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行幾公裡有魚塘。」在公路邊電線桿廣告牌上打了個小廣告,釣魚的人居然就來了!廣元市利州區榮山鎮中口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傑萬萬沒想到,5畝魚塘竟成了貧困村蝶變旅遊村的發端。
小村"翻新""翻"出塊荒地
中口村地處榮山鎮東北角,是利州區59個貧困村之一,全村137戶537人,其中貧困戶27戶66人。
朱玉傑至今還記得2015年從鎮上選派到村上,初見這裡的蕭條景象:滿是泥濘的土路;全村最好不過磚房,還只有4戶;村委會會議室的板凳來自老電影院,翻版木頭椅;一村的老和幼,年輕人都在外面打工。
開始著手改變村裡的面貌,朱玉傑發動老百姓搬遷村委會、修路、建房、引水、整頓農田荒地……小村一點一點"翻新"後,2016年,村委會下方不遠的一處荒地進入了大家的視野。
這塊5畝左右的荒地原被牛蛙養殖戶流轉,哪知山裡氣候不適宜,沒多久就荒廢了,一放好幾年。
相中了地,村上很快召開了村民會議,決議由村集體收回地皮重新改造。
荒地"搗騰"出魚塘
地倒是收回了,用來幹什麼,可以發展什麼產業?朱玉傑和老百姓心裡都沒譜。想著隔壁村的水庫釣場挺紅火,村裡也引了水,朱玉傑一拍腦袋,"試一下。"這個想法也得到了村集體的認可。
想法有了,朱玉傑和村幹部們又籌到了資金,荒地迅速改造成了魚塘,便有了文章開頭的景象。
最初,魚塘由村集體經營,聘請村民王定和看管,定價60元釣1天,費用全含。釣魚的人倒是不缺,但大家很快發現不對勁:要麼遊客釣很多,60元的人頭費嚴重虧本;要麼遊客釣不起來魚,又不滿意這60元。經過集體討論,人頭費改成了按斤稱魚。
魚塘生意漸漸穩定下來,看著每天幾百至千元的收入,朱玉傑和老百姓們都覺得集體經濟有得搞,也隱約看到了產業發展的思路。
魚塘擴成農家樂 規模還越來越大!
但,新的問題又來了:釣魚的人沒地方解決吃飯問題。
這不就是商機?村集體經濟又爭取到扶貧專項資金建起了農家樂,但規模只有5間房間和1間廚房。2017年10月動工,第二年3月完工開始營業,由村集體經營。
開門生意11桌預定,前一天大家才置辦完碗筷,第二天客人就來了,吃吃玩玩一天,他們又提出了需求:缺少會議室和娛樂室。於是,村集體又行動起來。
而後,燒烤區域、兒童遊樂區域、果樹林……跟著客人的提議,農家樂的規模一天一天擴大,朱玉傑和老百姓們發展產業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這其中,集體經營也出於管理實際逐步過渡為承包製,盈利連年增加。2019年,村集體經濟盈利超2萬元。
如今,依靠集體經濟,小村已實現整村脫貧摘帽,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春賞花、夏避暑、秋摘果,過去無人問津的小村現在熱鬧得紅火。
(利州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