘭的國土,開啟了二戰的序幕。
兩天之後,英、法兩個歐洲最強大國對德宣戰。短短幾個月內,戰火迅速蔓延至幾乎整個歐洲大陸。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的特種兵分隊悄然進攻比利時,在極短的時間內就突破了防線。比利時軍隊損失慘重,國王很快宣布無條件投降。
同樣是中立國,為何瑞士可以倖免於難,而比利時就難逃厄運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一直以來眾說紛紜。
(1)從武裝中立和抗爭鬥志的角度來說,同為中立國的比利時比之瑞士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
二戰前,德國對外宣布,停止履行《洛迦諾公約》中規定的義務,派遣軍隊進駐萊茵非軍事區,毗鄰的比利時瞬間受到了納粹的直接威脅。它幾乎在同一天也宣布不再實行公約中相應的對侵略者採取制裁的義務,保持戰時中立。
除此之外,比利時還對外發表聲明,即便是以失去法國的軍事保護為代價,也決不容許任何國家的軍隊進入比利時的國土。二戰前夕,德國已將捷克斯洛伐克鯨吞,比利時國內恰逢例行的黨派競選。時任國王一改對在野黨派的敵對態度,在發表全國講話時幾番強調統一對外的重要性,號召國民做好武裝戰爭的準備。
後來,比利時還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戰爭的措施,如成立情報部、加強國防、擴充軍隊編制等。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斬草除根。」這兩句古話用來形容比利時的「中立」態度可以說非常形象。戰時的武裝中立、軍民頑強的抗戰意識,這兩個方面可以說比利時做得絲毫不差。
(2)從地理環境的角度看,很多人認為瑞士國內山嶺眾多,不利於德軍的飛機坦克進行作戰,因此希特勒放棄了對瑞士的進攻。
然而事實是,二戰期間德軍不但對瑞士有著很強的戰略意圖,還一度制定了詳盡的作戰計劃,也就是非常有名的「冷杉計劃」。即便多山的環境對陸軍極不友好,像瑞士這樣的彈丸之地對於德意志空軍引以為豪的「閃電戰」來說,也是小菜一碟。
(3)從民族情感方面,瑞士的確和德意志人同屬日耳曼民族,可謂同宗一脈。
「虎毒不食子」,殘暴如納粹也不會對自己的同胞下手吧!但是對於野心勃勃妄圖建立統一帝國的希特勒來說,這真的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嗎?反觀其他幾個日耳曼民族的後裔,如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終究都沒能逃出希特勒的魔掌。
三、「彈丸小國」獨善其身的秘訣
二戰時期,由於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對其嚴苛的經濟封鎖,德意志在對外貿易方面剩下的選項沒有多少。為了維持國內人民的生活和戰爭的需要,從鄰近的中立國家進口必需品幾乎成為希特勒的唯一選擇。
而另一方面,伴虎而生的瑞士時刻睡在刀叢邊上,每走一步都要謹慎小心。為了保證自己的政權不被吞噬,瑞士必須對德國作出一些妥協,這一點在經濟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
1940年,雙方達成一項協議:德國每年向瑞士提供一定的煤炭、鋼鐵等工業原料,而瑞士則向德國供應戰時的必需物資、為德國政府提供巨額貸款,並將自己的出口貨物清單交由德國嚴格管控。
如此一來,兩國實際上形成了經濟相互依賴的「戰略夥伴」關係,彼此在經濟的某一領域受到對方的支配,某一環節一旦發生很細微的變化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對彼此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出兵瑞士對德國來說成本很高,得不償失。這也就是瑞士作為毗鄰德意志的彈丸小國,卻能夠在二戰期間成為整個歐洲大陸唯一倖免於難的國家最根本的原因。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比利時,就沒有這麼幸運了。德國在經濟貿易方面對比利時並沒有多少依賴,雙方的交集不多,徵伐比利時對德國來說成本就小很多。所以當二戰德軍重兵開進比利時的時候,比利時國王沒有作太多的抵抗就宣布無條件投降。
結語
瑞士身處四戰之地,周邊大國林立,卻能夠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免於戰禍,僅僅依靠「永久中立國」的身份是遠遠不夠的。探其根本原因,是瑞士在二戰期間抓住了希特勒的要害——外貿封鎖、物資短缺,才能夠通過充當其財貿中轉的角色,保住自身的安全。這種小國「自救」的智慧和謀略,值得回味。
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流的今天,戰火硝煙已漸行漸遠。各國唯有秉持合作互信的觀念,大力發展經濟貿易合作,才能攜手共進,走上經濟騰飛的強國之路。
參考文獻:
《戰爭史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國際事務概覽·第二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