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臺灣金瓜石二戰盟軍戰俘營

2020-12-11 網易教育

臺海網11月7日訊 何麥克從戰俘營紀念碑前站起身來,手裡抓著一把剛拔出的雜草,白色粗線手套指縫間沾滿了泥土,褲腳高高挽起。

幾乎每個月,加拿大籍的何麥克都會從板橋的家中,趕到位於臺灣新北市的金瓜石戰俘營紀念園區做義工。他有一個頭銜臺灣戰俘營紀念協會會長。協會的成立,是為了向更多的人講述一段曾發生在臺灣,幾近湮沒的二戰史。

1941年南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約有4000多名被日軍俘虜的盟軍士兵被送往處於日據下的臺灣,進行勞役工作。他們中超過十分之一的人在戰爭結束前,死於飢餓、疾病、毒打及過度操勞。

從1942年到1945年,全臺從北到南共設立了15個戰俘營。盛產銅礦與金礦的金瓜石,是臺灣設立的第一家戰俘營。金瓜石臨近聞名的旅遊小鎮九份,上世紀70年代前曾是淘金客的天堂。

對於這座暗無天日的囚牢,周圍的老百姓按閩南語發音稱為「督鼻仔寮」,意思是高鼻子的外國人住的營舍。「督鼻仔寮」裡,有史可查1135名戰俘在金瓜石遭受非人的虐待。士兵們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在溫度超過40攝氏度的礦坑挖掘礦石,許多人再沒有走出黑漆漆的坑道。

隨著二戰結束,以及金瓜石金礦資源殆盡,戰俘營的歷史逐漸被埋入地下。直到1990年金瓜石戰俘營遺址被發掘後,沉默多年的歷史才重新大白於天下。

「Charles F. USA、CYRIL H.UK……」金瓜石戰俘營紀念園區裡,矗立著一座長達數十米的黑色大理石牆。牆上寫滿密密麻麻的名字,上題「獻給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日本人囚禁在臺灣的盟軍戰俘」。

這是何麥克眼中的「哭牆」。牆上的許多名字對何麥克來說曾是活生生的印象。過去的十幾年中,從世界各地找尋出還在世的戰俘營生存者口述歷史,拼湊出這段幾乎荒佚的歷史拼圖,是何麥克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的幾個叔叔在一戰和二戰中去世了。對他們在戰場上的陣亡,當時還是小男孩的我心裡非常難過。」何麥克說,從那時起,他就一直想為戰場上的犧牲者做更多的事。

1986年何麥克第一次到臺灣,一下子「愛上了這裡的人、文化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過了幾年,他二次赴臺遇到了現在的臺灣妻子,於是在板橋定居,開了一家做進出口貿易的小公司。

1996年,何麥克看到了根據加拿大籍戰俘醫師本·惠勒日記改編的紀錄片《一個戰爭的故事》,深受觸動的他決定「擔當這段歷史的記述者」。

「他們(戰俘)中的許多人死了,卻沒有人關心,沒有人愛他們。」何麥克說,這段歷史鮮為人知,也很少被談及,如果再沒有人做這件事,他們就會被忘記,這太糟糕了。

何麥克和許多人在世界各地奔走,聯繫在世的各國戰俘老兵們口述歷史。在他們的努力下,1997年5月,金瓜石戰俘營舉行了首次追思儀式。後來,他們又協助新北市政府在金瓜石舊址處興建了戰俘營紀念公園。1998年,他們還建立了網站,刊登關於在臺灣戰俘和戰俘營的大量信息,首頁寫著「永遠不要忘記」。

如今紀念園區裡,當年的舊址只有一根門柱和一小段圍牆。除了「哭牆」外,還有紀念碑、雕塑「永恆的和平與追思之火」「夥伴」、以及地上刻著的臺灣戰俘營分布地圖。

紀念碑上寫著這樣一段話:「這座公園將是一個永久的紀念地點,也是對所有二次大戰期間曾在此地及島上其他戰俘營受盡苦難的戰俘們的永遠的致敬。」

何麥克告訴記者,從1997年起,協會每年11月都會舉辦戰俘營追思禮拜。只是隨著時光流逝,依然在世的倖存者越來越少。今年11月13日的追思活動,將有一位92歲的戰俘營倖存者和13名倖存者家屬出席。

「我常常站在牆邊看著這些名字,懷念我和那些已去世的訪談者曾有過的美好時光」。何麥克說。

當記者離開金瓜石戰俘營紀念園區時,已是斜陽西沉。一群小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戰俘營園區裡參觀完畢返校。他們的到來,讓這片肅殺的地方添了幾分生機。何麥克直起身來,滿是汗珠的臉上掛著微笑。

「我很高興有人對這段歷史感興趣,有媒體的人來。希望你們能告訴全世界,這裡曾經發生過的故事。」何麥克說。(來源:新華社)

本文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組圖:龍應臺走訪金瓜石戰俘營遺址 深刻討論歷史
    (中評社 王宗銘攝)東南網4月10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9日下午前往新北市金瓜石與水湳洞礦業聚落,了解「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園區」規劃情形。她表示,日本在二戰期間徵召許多臺灣年輕人上戰場,其中有不少人是被派去做戰俘營監視員,日本戰敗後,臺灣監視員有些被送到國際法庭上審判被判死刑,而這些歷史似乎沒有被深刻討論。
  • 臺灣戰俘營啟示:多元歷史多元包容
    臺「文化部長」龍應臺日前到新北市瑞芳區金瓜石太子賓館、金瓜石戰俘營及水湳洞山城美館考察。臺灣《中華日報》11日刊載社論直言,二戰之後形成後現代主義歷史概念,在「歷史論述過去,但絕不等於過去」基礎上,多元審視歷史論述方法與解讀模式,從而淬鍊出多元的思維空間和包容的襟度。
  • 邱吉爾孫女訪問臺灣 參訪金瓜石戰俘營(圖)
    原標題:邱吉爾孫女訪問臺灣 參訪金瓜石戰俘營(圖) 圖片來自臺灣「今日新聞網」  中新網11月30日電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外孫女蘇姆斯今日參訪臺灣金瓜石戰俘營並致意,明天將出席《開羅宣言》70周年紀念特展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 組圖:二戰日軍第一戰俘營 臺金瓜石紀念犧牲者
    二次世界大戰戰俘營不只有在金瓜石,臺灣許多地方都有,公園裡可看到紀念地圖。  東南網1月29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座落在新北市金瓜石寧靜山間裡的「國際終戰和平紀念公園」,是紀念二次世界大戰犧牲的戰俘。
  • 臺灣金瓜石
  • 二戰奇葩戰俘營:盟軍與德軍和睦相處,還踢足球賽!
    戰俘營給人的印象總是慘兮兮的,可有一個例外。二戰之初,愛爾蘭嚴守中立,但擋不住交戰方人員「意外」入侵。為表一視同仁,愛爾蘭人在卡勒開設「國際戰俘營」,營地最盛時「關押」了140名德軍戰俘,還有100名盟軍戰俘。
  • 淘金夢醒金瓜石
    (攝影/老霍) 我們經過九份往金瓜石去,九份與金瓜石之間的隔頂,滿山都是墳墓。車子停在黃金博物館的停車場,對面就是基隆山與茶壺山,山腳下安息了不少曾經作過淘金夢的人。(攝影/老霍) 從圖片中可以看到茶壺山下,有一座戰俘營,如今遺址只剩下一面老牆和一根柱子。
  • 臺灣光復70周年今昔比 「日本殖民烙印」還在嗎?
    二戰末期,美軍曾對臺灣「總督府」輪番轟炸,轟炸引起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總督府」成為當時臺灣島內單一目標遭攻擊次數最多、單位面積中彈量最大的地區。臺灣光復後,當時的中國政府在1947年對「總督府」大修,改名「介壽館」。1949年,蔣介石遷臺後,以此為臺當局領導人辦公地。
  • 推薦 吳盈慧:臺灣金瓜石地區社區陪伴與口述史
    臺灣有社區營造的政策,進行了二十年,二十年的社區營造過程裡面,我們真的很難找到一個案例,能夠讓社區在地的住民,尤其是高齡的長者有辦法論述出自己對土地的情感以及他自己對文化的認知。所以我們希望用一個開放式、實驗式的方式重新來看待社區的工作,希望可以去社區做深入的蹲點。
  • 二戰戰俘營裡的"聖誕老人"捕殺大狗送戰友
    1942年11月11日,作為二戰菲律賓巴幹戰場的美軍戰俘,53歲的羅森艾倫和他的兩千多名美軍以及盟軍戰友,被日軍押解到設立在瀋陽的奉天戰俘營裡。  日軍每天還通過廣播開始「攻心戰」,發布美軍及盟軍節節敗退的虛假消息,不少戰俘的意志開始變得非常消沉。羅森艾倫知道,如果這樣下去,死亡還會繼續。  羅森艾倫意識到,必須為戰友們做些什麼,振奮他們堅持活下去的勇氣。  眼看著聖誕節就要到來了,羅森艾倫決定在當天把自己裝扮成「聖誕老人」。他開始偷偷動手製作聖誕老人的服裝。
  • 盟軍戰俘在德軍眼皮底下造飛機,二戰最膽大的越獄故事
    盟軍戰俘在德軍眼皮底下造飛機,二戰最膽大的越獄故事二戰時期,有過這樣一個奇葩的事情,德國人造監獄關戰俘,好吃好喝招待著,你想逃也可以,那你逃你的,我只管抓,被抓到有可能會被擊斃,但多數情況下只會被隔離關押。在德國有一個古老的城堡叫科爾迪斯堡,這是一座中世紀用石材修建的城堡,雖然內部陰暗潮溼,卻有著極強的防禦性。
  • 龍應臺走訪戰俘遺址 應允為臺灣籍日偽兵寫歷史
    龍應臺走訪戰俘遺址 應允為臺灣籍日偽兵寫歷史 2013年04月10日 20:0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組圖:龍應臺邀大陸記者同訪金瓜石、水湳洞
    龍應臺訪金瓜石邀陸媒記者同行。(中評社 王宗銘攝)東南網4月10日訊 據中評社報導,臺灣「文化部長」龍應臺9日下午前往新北市金瓜石與水湳洞礦業聚落,考察金瓜石太子賓館、戰俘營遺址公園,以及水湳洞山城美館等地。
  • 蘇聯戰俘營死亡率60%「媲美」日軍?
    整個二戰期間,大家都知道日本侵略者對待戰俘手段是很殘酷的:他們在東南亞時,曾俘獲十幾萬歐美戰俘,但在戰爭結束時,在戰俘營中生存下來的戰俘只有10%左右,由於日本人的虐殺瘟疫飢餓導致戰俘死亡率高達90%,很多戰俘都被日軍無情殘害致死。
  • 二戰讓盟軍最頭疼的「狼群」!神出鬼沒火力猛,商船航母都曾遭殃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國的海軍將領鄧尼茨之所以被稱為"狼頭",就是因為他首創了海戰的"狼群戰術",使納粹德國海軍在二戰初期猖狂一時。"狼群戰術"與古德裡安的"閃電戰 "並稱為納粹德國軍隊的海陸兩大"法寶"。說到德國這支以狼群為名的潛艇部隊,就一定要提到"狼群戰術"的創造者,德國海軍元帥鄧尼茨。在1891年,卡爾·鄧尼茨出生於柏林附近的格呂瑙。
  • 二戰義大利有多奇葩?因為投降沒人理,建戰俘營把自己關進去
    在這場戰爭裡,數不清的國家被波及,整個世界都亂成了一鍋粥,雖說二戰的基調是慘痛壯烈的,但是在這期間還是發生了一些非常有趣而搞笑的事情,比如就有這麼一個奇葩國家,因為投降沒人理,建起戰俘營把自己關了進去。
  • 邱吉爾:二戰中唯一令我感到不安的是德國U型潛艇
    所以,在一戰和二戰中,德國海軍都沒能夠發揮太大的作用。倒是在二戰中,一名德軍上校發明的「狼群戰術」,讓盟軍損失了2491艘艦船。這名德軍上校叫卡爾·鄧尼茨。鄧尼茨生出生於1891年9月16日,家鄉是德國柏林一個近郊小鎮格林瑙。1910年,19歲的鄧尼茨高中畢業後,加入德國海軍。
  • 二戰最壯烈越獄:600戰俘一年挖百米隧道,逃亡卻發現少了3米
    圖:隧道越獄最刺激的一瞬,就是鑽出洞口時 二戰時期,就有一大批越獄的戰俘遭遇了這個不幸情景:著名的二戰「拉夫特3號戰俘營越獄」。 一、 「拉夫特3號戰俘營」(Stalag Luft III),位於德國西裡西亞省的薩根鎮(現屬波蘭),距離柏林只有兩小時的車程。二戰時期,這裡是納粹德國的一個戰俘營,建於1942年,佔地24公頃,由德國空軍高級指揮部直接控制。
  • 二戰期間,盟軍在諾曼第登陸,德軍去哪了?
    諾曼第登陸是二戰時期盟軍發起的一場大規模登陸作戰。將近300萬盟軍士兵通過英吉利海峽登陸法國諾曼第,從而拉開了盟軍在西線戰場上的大反攻序幕。而盟軍因為登陸艦艇數量有限,第一批抵達的僅有6個師,第二批的6個師則要在一星期後才能送到。因此在盟軍最初抵達諾曼第時,如果德軍反應足夠迅速,那麼完全有時間將盟軍趕下海去。事實上,盟軍之所以能在諾曼第登陸中大獲成功,首要原因並非實力太過強大,而是德軍出現了兩個決定性失誤。
  • 卡帕鏡頭下的二戰,全面進攻中的盟軍
    完全消滅奧馬哈海灘上的德軍後,盟軍很快建成碼頭;有超過一萬名士兵、二千臺各式車輛上岸。【法國瑟堡,1944年6月26日。】瑟堡位置在法國下諾曼第,通過海峽與英國相望。臨英吉利海峽,有近四公裡長的防波堤。瑟堡港是重要軍港、商港,自南北美洲至歐洲大陸的船隻多在此停泊。【義大利卡拉布裡亞,1943年。】卡拉布裡亞(義大利語:Calabria)位置在義大利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