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普通話沒普及,那皇帝和大臣們是如何溝通的?我們來一探究竟

2021-01-20 荒郊野史

眾所周知,古代的時候是沒有普通話這一個說法的,但是古代的時候卻有著一種通用的語言,叫做官話,當時的人們主要是用官話進行溝通和對話,以便解決語言不通的問題。

所謂的官話其實指的就是當時絕大部分人所說的那種語言,根據史學家的研究表明,從秦代到清朝後期,我國的官話其實主要以洛陽發音為基本標準而形成的一種語言體系,因此官話也可以被稱為洛陽雅音。

最早的時候,我國的帝都王朝多以北方為行政中心,也就形成了以北方當地的發音成為了標準的發音語言。

尤其是清朝入宮入京以後,他們選擇滿語作為清朝的標準語言,但是由於清朝時入關的是遊牧民族,他們的語言鮮有人知,所以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理解滿語或者是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溝通與交流,因此當時北方的口音和發音語言就基本形成了全國通用的統一語言。

除了清朝以外,其實元朝最開始也是以他們的少數民族語言蒙古語作為國語,但是由於蒙古語的普及面沒有這麼廣泛,因此到了後來,在統治集團內部主要分成兩類語言,一種是皇帝和皇室所說的蒙古語,而另一種則是被統治者們所說的北方語言。

就總體來說,其實各朝各代的語言體系基本上是以北方的方言為基礎進行的改動和調整。

由於元朝和清朝的統治者是遊牧民族,因此他們會將自己的少數民族語言作為官話進行推廣,但是他們的語言在漢人當中卻難以進行大面積的普及,因此才會有兩種不同的語言形式的存在。

此外,皇帝在議政的時候還是會以奏摺上的文字進行敘述,而真正能夠和皇帝討論政務的大臣並不多。因此即使是來自四面八方的朝廷重臣與皇帝進行溝通交流,雖然會夾雜著許多的地方口音,但是時間長了,皇帝也能分辨一二,他們所說的官話究竟是什麼樣的內容。

有的朝代,很多官位比較低下的官員是沒有辦法進諫皇帝的,甚至是朝中的議事大臣也只能有那麼幾個人目睹皇上真顏,並同其討論政務。而其他人則一律是選擇用奏摺上報的形式向皇上傳遞最近的民情民意。

雖然官話在古代沒有完全流通,但是它卻是作為科舉考試必須通過的一關,因此,想要出入仕途的讀書人必須要學習當時的官話。

此外,每個朝代的官話其實大體上發音是差不多的,只是發音標準程度的問題罷了。而對於地方大臣的官話發音雖然不標準,但是多聽幾遍也是可以理解他們的意思。

加之如果遇上外朝使節進行進貢,那麼也不必擔心語言的溝通問題,畢竟皇宮裡都有相應的翻譯,能夠作為當時人們進行溝通和交流的紐帶,這種隨行的翻譯人員也被稱為象胥。

總體而言,如果想要進入天子腳下,當他的臣子就必須通過學習官話才可能實現進入仕途的夢想,但是如果只是做地方小官,那麼考完試以後也就可以不用再理會官話這種玩意。作為語言來說,它更多承載的是一個溝通和理解的橋梁紐帶作用,而對於當下來說,學好普通話,傳播好我們的中華文字魅力,也是目前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

相關焦點

  • 古代語言不通的大臣,怎麼和皇帝交流?三種方法看你猜對了沒!
    那麼問題來了,在古代方言居多的情況下,大臣們要怎麼和皇帝進行交流呢?之後在每個朝代都有屬於自己的「官話」,官話和普通話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官方語言。決定官話用什麼方言取決於京城的位置,如明朝的首都一開始是在南京,所以當時的官話就是南京方言。至於現在中國推行的普通話,是源自於北京方言。所以,大臣們可以用官話和皇帝交流。
  • 古代皇帝早朝前吃的早飯豐盛,而大臣吃的早飯,也讓人望塵莫及
    古代皇帝早朝前吃的早飯豐盛,而大臣吃的早飯,也讓人望塵莫及古代時候的早朝時間和現在公務員朝九晚五的作息時間差不多,雖然說是差不多,但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差別的,古代上班的時間要比現在早一點點,一般在現在所說的五到七點的時間上班
  • 古代皇帝請客吃飯有什麼講究?大臣們吃什麼?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人們為了搞好相互之間的關係,都會請客吃飯;古代皇帝也不例外,雖然貴為九五至尊,但為了表明和下屬好好相處,也會經常請客吃飯。那麼古代皇帝請客究竟都吃些什麼呢?根據史料記載,古代宴席主要以肉食為主;在室外準備兩個大的銅火爐,爐子上放兩口大鐵鍋,然後一口鍋內準備肉食;肉食又以羊肉為主(古代吃牛是犯法的哈!)預備羊210隻。為太和殿210桌王公大臣提供。
  • 古代大臣被皇帝賜死,為何還要謝恩?明知必死卻感到幸運?
    古人們被賜死罪後,為什麼還要領旨謝恩?他們究竟怎麼想? 在我們看電視的時候,我們常常會看到在古時候的大臣在被皇帝賜死的時候,他們都會說「謝主隆恩」, 為什麼他們都知道要死了還要領旨謝恩?明知必死卻感到幸運?
  • 學者稱洛陽話是中國古代普通話 孔子傳道時使用
    近段時間,在搜狐等國內知名網站和我市一些網站上,一個名為「中國古代的普通話,就是『洛陽音』」的帖子引起了網民的熱議,河南網民對此反響尤其強烈。   這個帖子最初來源於《光明日報》一篇《中國古代的「普通話」》的報導。本報記者經多方努力,赴北京採訪了提出這一權威學術觀點的中國社科院研究員、中 國權威古音大家鄭張尚芳。
  • 揭秘古代各朝「普通話」:古代普通話是什麼
    在沒有普及普通話的那時,孫權能聽懂河北話嗎?這樣說來,古代是不是還有「方言翻譯」這樣的官? 還有就是,商朝的普通話是不是安陽話,漢、唐時期的普通話是不是西安話,宋朝則是開封話......這個問題著實困擾漢聽君已久,直到看到這篇揭開古代各朝「普通話」迷津的文章。
  • 大臣們半夜起來上朝,那早飯怎麼辦,紫禁城裡也有飯店
    在古代,皇帝是要上早朝的,下朝以後辛苦勤政一些的皇帝還要批閱奏摺到凌晨兩三點,四五點又得上早朝了。而大臣們更是辛苦,一般都是早早的就站著開始等皇帝來了,皇帝來了需要跪下行禮然後再笑戰。明朝的時候,大臣們每天半夜就得起床,到了紫禁城三點開始等,五點入宮整隊。明朝的時候還有宮燈,到了清朝皇宮一片漆黑,不小心掉入水中淹死也不知道。日日如此,要是遇見朱元璋那樣的皇帝更是辛苦,簡直是要命。而且早朝也就是一個形式,大部分小官都得在殿外連皇帝都見不上。但是也沒辦法,改受的辛苦也得每天受。不過,平時沒有注意過。
  • 古人是如何解決各地方言之間的交流障礙的?
    雖然我們現在使用的都是漢語言文字,但是也有部分地區的語言我們聽不懂。那麼,古代語言沒有統一,皇帝是如何聽懂大臣們的話的呢?中華文化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有56個民族,是真正的多民族國家,人口又很多,語言的種類可謂數不勝數。許多地方都有當地的方言,現在我們的普通話雖然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但是要做到交流零障礙,還是有點難。在語言不同的古代,這問題更嚴重。
  • 古代皇帝賞賜的豬肘子,大臣出宮門就扔了,原來真相是這樣的
    乾隆皇帝是一個非常喜歡吃豬肉的人,他認為豬肉用於祭祀之後決不能浪費,可以賞賜給大臣們來享用,這就叫做「散福」。 可乾隆皇帝賞賜的豬肘子,為什麼還是被大臣們一出宮門就扔掉?不過,大臣們並沒有把沒吃完的豬肘子真的帶回家,他們知道,這種沒味道、嚼不爛的豬肘子,即使帶回家也沒人吃。
  • 鹹豐皇帝所任命的「顧命八大臣」結局如何?三個皇室成員都被殺了
    鹹豐皇帝是清朝中後期的皇帝,鹹豐皇帝在位期間,雖然勤於政事,並大手筆地對朝政改革,但此時的清王朝已經積重難返,而且能力平平,遠沒有雍正皇帝那般的魄力,所以他雖然有心,但卻無力改變什麼。在彌留之際,鹹豐皇帝對身後事做了細緻的規劃,繼承人是獨生子載淳,這是沒得選。但此時的載淳年僅六歲,是無法處理政事的,故而安排了八位心腹大臣來輔佐載淳,贊襄一切政務,這八位大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 無妄之災這一成語的來源,全因不能生育的皇帝和「忠心」的大臣
    今日,我們來談談歷史上真實的黃歇故事:皇帝不能生育,「忠臣」大臣送孕妻給皇帝。戰亂時代,黃歇是楚國的一位大臣,而當時最強大的國家就是秦國。為了表現自己的忠心,楚國將當時的太子熊完送到秦國做人質。隨後,楚王生了一場大病,眼見病情日益嚴重,楚國大臣們焦急萬分。由於楚王一生病,王位便無人繼承。此時,黃歇站了出來,提議設法將留在秦國的楚國的太子熊完接往後。
  • 乾隆皇帝賞賜大臣豬肘子,官員表面感恩戴德,實際上出門就扔!
    大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有一項特殊的嗜好,那就是時不時的喜歡向自己信任的一些大臣賞賜一些「豬肘子」供他們食用。而獲得這些「豬肘子」的大臣們大都一副感恩戴德的模樣,但是幾乎沒有人會真的把這些「豬肘子」帶回家中食用,絕大多數都在出宮之後偷偷的便將之丟棄。
  • 清朝皇帝賞賜黃馬褂是什麼意思?為何侍衛和大臣都可以穿黃馬褂?
    在看古裝劇時,我們常常能聽到「黃馬褂」這三個字,其實,黃馬褂一共有兩個類別,分別是職任黃馬褂和行賞黃馬褂,前者是給皇帝的御前侍衛穿,因為皇帝常常穿明黃色的衣服,因此,身邊的侍衛所穿的褂子顏色也要與皇帝一致,只是褂子上不能有其他圖案。
  • 古代皇帝修建陵墓,為何都怕挖見「石母」?
    普通百姓都如此,那麼作為古代的君王就格外重視了,而後事中最核心的當然就是陵墓的修建了,不過帝王們最怕的就是,在修建陵墓的在這個過程中挖到「石母」,那麼石母究竟是什麼?為什麼帝王們會那麼怕呢?
  • 古代那些大臣們怎樣機智巧妙地進諫的?說說那些君與臣精彩絕倫的...
    讀一些正史、野史類的書籍,每每看到一些君與臣的那些精彩絕倫的進諫與對答,總是會心一笑,服膺於大臣們進諫的機智巧妙,服膺於為人臣子們的舌粲蓮花,也感嘆那些臣子們的用心良苦。伴君如伴虎。為人臣子的誰不知道。大臣向皇帝進諫可不是好玩的事,弄不好不僅自己的小命沒了,可能還會株連九族呢。
  • 古代上朝大臣很早就會起床,那他們是怎麼吃早飯的呢?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的時候,皇上跟朝中許多大臣都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他們也是需要每天都按時上下班的,跟現在的上班下班差不多一樣而在古代上朝的時候,很多大臣為了提前趕到,很早就會起床,那他們是怎麼吃早飯的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下之前古代的那些大臣是怎麼吃早飯的呢?之前古代大臣上朝在5點-6點之前,但是這些大臣每天都需要在凌晨2-3點來準備,為什麼起這麼早呢?原因就是因為在古代的時候等級制度比較嚴格,像如那種官階很低的大臣是不允許在皇城居住的,除了有皇上的特殊照顧才能在城裡住。
  • 古代人沒有沐浴和香皂,如何洗澡?皇帝泡溫泉,老百姓用啥
    導語:古代沒有沐浴系統和香皂,古人是如何洗澡的?皇帝泡溫泉,老百姓怎麼辦?不能只用木桶,古人很有智慧!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洗澡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那就是所謂的沐浴文化,許多神話故事中都有沐浴,例如《山海經》記載的羲和浴日、常羲浴月以及帝俊沐浴於從淵,還有天女下凡沐浴等故事,正是通過沐浴,孕育了日月星辰和太陽,這就是世界來源的神話傳說。神話歸神話,我們回到現實中,古代社會沒有那些現代設備,人們是怎麼洗澡的呢?
  • 古代皇帝回宮究竟排場有多大?從當年慈禧和光緒西逃迴鑾可知一二
    今天小編將給大家聊聊古代皇帝回宮的故事。看過古裝電視劇的人,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皇帝出宮或者回宮的排場會很大的,一群人浩浩蕩蕩。那麼古代皇帝出行的排場究竟有多大呢?由於古代缺乏攝影技術,如今我們只能通過當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西逃兩年迴鑾的罕見歷史照片中略知一二。
  • 福建人因口音難懂200年沒出大官,古代人說「普通話」有多難?
    但是在古代的農業社會,普及語言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任何政權都沒有那個條件和能力,即使是天然有著追求統一特徵的中國,秦始皇也只能做到「書同文」,而不能做到「語同音」。即使是今天,南方非官話區的一些方言和普通話差別都是相當大的,甚至到了完全不能互通的地步。當然,在古代大多數情況下,這個問題影響也不大。
  • 大臣敢打皇帝40大板,皇帝竟然忍了,最終大臣家兩千多人遭屠戮
    大臣敢打皇帝40大板,皇帝竟然忍了,最終大臣家兩千多人盡遭屠戮。   每一任朝代的更替都會死很多的人的,無論是幫助打天下的將臣還是出謀劃策的謀士。只要一當上皇帝立馬就要開始收回所有的權利了。當初打仗的時候,因為需要幫手給你權利讓你好好聽話,如果功高蓋主的話,那麼無論如何只有死路一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