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晚間9時許,臺灣一遊覽車在臺北木柵附近發生彎道側翻重大事故。目前,事故已經導致33人遇難,11人受傷。據了解,車上沒有大陸遊客。臺灣檢調方面已完成對事故遇難者遺體的初步查驗,事故原因也已初步確定。
超速被初步認定為肇事主因2月14日中午,臺北士林地檢署檢察官勘驗了肇事車體。據了解,這部肇事的遊覽車1998年出廠,車齡已近19年。經過調查人員對出事遊覽車上行車記錄器的研究,當時遊覽車過彎車速為60公裡每小時,而限速的40公裡每小時,旅遊車超速20公裡每小時。這被初步認定為肇事主因。
臺旅公會:駕駛員非疲勞駕駛由於該團13日的行程開始於早6時,而車禍發生時間為晚9時。在此期間,司機工作長達15小時,外界認為,司機有「疲勞駕駛」的嫌疑。對此,臺灣旅遊商業同業公會全臺聯合會發言人李奇嶽強調,司機是在休息兩天後才開工,並未連續上班。事故當天,司機在無需駕駛時,也能休息約3小時,故疲勞駕駛的說法不成立。
每位遇難旅客獲賠600萬新臺幣2月14日上午,臺行政機構表示,對於13日晚間發生的重大遊覽車翻覆事故,已陸續完成遺體的初步查驗工作。
關於旅客保險理賠,據臺灣金管會初步統計,產險部分,每名罹難旅客可獲600萬元新臺幣的理賠。壽險部分,臺灣金管會表示壽險公司還要進一步核對名單。
臺灣近十年遊覽車事故頻發臺灣遊覽車再次出事,引發外界關注。據統計,自2008年至今,臺灣已有數十起遊覽車重大事故發生,造成百人左右死傷。部分遊覽車事故如下:
2009年4月24日,一遊覽車行經臺北市松高路,被施工起重機吊臂砸中,造成3死3傷。
2010年10月21日,一遊覽車行經蘇花公路時,遭梅姬颱風土石崩塌墜海,造成20死2傷。
2012年2月17日,一遊覽車在花蓮縣發生翻覆事故,造成22傷。
2012年7月7日,一遊覽車行經香山交流道時翻覆,造成1死39傷。
2012年8月24日,一遊覽車誤闖嘉義市機車地下道撞上隧道口,造成24傷。
2012年9月24日,一遊覽車在花蓮縣豐濱鄉發生翻車事故,造成30傷。
2013年4月22日,一遊覽車行經阿里山與砂石車對撞,造成20傷。
2013年6月19日,一遊覽車經阿里山公路,超速行駛發生打滑,導致翻落邊坡,造成7傷。
2013年8月23日,一遊覽車司機在臺東撞到民宅,造成13傷。
2013年12月18日,一遊覽車在臺東縣與一輛卡車相撞發生車禍,造成12傷。
2016年7月19日,遼寧環島觀光團遊覽車在臺灣起火,24名大陸遊客、1名臺灣司機和1名臺灣導遊共26人遇難。
2月4日,一輛載有陸客團的遊覽車行經高雄市鼓山區河西路與興隆路口的涵洞時,遊覽車司機疑未注意涵洞高度直接撞上涵洞,造成遊覽車上乘客共21人輕重傷。
臺灣旅遊為何總出事?對於臺灣遊覽車事故頻發,有網友質疑:臺灣旅遊為何總出事?究其原因,以下幾點或許可以解釋。
司機經常長距離行駛在臺灣,遊覽車實行「一人一車」原則,即一個司機專門負責一輛遊覽車,司機的名字印在遊覽車的前後。這樣做是為了在遊覽車發生違章或事故時,交警或者管理機構可以迅速找到人。雖然這種做法為交通管理帶來了不少便利,但另一方面,在該原則下,旅行團常常是全程一位司機,沒有人替換班。長距離行駛後的駕駛疲勞容易引發事故。
臺灣多山路 路況險峻除了人為因素外,自然環境也直接影響著遊覽車的行駛安全。臺灣的熱門景點,如阿里山、太魯閣等,山路往往崎嶇。諸如南回公路、蘇花公路等都容易出現意外。而道路吞吐量小、客流量大,更加大了行車風險。在臺灣山路行駛時,即使經驗老到的司機都會捏一把汗。如果碰到天氣不好,則更危險。
遊覽車老舊 設備不到位本次發生事故的遊覽車車齡就達19年。另外,臺灣的遊覽車大部分是大型雙層客車,下層放置行李,上層供旅客乘坐。遊覽車窗戶封閉,車窗較高,遇到危險時,即使車外的人砸窗都很困難。此外,逃生門及安全錘也有其不合理之處。據遊客說,臺灣遊覽車共有5個逃生門,分別設置在司機旁邊、車頂天窗、前門位置、後門位置以及後門對面處。「雖然有5處逃生門,但後門對面那處逃生門,很多人都不知道。事故發生後,大家一慌神,根本想不到安全錘放在了哪裡,如果有多一些安全錘,乘客的生還機率也會大一些。」
(原題為《臺灣致死33人遊覽車翻覆事故原因初步確定 臺灣旅遊為何總出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