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海峽防災減災及航運氣象服務保障紀實

2020-12-13 中國氣象局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晨 王芳 通訊員 藍巧玲

  「我覺得氣象夢是藍色的。」在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所長王巖的心裡,氣象夢被賦予了色彩。

  這種「藍調調」,聽起來別有一番意味在其間。他們的工作對象是藍色的——天和海的相互作用營造了莫測的風雲變幻;他們的職業宗旨是藍色的——用愛心服務人民,需要有「眼觀風雲變幻,心繫百姓安危」的思想境界。

  臺灣與福建一海之隔,望之渺渺;一衣帶水,卻在眼前。黨的十八大提出「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福建省大力推進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對臺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2012年,福建省氣象部門提出「海峽氣象」的發展理念——以『海峽氣象』為特色領域,以海峽兩岸的民生、生產和決策需求為牽引,以臺灣海峽的氣象科學問題為聚焦點,立足於臺灣海峽及其鄰近地區的氣象科研、氣象業務和氣象服務…… 

  融入氣象夢的「海峽氣象」,不是一個虛無的幻影,而是把大氣科學的職業責任和關愛兩岸民眾的情愫融入具體的氣象發展規劃和服務中去。

  在一份被畫得密密麻麻的白紙上,描述了「海峽氣象」的構建關係框圖——省部共建的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兩岸氣象科技交流中心、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涵蓋了海峽氣象科研、業務和服務,包含了創新團隊建設、科研項目謀劃、發展機制更新等諸多方面,彰顯了海納百川的精神。

  今年1月18日,由福建省政府和中國氣象局共建的「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正式掛牌。3月,由福建省副省長陳榮凱帶隊,福建防災減災交流考察團赴臺灣考察,「海峽氣象」得到臺灣氣象界同仁的認可。「回來後,省政府馬上把氣象論壇提升了一個層次,將『海峽氣象論壇』提升為『海峽論壇』的二級論壇,並於6月在廈門成功舉辦。」福建省氣象局局長董熔說,「兩岸氣象界共同關注的『海峽氣象』,得到省政府的重視和支持,站位更高,眼界更寬,走得也將更遠。」9月,有關海峽致災大風和特色果樹等行業的專項申報工作完成,目前正在等待批覆;為兩岸航線服務的大風精細化遙感監測等課題上報省科技廳;和臺灣同仁共同開展海峽氣象的業務和科研合作得到積極響應。

  董熔介紹道:「『海峽氣象』科研以海峽地區災害性天氣和福建特色農業氣象為主,突出省部共建、兩岸合作,建立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發揮地緣優勢,調動各種資源,大力推動兩岸氣象科技交流,通過科研專項資金和政策支持開展海峽氣象研究,提高海峽氣象的服務能力。」

  往返於福建平潭至臺灣臺中的高速客滾船——「海峽號」,是海峽氣象服務的「重要之翼」,也是臺灣海峽防災減災和航運氣象服務的重要「見證者」。這讓「海峽氣象」的藍色宗旨——服務,有了更好的載體。

  平潭綜合試驗區氣象局曾收到過福建海峽高速客滾航運有限公司的一封信,這封信依然完好地保存在該局。信中說:「每當有各種惡劣天氣及災害性天氣時,貴局就加班加點,不斷為我們提供大風警報、颱風動態、降溫警報等信息,各種氣象信息成為我們研判氣象情況、採取保證船舶安全措施的重要依據」。這條大陸至臺灣本島航行時間最短的海上航線,「享受」著每天4個定時航線天氣實況和3次滾動天氣預報。當重要天氣過程來臨時,預警信息便直接服務船長和管理人員。

  在「海峽號」的停靠點,臺灣海峽平靜、大氣、莊重。遠處,依託「南海觀測系統項目」建立的「海峽號」碼頭觀測站,像一個衛士挺立在那裡。

  「在遊客進港處和出港處,都有LED顯示屏,上面滾動發布氣象信息。」 福建海峽高速客滾航運有限公司安監部經理彭建楓指給記者看。當過船長的他,深知天氣狀況對航運意味著什麼。「沒有氣象,船隻就沒辦法走了。當遇到颱風時,氣象部門每隔幾個小時就發一次預報給我們,對我們幫助很大。」迎面而來的該公司董事長林修武很熱情,「在海上,來不得半點疏忽,人命攸關,氣象服務做得很好。」這句「很好」,他重複了兩次。

  眼下,海峽氣象服務越來越體現出「全方位」。今年夏末秋初,一檔全新的天氣預報節目「麒麟氣象站」在平潭電視臺正式開播。「觀眾看到的是一個立體的麒麟島地圖及平潭各景點的天氣預報,還有臺北、臺中、高雄的天氣預報。」平潭綜合試驗區氣象局副局長陳挺告訴記者,來大陸的臺胞,在這裡便可以知道自己家鄉的天氣狀況。

  該局紀檢組組長周華補充道,除了這些服務,還在天氣預報中增加了各類生活指數和氣象小貼士。另外,臺胞在平潭做生意,如進行房地產開發等,氣象部門提供的防雷服務也是及時、有效的。

  「對未來的海峽氣象服務,我們是有想法的。拿海洋捕撈來說,在時間、空間上的預報能否更精細?在預報頻次上,是一天預報兩三次,還是幾個小時就預報一次?如果服務更精細化,老百姓會更放心。」王巖說,從專業角度來講,在「海峽氣象」中有很多科學問題需要去探索。比如,臺灣海峽特殊的地形、地理環境及多發的災害,都需進一步加強研究。從老百姓的需求來說,則需要考慮是否具備足夠豐富、準確的產品。

  「海峽氣象」使氣象夢由陸地向海洋延伸,從長遠規劃向具體細節蔓延。福建氣象人用共同的理念和責任,把不同業務部門和「形散」的分工聯繫在一起,在有序的節奏裡,促進了福建省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強了「海峽氣象」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來源:《中國氣象報》2013年10月23日一版 責任編輯:唐淼)

相關焦點

  • 氣象局關於加強氣象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的意見
    從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基礎設施、能源供應、航運交通、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等生命線安全運行影響和防災減災救災安排調度著手,應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搭建氣象大數據人工智慧(AI)算法平臺,推進氣象數據與多領域數據的融合應用,建設氣象災害決策指揮支撐平臺,為決策者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提供數據和技術支持,在決策氣象服務領域實現智能化突破。
  • 氣象雷達:洞悉莫測風雲,助力防災減災
    ,23所矢志以航天技術服務國計民生,把氣象產業做大做強。多年來,我們研製的氣象雷達參與了多項國家重大工程,為氣象現代化、防災減災等作出卓越貢獻。  氣象雷達的工作是「追雲逐雨」,給大氣中的風場和雲層做CT掃描,實現精細化氣象探測。今年6月以來,中央氣象臺持續多日發布暴雨預警;7月2日,長江2020年第1號洪水形成。
  • 海峽氣象科學研究所成立 致力海峽氣象科研與服務
    今後福建「海峽氣象」科研方向將以海峽地區災害性天氣和福建特色農業氣象為主,突出省部共建,建立海峽氣象開放實驗室,發揮傳統科研優勢,突出對人影業務的支撐作用,調動各種資源,提高海峽氣象服務能力。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海洋強國」戰略目標,福建省大力推進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發展,對臺灣海峽氣象防災減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著力提升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水平
    「氣象工作關係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定位精準,充分體現了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突出強調了氣象工作要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為首要任務,著力提升服務防災減災能力。山東是自然災害多發省份之一,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影響。其中,氣象災害是首要因素。
  • 福建:氣象服務從陸地延伸至海上
    「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中涉及軍隊、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參加救災以及災後重建問題,現在的法律法規沒有作出專門規定,《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的效力等級不夠,建議制定氣象災害防禦法。」陳榮凱表示。「當前,基層氣象防災減災和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各地舉措不一,成效參差不齊,亟須從更高的層面出臺相關政策性法規,建議加強氣象災害防禦立法,至上而下構建長效機制。」泉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也表示。
  • 牢築防線守福祉——「十三五」期間氣象防災減災工作綜述
    回眸「十三五」,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以更加貼近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服務理念、更完善的防災減災體系、更高的災害監測預報服務質量、更強的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切實守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築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 各地氣象部門積極開展防災減災日宣傳科普活動
    劉作挺表示,氣象服務事關百姓福祉安康,全省氣象部門將積極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宣傳活動,為提升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增強應對自然災害及科學避險的能力做出氣象部門應有的貢獻。貴陽:開展全國第七個防災減災日宣傳
  • 山西:各地開展氣象防災減災宣傳活動
    中國氣象報記者孫愛華 通訊員孫中華報導 5月6日至12日,山西省各級氣象部門密切與有關部門的合作,緊緊圍繞今年防災減災日主題「識別災害風險,掌握減災技能」,認真組織開展2013年防災減災日暨防災減災宣傳周氣象科普活動。
  • 廣東東莞篇:氣象防災減災新理念的東莞實踐
    近年來,東莞市氣象局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災減災救災新思想新論述新要求,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和《廣東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為抓手,依託市直管鎮的特殊行政架構,積極探索新時代氣象災害防禦工作,依法推動全市氣象災害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率先在全省明確了鎮街氣象災害防禦和公共氣象服務權責清單,構建了市-鎮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充分彰顯了氣象作為和氣象擔當
  • 虎林:做好精細化氣象服務 築牢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
    入冬以來,虎林市八五四農場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做好氣象預報預測,及時發布預警信息的同時,加強與道路交通、農業生產等部門的信息共享和應急聯動,做好防災減災氣象保障服務工作。
  • 中國氣象局:願意幫助非洲國家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中國氣象局一直密切關注「伊代」的發展情況,並通過世界氣象中心(北京)網站提供氣象服務產品。,努力提升「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能力。中國氣象局願意一如既往地幫助非洲國家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目前,中國以風雲二號H星為代表的靜止氣象衛星,以及多顆風雲極軌氣象衛星均可實時監測非洲的氣象災害。為使風雲氣象衛星更好地服務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國氣象局在去年建立了風雲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可根據有關國家的申請,調動值班風雲氣象衛星對受災區域進行高頻次區域觀測並提供產品。
  • 加強培訓 服務防災減災 提升業務能力
    近日,各地氣象局聯合應急管理、交通、旅遊等部門為氣象災害防禦重點單位、氣象信息員、鎮街防災減災負責人、鎮街(村社)災害信息員、景區工作人員開展培訓,推進基層防災減災建設。同時,各地氣象局研發培訓考核平臺,加強業務培訓,提升業務服務能力。
  • 介休:加強設施農業氣象防災減災指導服務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焦瑞報導 3月27日,山西省介休市氣象局科技服務人員到義棠鎮北村鐵鞏農業園區重點企業開展春季氣象服務需求調研。  在農業園區,氣象科技服務人員仔細查看設施蔬菜長勢,向種植戶講解西紅柿、黃瓜各個生育期的氣象服務指標,育苗、種植與田間管理注意事項,病蟲害防治要點,災害性天氣防禦應對措施,與種植戶溝通了解氣象預報預警簡訊接收情況以及現代農業發展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並發放農村氣象防災減災手冊。
  • 共同防禦氣象災害 墨跡天氣攜「防災減災」產品亮相東協博覽會
    展會秉承「數字經濟合作「框架下「一帶一路「共同防禦氣象災害的理念,集中展示了中國人工智慧與智慧氣象服務產品 、氣象預警設備與系統服務以及民用氣象數位化等產品。全球氣象服務平臺墨跡天氣攜「觀天者計劃」、「災害圖像識別系統」、「應急氣象輔助決策系統」等產品亮相。
  • 溧陽:氣象防災減災科技館入選特色科普場館
    12月16日,記者從江蘇省溧陽市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獲悉,市氣象局防災減災科技館入選市特色科普場館。  據悉,近年來市氣象局充分利用科普陣地向青少年和市民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
  • 中國向納米比亞提供氣象援助 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圖片來源:中國駐納米比亞大使館  納米比亞收到的氣象設備包括10套人工觀測設備、5套自動氣象站、1套氣象信息綜合分析處理系統(MICAPS)、1套風雲三號氣象衛星資料收集和處理系統、1套氣象專業通訊系統、1套氣象虛擬演播系統等。除上述氣象設備外,援助項目還包括相關軟體的設計開發、人員培訓和技術服務等。
  • 兩岸尋求氣象合作再升級 共同應對災害天氣
    新華社廈門6月11日電(記者 邰曉安)11日,2016兩岸民生氣象論壇在福建廈門開幕。作為兩岸氣象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與橋梁,兩岸氣象業界表示,希望進一步加強氣象合作,提升防災減災科技水平,造福兩岸民生。
  • 兩岸氣象合作交流的「先行者」
    在海峽論壇這一兩岸交流盛會的託舉下,兩岸氣象界堅持「深化氣象交流,惠澤兩岸民生」的主題,將海峽兩岸民生氣象論壇打造成兩岸氣象交流的重要平臺,交流領域不斷拓展,合作內容更加深化,活動形式不斷創新,品牌效應有效擴大,為提升海峽防災減災能力作出積極貢獻。
  • 國內首個氣象災情圖片平臺上線 墨跡天氣「觀天者計劃」助力防災減災
    另一方面,墨跡天氣還將實時災情圖片及時反饋給國家相關防災減災部門,與傳統氣象數據形成良好互補,為防災減災做貢獻,助力國家社會化觀測。 據悉,中國有70萬氣象信息員活躍在鄉鎮地區,收集各種氣象災害前線信息,助力防災減災。社會化觀測往往能獲取更多的前線數據和資源,彌補常規氣象站觀測覆蓋不到的地區。   在社會化觀測方面,墨跡天氣擁有天然的優勢。除了與國內外專業的氣象機構合作獲得氣象數據外,墨跡天氣海量的用戶眾包數據也成為其核心資源和競爭力。
  • 當超強颱風「莫蘭蒂」正面襲擊廈門……(氣象防災減災故事④)
    今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我國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氣象人如何築牢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