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的前世今生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籤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也正是這時,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從此拉開了海外留學的序幕。
「師夷長技以制夷」是晚清洋務運動的口號,向洋人學習先進軍事技術,用以抵抗洋人的侵略,以彼之道,還之彼身。
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留學生之父」容閎提出倡議,在曾國藩、李鴻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後派出120名學生赴美留學。這批學生出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12歲。
這些幼童在美國學習西方教材,不僅學習到了自然科學知識,也學習到了資產階級的人文社會科學。逐漸他們對四書五經等失去興趣,對封建王權產生質疑,開始推崇人權、民主、自由的思想。在西方教育薰陶下,孩子們逐漸不願穿中式服裝,甚至剪掉辮子,信奉基督……
這些變化在封建王朝看來都是大逆不道,所以清政府決定中斷計劃,除了身故和執意不歸的,其他的學生都被遣送回國,原定的15年幼童留美計劃就此夭折。
後來八國聯軍佔領紫禁城,清政府又籤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條約規定,中國須賠償4.5億兩白銀,這筆錢史稱「庚子賠款」。但是,這筆賠款,除了最無賴的日本全部索賠並用於發動侵華戰爭,其他國家均因各種原因退還虛報款項或停付庚款的餘款,並約定這筆錢用於中國發展教育事業。
比如美國,共退回虛報款項1250餘萬美元,其中相當一部分用來設立了清華學堂。學生在這裡接受嚴格培訓,考核通過後才可以去美國留學。隨意到了30年代,美國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
受美國影響,英、法、荷、比等國家也相繼退還虛報的庚款,用於接收中國留學生。
從一定程度來講,庚款留學生對中國現代化的奠基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三批庚款留美學生的派遣為中國培養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中國近代科學發展中的許多新學科的創建者大多來自這些留美學生。
但是,這筆退款並不能說明當年列強是善良之輩,退回的只是虛報的部分,清政府還是賠了非常多的錢。這只是大強盜和小強盜的區別,受迫害的還是當年的我們。
曾經的留學生的選拔也是十分嚴格,先由各省先遴選,再報到國家。都是在同齡人中出類拔萃的人。
在改革開放後,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也越來越多的家庭送孩子出國留學,留學生也由原來的公費留學生轉為更多的自費留學生。
但是,昔不如今,在綜合國力日益強大的今天,我國在很多領域都已是世界先進水平,大部分人出國留學的目的不再是曾經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只是選擇一種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而已。
但是,某些留學生,請收起你的優越感。現在的很大一部分留學生,並不是同齡人中拔尖的人,只是同齡人中比較幸運的人,因為自己的父母有比較好的經濟條件,可以承擔得起出國留學的費用。
但是,如果把自己和曾經庚款留學生們劃等號的話,就是認知偏差比較嚴重了。曾經留學生們頭頂光環,是因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是人中翹楚,科學界的泰鬥,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自己的領域中有不可磨滅的建樹。
在出國留學日益普遍的今天,這種「光環」早已不在。大部分的我們只是普通人,在學術上也沒有多麼高的建樹,只是儘自己所能,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而已。
現今海外疫情嚴重,不少留學生紛紛回國避難,但是卻因為極少數留學生的不當言論,引的大家把矛頭對準整個「留學生」群體,一瞬間,這個群體成為眾矢之的。
留在海外自身難保,回國不受待見,可是他們大部分的身份,只是在國外讀書的中國人而已。
至於那些堅決抵制留學生回國的人,心裡到底有幾分是真的擔心民安全,又有幾分是因為仇富見不得別人好?生而為人,可不可以善良一點。
只要遵守相關政策,做好防護隔離,有什麼理由不讓別人回家。
我們不是不歡迎留學生回家,只是不歡迎「巨嬰」而已。
希望所有在外的學子都做好防護,都平平安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