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這兩個縣一南一北,漢字讀音卻完全一樣,快遞員都被搞蒙了!

2020-12-16 都教授
請點擊輸

說起浙江省大家都非常熟悉,浙江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被稱為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浙江簡稱「浙」,省會是杭州。因境內江流曲折,稱之江、折江,又稱浙江,浙江省以得名。浙江省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浙江一直是中國經濟大省之一,2018年一季度收入規模已經超過山東,居第四位。今天要講的是這個省份裡面的兩個縣級市,名字和讀音是完全一樣的,名字卻是相反的,許多人竟然問這是不是同一個城市,就連快遞員有時候也會被搞蒙,這兩個縣就是海寧和寧海。

一. 海寧

海寧市市浙江嘉興市下轄縣級市,海寧之名寓「海洪寧靜」之意。海寧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才子之鄉、文化之邦、皮革之都」的美譽。可謂名人輩出,是王國維、蔣百裡、徐志摩、金庸等眾多文化名人的故鄉。海寧市是全國的皮革、經編、家紡、太陽能、集成灶產業的基地之一。海寧是長三角地區最具發展潛力的縣市之一,區域特色經濟優勢明顯,而且旅遊資源豐富。1986年11月,撤海寧縣,設海寧市,屬嘉興市。

二.寧海

寧波市地圖

寧海縣是浙江省寧波市的一個下轄縣,寧海縣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生息勞作。寧海縣坐落在天台山脈和 四明山脈之間,背山靠海,西高東低,屬沿海低山丘陵地區。西晉太康元年(280年)置縣,即寧海縣,由於沿海之地飽受海浪不寧之苦,取海靜境寧之意。

從地圖上大家也看清楚了,寧海和海寧一南一北,寧海縣是寧波市內的一個一個縣,海寧市嘉興市內的一個縣級市,並非同一個城市,以後不要傻傻的分不清了

相關焦點

  • 浙江「最有趣」的兩個縣,讀音漢字完全一樣,名字卻正好反過來
    浙江省眾所周知,被稱為「絲綢之府」「魚與米之鄉」, 文化燦爛,歷史悠久,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的發源地, 中國經濟最活躍的省份之一,民營經濟迅速發展,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連續21年居中國第一, 今天是那個邊界內的兩個縣, 讀法和漢字一樣,但名字相反, 一起看看吧。
  • 這兩個城市名字一樣讀音相反,據說央視也搞錯過,更何況是我們!
    中國土地廣闊,地名更是不勝其數,有些地名有些接近甚至相同,這使得一些人一不小心就搞錯了。比如在河南境內就有陝縣和郟縣,讀音和字形十分相近,不僅僅是外地人容易搞混,就算是當地的快遞人員也有搞錯的時候。我一開始沒留意真把陝縣看成郟縣了。
  • 雲南省的兩個縣,名字不同,讀音卻一模一樣!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雲南即「彩雲之南」「七彩雲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目前,雲南省下轄14縣級市、70縣。其中,就宜良縣、彝良縣這兩個縣,雖然名字不同,但是讀音卻是一模一樣的。對於宜良縣、彝良縣,分屬於昆明市、昭通市。
  • 中國這兩個縣,名字的讀音一樣,分屬浙江省、河北省!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浙江省和河北省都擁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就浙江省來說,簡稱「浙」,省會杭州。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折江,又稱浙江。就河北省來說,簡稱「冀」,因位於黃河以北而得名。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
  • 山東「最有趣」的兩個縣,讀音還完全一樣,名字卻正好倒過來
    現在海外旅行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了, 在豆瓣和微博等社交平臺上,分享旅行中拍攝的美麗景色,總是讓我是神, 所以,我知道更多的地方和奇聞異事, 今天,小編想介紹山東省最有趣的兩個縣, 讀音完全一樣,名字正好相反。
  • 河北省一個縣和陝西省一個縣,名字的讀音正好一樣
    如今,就河北省和陝西省來說,都位於黃河流域,並且都是歷史文化大省。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
  • 雲南這兩個縣名讀音相同的縣,你能猜出是哪兩個縣嗎?
    在雲南,有兩個縣的名稱,讀音是相同的,因此一不小心就容易混淆。儘管這兩個縣名的讀音相同,但是這兩個縣卻是風格特色完全不同的兩個地方。這兩個縣一個屬於昆明,一個屬於昭通;一個在45分鐘都市經濟圈內,一個是典型的山區縣。當然,它們都各具特色,都是風景優美的地方,值得我們去細細探究,大家猜猜是哪兩個縣呢?
  • 重慶市和湖北省「撞名」的兩個區縣,只有一字之差,讀音完全相同
    目前我國主要採取五級管理體制,分別是省(自治區、直轄市)、地級市(州)、縣(市轄區、縣級市)、鄉(鎮)、村(社區、居委會)等。放眼全國,鄉鎮和村之間同名的比比皆是,因為鄉鎮和村作為最基層的單元,在全國實在太多。但是縣以上基本無完全重名的,全國縣級行政區域一共有2862個,其中縣級市374個,1636個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特區和林區),852個市轄區。
  • 中部兩座縣級市,名字讀音完全一樣
    但是在湖南、河南兩省,有兩座縣級市雖然名字不同,但是讀音卻完全一樣。舞鋼市,隸屬於河南平頂山,總面積645平方公裡,人口31.9萬。舞鋼的設立主要是因為一家當地企業——舞陽鋼鐵公司。1970年國家在舞鋼一帶興建舞陽特厚鋼板廠,後通過企業的帶動成為今天的縣級市舞鋼市。而在湖南也有一座縣級城市,和舞鋼讀音完全一樣。
  • 國內這兩個地區地名讀音和字完全一樣,都是旅遊文化名城
    在海峽兩岸有這麼兩個地區的命名,音和字是完全一樣的。它們就是湖南省常德市轄縣和臺灣省高雄市轄區桃源區。湖南省常德市轄縣桃源縣桃源縣隸屬於湖南省常德市,位於湖南省西北部,西與沅陵縣、張家界市的慈利縣、永定區交界,東與常德市的臨澧縣、鼎城區接壤,北枕石門縣,南抵益陽市的安化縣。桃源縣桃花源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因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聞名。
  • 快遞員路邊遺忘書稿一女子騎電動車拿走
    快遞員路邊遺忘書稿一女子騎電動車拿走 2018-06-13 08:  監控視頻顯示,一女子將紙箱拿走  近日,縣先生反映稱,6月4日下午,他在東四十條東方出版社門口通過順豐寄了一個快遞,但快遞員封貼後,忙亂中將紙箱遺忘在路邊。監控視頻顯示,紙箱被一個騎電動車的女子拿走。
  • 日語中一個漢字兩個讀音,究竟是音讀還是訓讀?不要傻傻分不清
    你是否還在為日語漢字,音讀還是訓讀而煩惱,耐心看完這篇文章,音讀和訓讀其實很簡單。音讀 (おんよみ)訓讀(くんよみ)就是日本語中漢字的兩種讀音。為什麼日語中漢字有兩種讀音呢?古代中國和日本的文化交流很密切,日本人知道某樣事物怎麼讀,但不知道它怎麼寫,於是就來中國求教,中國漢字的發音和日本人認知的事物的發音不一樣,所以這才導致了一個漢字有兩個讀音。音讀(おんよみ):從文中演變而來的發音。
  • 中國的這兩個城市,名字一樣,讀音相反,央視都搞錯過
    中國的地域很廣闊,而中國的文字更是特別的有深意,同一個字可以有多種意思解釋,而同一個事情也可以用不同的文字表達出來,特別的有意思,因此很多外國人看不懂,也聽不懂中國文字,搞混之後發生的搞笑之事,多的數不勝數,而中國人自己誤解的事情也是不再少數,今天就為大家介紹兩個城市的名字,只是順序顛倒了一下
  • 古代沒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麼學習漢字的讀音?很簡單,一學就會
    數千年來,中華文化都是建構於漢字的基礎之上的,那方正的橫豎撇捺,空妙的字正腔圓,每一個字都有深遠的來歷,每一部分都有厚實的履歷,它承載了漢辭晉賦,承載了唐詩宋詞,承載了明清小說,承載著我們所有夢想與遠方。
  • 漢字讀音更改必須慎之又慎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所長劉丹青19日回復記者,網文中提到的「一騎(qí)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shuāi)」等漢字讀音並沒有改動過。(2月20日《北京青年報》)語言作為社會交流的工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群交流範圍的擴大,一些字的讀音發生變化,或者對語言讀音進行一定的更改,這本身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江西和陝西讀音完全相同的兩個區縣,潯陽和旬陽,都與湖北省相鄰
    今天不是來攀扯兩省之間的關係,而是來介紹兩省境內讀音完全相同的兩個地名,究竟是哪兩個地方呢?我想很多人都想快速知道答案,就是江西潯陽和陝西旬陽。潯陽和旬陽,讀音都是[xún yáng],是讀音完全相同的兩個地名。在我國縣級及以上的行政區,基本是沒有同名的,但是同音的確實存在,今天就來分別介紹一下潯陽和旬陽。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一學者寫2篇奇文,從頭至尾一個讀音,真妙
    在歷史中我們都知道,是倉頡早年創造的字,在以後漢字不斷的變革中,各種形態都出現過小篆,隸書,楷書等。在我國,我們漢字是模仿事物發展形成的象形文字。在近代以來,我國對於文字也出現了不一樣的變革,在五四運動的時候,魯迅,陳獨秀等人提倡了白話運動,改變了文章不一樣的寫法。
  • ...和大衣,漠河95後女快遞員極寒下工作,她說「要證明這工作女人也...
    她說,這份工作很難,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她就想證明這工作不僅男人能做,女人也能做。延伸閱讀:新疆快遞員雪地騎馬送快遞,策馬奔騰像王子11月19日, 新疆哈巴河縣白哈巴村出現持續降雪天氣,導致了道路結冰,物流快遞通行不暢。
  • 普通話漢字讀音是怎麼確定的?哪種方言一票之差落選?
    這種說法很多地方都有,陝西、河南、四川等等都流傳過一票之差沒有成為普通話。現在扒一扒,現在漢語普通話的讀音到底是怎麼確定下來的。什麼時候中國要「統一漢字讀音」?那是1912年12月,教育部總長蔡元培主持成立讀音統一會籌備處,吳敬恆任主任,主要目的是審定每一個字的標準讀音,稱為「國音」。籌備處建立的時候各地代表之間的撕逼程度絲毫不亞於現在對普通話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