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村全貌。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家源 通訊員楊娉婧、胡金輝、鄭坤、葉思琪
「西隴名高,繼世書香誇鹿洞;東籬菊秀,傳家學子躍龍門。」這是梅州市豐順縣砂田鎮黃花村村口牌樓楹聯。黃花村毗鄰粵東第一高峰銅鼓嶂,這個小山村耕讀傳家,鄉風文明,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湧現了30多名專家、教授,人稱「教授村」。著名的中科院院士、數學家、教育家、詩人李國平便是「教授村」的代表人物。
昨日記者從梅州市豐順縣獲悉,近年來,黃花村藉助深厚人文底蘊和良好生態環境,因地制宜發展人文旅遊業,由「教授村」變為「旅遊村」,村民增收致富,把「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
崇文重教薪火相傳
黃花村口的牌坊上,六塊金字招牌引人注目,分別是「全國生態文化村」「國家森林鄉村」兩張國家級名片及「廣東名村」「廣東省文明村」「廣東省特色旅遊村」等省級名片。「在村莊獲得的眾多榮譽稱號裡面,最響亮的就是教授之鄉。」砂田鎮黨委書記邱茹莉告訴記者。
黃花村有座300多年的客家民居建築——仰山公祠。祠堂前有一口半月形池塘,兩公裡外的筆峰正倒影在池塘中央。在崇文重教的濃厚氛圍下,黃花村湧現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世界著名數學家李國平,華南理工大學數力系教授李銘槃,華中工業大學人工智慧教授李德華,中國科學院武漢數學物理所研究員李工寶,美國麻省理工哲學博士李工勤等30多位專家、教授,成為遠近聞名的「教授村」。
唯有認真讀書,才能出人頭地。直至今日,源遠流長的耕讀文化思想依然在1100多人的黃花村裡流傳著。2013年,在鄉賢李國輝的支持下,村裡開始設立了獎教獎學金,對優秀教師和成績優異的學生進行嘉獎鼓勵。2017年,該村自發組建了「智美黃花」微信群,至今已有500人加入,用於關心家鄉教育,支持村裡獎教獎學、助學濟困等公益事業。近些年,村裡考上重點學校的孩子數量也越來越多。「今年我們村考上了9個大學生!」黃花村委會主任李俊彬開心地說。
村民齊心共建新農村
「村裡修建休閒公園,涉及32戶村民的自留地,村委提前一天下發轉讓土地通知,村民紛紛響應,第二天任務就完成了。」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一些項目涉及動用到村民的土地,有的村民象徵性收取補貼,有的村民甚至自願捐出土地支持鄉村建設。
眾人拾柴火焰高,在村民的積極響應下,黃花村清拆危舊房91間2699.81平方米,新鋪設村內巷道水泥硬底化5處1213米,在貫穿全村約2公裡長的溪流內種植水生生物,安裝300盞太陽能路燈,建設1公裡沿溪休閒棧道,打造水口生態公園和提升原始森林公園。李俊彬告訴記者,在黃花村,村民白天幹活,晚上跳廣場舞,還自發組建漢樂文藝隊,集中練習、交流,吹拉彈唱其樂融融,既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又為農村帶來新風尚。
保存有300多年的原始森林
黃花村四周群山環抱,峰巒競秀,白牆黛瓦的客家民居依山傍水,錯落有致。村裡保存有300多年的原始森林。「每到周末或節假日,很多外地遊客會來村莊遊玩,特別熱鬧。」村民李偉玉說。
近年來,隨著村莊基礎設施越發完善,路牌標誌等相關旅遊配套設施逐漸齊全,黃花村美名愈發遠揚,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大量遊客的到來還帶動了村民農副產品的銷售。」李俊彬說,在幫扶單位的扶持下,村民發揮村裡農田土質硒元素含量高的優勢條件,種植優質高產良種水稻。除自家食用外,還作為特產出售給遊客,每年兩季產出的稻米每斤售價比普通大米高一至二元,僅此一項每年可為種植戶增加3000元以上的收入。
此前,黃花村是省定貧困村,原有貧困戶18戶44人。「通過銷售土雞、大米等土特產,村裡的貧困戶已成功脫貧。」李俊彬介紹,在廣州市花都區芙蓉管委會和廣州市住建局幫扶下,投入約250萬元的扶貧資金,依靠光伏、富硒水稻等產業,2019年村裡貧困戶人均收入達8000多元,已於年底全部退出貧困村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