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代的時候是沒有普通話這一個說法的,但是古代的時候卻有著一種通用的語言,叫做官話,當時的人們主要是用官話進行溝通和對話,以便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所謂的官話其實指的就是當時絕大部分人所說的那種語言,根據史學家的研究表明,從秦代到清朝後期,我國的官話其實主要以洛陽發音為基本標準而形成的一種語言體系,因此官話也可以被稱為洛陽雅音。
最早的時候,我國的帝都王朝多以北方為行政中心,也就形成了以北方當地的發音成為了標準的發音語言。
尤其是清朝入宮入京以後,他們選擇滿語作為清朝的標準語言,但是由於清朝時入關的是遊牧民族,他們的語言鮮有人知,所以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理解滿語或者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溝通與交流,因此當時北方的口音和發音語言就基本形成了全國通用的統一語言。
除了清朝以外,其實元朝最開始也是以他們的少數民族語言蒙古語作為國語,但是由於蒙古語的普及面沒有這麼廣泛,因此到了後來,在統治集團內部主要分成兩類語言,一種是皇帝和皇室所說的蒙古語,而另一種則是被統治者們所說的北方語言。
就總體來說,其實各朝各代的語言體系基本上是以北方的方言為基礎進行的改動和調整。
由於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是遊牧民族,因此他們會將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作為官話進行推廣,但是他們的語言在漢人當中卻難以進行大面積的普及,因此才會有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的存在。
此外,皇帝在議政的時候還是會以奏摺上的文字進行敘述,而真正能夠和皇帝討論政務的大臣並不多。因此即使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朝廷重臣與皇帝進行溝通交流,雖然會夾雜著許多的地方口音,但是時間長了,皇帝也能分辨一二,他們所說的官話究竟是什麼樣的內容。
有的朝代,很多官位比較低下的官員是沒有辦法進諫皇帝的,甚至是朝中的議事大臣也只能有那麼幾個人目睹皇上真顏,並同其討論政務。而其他人則一律是選擇用奏摺上報的形式向皇上傳遞最近的民情民意。
雖然官話在古代沒有完全流通,但是它卻是作為科舉考試必須通過的一關,因此,想要出入仕途的讀書人必須要學習當時的官話。
此外,每個朝代的官話其實大體上發音是差不多的,只是發音標準程度的問題罷了。而對於地方大臣的官話發音雖然不標準,但是多聽幾遍也是可以理解他們的意思。
加之如果遇上外朝使節進行進貢,那麼也不必擔心語言的溝通問題,畢竟皇宮裡都有相應的翻譯,能夠作為當時人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的紐帶,這種隨行的翻譯人員也被稱為象胥。
總體而言,如果想要進入天子腳下,當他的臣子就必須通過學習官話才可能實現進入仕途的夢想,但是如果只是做地方小官,那麼考完試以後也就可以不用再理會官話這種玩意。作為語言來說,它更多承載的是一個溝通和理解的橋梁紐帶作用,而對於當下來說,學好普通話,傳播好我們的中華文字魅力,也是目前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