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面積增長40倍 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

2020-12-25 南方新聞網

在中山市馬鞍島與陸地之間,橫跨橫門西水道,珠江口的鹹淡水交匯處,分布著集中連片、林相完整的珍稀紅樹林群落,這裡孕育著濱海溼地自然景觀——仿佛林立水中的「海上森林」,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正坐落於此。

今年全國海洋宣傳日的主題為「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在本月舉行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中,廣東主會場便選址中山翠亨溼地公園。

近年來,中山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自然資源保護工作,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打造碧海藍天精品中山。

●南方日報記者 曾豔春 吳帆

直播探秘不一樣的海洋日

與往常不同,作為活動主會場,今年中山市以海洋日為契機,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走進中山翠亨溼地公園、中山紅樹林科普館、橫門溼地紅樹林、深中通道海上施工現場等多個海洋生態保護地,兵分多路帶領市民參與探尋「水上森林」等海洋生態以及海洋產業的奧秘。

探尋「水上森林」——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這裡成為海洋日線上直播的第一站。這個總面積為625.6公頃的溼地公園,分布著800畝珍稀紅樹林群落。這片紅樹林群落為大量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創造了築巢棲息之地,孕育著濱海溼地自然景觀。

為了更近距離感受這片珍稀的紅樹林群落,記者乘坐遊船從溼地公園內的「三千畝渡」出發,划船穿梭,進入連片的紅樹林中。潮起潮落時,黑臉琵鷺、白鷺、灰鷺等鳥類在此棲息,灘涂上的彈塗魚、烏頭魚等水生生物不時「冒頭」。

「為保護海岸線,2005年開始,中山市實施沿海溼地保護計劃,撥款種植紅樹林近4000畝,而這片紅樹林就是通過一批批人的努力,後期逐步種植起來的。」中山市自然保護地管護中心高工蔣謙才介紹說。

蔣謙才介紹,紅樹林之所以被稱為「海上森林」,原因在於海水漲潮時,海水淹沒河口區域,紅樹林樹身下半部泡在水中,只露出上半部分樹幹,仿佛長在水面上的森林。

海洋日直播的第二站,記者近距離走訪了深中通道海上施工段,介紹了負責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全線基槽開挖的「金雄」輪,這隻「智能化巨手」能適應較惡劣環境,在離岸20海裡以內疏浚作業,定深精挖。在作業的同時,機船又充分考慮對環境的保護,盡最大可能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線上直播的第三站,記者來到翠亨溼地公園紅樹林溼地科普館。通過參與互動沉浸式的體驗模塊,記者了解到不少科普知識,諸如:「什麼是紅樹林?」「紅樹林為什麼不是紅色的?」「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哪?」並通過直播,在線講解、科普了市民關注的紅樹林知識。

第四站的直播鏡頭來到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的大數據中心。這是一家位於中山,專注於兆瓦級風機及核心部件的開發設計、產品製造的風電產業企業。明陽智能海上風電研發設計總工白斌在直播現場介紹了該企業是如何開發利用海洋風能,開發可再生綠色清潔能源的。

紅樹林面積已達4400畝

據歷史記載,中山市上世紀50年代紅樹林面積上萬畝。但由於經濟發展、人為活動破壞,中山市紅樹林資源受到破壞。根據2002年開展的廣東省紅樹林資源調查,中山市僅在南朗鎮崖口村保存有紅樹林面積110畝。

2005年初,中山市委、市政府在《關於進一步提高整體綠化水平的意見》文件中提出,要用3年時間完成3000畝紅樹林種植任務。但此時,紅樹林「成林難」問題顯著。由於紅樹林造林技術要求高,造林成敗受灘面高程、海水鹽度、風暴潮等諸多海洋環境因素影響,新造林難成活。

經過諮詢專家、交流學習和試種,中山有關部門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紅樹林種植技術。2005年開始在南朗鎮灘涂試種500畝紅樹林獲得成功後,該項種植技術被大面積推廣。「翠亨國家溼地公園的這800畝的紅樹林就是從2005年起,通過一批批人的努力,後期逐步種植起來的。」蔣謙才說。

至今,在南朗鎮華山圍、新三千畝、三千畝、衝口門水閘外和坦洲鎮馬角水閘外、聯石灣水閘外、永就圍燈籠湧口以及板芙鎮四聯村十四頃等地,中山市共計投入資金1400多萬元,完成人工種植無瓣海桑、海桑、拉觀木、白骨壤、紅海欖、木欖、秋茄等紅樹,紅樹林種植面積現在已達4400多畝。

這片「海上森林」僅僅是中山市紅樹林保護的縮影,至今中山市種植紅樹林面積已達到4400多畝,與2002年廣東省紅樹林資源調查所得的紅樹林面積相比,增長了整整40倍。

近年來,為實現海岸線修復保護,中山市不僅積極種植修復紅樹林,還編制了《中山市海洋空間利用規劃》《中山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圍繞加強陸海統籌,建設翠亨新區海岸帶綜合示範區,通過建設約3公裡生態海堤、355公頃濱海溼地在岸線精細化管控、海洋生態修復和海洋防災減災等方面作示範。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強化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據了解,中山市(橫門口岸線段)整治與修復工程,改善海岸線生態載體條件,預計在2020年前實現3公里海岸線的整治修復。

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中山市在保持良好的海洋經濟生態的同時,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其中,以海上風電、海工鋼構、海上施工、輔助船舶、港口設備、平臺設備等為主體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在火炬開發區和翠亨新區蓬勃發展,已成為中山市海洋產業的一大支柱。

海上風電產業是廣東提出建設海洋強省、加快發展的六大海洋產業之一。直播當天,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舉辦「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發布了《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和《2019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公布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省海上風電項目共核准3235萬千瓦,總投資額約6000億元,累計已完成投資約240億元。

此外,中山還著重利用涉海重大交通項目拉動加強互聯互通,推動產業發展。據了解,依託橫門水道的海洋交通運輸業,中山港已經形成以中山港區、馬鞍港區、神灣港區、黃圃港區、小欖港區「一港五區」為主體,其他專用碼頭為補充的發展格局。

未來,中山還將通過深中通道建設打通珠江下遊東西兩岸「任督二脈」。深中通道作為深圳至中山的跨江通道,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通車後,中山市民駕車去深圳機場、前海等地,車程將大幅縮減,將為中山產業發展帶來新期待。

「海洋是潛力巨大的資源,是支持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空間。中山市將充分發揮濱海溼地資源優勢,積極探索人海和諧、路海統籌,彰顯極具特色的海洋發展模式。構建起海洋裝備製造、海洋交通運輸、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旅遊產業等海洋產業發展格局。積極打造翠亨溼地海岸帶綜合示範區,進一步做大做強海洋產業。」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高瑞生在活動現場表示。

相關焦點

  • 江蘇徐州:「桃樹下養鵝」混養模式 實現生態、經濟效益雙豐收
    2020以來,江蘇省新沂市農業農村局大力推廣「桃樹下養鵝」的混養模式,探索出一條「桃樹-草皮-果豐-鵝肥」的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走進江蘇省桃產業體系基地吳清保的桃園內,桃樹叢中上千隻大白鵝正悠閒地啄草覓食,場面十分壯觀。
  • 專家視點 | 紅樹林生態開發現狀與對策研究
    中央分成海域使用金項目、「藍色海灣」整治行動;2014年全球遙感監測數據顯示中國約有3.07萬hm2紅樹林(0.04%);2015年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調查顯示,紅樹林成林面積達到3.41萬hm2,逆轉了紅樹林面積減少的趨勢,中國成為少有的紅樹林面積淨增長的國家,但紅樹林保護與恢復的任務依然艱巨.中國紅樹林物種包括紅樹群系、木欖群系、海蓮群系、紅海欖群系、角果木群系、秋茄群系、海桑群系和水椰群系
  • 拯救紅樹林面積大幅減少 我們能做些什麼?
    「從功能上看,紅樹林有淨化、防浪、維護生物多樣性、固碳、促淤造陸、旅遊、科研教育等多重作用,因此,被人們形容為『海岸衛士』『造陸先鋒』。」範航清說。紅樹林可對陸海中的氮、磷等富營養物質、重金屬、有害氣體進行吸附和富集,並可促進懸濁物的沉積,淨化作用突出。同時,單位面積紅樹林的固碳能力是熱帶雨林的6倍,是全球的固碳熱點,在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減緩全球氣候變暖中,具有獨特作用。
  • 最近還實現了經濟效益雙豐收
    怒江州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 楊智泉:「我們在安置點共設立就業創業服務站點52個,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38萬人次,組織到珠海等地區務工就業,建成安置點扶貧車間41個,讓部分符合條件的搬遷群眾轉為生態護林員、城市保潔員等擴大就業。」告別了"靠山吃山"傳統的農耕生存方式,怒江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8.08%,居全省第二位。
  • ...漫步海上棧道賞紅樹林美景 下潭尾濱海紅樹林生態公園南岸棧道...
    (本報記者張奇輝航拍器攝)  廈門網訊 (廈門日報記者 吳曉菁 通訊員 佘逸) 行走木棧道,一邊可以看到秋茄、無瓣海桑等紅樹林景觀,一邊還能觀賞到海鳥棲息覓食、翩躚飛舞的美景。今年春節假期市民又有一個好去處——總長約1800米的下潭尾濱海紅樹林生態公園南岸棧道已完成建設,於日前試行開放。記者昨日提前採風,感受漫步「海上森林」的樂趣。
  • 解密 | 紅樹林的「生態密碼」
    今年的主題是「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這一天,一次關於紅樹林的隨堂測試正在進行…… 我國現有紅樹植物37種,其中真紅樹25種,半紅樹12種。看來,紅樹林的小動物們對自己的家也只是一知半解。那麼,到底什麼是紅樹林呢?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紅樹植物包括真紅樹植物和半紅樹植物。隨著潮漲潮落,它們可被海水間歇性浸泡。
  • 我國面積最大的海灣紅樹林廣西北崙河口 海闊林密鷺飛翔
    「我們擁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又形成了美麗的風景,給我們帶來美好的生活。」竹山村支書沈富說,受惠於生態環境帶來的旅遊經濟效益,保護生態、保護紅樹林、保護白鷺的觀念深入人心。   紅樹林保護得當,保護區5年新增65種鳥類   離開竹山村,沿海堤走兩三公裡,就來到陳子成老人的家、京族聚居地之一巫頭村。
  • 紅樹林生態保護納入「一張圖」
    ● 近20年來,我國紅樹林面積穩中有升,紅樹林生態狀況有所改善。據這位專家介紹,全世界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中已發現魚類3000多種,75%的熱帶魚在這裡出生,80%的重要水產魚類在這裡棲息。中國紅樹林單位面積特種豐富度是海洋平均水平的1766倍,目前,我國紅樹林溼地共記錄生物2854種,其中8種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75種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專家透露,有紅樹林存在的海域,幾乎從未發生過赤潮。
  • 解密| 紅樹林的「生態密碼」
    解密 | 紅樹林的「生態密碼」 2020-06-08 16: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廣東紅樹林面積全國最大 還計劃5年營造紅樹林5500公頃
    近日,記者從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動員部署會獲悉,2020年~2025年,國家下達廣東營造、修復紅樹林任務分別為5500公頃、 廣東目前擁有紅樹林約1.21萬公頃,是全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的省份。且紅樹林種類多、質量高、分布廣,13個沿海地級市43個縣(區)均有紅樹林分布,有效保護了廣東沿海地區生態安全。
  • 三亞紅樹林生態公園
    >來源:景觀中國網 紅樹林生態公園的設計方案通過強有力的生態還原策略,以及保護與開發策略,最終將其打造成一個以紅樹林保護為核心的集生態涵養、科普教育、休閒遊憩於一體的紅樹林生態科普樂園
  • 粵海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實現雙贏
    在採風活動中,筆者發現,近年來,廣東對紅樹林生態修復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各地對海洋生態和紅樹林保護採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收穫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其中面積最大的是湛江市,其次是珠海市,第三為陽江市。在各地市自然保護地內,紅樹林恢復適宜地分布面積最大的是湛江市,集中分布在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次是汕尾市,集中分布於廣東海豐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第三為珠海市。除了面積最大,廣東的紅樹林種類數量也居全國前列。據統計,中國紅樹植物天然分布20科36種,後成功引入2種真紅樹,種類共38種。
  • 聚焦生態環境保護?憂慮篇:紅樹林在哭泣
    憂慮篇:紅樹林在哭泣 2002年9月9日13:42  新華網   新華網南寧9月9日電(記者王志偉)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溼地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
  • 蒼南打造我國北緣最大紅樹林
    據悉,沿浦灣紅樹林今年成功入選國家「藍色海灣」整治項目以來,蒼南正在實施沿浦灣紅樹林溼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計劃從2020年起至2022年,把沿浦灣紅樹林打造成為我國北緣(即紅樹林生長最佳地帶的北部邊緣地區)規模最大的紅樹林。自2015年以來,為助力我市進一步構築海上「綠色屏障」、優化海洋生態環境,蒼南積極引進高校專家團隊,實施沿浦灣紅樹林生態修復工程。
  • 我國紅樹林面積還在飆升,是怎麼做到的?
    09 12:14:10 來源: 久見菌 舉報   據《中國青年網》6月9日消息報導,中國的紅樹林面積
  • 生態紅樹林 精靈棲息地,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遊區怡情怡景!
    在北海城市南面,有一片3000多畝的「海上森林」——紅樹林,這裡,有一個完整的溼地生態系統,兼具陸地生態和海洋生態特性;這裡,有著「落霞與孤鷺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情畫卷;這裡,純淨原生的自然棲息地成為多種海洋生物的伊甸園;這裡,就是北海金海灣紅樹林生態旅遊區。
  • 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明年5月底完工
    這樣的愜意生活就在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據了解,公園建設穩步推進將於明年5月底完工到那時,市民朋友可以>漫步在4.2公裡的木棧道上行走在鬱鬱蔥蔥的紅樹林中打卡「海上森林」下潭尾紅樹林生態公園位於翔安區火炬大橋兩側,這裡曾是淤泥灘涂,無序的海上養殖破壞了這裡的生態環境
  • 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進行時
    4月20日,自然資源部南海局所屬的南海環境監測中心赴珠海淇澳島開展紅樹林生態系統調查。此次調查將持續到月底,是南海環境監測中心2020年開展大灣區典型生態系統調查的第一個航次。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灘涂上的木本植物群落,由其主導形成的紅樹林生態系統具有防風消浪、促淤護岸、淨化海水、調節氣候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享有「海岸衛士」、「海洋綠肺」等美譽。淇澳島紅樹林溼地自然保護區坐落在廣東省珠海市淇澳島的西北部,是中國人工修復面積最大的紅樹林。
  • 專訪自然資源部生態修復司相關負責人:紅樹林修復須高度重視科學
    紅樹林面臨生物多樣性降低等問題 新京報:近年來,我國紅樹林的分布面積與狀態呈現怎樣的變化態勢?根據2013年第二次全國溼地資源調查結果,由於沿海地區開發的強度加大,圍填海造成濱海溼地喪失,2001-2012年期間,天然紅樹林被佔用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 近年來,國家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強溼地保護、嚴格圍填海管控等政策措施,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規劃等,紅樹林保護和修復工作得到顯著加強,遏制了我國紅樹林面積急劇減少的趨勢。
  • 六枝木崗鎮:壯大林下經濟實現經濟與生態效益「雙豐收」
    「今年是我們第一次搞試點種植,結合木崗鎮的客觀實際和自然條件,最終選取了板藍根這個見效周期短、經濟效益好的產業。就想把木崗鎮豐富的林下資源利用起來,公司擔風險、做示範、起帶頭,帶動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參與其中,真真切切實現對貧困戶的精準幫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