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著名文學家塞繆爾·詹森說過,如果你厭倦了倫敦,你也就厭倦了生活。儘管這句話在三百年前就已誕生,但到今天它仍被世人所贊同。
倫敦這座城市似乎包羅了世間一切美好,尤其是當我們沿泰晤士河畔遊走,那些在時光下沉澱的藝術星芒,橫穿歲月,反倒愈發明亮。
9000公裡之外,成都以倫敦為藍本,正講述著自己的「藝術」故事。
今年6月,成都通過一年的研究學習,正式發布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2019)》與《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
其中成都明確提出:
對標紐約,學習「矽巷」的城市更新思路;對標東京,學習軌道引領的城市群發展;對標上海,學習打造「濱江CBD」;
對標倫敦——就像曾經泰晤士河畔的「南岸復興」,一場沿錦江兩岸的「藝術復興」拉開大幕。
有人形容倫敦,一個沿泰晤士河建起的藝術之都。細數有著百年歷史的建築,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兩岸。
相較動輒百年的沉澱,泰晤士河南岸——這一當今全球頂級藝術中心,僅醞釀幾十年。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南岸復興」。
上世紀中期,南岸遠非目之所及的繁華,它原本是以發電廠為主的舊工業——薩瑟克區,彼時有的僅是廢舊碼頭與倉庫。
儘管當時南岸已滋生出不少藝術氣息,但經歷長時間發展停滯,人們始終難以想像它的未來會如何。
1951年,政府正式發布南岸「藝術區」的全新定位,「南岸復興」啟動。彼時,全新的南岸剛一登場,便迎來城市重大藝術節點——皇家節日音樂廳的落地,名噪一時。
有城市規劃學者評價這次節點,「沒有它,就沒有如今的南岸,它打開了南岸頂級藝術區的想像。」
以此為爆破,英國國家劇院、泰特當代藝術館、英國藝術節中心、莎士比亞環球劇場等相繼在南岸聚集。
同時,隨之而來的蘋果總部、美國大使館,數以千計的辦公樓、購物中心、高端住宅,令南岸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徹底形成了一個國際化的城市文化中心。
這一切巨變的背後,正是「藝術」為核心的城市深層紋理的變革。
這樣的案例還有許多,從紐約蘇荷到東京立川公共藝術區,通過「藝術」加持,毫無意外都深刻改變著一座城市、一個區域。
看回成都,以泰晤士河南岸為藍本,成都這場「錦江藝術復興」又將怎麼做?
據《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2019)》與《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顯示:
對標倫敦泰晤士河的世界級濱水區,成都將在濱水空間的藝術人文內涵性、系統網絡化程度、公共開放性、多樣活力性等方面進行大幅提升。
並且,明確成都城市臨水街區的開放空間比率、樓房高度和樓房退縮距離等城市設計管控指標,構建聯通濱水地區及其腹地公共空間、文化景觀節點等的視線廊道,塑造城水相融、清新明亮的大美形態。
這一信息的釋放,隨即便有人將目光瞄準金融城:以藝術文化為核,對照泰晤士河「南岸復興」,它就是開啟成都「錦江藝術復興」的金鑰匙。
當我們展開對金融城的細緻研究,會發現這裡已做好「藝術復興」的準備。
其中,尤以三期建設為核心,從比肩紐約中央公園的交子公園,到營造了藝術文化生活的金融城文化中心,再到造型如「圓版羅浮宮」的交子金融博物館,愈發濃厚的藝術氣息在金融城瀰漫、沉澱。
更重要的是——
如同當初「南岸復興」以重大城市藝術節點為爆破,徹底激發區域藝術變革的強大勢能,在這場金融城的「錦江藝術復興」中,這裡正好「藏著」一個重大城市藝術節點,蓄勢待發。
它便是坐落於金融城、錦江畔的藝尚錦江文創中心。
金融城、錦江畔,僅憑這兩處標籤,其城市價值便不言而喻。
藝尚錦江總佔地約50畝,總建面約23萬方。其以「藝術」為核,規劃業態包括城市美術館、藝SHU街區、文創孵化寫字樓、攬江平層等。
與傳統「藝術」地標不同,通過構建藝術全生態,藝尚錦江定位現代化、複合多功能的超級藝術地標。
在這裡,藝術絕不只有一種解讀,多維藝術場景與業態覆蓋,藝尚錦江將賦予這座城市與藝術更多的可能。
具體看向每種業態的藝術場景搭建,它向我們解答了——為什麼藝尚錦江能成為「錦江藝術復興」的爆破點。
首先,項目極為重要的一處「藝術之魂」——城市美術館,建築面積近1萬㎡,是目前成都一眾知名美術館中體量極大的美術館,不僅如此,美術館設計也極具藝術匠心。
藝尚錦江美術館外立面以高級灰為主色調,同時在外立面內側進行了光彩工程打造,每當夜幕降臨燈光開啟,光線透過立面縫隙將在錦江畔勾勒出「芙蓉盛開」的大美景象。這樣的景象,如四季變化能變幻出四種不同主題色,即:春之綠、夏之紅、秋之黃與冬之藍。
每一次色彩與光影的變幻,通過科技硬核控制,在緩慢的變換過程中,美術館如在呼吸一般充滿生命力。
顏值、科技與藝術的三重加持,使藝尚錦江能在區域內一眾建築中脫穎而出,成為金融城當之無愧的藝術地標。
但不止如此,對於城市美術館,藝尚錦江有著更多思考與超一流的前沿目光。
一方面,藝尚錦江不僅將完全自持城市美術館,以保證後期運營品質。另一方面,通過後期美術展覽、特色展會、時尚發布、文化交流、商業文創等多種文化休閒業態引入,它旨在搭建城市與藝術持續連結的平臺。
當城市發展的進程達到一定程度,推動它向前發展的動力就不僅是鋼筋水泥的建築,更是充斥其間,可以隨時間流逝而愈發明亮的精神文化內涵。
不局限於辦展看畫,在藝術全產業鏈條的引入、構建中,藝尚錦江將藝術觸角蔓延至各處,更率先成為「藝術引擎」帶動區域的變革崛起。
這一點在國外,也是屢試不爽的做法。
以日本松本市美術館為例,它除在特定時間內有藝術家作品展覽外,以城市美術館為媒,與藝術相關的欣賞、表達、學習與互動,以及文創、手作工藝等產業,均在此匯聚。
它毫無意外成為日本極受喜愛的一處人氣美術館,遊客絡繹不絕,以此帶動了整個區域的快速蛻變。
與此同時,目前藝尚錦江曝出將攜手國際頂尖藝術機構,強藝術IP的引入也已箭在弦上,多番深入合作正在洽談中。可以預判的是:藝尚錦江城市美術館,將成為成都一處殿堂級藝術中心,理念與水準皆為世界一流。
其次,項目硬核打造的另一處藝術場景,為藝尚錦江藝SHU商業街區。以藝術為核,藝尚錦江創新將院落、生態、品味、文化有機結合,以文創商業街+新型街區鄰裡中心的形式,打造出院落式商業步行街。
同時,在空間打造上,以開放式的空間布局,它增加了濱水空間的公共開放性,更與錦江綠道、濱河生態帶等城市節點完美融合,共同構建出了城、水、人、藝術相融的城市形態。
文創孵化寫字樓的規劃,則為城市藝術搭建起一個原創工廠。從這一點看,藝尚錦江不單要做藝術傳遞,更要做藝術的深度原創。
它以自身為載體,對國際一線的文創企業而言,精工匠造、絕版地段下是不容錯過的優質選擇;對還在剛起步的工作室來說,它意味著更大舞臺與更多機會。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項目沿錦江一字排布的三棟地標建築。
這三棟沿江建築,通過瞰江小戶與攬江大平層規劃,形成了一個無縫、無時差連接藝術的生活空間。
於此,我們可遠眺金融城繁華,近觀錦江流淌,從四時變化中感悟藝術,在碧空萬裡下體味人生。這將是專屬城市、人文與藝術的繾綣,這會是目前成都最讓人羨慕的生活。
當然,一切遠沒有結束,藝尚錦江只是一個起點,一個極為重要的開始。
它的呈現,於大是一次城市與藝術關係的全新探討,於小樹立了一個城市藝術地標的樣本。
站在時代的風眼,藝尚錦江文創中心旨在以一己之能徹底颳起「錦江藝術復興」,如同曾經的泰晤士河南岸,加速更多藝術文化產業與建築在此聚集!
可以預見的未來是:
當金融城、錦江畔
越來越多的建築拔地而起
以西無疑將是國際一流的金融中心
以東以藝尚錦江為開端、代表
更多藝術文化建築的湧出、藝術大咖的誕生
相伴相生的總部企業、購物中心、住宅的出現
它將生長出城市藝術、文化生活的全新活力
形成「外有倫敦南岸,內有錦江兩岸」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