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園路1418號,對於長寧人而言,這裡絕對是個充滿記憶的地方。早在1952年,這裡由長寧居民「眾籌」建成了長寧首家電影院——長寧電影院,比天山電影院的早了26年。小編就來帶你認識它!
1952年11月28日,長寧電影院開幕,成為長寧區第一座新建電影院。
1950年,區人大代表提議為改變全區無電影院這一歷史遺留的落後狀況,建議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出資,興建一座電影院。提議被採納後,電影院由國家、企業和本區居民認股集資40萬元建造而成,每戶認股數量不限。1952年4月29日開工建造,當年11月落成開幕,以區名命名,位於愚園路1418號。1952年11月29日正式對外營業,放映的第一部影片為蘇聯故事片《明朗的夏天》。
電影院施工中首次採用「聯方網架」木屋蓋結構,比人字架結構節省50%的木材。該院初建時,設軟座椅1223隻。1954年,觀眾廳安裝通風管道及大型鼓風機。1957年和1973年,先後加裝井水噴淋冷風降溫設備和改裝氨製冷系統。1986 年,座椅加寬,排距擴大,座椅減少到1186隻。1987年,氨機改裝為氟利昂製冷系統。
長寧電影院當年大門兩邊有大幅彩色廣告,上面有影片的主演等基本信息及開映時間,門廳四周還懸掛有電影明星的大幅黑白藝術照片。影院開張時,每日下午營業,放四場電影,1954年後逐步增加場次,直至全天營業,每天放5至6場,多時7至8場。
圖片說明:當時的電影票票根
之後的30多年中,影院設備不斷更新改善,增設了寬、遮幅銀幕和立體聲新型音響設備,座椅加寬,排距擴大。20世紀80年代後,影院按照「以副促主、以主帶副、全面發展」的方針,創辦舞廳、酒家、咖啡廳等11個附營項目,進入全市超百萬元收入影院行列。1990年升入特級影院線,1992年底被評為市三星級影院。對滿足東部地區,特別是中山公園附近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長寧電影院的變遷
長寧電影院位於愚園路 1418 號。1951 年,由國家與區內企業團體、個人共同認股投資,性質為公私合營。以區名命名為長寧電影院,佔地面積為2051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013平方米,觀眾廳面積為875平方米。
1953年3月,成立公私合營長寧電影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同時成立股東代表大會。1955年3月召開股東大會,決定發放第一次股息。1959年以後,私股中的工商企業團體投資部分,根據公私合營企業相互轉移投資的辦法,絕大部分轉為企業資金。1978年12月,影院開始向個人股東辦理退股手續, 1979年8月基本結束,影院成為國營單位。
1997年11月,因市重大工程項目軌道交通2號線中山公園站的建設需要,長寧電影院被拆除。1997—1998年,影院租借天山路街道文化站200平方米場地作為辦公和經營用房,15名職工分流至長寧文化藝術中心工作。1999年,租借北新涇街道300平方米沿街場地,集資成立股份制企業影藝閣酒樓。是年,辦公地點遷至北漁路199弄2號201室。2005年,長寧電影院職工全部分流。如今,長寧電影院原址已變成商業辦公複合空間「米域·這裡」。
天山電影院概況
天山電影院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長寧區新建的第二座電影院,因坐落於天山新村而得名。位於天山路 888 號,佔地46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為3506平方米,其中觀眾廳面積為950平方米。1978年8月動工建造,1979年9月竣工,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該電影院由政府投資,系全民所有制性質的企業化管理的專業電影院。
天山電影院分上下兩層,共1319隻軟席座位。1990年,座椅加寬,排距擴大,座位減為1124個。影院設有普通、寬、遮幅銀幕3種,聲光質量達到國內先進水。為滿足周圍群眾文化娛樂生活的需要,後又新闢錄像放映室、舞廳和咖啡室,初步形成一個以電影為主的多功能文化娛樂場所。院前東側建有一座高達 15 米的凌空欲飛的不鏽鋼雕塑,取名「飛天」。
1988年,天山電影院進入全市超百萬元收入影院行列。1991年被評為全市第一批三星級影院。1996年,耗資近百萬建成兩座電影小廳,成為上海市三星級專業影院中唯一擁有三個放映廳的影院。2001年,天山電影院經過改造後,內設7個專業電影放映廳,全部採用影院專業觀摩椅,配置頂尖的數碼立體聲系統,並率先引進世界流行的3D電影放映設備,成為「西區」獨家放映點。
2012年,有著32年悠久歷史的天山電影院歇業改造,取而代之的是虹橋藝術中心。中心不僅保留了天山電影院的品牌,還新建大劇場,填補了上海「西區」千人座劇場的空白,成為滬上文化新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