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山市馬鞍島與陸地之間,橫跨橫門西水道,珠江口的鹹淡水交匯處,分布著集中連片、林相完整的珍稀紅樹林群落,這裡孕育著濱海溼地自然景觀——仿佛林立水中的「海上森林」,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正坐落於此。
今年全國海洋宣傳日的主題為「保護紅樹林,保護海洋生態」,在本月舉行的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中,廣東主會場便選址中山翠亨溼地公園。
近年來,中山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持續推進自然資源保護工作,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打造碧海藍天精品中山。
●南方日報記者 曾豔春 吳帆
直播探秘不一樣的海洋日
與往常不同,作為活動主會場,今年中山市以海洋日為契機,通過線上直播的形式走進中山翠亨溼地公園、中山紅樹林科普館、橫門溼地紅樹林、深中通道海上施工現場等多個海洋生態保護地,兵分多路帶領市民參與探尋「水上森林」等海洋生態以及海洋產業的奧秘。
探尋「水上森林」——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這裡成為海洋日線上直播的第一站。這個總面積為625.6公頃的溼地公園,分布著800畝珍稀紅樹林群落。這片紅樹林群落為大量國家二級保護物種創造了築巢棲息之地,孕育著濱海溼地自然景觀。
為了更近距離感受這片珍稀的紅樹林群落,記者乘坐遊船從溼地公園內的「三千畝渡」出發,划船穿梭,進入連片的紅樹林中。潮起潮落時,黑臉琵鷺、白鷺、灰鷺等鳥類在此棲息,灘涂上的彈塗魚、烏頭魚等水生生物不時「冒頭」。
「為保護海岸線,2005年開始,中山市實施沿海溼地保護計劃,撥款種植紅樹林近4000畝,而這片紅樹林就是通過一批批人的努力,後期逐步種植起來的。」中山市自然保護地管護中心高工蔣謙才介紹說。
蔣謙才介紹,紅樹林之所以被稱為「海上森林」,原因在於海水漲潮時,海水淹沒河口區域,紅樹林樹身下半部泡在水中,只露出上半部分樹幹,仿佛長在水面上的森林。
海洋日直播的第二站,記者近距離走訪了深中通道海上施工段,介紹了負責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全線基槽開挖的「金雄」輪,這隻「智能化巨手」能適應較惡劣環境,在離岸20海裡以內疏浚作業,定深精挖。在作業的同時,機船又充分考慮對環境的保護,盡最大可能減少對海洋生態的影響。
線上直播的第三站,記者來到翠亨溼地公園紅樹林溼地科普館。通過參與互動沉浸式的體驗模塊,記者了解到不少科普知識,諸如:「什麼是紅樹林?」「紅樹林為什麼不是紅色的?」「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哪?」並通過直播,在線講解、科普了市民關注的紅樹林知識。
第四站的直播鏡頭來到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的大數據中心。這是一家位於中山,專注於兆瓦級風機及核心部件的開發設計、產品製造的風電產業企業。明陽智能海上風電研發設計總工白斌在直播現場介紹了該企業是如何開發利用海洋風能,開發可再生綠色清潔能源的。
紅樹林面積已達4400畝
據歷史記載,中山市上世紀50年代紅樹林面積上萬畝。但由於經濟發展、人為活動破壞,中山市紅樹林資源受到破壞。根據2002年開展的廣東省紅樹林資源調查,中山市僅在南朗鎮崖口村保存有紅樹林面積110畝。
2005年初,中山市委、市政府在《關於進一步提高整體綠化水平的意見》文件中提出,要用3年時間完成3000畝紅樹林種植任務。但此時,紅樹林「成林難」問題顯著。由於紅樹林造林技術要求高,造林成敗受灘面高程、海水鹽度、風暴潮等諸多海洋環境因素影響,新造林難成活。
經過諮詢專家、交流學習和試種,中山有關部門摸索出一套有效的紅樹林種植技術。2005年開始在南朗鎮灘涂試種500畝紅樹林獲得成功後,該項種植技術被大面積推廣。「翠亨國家溼地公園的這800畝的紅樹林就是從2005年起,通過一批批人的努力,後期逐步種植起來的。」蔣謙才說。
至今,在南朗鎮華山圍、新三千畝、三千畝、衝口門水閘外和坦洲鎮馬角水閘外、聯石灣水閘外、永就圍燈籠湧口以及板芙鎮四聯村十四頃等地,中山市共計投入資金1400多萬元,完成人工種植無瓣海桑、海桑、拉觀木、白骨壤、紅海欖、木欖、秋茄等紅樹,紅樹林種植面積現在已達4400多畝。
這片「海上森林」僅僅是中山市紅樹林保護的縮影,至今中山市種植紅樹林面積已達到4400多畝,與2002年廣東省紅樹林資源調查所得的紅樹林面積相比,增長了整整40倍。
近年來,為實現海岸線修復保護,中山市不僅積極種植修復紅樹林,還編制了《中山市海洋空間利用規劃》《中山市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圍繞加強陸海統籌,建設翠亨新區海岸帶綜合示範區,通過建設約3公裡生態海堤、355公頃濱海溼地在岸線精細化管控、海洋生態修復和海洋防災減災等方面作示範。
今年《中山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要全力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提高生態環境質量。強化近岸海域汙染防治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據了解,中山市(橫門口岸線段)整治與修復工程,改善海岸線生態載體條件,預計在2020年前實現3公里海岸線的整治修復。
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近年來,中山市在保持良好的海洋經濟生態的同時,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其中,以海上風電、海工鋼構、海上施工、輔助船舶、港口設備、平臺設備等為主體的海洋工程裝備製造產業在火炬開發區和翠亨新區蓬勃發展,已成為中山市海洋產業的一大支柱。
海上風電產業是廣東提出建設海洋強省、加快發展的六大海洋產業之一。直播當天,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在中山翠亨國家溼地公園舉辦「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發布了《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報告(2020)》和《2019年廣東省海洋災害公報》。公布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全省海上風電項目共核准3235萬千瓦,總投資額約6000億元,累計已完成投資約240億元。
此外,中山還著重利用涉海重大交通項目拉動加強互聯互通,推動產業發展。據了解,依託橫門水道的海洋交通運輸業,中山港已經形成以中山港區、馬鞍港區、神灣港區、黃圃港區、小欖港區「一港五區」為主體,其他專用碼頭為補充的發展格局。
未來,中山還將通過深中通道建設打通珠江下遊東西兩岸「任督二脈」。深中通道作為深圳至中山的跨江通道,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是國家「十三五」重大工程。通車後,中山市民駕車去深圳機場、前海等地,車程將大幅縮減,將為中山產業發展帶來新期待。
「海洋是潛力巨大的資源,是支持城市未來發展的重要空間。中山市將充分發揮濱海溼地資源優勢,積極探索人海和諧、路海統籌,彰顯極具特色的海洋發展模式。構建起海洋裝備製造、海洋交通運輸、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旅遊產業等海洋產業發展格局。積極打造翠亨溼地海岸帶綜合示範區,進一步做大做強海洋產業。」中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高瑞生在活動現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