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榮膺「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中國十佳會展名城」和「中國最具影響力會展目的地」等榮譽稱號之後,青島再獲「2020中國最具創新力會獎目的地」和「2020中國最具特色會獎目的地」兩項行業大獎——
再添靚麗新名片,「會展名城」成色更足
大會現場,摘下兩項行業大獎的青島,進行了城市會展發展的專題推介。
繼榮膺「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中國十佳會展名城」和「中國最具影響力會展目的地」等榮譽稱號之後,日前,在閉幕不久的第十三屆中國會議產業大會上,青島再獲「2020中國最具創新力會獎目的地」和「2020中國最具特色會獎目的地」兩項行業大獎。
除這兩個獎項外,青島西海岸新區、青島國際會議中心、山東港中旅國際會展公司、青島恆華中瑞國際會展公司等還分別榮獲「中國最具競爭力會獎強區」「中國最具品牌價值國際會議中心」「中國最具創新力會議展覽服務公司」等榮譽獎項。
疫情壓力之下,會展業在上半年基本「無戰事」,處於「停擺」狀態,而下半年的市場競爭卻異常激烈。基於這樣的形勢,青島會展城市影響力、區域會展管理機構、專業會展場館及專業會展公司卻日益得到業界認可,截至目前,全年全市共舉辦較大規模的會議、展覽、節慶活動300餘場,促成意向投資超千億元,這再一次證明了青島這座城市的服務能級。
閃亮業績的背後,是青島在「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這一宏偉藍圖下,發起國際時尚城建設攻勢的精準定位;良好的市場口碑,則源於青島加快建設東北亞會展名城的銳意進取和開拓創新。
青島會展「高地再起高峰」
日前,第十三屆會議產業大會(CMIC2020)在北京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落下帷幕,這個以「重塑·共進」為主題的會議與獎勵旅遊產業年度盛會,重點討論疫情下行業的重構與發展,未來城市會獎產業布局的重點與革新等議題,為行業發展破除迷霧,尋找轉型的道路和生存下去的能力。
青島,又一次不負眾望。
在這場大會上,已經享有「中國最具競爭力會展城市」「中國十佳會展名城」等榮譽的青島,再次斬獲「2020中國最具創新力會獎目的地」和「2020中國最具特色會獎目的地」兩項行業大獎。西海岸新區、青島國際會議中心、山東港中旅國際會展公司、青島恆華中瑞國際會展公司等還分別榮獲「中國最具競爭力會獎強區」「中國最具品牌價值國際會議中心」「中國最具創新力會議展覽服務公司」等榮譽獎項。
屬於青島的「高光時刻」,不僅僅是這些榮譽的取得,市貿促會關於青島城市會展發展的專題推介,以及正在打造「會展之濱」城市名片的西海岸新區的主題發言,則進一步將青島建設東北亞會展名城的聲音傳遞得更遠。
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厚植會展發展沃土。「2018年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成功舉辦,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這一宏偉藍圖,為青島放大了發展坐標,開闊了發展格局,為我們進一步發揮會展平臺作用,加快建設東北亞會展名城,服務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會上,青島市貿促會會長初連玉圍繞青島城市概況、青島會展比較優勢和青島會展發展機遇三個方面,介紹了青島的會展政策和營商環境,引起與會嘉賓強烈反響。
現場氛圍的融洽,源於國家戰略疊加下的青島城市形象,而點位的聚焦,則是疫情之下,青島會展業發展的「高地再起高峰」。
據介紹,上半年的展會基本在「雲」上進行,直到6月份,青島才在疫情的「陰霾」下開啟第一個線下大型專業品牌展——中國原料藥展,而這已算是國內最早重啟會展的城市之一。
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特色,之後,一大批時尚會展活動陸續開展。截至目前,今年全市已舉辦較大規模的會議、展覽、節慶活動300餘場,展示面積約310萬平方米,已經超過去年一年的辦展場次。
值得一提的是,這300餘場展會,促成意向投資超千億元,為構建「大循環」「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發揮了積極作用。
多管齊下收穫「一路繁花」
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對我市會展業造成了很大衝擊,事不避難,關鍵是怎麼及時把準市場「脈搏」,化危為機,將損失補上來。善於下「先手棋」的青島,在積極「對衝」疫情衝擊上,不斷做文章。
3月,市貿促會制定下發了《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會展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這也是今年國內最早出臺的專門會展政策之一。《意見》降低了展會補貼門檻,提高了補助額度,9月之前舉辦的符合支持條件的項目將在年內兌現補助,有18個規模展會因此受益,受到企業高度評價。
不能見面怎麼辦?順勢而為,市貿促會舉辦「雲展日」活動,引導全市會展業加速轉戰雲端,實現了網絡會展爆發式發展。2020青島·全球創投風投網絡大會首開我市大型會展網絡舉辦之先河,吸引1343萬人點擊觀看。之後我市幾乎所有重大會展活動都採取了「雙線」舉辦模式。金諾、海名、藍博、美博等企業都打造出了服務線下知名展會的雲展活動。
多管齊下,收穫的是「一路繁花」。
在項目招引方面,今年先後引進中國農業機械展、中國肉類工業展、亞洲工業博覽會、斯圖加特職業教育展等20多個會展活動。其中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展覽會面積近20萬平方米,是亞洲最大的農業展會。促成全食展科技公司、浙江鑫橋會展公司等在青設立會展企業。國際知名會展集團——法國智奧會展公司在我市設立子公司的基礎上,將籤署在青辦展一攬子合作協議。
平臺招商也取得新發展,如青島全球創投風投網絡大會「雲籤約」重點項目30個,落戶基金意向規模559億元;世界工業網際網路大會現場籤約81個項目;中歐企業家峰會促成17個項目籤約,總投資126億元;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夏季高峰會對接項目30個,意向總投資867億元。
堅持將群眾性會展活動辦成時尚策源地,是青島會展業發展一貫的定位與選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20青島國際啤酒節作為我國今年舉辦的第一個大型節慶活動,實現了疫情零感染、安全零事故,累計接待遊客205萬人次,消耗啤酒1266噸,舉辦國際經貿、文化演藝、體育會展等時尚活動660餘場次,其間全市各大商超、酒店住宿、餐飲等行業銷售額大幅攀升,拉動經濟回暖效果明顯。時裝周、影視周、車展、家具展、紡織展等也紛紛展示各自領域的新品、靚品,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帶來更多時尚選擇。
要素市場完善「近悅遠來」
長期浸淫在會展行業的人,或許最能捕捉到市場的風向。
中國國旅(青島)西海岸分公司總經理王邵濱從事會展行業已有15年。他說,早年全國的會展輸入地基本以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為主,「那時,青島的佔比非常少,世界500強企業在中國開一個大型會議,首先考慮的是『北上廣』這些大城市,但是最近三年,尤其是上合峰會後,形勢有了很大變化,越來越多的商務旅行和重磅會議盯上了青島,一些目的地管理公司也開始把重要會展輸入地從北京、上海轉向青島,青島的會議接待呈現幾何式增長。」
從王邵濱口中「繞不開的北上廣」到「青島直接承接重要會展項目」,是近年來青島會展業最直觀的變化,但「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作為山東經濟龍頭,承擔著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等國家戰略,牽頭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力揚起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龍頭的青島,是一座青春之島,一個正在創業的城市、城市中的「獨角獸」。「國家戰略的疊加,讓青島這座城市始終處於一個『熱度』中,再加上我們會展場館基礎設施先進、營商環境不斷改進,要素市場的不斷完善,吸引著人們近悅遠來。」王邵濱說。
會展發展,交通先行。據悉,青島擁有便捷通達的海陸空鐵地立體綜合交通體系,每年迎接來自五大洲的友人達一億多人次。在空中,青島擁有166條國內航線、37條國際航線、3條港澳臺地區航線;在陸上,11條鐵路、600多公裡市域鐵路裡程構築起四通八達的鐵路交通網絡;在海上,青島港直達東南亞、中東、地中海、歐洲、黑海、俄羅斯、非洲、澳大利亞的航線超過60條。
另外,青島已構築起「四區一帶」大會展格局。「四區」是——嶗山、即墨、西海岸、紅島四大展覽聚集區,「一帶」是——沿海一線大型會展活動聚集帶,每個板塊都能獨立地承辦國際大型會議。特別是青島沿海一線有著成熟的高端會議產業帶,青島全市有各類酒店1.7萬多家,客房總數30萬間,其中三星級或相當於三星級以上酒店670家,大多位於沿海一線。同時,近兩年,青島還先後出臺了《關於支持會展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關於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支持會展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兩個會展扶持政策,這無異於一針「強心劑」,不僅為落地青島的大型國際會議提供了吸引力,也為青島打造東北亞會展名城奠定了基礎。
一系列重大國際會展活動相繼在青島的舉辦,正在讓世界各地人民更全面、立體地感知、了解青島城市發展的脈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記者 胡相洋 通訊員 尚政濤 文/圖)
結合自身稟賦、優勢,青島等膠東五市聚焦關乎全局、有望突破的重大事項率先發力,乘勢破局——
撬動膠東「一體化」,五市錨定「著力點」
五指握成拳,並肩再出徵。12月8日,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介大會在北京舉行。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五市攜手,以一次「全家福」式的亮相,宣告了膠東經濟圈融入新發展格局、打造新的增長極的信心和決心。
推介大會在青島、煙臺、濰坊、威海、日照五市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大家認為,膠東五市根據自身稟賦、優勢,拿出思路、圈出重點,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點,主動出擊、聚力破題,已經迅速行動起來,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號角吹響,戰鼓擂動。如何打好膠東經濟圈一體化這場關乎北方崛起的戰役?「下一步,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將用市場的邏輯、資本的力量創新體制機制,我們將積極搭平臺、建生態,主動勇擔當、多服務,協同聯動膠東五市加快一體化發展。」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聯席會議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
據介紹,明年及未來一段時間,膠東經濟圈五市將聚焦關乎全局、有望突破的重大事項率先發力,實現一體化發展儘快破局。
作為膠東經濟圈的中心城市,青島經濟界表示,一體崛起首先要更好發揮青島輻射帶動作用,全面構築發展主體多元、產業生態迭代、營商環境優化、城市服務文化生態支撐保障有力的城市活力生成體系。
另外,青島還將引領帶動其他四市,共同推動膠東經濟圈工業網際網路一體化,促進產業集群化、高端化發展;統籌布局重點領域新型基礎設施,打造「數字半島」,促進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發揮國家賦予膠東半島戰略定位功能,依託上合示範區、自貿試驗區兩大高能級開放平臺,共建黃河流域重要開放門戶和陸海交通走廊;共建中日韓地方經濟合作先行區,爭取國家支持開闢「日韓服務貿易消費特區」,爭取中日韓共同投資基金落戶青島;探索新型工業化、城鎮化、綠色化一體機制模式,建設萊西—萊陽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和青島—濰坊臨空臨港協作區;著眼緩解膠東半島水資源短缺問題,規劃建設南水北調膠東續建工程調蓄水庫;加強膠東經濟圈對國內先進成熟城市群、都市圈的學習借鑑,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大局。
膠東一體化,關鍵在產業一體化。記者從煙臺方面獲悉,以產業協作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煙臺正在按照「差異化定位、特色化發展」的思路,與膠東城市共同打造中國北方產業發展高地。煙臺將發揮先進結構材料、生物醫藥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優勢,打造萬億級綠色石化產業基地、生命科學創新示範區等,共建膠東高端產業發展集聚圈;發揮企業創新人才資源集聚優勢,圍繞優勢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構建多層次高能級創新平臺,共建膠東科技創新生態圈;發揮海工裝備製造優勢,積極承接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海洋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共建膠東海洋經濟示範圈;發揮區域性基金管理中心優勢,聯合青島財富管理中心,共建膠東現代金融服務圈。
地理位置處於半島咽喉的濰坊,隨著交通一體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區位優勢無疑將會被不斷放大。據介紹,融入膠東經濟圈,濰坊將更充分地擁抱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深度融入上合示範區、山東自貿區建設。此外,濰坊將著力打造國內高端製造業高地、農業農村發展高地、區域性創新高地、文旅康養高地、對外開放高地、人才高地,加快建設「生態、開放、活力、精緻」的現代化高品質城市。
頂層設計「一網、一鏈、一群、一圈、一帶、一極」,威海正在加緊編制《威海市加快推進膠東經濟圈一體化發展實施方案》,打造高效互聯的交通網、協同互助的創新鏈、優勢互補的產業群、共保聯治的生態圈、資源互通的旅遊帶、攜手共進的開放極。圍繞「千裏海岸線,一幅山水畫」,以「精緻城市·幸福威海」為目標,共同建設膠東經濟圈宜居城市群。圍繞「千裏海岸線,一條創新鏈」,構建了「1+4+N」協同創新平臺體系,加快創新要素聚集,攜手打造膠東經濟圈「濱海科創走廊」。圍繞「千裏海岸線,一個創業夢」,積極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共同打造山東對外開放和新舊動能轉換的新高地。
記者從日照方面了解到,攜手膠東地市,日照將把交通一體化作為先導,合力打通內部微循環,暢通對外大通道。產業方面,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互補,加強鋼鐵、汽車整車及零部件、海洋產業、協同創新等領域分工協作,促進區域內產業鏈整合、供應鏈配套、創新鏈共享。推進對外開放新高地合作共建,日照將發揮好區位、交通、平臺等優勢,促進區域對外開放縱深發展。推進文化旅遊互融共進方面,積極推動旅遊業與重大賽事、文化活動、展覽展會融合發展,打造「仙境海岸」旅遊品牌,推動形成全域旅遊大格局。
乘勢而起,聚勢而強。五市合力繪就的膠東未來圖景值得期待。(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光)
展演非遺、時尚走秀、送旅遊大禮包
膠東經濟圈文旅合作聯盟赴重慶推介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緊隨膠東經濟圈一體化推介大會召開步伐,膠東文旅一體化又迎關鍵進展。12月9日下午,由青島市、煙臺市、濰坊市、威海市、日照市合作共同組織的「好客山東海闊天空」膠東經濟圈文旅合作聯盟重慶推介會在渝舉行。通過非遺展演、創意音樂劇、時尚走秀等方式,向重慶市民展現了傳統與時尚交織的魅力膠東畫卷。活動現場還送出「旅遊大禮包」,邀重慶市民開啟仙境海岸之旅。
推介會上,膠東五市發布了冬遊產品和面向重慶市民的優惠旅遊政策。嶗山風景名勝區、琅琊颱風景名勝區、大珠山風景名勝區、西海岸生態觀光園、藏馬山旅遊度假區等青島重點景區和青島航空等均推出面向重慶市民的獨家優惠政策。活動現場,膠東五市旅行社代表與重慶旅行社代表籤署合作協議,航空公司與膠東、重慶兩地企業代表籤署協議,共促產品互推、客源互送和利益共享。
■兩地旅行社代表籤署合作協議。
青島市文化和旅遊局與重慶市文化和旅遊發展委員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接下來,雙方將深化旅遊市場營銷合作,共推旅遊精品線路,合作舉辦文化旅遊節會活動。同時,支持兩地旅行社、景區等文旅企業集團合作開發文旅資源,推動招商引資聯動和人才交流培養,促進文旅產業發展合作。雙方還將發揮重慶國際文旅之窗、對外文化貿易基地,青島上合示範區、山東自貿區青島片區等平臺和政策優勢,加強兩地與上合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旅遊交流合作,促進兩地國際文化旅遊交流合作,共促國際旅遊交流與市場開拓。
作為膠東經濟圈文旅合作聯盟與重慶合作的開篇之作,當天,「山海相連十萬遊客互動遊」活動正式啟動。(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馬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