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字史〔關於漢字為何沒有被表音文字取代的淺顯剖析〕

2021-01-20 陳先生的圓方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需要注意的是,如同拉丁字母一樣,漢字並非漢語專有,漢字不僅可作為漢語的書寫用字 ,也被用於書寫日語、韓語、越南語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的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

繁體字「漢」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者,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製漢字。非漢語體系中,日本將部分漢字自行作簡後成為現在的日本新字體,韓國也制定了官方的朝鮮漢字使用規範;而歷史上曾使用過漢字的越南、朝鮮、蒙古等國,漢字現今已不再具有官方規範地位。

那麼是何原因使得漢字從遠古一直流傳到現代呢?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人類歷史上幾個獨立發展的文字:蘇美爾的楔形文字(約公元前3200年)、中美洲的瑪雅文字(約公元前600年)、埃及的聖書體(約公元前3000年)、中國的漢字(約公元前1300年)所有的字母都有同一個淵源,即閃族字母(約公元前2000年)。

1、楔形文字比我們了解到的要複雜。

事實上,不只是蘇美爾人在用這種書寫體系,包括阿卡德語、埃蘭語、阿拉米語、烏噶瑞特語、西臺語、波斯語等諸多語言都使用這種文字形成書面材料。除了蘇美爾語為孤立語以外,其他語言分屬印歐語系與閃含語系,互相之間差別非常大,這些迥然不同的語言在使用楔形文字時,難免不會對其加以修改以符合自己的語言習慣。所以楔形文字其實不是在一個民族手上、而是在不同民族不斷傳抄的過程中實現了變化的。

最初的蘇美爾人發明楔形文字時,這一書寫體系含有大量複雜的意符和一些簡單的音符。薩爾貢徵服以後,阿卡德人看到他們的泥板,心想誒喲我去這個叼,於是就學會了用楔形文字書寫阿卡德語。然而兩種語言的差別實在太大,以至於阿卡德抄書吏被蘇語楔形文字折磨的不成人形(自行腦補用阿拉伯語的字母拼寫中文並從右到左抄完一本紅樓夢的情景)。於是阿卡德人們是這麼辦的:他們大大簡化了蘇語的象形符號,一個詞彙往往採用蘇語音節+阿語音節的雙重形式來拼寫,並新增了表示在蘇語中沒有、但在閃族語中十分重要的喉音、聲門閉塞音等音素的符號。可以看到,此時的楔形文字還是一種「半」音節文字,但已經開始朝著拼音文字發展了。 接下來要講的是西臺人。這群哥們在最初學習楔形文字的時候,其實心裡是拒絕的,因為有現成的象形文字可用(然而這種象形文字最初是發明來拼寫與西臺語親緣相近但不同的盧維語Luwian的)

Stele of Sultanhan

現藏安卡拉的安納託利亞文明博物館。嗯,沒圖我一般不亂說 後來西臺人什麼時候開始使用楔形文字書寫,這一時間不太清楚。但考慮到當時阿卡德語在外交領域的壟斷性地位,這一嘗試也是不足為奇的。西臺語的書寫形式引用維基百科:

〔Hittite was written in an adapted form of Peripheral Akkadian cuneiform orthography from Northern Syria. Owing to the predominantly syllabic nature of the script, it is difficult to ascertain the precise phonetic qualities of a portion of the

Hittite sound inventory. The syllabary distinguishes the following consonants (notably dropping the Akkadian s series), b, d, g, , k, l, m, n, p, r, , t, z,combined with the vowels a, e, i, u. Additional ya (=I.A ),

wa (=PI ) and wi (=wi5=GETIN ) signs are introduced. The Akkadian voiced/unvoiced series (k/g, p/b, t/d) are not used to express the voiced/unvoiced contrast in Hittite though double spellings in intervocalic positions represent voiceless consonants in Indo-European (Sturtevant's law).〕

後來西臺帝國和埃及的拉二打了一架,籤訂了銀版合約。西臺一方保存的合約原件出土,就是用楔形文字寫的。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國際條約,2013年曾來上海博物館展出過。

當時的照片找不到了,這是網上的

最後到了波斯人那裡,楔形文字丟失了所有的意符,簡化成了一套包括36個元音和輔音符號、8個語素符號及5個數字符號的書寫系統,基本上成為了完全的音節文字。

貝希斯敦銘文的遠景照

叼炸天的大流士,你們感受下~~

這是靠近了看的樣子。因此,把楔形文字音節化的功勞不在蘇美爾人手中,而在於後輩的其他語言。可惜的是蘇美爾人很快在異族的打擊之下衰落了,雖然有烏爾第三王朝復興,然而最終並沒有什麼卵用,這也使得我們不知道如果楔形文字一直留在蘇美爾人的手裡,最後將會發展成什麼樣子。不過當時楔形文字已經是一種高度發達的表意系統了,並且對蘇美爾語出現了特異化的適應,以至於其他民族不得不加以改動才能書寫本族語。因此可以推測,處於一個穩定的蘇美爾文化環境下的楔形文字,應該不會出現什麼重大的變化。

故導致鍥形文字音節化的最大原因就是戰爭。

2.瑪雅文字

德雷斯頓抄本

其中黑色或紅色的條紋與圓點是數字,一個個圖符是文字。怎麼樣,你們有沒有感受到羽蛇神大人的高逼格?有沒有感受到瑪雅世界撲面而來的惡意?

好的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裝)解(B):

瑪雅文字也是一種「表意」文字(事實上是混合文字,有表意成分)。這種文字,連同其承載的語言,已經死去了(現代瑪雅語與古瑪雅語即Ch』orti』 語是有區別的),因此談不上是一種「外語」。若要有姿勢地理解瑪雅文字,先要理解瑪雅語。所謂的瑪雅語不是一種單一語言,而是一組在中美洲、尤其是尤卡坦地區使用的語言合稱,它們在前2200年左右從Prototype中分離出來。這些語言是如此的神奇,以至於你在學的時候有可能會產生幻覺,看到煙鏡之神衝你微笑什麼的……

我曾經試圖弄懂其中一種那胡瓦特語(阿茲特克帝國的語言),弄了本佛羅倫斯手抄本,然而一頁即跪,從此再也沒碰過這個語系。瑪雅的象形文字一般描寫的都是作為尤卡坦通用語的Ch』orti』 語,但也用來書寫其它語言,諸如Yucatec等,這與楔形文字在兩河流域、以及漢字在東亞的情況是一致的。2006年一項研究指出,瑪雅文字有可能是中美洲最古老的文字系統。這種書寫系統是一種音義結合的文字,與現代日語假名+漢字的書寫方式有類似之處。每個字符事實上都相當於一幅精美的圖片(當時整個中美洲的知識分子階級都自帶藝術家屬性,不論是奧爾梅克文字還是阿茲特克文字,基本都是在畫畫……)一個字符即可以表示一個完整的語素,也可以表示一個音節;而一個單詞既可以用獨立的語素符號寫出,也可以用音節符號拼出來。譬如下面的例子:

B'ALAM

是豹子的意思,是不是很形象一個萌萌的大貓(並不

b'a、lama

也可以寫作:即b'a(左)、la(右上)和ma(右下)三個音節字符的拼合。還可以寫作:

ba-B'ALAM
B'ALAM-ma
b'a-B'ALAM-ma

三種組合中的任意一種。還可以寫作這兩種萌萌噠帶著領結或者蝴蝶結的。

什麼,你問我究竟應該寫那個?

寫哪個都可以,具體寫了哪個看畫師當天心情(沒錯就是畫師另外還有一個慘絕人寰的現象就是元音和諧對拼寫的影響,我直接引用了維基:

A CVC syllable was written CV-CV, where the two vowels (V) were the same: yo-po [yop] 'leaf'A syllable with a long vowel (CVVC) was written CV-Ci, unless the long vowel was [i], in which case it was written CiCa: ba-ki [baak] 'captive', yi-tzi-na [yihtziin] 'younger brother'A syllable with a glottalized vowel (CV』C or CV』VC) was written with a final a if the vowel was [e, o, u], or with a final u if the vowel was [a] or [i]: hu-na [hu』n] 'paper', ba-tz』u [ba’ts』] 'howler monkey'.Preconsonantal [h] is not indicated.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單詞結尾是輔音,那麼在寫的時候不管怎樣也要在輔音後面加一個元音上去;如果這個輔音符合一定類型,就乾脆不寫了讓你猜去吧……詳見下圖

第一個明明拼作uti但讀作uut;第二個明明拼作utiya但讀作uutiiy;第三個拼作utoma但讀作uutom。什麼,你說為什麼第三個和前兩個長得一點都不一樣?哦我忘了說,作為第三人稱代詞的-u-,瑪雅文字裡有六種寫法,而且互相之間形態差異巨大。「它字有六種寫法,你知道麼?…………

嗯,總結一下,這種燒腦的文字顯然是一種具有表意性質的書寫體系。儘管與漢字的表意方式不盡相同,但不可否認其具有獨特的意音體系。而且,作為一種自源文字,瑪雅文竟自然演變出與日文(受中文影響而發明)相似的特徵,這是很有趣的一個現象。

然而很不幸,15--16世紀的瑪雅人遇到了大航海時代的西班牙人。西班牙人帶去的拉丁字母把古瑪雅語改成了「猶加敦瑪雅語」(拉丁字母)。

3、象形文字的問題更加糾結,同樣也不是一種單一的文字,而是兩種……兩種……

象形文字的演變是與埃及王國的歷史分不開的,因此先講(pian)講(ti)這個多災多難國家的歷史吧。尼羅河養育的明珠——埃及,歷經前王朝、早王朝、古王國、第一中間期、中王國、第二中間期、新王國、第三中間期、後王朝,共31個王朝三千餘年,蠻族入侵、革命、戰爭、瘟疫與天災不斷衝刷著這片土地,最後終於在波斯帝國的衝擊之下獨木難支,轟然崩塌。

與許多人的印象相反,埃及王國並非是那種氣吞山河、一往無前、犯我強埃者雖遠必誅的吊炸天帝國,事實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廝就是個小受……前3188年,納爾邁(《王表》作美尼斯)統一上下埃及,早王朝開始。早王朝到古王國,埃及處於穩定發展中;然而這並沒什麼卵用,六個王朝之後,地方上的官吏造反,國人起義,埃及旋即陷入分裂,這就是第一中間期。前2055年,底比斯軍隊在孟圖霍特普二世(這貨是個奇葩,在位期間改名比換衣服都勤,以前考古學家以為這段時間出了好幾個國王,後來才知道全都是他一個人……孩子你這是為什麼啊)率領下再次統一埃及,中王國開始。

中王國其實乏善可陳,就努比亞造反然後法老們平叛了而已(還喪心病狂地把努比亞全特麼給開墾成耕地了),這個努比亞是古埃及南部的另一個文明,位於今天埃及亞斯文一帶,和國母的手機並沒有什麼關係。前1650年,位於西亞的第一迷之民族 · 喜克索斯人(當然後面還有第二)喊打喊殺地把法老們又趕回了底比斯(原先都已經遷都到法尤姆綠洲了),然後埃及人就慫了……法老稱臣,第一迷之民族相繼建立了第15、16兩個王朝,騎在埃及人頭上作威作福。這是第二中間期。

前1550年左右雅赫莫斯一世戰勝迷之民族,把他們都趕到了沙漠裡去,建立新王朝。嗯扯了這麼多你們也該困了——前方高能!!前方高能!!

雅赫莫斯(現藏開羅博物館)

清醒了沒?我們接著偏題……

這100年的外族欺壓讓埃及人十分不爽,他們也要去欺壓別人出口惡氣(並不是),於是整個新王國時期埃及都在對外擴張,這也是古埃及最輝煌的時代。兩個圖特摩斯把國境推進到了亞洲,偉大女帝哈特舍普蘇特妹子也大約在這段時間粉墨登場。後來的法老埃赫那吞·真·作大死即位,又遷都又奉新神,讓國家混亂了一段時間,然後前1279年,大帝拉美西斯二世登場了。

大帝像是一隻不知辛勞的種馬,一面勤奮地開疆拓土,一面勤奮地生孩子。1258年,埃及和正在崛起的西臺在卡迭石猛烈地碰撞在一起,擦出了愛的火花,籤訂了人類歷史上第一份條約(見上文圖)。然而大帝死後,埃及的好日子也到頭了,第二迷之民族 · 海洋人(Sea People)入侵,底比斯祭司集團造反,埃及一蹶不振。

接下來就是兩千年的被殖民時代。利比亞人、亞述人、波斯人先後佔領埃及,亞歷山大大帝及其繼承者託勒密王朝也把埃及視為自己的財產。屋大維擊敗託勒密王朝的艷后以後,埃及又淪為羅馬帝國的行省。公元640年,尼羅河流域開始阿拉伯化,埃及作為一個獨立的文明,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好了,偏了上千字的題(並沒有),回來討論埃及文字的發展。儘管象形文字聖書體是一種比較成熟的表意文字體系,但這種文字的起源至今尚不清楚。有學者爭議說,聖書體並非一種獨立的自源性文字,而是在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啟發下創製的(Geoffrey Sampson 1990)。迄今為止最早的象形文字發現於阿拜多斯北部,載於陶片上,大概長這樣:

(白字為「感謝 Gunter Dreyer大大」,是他挖出來的)

另外一份有清楚釋讀的早期文本,便是大名鼎鼎的納爾邁調色板了:

這份調色板描繪了納爾邁統一上下埃及的場景,長得最高那個小人兒就是正主,保齡球瓶(其實是王冠,然而保齡球真的是埃及人發明的23333)上方的文字就是他的名字,特寫如下:

(不要在意那隻鯰魚、納爾邁真的是個很霸氣的人啊啊啊啊啊)

聖書體在其極早期階段就展現了比較明顯的表意文字特徵,但並沒有發現其理應存在的前身,即一種真正「象形」的文字。象形文字早期的書法是聖書體與僧侶體(早王朝),後來出現了大眾體(二十多王朝,具體哪個忘了)。但是,僧侶體並不是聖書體演變而來的(Goedicke 1988),聖書體在第一王朝左右才出現碑刻銘文,而僧侶體早在之前就已經被用以記錄宗教生活了。而且,僧侶體是一種音素文字。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埃及國內一小部分識字的精英群體內部,出現了兩種迥然不同的書寫體系並行的現象。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認為聖書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持續地受到僧侶體的影響。

三種書寫體系的地位在埃及國內幾經變化,但最終都消亡於希臘-羅馬時期。公元三世紀,僧侶體隨著埃及多神崇拜的衰落最先廢止;公元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關閉所有非基督教神廟,聖書體壽終正寢。而最後一段世俗體文字見於萊菲神廟的牆上,書於公元452年。最後,三種文字被科普特文所取代,這種文字最初誕生於希臘人用希臘字母標註埃及語讀音的努力,公元四世紀得到統一和標準化;但阿拉伯人的統治使得埃及語(此時名為科普特語)也遭到廢止,這種希臘化的拼音文字最後還是退出了埃及人的日常生活,僅在亞歷山大的基督教宗教活動中得以保留下來。

聖書體在發展中始終受到內外兩方面的影響。首先,國內一直在精英階層內部長期使用的僧侶體文字,是一種典型的輔音音素文字,這有可能影響到聖書體,使其從純粹的表意文字向意音文字、進而向音節文字過渡,從而產生形符減少、音符增多、類似於「假借字」的發展趨勢。其次,埃及的文字持續受外族文字影響。從上面講過的埃及歷史,我們知道這個完蛋孩子經常欺負別人,但更經常被人欺負。長期處在一種今天「啊哈哈哈哈我又贏了我是全宇宙最厲害的」、明天「阿西吧我又輸了我真是太糟糕了」的心理過山車狀態下,即使是有著鮮明獨特性的文明古國,其國民對於自己文化的認同性也會遭到削弱,相對就更容易接受外來文化。對於埃及周邊的文明,亞述人的文字還屬於音節文字,而波斯楔形文字、希臘文和拉丁文就純屬字母文字了。這種外來文字的輸入也會對聖書體造成衝擊。由於尚未發現聖書體的原始形態(一種文字不可能剛剛創生就達到純熟的意音文字階段,因此一種原始形態一定存在),我們不知道一種「未受打擾的」聖書體文字,其形符的比例有多少,以及其會不會發展成與漢字類似的意音體系。但我們可以認為,聖書體在現實中的發展道路與楔形文字一樣,是受到諸多外部因素作用的,而非獨立發展所致。

OK 下面就來說說主角--漢字

中原在約前21世紀進入「夏朝」(這是否是一個我們普遍理解意義上的「朝代」,是有爭議的),前16世紀成湯滅夏,前11世紀武王伐紂。

那麼,在這段時間裡,現今國境線內的文化按地區劃分的話,大致有這些:

西南地區:雲南省內,洱海地區在夏商之交進入青銅時代;稍晚時候,商朝末期滇池地區的滇文化也進入青銅時代,即後來的滇國(劍川海門口遺址)。四川地區,川東的濮國在商末進入青銅時期,並成為武王伐紂的助力之一(西方八國)。貴州地區,日後鼎鼎大名不自量力的夜郎國,在商末也步入青銅時期;但此時的夜郎遠沒有控制西漢時期的廣袤領土,只是偏居一隅。

東北地區:夏後期,位於遼西的夏家店文化進入青銅時代

西藏地區:不幸的是,夏商兩代西藏始終處於新石器時期,昌都的卡若文化和稍晚時候拉薩郊區的曲貢文化是其代表

北方地區:鄂爾多斯的朱開溝文化在夏末進入青銅時代

虛線部分表示戰國至漢時的文化範圍。此時中國大地上的語言可謂五花八門。由於漢語尚未藉助統一政權之力一統天下,此時古漢語應該只局限於中原地區。同時,由於夏朝距漢藏語分離比今天要近,因此西藏地區講的古藏語在那個時候聽起來並沒有今天與漢語差別這麼大。另外,南方百越應該講漢藏語中的吳語、越語、楚語及其他;南島語系的一些語言;以及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支的某些語言。苗瑤語、壯侗語中的一些古語言可能也得到了廣泛使用。北方可能會講滿-通古斯語族的語言,以及葉尼塞語中的某些語言,可能是匈奴語的前身。西域地區可能會有突厥語支的語言存在。

很遺憾,除了中原的商(夏),其他部族在此時均未能創造文字。唯一有可能的是西南地區苗族創造的老苗文,這種文字在苗族民間普遍被認為是蚩尤所創,但現已失傳,僅存零散字符,無從研究。大名鼎鼎的老彝文產生於戰國至漢初,而東巴文、壯文、藏文等則要等到唐代才會出現(壯文事實上是從漢字創製的,而藏文則脫胎於梵語天城體)。

在中國,有些新事物是由南向北傳播的,尤其是鐵的冶煉和水稻的栽培。但主要的傳播方向是由北向南。這個趨向在文字上表現得最為明顯:歐亞大陸西部曾產生過太多的書寫系統,如蘇美爾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西臺文字、彌諾斯文字和閃語字母。中國則不同,它只產生了一種得到充分證明的書寫系統。它在華北得到完善,並流傳各地,預先制止了任何其他不成熟的書寫系統的發展或取而代之,最後演化為今天仍在中國使用的文字。(其他地區可能有語音但沒有文字)華北社會向南傳播的其他一些重要的有特色的東西是青銅工藝、漢藏語言和國家的形成。中國的3個最早的王朝——夏、商、周都是在華北興起的。(同一時期並沒有可以撼動中原王朝的勢力)

又經過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領土擴大構成了現代漢族人口的主要生活地區,秦國統一六國創建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後秦始皇焚書坑儒統一了文字。從秦漢一直到明清大多數都是漢人在把持朝政,雖然偶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但作為主體的漢人還是佔據了文化的主導地位。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和中醫的長足發展人類的壽命得以提高,人口的提升使得漢字的根基越來越穩。其他文字對漢字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微不足道。

另一方面,中國因相對封閉的地理空間,隔離於西亞蘇美爾文明傳播區域(歐洲、西亞、北非、南亞),使得中華文明及其文字可以獨立發展、成熟。漢字書寫系統的成熟時間早於字母書寫系統的成熟,也避免了字母文字擴張的幹擾。中國地區,直至8世紀,突厥人才利用慄特文改造成古突厥文,此後的回鶻文、蒙文、滿文也是慄特文的支系。而自東漢末開始,書寫印度梵語的悉曇文(亦是字母文字,參見字母系譜)隨著佛教的傳入,也對漢字文化圈有所影響。中國政治、中華文明的早熟與持續傳承,使得漢字得以沿用至今,即使外族入侵也無法撼動其地位。

此後,49年的新政權強烈想將其改造拉丁化,也只得無功而返。儘管有十來種漢字拼音方案,但漢字拉丁化卻是困難重重,同音詞過多是一大阻力。同音詞大部分是後期新造詞彙產生,而文字的形制差異也影響造詞的偏好傾向。表音文字便會儘量避免新造出同音的詞彙,漢字於此方面則基本沒有禁忌(水平所限,不多做技術分析)。日文用片假名創製新詞,與漢字便大大不同。例如,對比中、日文的化學元素周期表的新元素,可看出兩者之間的懸殊迥異。

漢字拉丁化的思想事實上由來已久,利瑪竇就寫過類似的書。另一位耶穌會士金尼閣的《西儒耳目資》用拉丁化的拼寫方案教來華傳教士學中文,此書頗受重視,當代有影印版出版。

但總的來說,漢字拉丁化運動在近代、尤其是新文化運動時達到頂峰。連魯迅大大都說過「如果漢語不改用拉丁字母拼寫,中國吃棗藥丸」。1925~1928年,在蔡元培、黎錦熙、錢玄同等學者的推動下,國民政府搞過一個「國語羅馬字運動」,但似乎並沒有什麼用。這裡要著重講的是我黨對拼音文字的態度和做法。一批我朝元老(起碼在早期)是支持漢字拼音化的。早期中共事實上對拼音文字就已經出現一種熱忱。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旅蘇黨員瞿秋白、吳玉章等人與蘇聯語言學家龍果夫諸公通力合作,29年搞了個《中國拉丁字母草案》在莫斯科出版了。1931年9月26日,在蘇聯的支持下「中國拉丁化字母第一屆代表大會」在符拉迪沃斯託克舉行,會議通過了《中國漢字拉丁化的原則和規則》。這些文件所代表的我黨漢字拉丁化早期成果,被稱為拉丁化新文字。

拉丁化新文字事實上是基於北方方言的拼音系統,這使其擁護者與國語羅馬字的提出者之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戰。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會」(我居然在孔夫子上搞到了這個研究會印行的拼音文字方案,我真不是在做廣告可是這個網站不能更神奇了)。40年,太祖發表《新民主主義論》,文中講到「文字必須在一定條件下加以改革,言語必須接近民眾」。41年,陝甘寧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員會「,同年於延安發行《SinWenzBao》(新文字報),太祖於上批示「改得好改得妙」(切行推實,愈廣愈好),朱國公也批示「把實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國去」。

49年建國後,當局打算直接廢除漢字,上新的拼音文字。太祖在1951指出:「文字必須改革,必須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同時也指出:「漢字的拼音化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56年,在知識分子問題會議上,太祖又巴拉巴拉講了一大堆,大意還是堅決貫徹吳大鴻臚的改革意見,堅決要把漢語的書寫體系帶到拼音文字上去。於是吳大鴻臚和周寺卿就興致勃勃搞了個漢語拼音方案出來。

這裡還有個小插曲:儘管蘇聯早期支持國境內部及周邊國家民族語言的拉丁化,但50年代初期蘇聯變了態度,開始搞西裡爾化,蒙古、哈薩克等受此影響紛紛改用了西裡爾字母(俄語就是用西裡爾字母書寫,蘇聯的這種態度轉變的含義還真是深遠啊)。當時的中科院蘇聯顧問、語言學家謝爾久琴柯也建議中國弄西裡爾化的字母,據說還上升到了外交級別的討論;但總統兵馬陳大將軍(時任參知政事)把這種建議硬頂了回去,堅持用拉丁化的字母制定拼音~~

然而,由於某些莫名的原因,58年周文正公突然話鋒一轉,指出「漢語拼音」只是用來注音的,並不是用來替換漢字的拼音文字。這簡直傷透了吳大鴻臚的心,然而接下來就開始了放衛星、戴高帽,一直到七十年代,漢字簡化都處於中央的視線以外。

然後就到了80年代。首先是1986年1月,當時的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導生在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上的報告指出,在對拼音化道路不予置評的同時,漢字將繼續存在下去。接著,1986年5月31日國家教育委員會和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關於《全國語言文字工作會議紀要》中更進一步明確地指出:「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漢字仍然是國家的法定文字,還要繼續發揮其作用」。轟轟烈烈的漢字拼音化運動,基本至此告一段落。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太祖、文正公在早期都是支持漢字拼音化的,估計是想走先簡化漢字再拼音化的道路,但在推行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後來的確證實二簡字就是坨翔),而且中國在逐漸發展,民族自豪感開始緩慢回潮,而中央當時又忙著階級鬥爭解放人類,所以態度才漸漸冷了下來。

打個比方:

最初有五六條搬運文字的大船下了歷史之海,企圖經過時間航線到達未來彼岸,這幾條船的名字叫做聖書號、蘇美爾號、古印度號、瑪雅號、和中華號。其中聖書號和蘇美爾號先下水,結果不久就被迦南、腓尼基等海盜船打劫,下場:沉沒,其搬運的文字被海盜們改編成迦南字母和腓尼基字母等等拼音文字。古印度號被雅利安海盜幹掉,下場:沉沒,文字被毀滅;而瑪雅號被西班牙海盜幹掉,下場:沉沒,文字被遺棄;只有中華號由於船隻較為巨大,又多在夜晚航行,所以順利的通過時間航線到達了未來彼岸。

參考文獻:

1、劉文鵬,《古代埃及史》,商務印書館,2000年1月

2、吳宇虹等,《古代塞姆語、印歐語楔形文字和語言》,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

3、《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修訂版)賈雷德·戴蒙德

相關焦點

  • No21: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世界之最及語言文字的兩標準
    容易記憶的文字、詞彙,容易讀寫的文字、詞彙,才是優秀的語言文字!優異的語言文字更容易書書朗讀,更容易交流、傳播,也更利於創新、提高。這裡我們再回顧一下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持點表音文字的主要持點是: ①易讀,書寫容易;②羅輯思維強;③詞彙量極大;④古今相同語意詞彙的讀音岐義極大,不相關;⑤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
  • 文字戰爭五千年:漢字從世界強勢文字到退守一隅,原因何在?
    當時的漢字系統在全世界來說屬於最頂級的文明成果,具有科學性、智能性、高效性和靈活性,讓中國很長時間成為世界文明的引領者。西方象形文字,因為起源比較早,智商跟不上,無法傳承,最終從象形走向了表音,即文字只記錄語言的發音,而不記載事物的信息,這樣學習起來非常容易,傳承也很簡單。
  • 深度解析:四大古文字體系為什麼只有漢字流傳至今?
    2.中國的文字、文化長期領先於周邊中國的文字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已經形成了結構嚴謹表述精密的風格。其他三個文明古國的文字只是一種初創階段的文字,適用性不強,而且也沒有時間繼續發展下去。因此,哪怕外族入侵中原,統一中國,也只有學習漢字和中華文化的份兒,而沒有用他們落後的文化取代先進的中華文化的道理——北魏鮮卑孝文帝和馮太后用漢語代替鮮卑語,元朝蒙古文和漢字通用,清朝也是滿文和漢字通用。當然,當中國衰落時,連中國人自己都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了信心,你怎麼能指望周邊的小夥伴們還繼續用漢字呢?所以自鴉片戰爭以來,一直到上個世紀,漢字都掙扎在生死邊緣。
  • 古埃及象形文字破譯之謎:主要是作為表音文字
    不過直到此時,商博良還認為象形文字仍然是一個字一個意思的表意文字,用一些字符來給「託勒密」這樣的外來語表示發音的的表音文字是後來外來語進入埃及以後才開始的。由於這些詞的發音與用希臘語寫的《埃及史》中的王名完全對上了號,因此這毫無疑義地證明了商博良的翻譯是正確的。
  • 漢字為什麼沒有被拼音文字取代,是因為它有這兩大特性
    許多以圖畫表意的古老文字體系至今已淹沒,或被拼音文字取代,同樣為圖畫表意的漢字卻能傳承至今,是什麼原因呢?一起來探索漢字的獨特性!今天,許多古老文字體系或已湮沒,或為拼音文字所取代,但漢字仍然保留圖畫表意的特徵,沒有演變成拼音的系統,這是有它不得不然的原因。 為何圖畫表意的漢字能傳承至今?從漢字特性揭開秘密! 凡事有利必有弊,沒有十全十美的。
  • 世界上的文字只有拼音文字和象形文字嗎
    公元15世紀的地理大發現開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球化,在這一過程中大批本來沒有自己文字的民族開始借鑑其他民族的文字用來記錄自己的語言,時至今日世界上的文字形態可謂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世界上任何一種語言都有語音、詞彙和語法三要素,而文字作為紀錄語言的工具也有三要素:音--語音(字的讀音)、形--字符形狀(字的書寫形狀)、義--意義(字所表達的含義)。
  • 越南歷史上曾視漢字為正統文字,稱本國文字是鄙俗之字
    越南官修漢籍《大越史記全書》我們對此有如下幾點認識:第一,漢字的傳入使越南越族第一次擁有正式通用書寫文字,其民族歷史、文化、傳說和風俗習慣等除了口口相傳外,也有了文字記載,得到更好傳承和發展再者,由於它結構比漢字還複雜,掌握字喃必以掌握漢字為前提條件之一,且讀寫因人而異,規範性極差,故而無法取代漢字成為正式通用文字。當漢字在越南走向衰亡時,字喃便失去了依附的平臺,必然也會走向衰亡。
  • 魯迅:拼音化文字取代漢字迫在眉睫,一專家寫出千古奇文啪啪打臉
    文字,是記錄文明的重要工具。漢字和文言文,是中國特有的文字和體裁,尤其是漢字,它博大精深,有著源遠流長的演變歷史,人們用它記錄著幾千年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回顧漢字的發展和變革歷程,有一件歷史大事就不得不說起,那就是發生於20世紀初(1915)的,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發起的「新文化」運動。
  • 博大精深的文字,世界各國文字的起源
    漢語文字是一門博大精深的語言。在中國從小使用漢語交談的國人也難說能窺起一二,大概很難想像,自己所使用的這種語言的書面形式是多麼的奇怪。  漢字已經成為世界上代表高度發達文明的碩果僅存的一種象形文字(學名「語素文字」)書面文字。除日語還少量使用表音性能很差的漢字以外,世界上的主要語言都已經投向了表音文字的懷抱。
  • 古代漢字為何能傳承至今,而西方文字卻要另闢蹊徑?
    這些大量的文獻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歷史信息,為我們剖析解密那層古老的面紗,了解過去曾經的文明,如同親臨「大唐盛世」一般。文獻的記載,文字的表達,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意義是如此重大,放眼整個全球,或是人類的歷史,文字提供的價值是巨大的。以前,世界對於中國的古史都抱有一種懷疑的思潮,所謂「疑古」。
  • 日本先於朝鮮和越南發明文字,為何如今卻堅持使用漢字?
    在現在世界上的主要文字中,漢字可謂「獨樹一幟」,它是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在古代,由於中華文明在東亞的統治地位,它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通用文字,在20世紀前都是朝鮮半島、越南、琉球和日本等國家的書面規範文字,畢竟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
  • 字母文字的演變脈絡:世界所有國家的字母文字都是同出一源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實際上,人類最早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後來象形文字不斷出現一些表音的結構,於是開始向字母文字過渡。
  • 韓國人說:「韓字」是人類創造的文字中最優秀的文字
    於是,《朝鮮日報》,作為韓國影響力最大的新聞媒體,也是韓國歷史最悠久、發行量最大的報紙,曾借著外國學者之口,報導過很多關於韓字的贊語:美國著名女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曾說:「韓文是世界上最簡單而又最偉大的文字,並讚揚世宗大王就是韓國的『達·文西』。」
  • 文字史話︱點燃了希臘文明的腓尼基文字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世界上幾種的幾種古老文字——埃及象形文字(或者叫聖書體)、兩河流域楔形文字、瑪雅文字,以及我們中國的甲骨文,便很容易發現這些文字的共性。即便它們之間有巨大的差異,但是都帶有很明顯的遠古時期圖形信息痕跡。
  • 【埃及夏史連載1】古埃及史和古埃及文字
    古埃及年代由於資料殘缺和年代的久遠,多數存在爭議,學術界沒有統一的意見,新王朝時期的差異可能在十年範圍以內,到古王國時期則可達幾百年。本書採用第十王朝結束作為第一中間期結束年代,十三王朝結束作為中王國結束年代,第二十五王朝結束作為第三中間期結束年代。按照埃及學的劃分,埃及史時期和王朝劃分如下表。
  • 世界上的文字可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表意體系,一個是表音體系
    漢字的形體結構世界上的文字可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表意體系,一個是表音體系。漢字屬於表意體系。漢字在造字之初,形體與它所表示的意義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分析漢字形體結構有助於對漢字本義的了解。由於漢字產生至今已經經歷了幾千年,形體也經歷了多次變化,字形與意義之間的聯繫逐漸被掩蓋起來,所以我們分析漢字結構所依據的是古文字形體,具體地說是小篆及小篆以前的形體。關於漢字形體的結構,傳統有「六書」的說法。所謂「六書」就是六種造字和用字的條例,它們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 日語文字的致命缺陷是什麼?
    一個鮮明的特點哪怕沒有學過日語的同學幾乎都毫無例外地發現,日語的書寫系統有一個鮮明的特點:裡面摻雜有大量的漢字。傳統上來說,這被認為是古代日語書寫的殘留。而學過日語的同學裡,不少有心人會發現,日語假名看似跟漢字「勾勾畫畫」一樣,但是其實是一種表音文字,只不過日語假名的標音方式跟我們所熟悉的英語十分地不同——假名似乎並不像英語字母那樣分元音字母和輔音字母,除了撥音符號和不發音的促音符號之外,每一個假名都是一個完整的音節。所以如果一篇文章全部使用假名書寫的話,只要學習完五十音圖,就可以毫無障礙地讀完不出任何錯誤,哪怕完全不知道這篇文章是什麼意思。
  • 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字母化了,為什麼只有中國能保住象形漢字
    眾所周知,漢字的來源非常的悠久,有史記載的內容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年代,在全世界的文字中都很難找到像漢字如此歷史悠久的文字。而與此同時,漢字也是如今世界鮮有的象形文字。
  • 這才是中國:中國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化史簡說
    顯然,一個家族要用文字來作為 徽號,是竭盡了當時代所能 設想和表達的功力。家族徽記 的形象,更不能按照普通記錄語言的通用文字那樣去讀,去認。徽號是 特化了的 專門 文字形式。綜觀現在所能匯集起來的徽號 圖形,可以看到歷史年代越早的徽號,圖畫成分的比重越厲害。徽號「文字」的組合構成,沒有通用的「章法」,沒有 公認的「讀音」(是指,現時代的古文字學研究,還未能 破譯出 得到公認的 徽號字符讀音)。
  • 文字的效率:中英韓日四國文字識別效率對比,中文遙遙領先
    文字有兩面,一面是記錄信息,一面是識別信息。人能否快速高效的識別文字中的信息,是該文字先進與否的重要標準。目前世界有四類文字:以中文為代表的象形文字,以英文為代表的表音文字,以韓文為代表的拼音文字,以日文為代表的混合文字。這四大文字,誰的識別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