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晨 王芳 通訊員 藍巧玲
「我覺得氣象夢是藍色的。」在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王巖的心裡,氣象夢被賦予了色彩。
這種「藍調調」,聽起來別有一番意味在其間。他們的工作對象是藍色的——天和海的相互作用營造了莫測的風雲變幻;他們的職業宗旨是藍色的——用愛心服務人民,需要有「眼觀風雲變幻,心繫百姓安危」的思想境界。
臺灣與福建一海之隔,望之渺渺;一衣帶水,卻在眼前。黨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福建省大力推進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對臺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2012年,福建省氣象部門提出「海峽氣象」的發展理念——以『海峽氣象』為特色領域,以海峽兩岸的民生、生產和決策需求為牽引,以臺灣海峽的氣象科學問題為聚焦點,立足於臺灣海峽及其鄰近地區的氣象科研、氣象業務和氣象服務……
融入氣象夢的「海峽氣象」,不是一個虛無的幻影,而是把大氣科學的職業責任和關愛兩岸民眾的情愫融入具體的氣象發展規劃和服務中去。
在一份被畫得密密麻麻的白紙上,描述了「海峽氣象」的構建關係框圖——省部共建的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兩岸氣象科技交流中心、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涵蓋了海峽氣象科研、業務和服務,包含了創新團隊建設、科研項目謀劃、發展機制更新等諸多方面,彰顯了海納百川的精神。
今年1月18日,由福建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共建的「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正式掛牌。3月,由福建省副省長陳榮凱帶隊,福建防災減災交流考察團赴臺灣考察,「海峽氣象」得到臺灣氣象界同仁的認可。「回來後,省政府馬上把氣象論壇提升了一個層次,將『海峽氣象論壇』提升為『海峽論壇』的二級論壇,並於6月在廈門成功舉辦。」福建省氣象局局長董熔說,「兩岸氣象界共同關注的『海峽氣象』,得到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站位更高,眼界更寬,走得也將更遠。」9月,有關海峽致災大風和特色果樹等行業的專項申報工作完成,目前正在等待批覆;為兩岸航線服務的大風精細化遙感監測等課題上報省科技廳;和臺灣同仁共同開展海峽氣象的業務和科研合作得到積極響應。
董熔介紹道:「『海峽氣象』科研以海峽地區災害性天氣和福建特色農業氣象為主,突出省部共建、兩岸合作,建立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發揮地緣優勢,調動各種資源,大力推動兩岸氣象科技交流,通過科研專項資金和政策支持開展海峽氣象研究,提高海峽氣象的服務能力。」
往返於福建平潭至臺灣臺中的高速客滾船——「海峽號」,是海峽氣象服務的「重要之翼」,也是臺灣海峽防災減災和航運氣象服務的重要「見證者」。這讓「海峽氣象」的藍色宗旨——服務,有了更好的載體。
平潭綜合試驗區氣象局曾收到過福建海峽高速客滾航運有限公司的一封信,這封信依然完好地保存在該局。信中說:「每當有各種惡劣天氣及災害性天氣時,貴局就加班加點,不斷為我們提供大風警報、颱風動態、降溫警報等信息,各種氣象信息成為我們研判氣象情況、採取保證船舶安全措施的重要依據」。這條大陸至臺灣本島航行時間最短的海上航線,「享受」著每天4個定時航線天氣實況和3次滾動天氣預報。當重要天氣過程來臨時,預警信息便直接服務船長和管理人員。
在「海峽號」的停靠點,臺灣海峽平靜、大氣、莊重。遠處,依託「南海觀測系統項目」建立的「海峽號」碼頭觀測站,像一個衛士挺立在那裡。
「在遊客進港處和出港處,都有LED顯示屏,上面滾動發布氣象信息。」 福建海峽高速客滾航運有限公司安監部經理彭建楓指給記者看。當過船長的他,深知天氣狀況對航運意味著什麼。「沒有氣象,船隻就沒辦法走了。當遇到颱風時,氣象部門每隔幾個小時就發一次預報給我們,對我們幫助很大。」迎面而來的該公司董事長林修武很熱情,「在海上,來不得半點疏忽,人命攸關,氣象服務做得很好。」這句「很好」,他重複了兩次。
眼下,海峽氣象服務越來越體現出「全方位」。今年夏末秋初,一檔全新的天氣預報節目「麒麟氣象站」在平潭電視臺正式開播。「觀眾看到的是一個立體的麒麟島地圖及平潭各景點的天氣預報,還有臺北、臺中、高雄的天氣預報。」平潭綜合試驗區氣象局副局長陳挺告訴記者,來大陸的臺胞,在這裡便可以知道自己家鄉的天氣狀況。
該局紀檢組組長周華補充道,除了這些服務,還在天氣預報中增加了各類生活指數和氣象小貼士。另外,臺胞在平潭做生意,如進行房地產開發等,氣象部門提供的防雷服務也是及時、有效的。
「對未來的海峽氣象服務,我們是有想法的。拿海洋捕撈來說,在時間、空間上的預報能否更精細?在預報頻次上,是一天預報兩三次,還是幾個小時就預報一次?如果服務更精細化,老百姓會更放心。」王巖說,從專業角度來講,在「海峽氣象」中有很多科學問題需要去探索。比如,臺灣海峽特殊的地形、地理環境及多發的災害,都需進一步加強研究。從老百姓的需求來說,則需要考慮是否具備足夠豐富、準確的產品。
「海峽氣象」使氣象夢由陸地向海洋延伸,從長遠規劃向具體細節蔓延。福建氣象人用共同的理念和責任,把不同業務部門和「形散」的分工聯繫在一起,在有序的節奏裡,促進了福建省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強了「海峽氣象」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3年10月23日一版 責任編輯:唐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