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是農業發展載體,英國村莊共同體如何形成?又朝向何處發展?

2020-12-13 楊太師

引言

村莊共同體,在中世紀的英國農村,這是一種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組織,這種組織可以把鄉村的人都團結起來,無論在維護社會秩序,還是發展鄉村生產,或者提高鄉村自治力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這種村莊共同體的出現,很多專業也不同的看法。

宋寰先生曾經說過:

「(村莊共同體)長期存在於階級社會之內,只是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裡才使農村公社制度走向瓦解。」

村莊共同體的出現,其實並不是古代社會共產制度的一種殘留,不過也不少中世紀重新出現的體重產物,是因為有了古代村落基礎上,又融合了全新的當時的社會元素而發展形成的一種屬於中世紀卻又不只屬於中世紀的產物。

一、中世紀村莊的形成的起源就是古代村落,古代村落讓中世紀村落吸取了很多的經驗和想法,但是中世紀村莊並不是古代村落的翻版,他們是既有聯繫又是有區別的兩個個體。

考古學家曾經在不列顛的土地上發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古代村落的遺蹟,這些小村落,在時間上看,大約是從1世紀到4世紀左右的,這些村落規模非常小,一般是由當時的自由民和農奴組成的,他們可以自己耕種土地,也可能會給奴隸主服勞役。這些小村落,很可能就是與中世紀村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在《英國鄉村社區》這本書裡曾經提到過這樣的說法:

「英國的核心型(nucleated)村莊是在早期馬爾克公社的基礎上,由分散的小屯逐漸發展而來。以英國為例,威廉徵服之前,零散小村子佔主導地位;到了中世紀中後期,才形成眾多密集居住型村莊。」

首先,在古代村落和中世紀村莊的產生區域看,中世紀村莊應該是在一些古代村落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為古代村落相對而言都是比較小的零散的居住點,這些小地方多半是分布在比較不集中的地方,而中世紀很多村莊,距離這些居住點都很近。

克裡斯託夫·泰勒曾經說過:

「布裡克斯沃斯的小居民點可能多達30個或40個,保存下來並被發掘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其次,如果從耕種的角度來看的話,中世紀當時流行的敞田制,其實也不中世紀自有產生的制度,也源自與古代社會。在當時,敞田製作為一種比較常用的耕種體質,其實在4、5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有了。

這些體制隨著發展越來越先進,越來越人性化,甚至已經出現了很多休耕地。當時人們種植的農作物也很豐富,不光有小麥、大麥、燕麥,還有豌豆等一些糧食作物,而且當時的人也飼養牲畜,牛、羊、馬飼,農牧混合的經濟已經比較長輸了。

所以無論從地理位置活動區域還是耕作方式,其實中世紀的村莊都古代村落有著一定的聯繫,但是他們也有著很大區別,不能說中世紀村莊就是古代村落的延續。那是因為古代的小村落的組成結構非常遠大,多半是由一個父權大家族組成的。

這些小村落,每個村落都是一個家庭整體。而現在的這些村落,其實並不是由學琴方式組成的。而是由很多家庭獨立有統一,組成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村落。以前的村落是血緣關係構成的,現在的村落是地域關係構成的。所以他們是有明顯去區別的兩個個體。

二、敞田制,對於村莊共同體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制度。敞田制的村莊,是當時村莊共同體的最初階段,這種敞田制的形成和發展,直接決定了村莊共同體的發展,對於中世紀村莊的影響力巨大。

敞田制是9世紀前後,在英國很多農村地區重新出現的一種田地制度,主要出現在村莊裡,在經濟模式上看,這種制度是農耕結合的一種經濟模式。這種制度不僅僅著眼於農作物的栽培,也會保留放牧的習慣。農耕與放牧相結合,尋找更適合土地的發展方式。

而從耕作角度上看,這是一種以條田為形式來實行的耕作制度。條田就是每家每戶都會得到一個土地面積相等的條狀的田地,在這個田地裡耕種,這個田地也是呈插花的形式分布的。

在威廉·霍爾茲沃斯爵士的《英國法律史》上曾經說過:

「直到中世紀晚期和近代早期,絕大部分地區仍然處於敞田制的經營模式之下。」

而敞田制的形成方式,有以下兩個條件:

農牧混合經濟模式不斷擴大英國的農牧混合,我們可以從上文中看到,在4世紀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習慣了。只不過其實一直沒有大面積推廣。但是隨著盎克魯·撒克遜人進入不列顛之後,這種農牧結合的方式倒是受到了他們的歡迎。所以他們將這種方式推廣壯大。

首先他們努力發展農業,讓農業在不列顛的土地上儘可能的耕種。另一方面,他們也沒有放棄畜牧業,與其是一些特別不適合種植農作物的地方,出現了一些畜牧業為主的村莊。所以農牧相結合的這種方式,在英國開始被大力的推廣,已經變得十分普遍了。

條田制的產生10世紀前後,真正激發英國農業發展的是人口的不斷增長。

埃利奧特曾經說過:

「大量的,正在膨脹的人口是農業變革的先決條件,它迫使人們需要更加有效的耕作他們的土地。」

這時候農業的變革需要儘快實現,所以人們選擇了兩種比較方便快捷的方式。一種是在村莊內部分割土地,來解決人和地的關係;另一種方法是開墾新的荒地去決絕農業與村莊的關係。

隨著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分割村內的土地已經不足夠人們使用了。於是他們開始去外面墾荒在墾殖獲得的土地,就開始平均分配,這也就是條田的產生,隨著越來越多荒地被墾荒,成為了耕地,敞田制的村莊也越來越多。

三、村莊共同體的最終形成,並不是一個單一的過程,而是人們泉流與義務相結合進而形成的一個存在。所以當時的村莊共同體中有兩個重要的特徵,一個是權力的形成,另一個就是承擔的公共義務。

著名歷史學家戴爾曾經說過:

「是指生活在一個特定區域內的人們,能夠有效的組織起來去控制使用資源(通常是土地和牧場),並且能夠集體承擔來自上一級機構 (例如國家) 的役務。」

村莊共同體,不僅僅是一個自然的共同體,更重要的就是相應的權利也義務。公共權力的形成和集體義務的承擔,這是鄉村共同體的兩個重要特徵。

公共權力的形成這種權利是一種公共的,並不是私人佔有的。這種權利重要指的是兩個方面,一個是在還沒有開墾過的土地上有的一定權利。所有村民都可以去使用那些村莊周圍的沒被人開墾過的森林、草地和荒地。

另一個是開墾地上的公共權力,當秋收以後,所有的村民都可以在沒收乾淨的莊稼地上放牧。這些群裡就是敞田制時期人們所應該享有的公共權力。

在沒被人開墾過的荒地上的權利是自古就有的,然而這種在開荒地上的公共權力,卻是後來才產生的。因為沒有被剷除掉的莊稼剩餘部分,可以作為牲畜的飼料,而牲畜在吃食的同時,也會為農田的土壤增加肥料。

瑟斯克曾經說過:

「在共有地上放牧顯然是便利的,因為它消除了繁雜而又令人厭煩的限制綿羊以及栓系大牲畜的麻煩。」

承擔公共義務在諾曼徵服以後,中央集權加強,王權對地方也逐漸收緊管理方式,所以很多村莊開始接到分派的任務,這些任務是一個小村莊沒辦法完成的,所以這些小村莊開始逐漸的聚集變大,逐漸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大村莊。這樣才能具備完成國家布置工作的能力。

在《中世紀英格蘭的維爾》一書中曾經提到過:

「領主也希望他們的佃農能夠團結合作,通過共同承擔自營地上的犁耕勞役,或者是共同參加秋收役務,有時還通過集體徵稅(比如塔利稅就是把佃農作為一個整體來徵收的) 等形式把他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隨著敞田制的形成,村民們擁有了公共權力,也由於村落的逐漸形成,他們可以聚在一起完成國家分派的各項任務。這些就是組成了村莊共同體的模式。也是人們關係越發穩定的原因。

村莊共同體,為當時的英國產生了很多的影響,首先,讓很多人個體的權利得到了系統的保護,由於村莊共同體的形成,所以他們可以免受領主的過度剝削。而也為很多農民提供了一定的保護。其次,村莊共同體的出現,奠定了他們地方自治的基礎,有了一定的權利,他們可以額通過自己的討論去制定一些規章制度。

而且這種村莊共同體,也成就了當時中世紀的私有共享的混合土地所有權。所以很多人認為,在中世紀的鄉村組織是十分重要的基層組織,而村莊也是比較高級的一個社會組織,它已經不同於原來的古代村落,而是代表人類古老文明的一個新的階段。它的形成有利於中世紀農村的發展,也利於鄉村秩序的產生。

參考文獻:

《英國法律史》

《中世紀經濟社會史》

《野外農業起源新論》

相關焦點

  • 貴族「佔領」的中世紀莊園,英國為何出現「村民當家做主」的村莊...
    一、中世紀後期英國:互助合作一體的「自治共同體」英國在中世紀後期出現的村莊自治,算是當時世界上比較先進的例子了,尤其是在英國貴族階層佔據主流的社會中,村民自治是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實際情況和社會趨勢形成的新型體制,並且具有一些其獨有的特點。
  • 山東即墨:村莊抱團發展「土旮旯」變「金疙瘩」
    中國山東網6月29日訊 作為一個緊鄰蓮茵河的傳統農業村莊,青島市即墨區龍泉街道石門村並沒有嘗到「靠水吃水」的甜頭,雖然有種植果茶的傳統,但經營上還是「各自為戰」「看天吃飯」,規模效益日益低下。新形勢下該如何破題發展振興?即墨區龍泉街道創新「黨建+」理念,大力推行「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針對部分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群眾與村集體經濟紐帶斷裂等現實問題,以「抱團發展」理念構建村集體與群眾的利益共同體,實現「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集體增收入、群眾得實惠」,趟出了一條強村富民、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 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從城鄉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總體布局看,新型城鎮化戰略立足城市、根植於鄉村,鄉村振興戰略聚焦於鄉村、聯動著城市,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應以協調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樹立城鄉等值化、差異化、均衡化的價值取向,再現鄉村價值,重塑鄉村魅力,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有序流動,構建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價值共同體。
  • 全世界 「 休閒農業和村莊旅遊 」 經典事例!
    村莊旅遊之所以得到發展一方面得益於市場需求:因為城市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人們需要這樣一種旅遊方式來放鬆身心,回歸田園。另一方面則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鄉村旅遊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利用當地資源,添加就業機會,處理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村莊旅行發展主要有三大載體,即自然資源,歷史文化遺產,農產品。
  • 路橋這個「花田市集」的村莊如何走出振興路
    新橋鎮金大田村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先行村,自然風貌稟賦濃鬱,基礎設施條件較好,被評為浙江省2A級景區村莊,進入了「浙江省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行列。近年來,金大田村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推進「四個一」行動,走出了一條具有金大田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 德國「村莊更新」、荷蘭「農地整理」、韓國「新村運動」,這些鄉村發展經驗值得學習!
    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過程中,許多國家都曾遇到過鄉村發展停滯的情況,而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構建制度保障、發展特色產業,各國逐漸探索出獨具特色的鄉村發展道路,如日本「一村一品」、韓國「新村運動」、德國「村莊更新」、荷蘭「農地整理」等。
  • 萊西市夏格莊鎮融合「三治」推動村莊發展換新顏
    萊西市夏格莊鎮融合「三治」推動村莊發展換新顏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20.10.01 星期四     近年來,萊西市夏格莊鎮堅持黨建先行的原則,以村莊建制優化為基礎,以村級治理網格化為手段,以「三治」融合為提升,不但解決了以往村黨組織領頭人
  • 加快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升級
    三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為「農民」轉「市民」解決後顧之憂,最終實現「真城市化」。  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助推「三元互動」。非農產業的發展為城鎮化提供產業基礎是城鎮化的核心動力。以工業化為基礎和引領,為農業現代化提供資金支撐;以土地規模化、集約化來實現城鎮化的人口聚集和農業規模生產;以全產業鏈的農業生產為產業升級和工業化提供健康原料。
  • 村莊分類規劃助力鄉村全面振興!農村會分為4類,發展建設都不同
    城鄉之間的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業轉型發展之後也取得矚目的成果。當然,我國幅員遼闊,村莊也比較分散,很多村莊因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因素,問題還是比較突出,也無法和新農村相比較。針對農村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國也積極採取了應對措施。這不,在去年和今年發布的文件中我國重點提到了農村的規劃和建設問題。
  • 雲和緊水灘鎮推動村莊「鏈式發展」
    作為村裡的水產養殖大戶,彭永生毫無保留地將泥鰍養殖技術傳授給村民,還帶頭在村裡發展香菇、木耳、油茶種植,並吸收低收入農戶到其創建的家庭農場有限公司、新品種油茶基地務工,使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助力石浦村獲得省級「充分就業村」的榮譽。
  • 大學生為村莊發展出點子
    長輩們向大學生們介紹了幾年來村莊的喜人變化:橋修好了,路修通了,農民收入增加了,村莊建房的群眾越來越多……這個重視教育的村莊結出碩果:近幾年來,次灘村高考捷報頻傳,2008年該村一下子就出了10名本科大學生。  大學生們被家鄉喜人變化鼓舞著。長輩們則希望學有所長的大學生們多出「金點子」,助推村莊快速發展。
  • 英國拜伯裡村莊:科茨沃爾德最美麗的村莊!
    科茨沃爾德(英語:Cotswolds)的村莊實現了英國人夢寐以求的夢想。蜂蜜色的石頭小屋有著陡峭的斜屋頂,屋子後方是連綿起伏的綠色山丘,營造出一幅英國風情的歡樂景象。我將列出科茨沃爾德最佳村莊的清單,並且介紹每個村莊的一些不同之處。
  • 村莊分四類推進,看看你的家鄉屬振興重點還是搬遷撤併類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經濟研究所所長鄒進泰對第一財經分析,集聚提升類還可以分為兩小類:一類是像江浙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將原來的幾個村莊合併,並形成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發展成為經濟強村,交通發達,二三產業發展都很不錯,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另外一類是在種植業、養殖業有優勢,二三產業較弱的村莊。
  • 關注海南超級富豪陳嘉新:村莊怎樣發展旅遊(一)
    關注海南超級富豪陳嘉新,淺談如何發展鄉村旅遊。最近這幾年,鄉村旅遊越來越流行,很多村莊為了把自己推銷出去,可謂是卯足了勁,也可謂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想盡了辦法去謀發展,用盡了方法去求擴散,村莊要發展旅遊,具體應該怎麼辦呢?今天,陳嘉新就來跟大家淺談一下,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1、鄉村旅遊需要用好先天性的地理優勢。
  • 小村莊形成明永樂年間
    新聞連結   四條馬路讓小村莊出名   文史專家魯海介紹,青島的村莊八成都是在明朝永樂年間形成的,小村莊就是其中之一,而小村莊的成名主要靠四條馬路。魯海告訴記者,在德佔青島後修建了一條從小村莊到白沙河的小白幹路,這也是當時唯一一條青島通往市外的馬路,後來又修建了小村莊通往陽本印染廠的小陽路,也就是後來的人民路。接著小村莊至閻家山的小閻路和小村莊到膠州的小膠路也修建完畢。青島四條重要的馬路都在小村莊匯合,一時間成為了交通樞紐的要道,逐漸在青島的村莊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在2000年,四方利群在小村莊建成,直接推動了周邊餐飲等行業。
  • 農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富起來的鄉村要保持美麗和活力,就是要大力發展以美麗為資源的經濟形式,用心打造農村生態環境、山水風光、鄉風民俗、人文古蹟等,推動農村旅遊產業經濟發展,用「美麗經濟」反哺「美麗資源」,形成資源和經濟間的良性循環,增強鄉村農業發展的新動能,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實現增收致富,形成自然、鄉村、農民多方共贏的局面。
  • 「共同體」,還是「社區」?
    個人只有依靠共同體才能實現其自由發展。「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②。在馬克思看來,共同體本身有諸多發展階段和類型,包括從「自然形成的共同體」(原始共同體及其各種演化形式),經過階級、國家、貨幣等「虛幻共同體」,到未來共產主義「自由人聯合體」這一「真正共同體」等諸形態,分別對應個人發展的三大階段,即人對人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在他看來,「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一種真正的共同體,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也是真正共同體的最大價值和目標。
  • 上海農業旅遊形成六大模式
    原標題:上海農業旅遊形成六大模式  據上海市農委披露,上海積極發展以都市現代農業特色的農業旅遊,堅持發展與提質並舉,努力實現農業旅遊新發展。據初步統計,截至2013年底,上海已建成各類農業旅遊景點245個,其中年接待規模萬人以上的景點96個,年接待遊客2019.34萬人次;涉農旅遊總收入13.63億元,其中農副產品銷售收入6.2億元;解決農民就業32655人。上海農業旅遊初步實現了「農民增收的通道,新農村建設的載體,豐富市民生活的場所」的目標。  上海農業旅遊充分利用現有的「三農」資源,因地制宜、規範有序發展。
  • 用藝術賦能村莊發展 寧海海頭村打造「菊文化」發力鄉村振興
    海頭村歷任「第一書記」,與省農科院蔬菜所黨支部書記耿瑋、南京農業大學教授鄧波、中國書畫院上海分院院士李金明等專家,以及鄉賢謝常夫等相聚一堂,為海頭村「藝術點亮鄉村振興」獻計獻策。海頭村位於力洋鎮東部,山清水秀,曾先後獲評浙江省森林村莊、寧波市文明村。
  • 浙江松陽改出村莊新面貌 打開發展新格局
    很難想像,這些「小高層」的新主人們,原來居住的的是一個村容髒亂,基礎設施滯後、交通條件不暢、公共服務缺位、安全隱患較多的村莊。  項弄村總人口1900餘人, 是松陽縣第一大村。近年來,村莊發展緩慢,現有住房已無法滿足村民日益增長的居住需求。但因該村屬於縣城規劃區一類村莊,受縣城規劃制約,不能實施村莊改造。如何從根本上改善村民生活環境、提高村民生活品質,成了一個棘手但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