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洋學徒」的中國年:對中國文化越了解越熱愛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圍著靛藍色勞動布圍裙,孟加拉國青年非瑞左手持錘,右手執鏨,在鐵板上上下翻飛,叮噹作響,仿佛炸響了一串新春爆竹。一鏨鏨下去,一個威猛的牛頭在鐵板上慢慢浮現。

23歲的非瑞是河北一所高校的大二留學生。今年春節前夕,痴迷中國文化的他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為一名「洋學徒」。春節期間,這對師徒也沒有閒著,「敲敲打打」和貼春聯、吃餃子一起,成了他們迎接新春的方式。

「郭氏鐵板浮雕以手工錘鍛的方法,直接在鐵板上創作。」據郭海博介紹,創作一幅鐵板浮雕作品,要經過繪畫、拓印、背面錘鍛起凸、正面鏨陰紋、打磨、火燒等十幾道工序。因為這門絕活,2004年,他獲得聯合國教科文民間藝術國際組織「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能成為郭老師的學生,我感到很榮幸。」非瑞的漢語還有些生硬。他表示,當初第一次見到這門藝術他就著了迷,並馬上決定拜師學藝,希望能夠通過學習掌握這門藝術,並為自己的父親親手創作一幅肖像。

在郭海博看來,非瑞「悟性和熱情非常高,人很勤快,對父母也很好」,這些品格讓他看好非瑞的潛力,並為他制定了詳細的培養計劃,希望他能在剩下的一年半留學時間裡,掌握鐵板浮雕的全部技法。郭海博的女兒、郭氏鐵板浮雕石家莊市傳承人郭墨函還手把手地帶他從基礎技法和知識學起。

春節假期期間,非瑞按師父的要求,每天下午3點至晚7點來到工作室裡練習創作。從最初入門的「小鯉魚」,到現今相對複雜的「牛頭」,通過兩周學習,他的鐵板浮雕創作也從「很著急,想馬上學會」變為「知道了鐵板浮雕的難度,要一步步來。」

這是非瑞在中國過的第二個春節,也讓他更加難忘。「師父請我去家裡過節,師母做的餃子和魚很美味,我很開心。」非瑞笑著說,這是他第一次和中國家庭一起過春節,切身感受到了中國的傳統習俗。「多了非瑞的陪伴,這個春節過得很幸福。」師父郭海博也開心地說。

在師父一家的幫助下,非瑞正日漸融入中國的生活環境,他已經能用漢語和中國的老師、同學們順暢地交流。「對中國文化越了解越覺得有趣,也更加熱愛。」這個春節裡,非瑞自創了新春祝福信息,並通過中國時下流行的社交網絡微信向師父一家和同學老師送去了祝福。

今年,非瑞許下心願,希望在未來的日子裡能學好大學課程,並希望能將鐵板浮雕這門藝術帶回家鄉,讓孟加拉國民眾感受到中國非遺文化的魅力,讓兩國民眾之間增進了解、更加親近。(作者 李曉偉)

相關焦點

  • 鐵板浮雕非遺傳承人的「洋學徒」
    去年,喜歡中國文化的他們,陸續拜在河北省非遺項目「郭氏鐵板浮雕藝術」傳承人郭海博門下,成了「洋學徒」。  【同期】  孟加拉國留學生 臺敏:我們國家沒有這樣的藝術,所以我一看到就很喜歡,我被吸引住了,我想學習(這門藝術)。
  • 越了解越熱愛,科羅拉多(下)
    科羅拉多的旅行還在繼續,經過上一期的介紹,大家對這座礦產豐富的州肯定有一些了解了,這一期我們將更進一步地走進科羅拉多。IPW很牛的地方在於他們總能請到最能代表美國的人,比如 One Republic。科羅拉多是一個國人不常去的地方,畢竟沒有任何直飛的航班,但它卻是一個越了解就越熱愛的地方。短短的一周時間,我發現它的美是無處不在的,深深打動了我。期待著下一次再回去,去探索落基山脈西面的美景(這次都是東面)。預告!
  • 土耳其人:越了解中國,我就越想要親近她!
    越南學生在中國學習的專業也由語言向經濟、管理、貿易、法律、藝術等領域拓展。「中方歡迎更多越南朋友赴華留學、旅遊、經商,希望將來兩國人民常走動、多來往,廣泛接觸、加深了解、厚植友情。」這是習近平主席2015年11月在越南國會演講時,向越南朋友發出的誠摯邀請。在中國求學4年裡的一個個難忘瞬間,沉澱為清花的美好記憶。
  • 韓學生:對中文學習越透徹 就越愛中國文化
    12月14日晚,浙江省國際學生第十二屆「夢行浙江」中華才藝展示活動在浙江杭州上演。「夢行浙江」系列活動是浙江外國留學生教育的品牌項目,自舉辦之初,就承擔著向在華留學生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及現代生活的使命。一邊說著,她摸了摸身上的旗袍,眼中是掩蓋不住的喜愛:「穿上了這一身,我覺得自己仿佛也成了畫中人,融入了中國的文化中。」和佳維娜一般被中國傳統文化折服的外國留學生不在少數。高山來自奈及利亞,是寧波工程學院的學生。在中國求學的四年,他走遍了寧波的大街小巷。「我喜歡中國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也喜歡剪紙等民間工藝。
  • 一個澳大利亞人眼中的中國:當你越了解中國,就越喜歡她
    一個澳大利亞人眼中的中國:「當你越了解中國,就越喜歡她」  第一次見到Jerry Grey時,他正從一個典型的中國小巷子裡快步走來。中等身材的他,步履如風,讓人看不出他已年過六旬。一路上,Jerry邊走邊用中文跟周圍的街坊鄰居打招呼。
  • 中國與斯裡蘭卡的友誼之路越走越寬廣
    近年來,到斯裡蘭卡旅遊的中國遊客越來越多,斯中兩國經貿合作日益密切,斯不同領域都需要漢語人才。「我們鼓勵更多斯裡蘭卡人學習漢語,了解中國文化,拓寬就業渠道,深化兩國人文交流。」「讓斯裡蘭卡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國」「這些年來我一直在向斯裡蘭卡人介紹中國和中國文化,我要讓斯裡蘭卡人更深入地了解中國。」
  • 文化「老火湯」 越煲越有味 廣州文化大咖暢談本地文化發展
    他們當中,有將廣州交響樂團打造為城市名片的樂團領袖;有在傳統劇目上銳意創新,讓大學生也迷上看戲的粵劇大師;有在興衰起落中堅守初心56年的廣彩工匠;還有畫木棉成痴的嶺南畫派代表人。「向未來出發——我與改革開放的廣州故事會」系列專題報導的第三期文化之光,將圍繞改革開放四十年文化故事,展現社會變遷、時代進步。
  • -41℃的中國冷極:越冷越熱情
    烏瑤 攝  中新網呼倫貝爾12月25日電 題:-41℃的中國冷極:越冷越熱情  作者:張瑋 烏瑤  25日,聖誕節早上8點,「中國冷極」根河實時溫度-41℃,整個城市籠罩在漫天大霧中。記者在採訪過程中獲悉,這是因為天氣太冷形成的冰霧。即使這樣,也抵擋不了前來體驗「冷極」的遊客們,拍雪景、駕雪地摩託、看馴鹿遷徙……人們不亦樂乎。
  • 保護非遺,傳承中國文化
    6月20日,永州市工商職業中專利用晚自習時間,各班組織學生開展「保護非遺,傳承中國文化」主題班會。「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先人們為我們留下的豐富的珍貴遺產,我們要保護國粹,傳承中華文化。作為中職學生,更應弘揚工匠精神,讓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發揚光大。」17級文化藝術專業學生爭先恐後地上臺發表自己的看法,談自身感想。
  • 一個澳大利亞人眼中的中國:「當你越了解中國,就越喜歡她」
    第一次見到Jerry Grey時,他正從一個典型的中國小巷子裡快步走來。中等身材的他,步履如風,讓人看不出他已年過六旬。一路上,Jerry邊走邊用中文跟周圍的街坊鄰居打招呼。Jerry已經在中國生活了16年,他出生於英國中北部,在倫敦當了十年的警察,28歲時移民到澳大利亞。
  • 倫教糕非遺傳承人變身「帶貨達人」!吃貨:越看越餓
    去年,倫教糕製作技藝於入選佛山第七批市級非遺項目。 直播頁面 直播:吃貨們隔著屏幕「流口水」 「隔著屏幕都覺得正」「越看越餓」在直播頁面不斷彈出吃貨們對倫教糕的鐘情。在直播當天,梁桂歡特地穿上了印製著「中國烹飪大師」的衣服。據其介紹,這件衣服的「含金量」很高,考核通過後頒發。 直播中,梁桂歡從傳統非遺傳承人變身「帶貨達人」。
  • 進景區、進博物館、進校園、進商場、進社區 廣州非遺 道路越走越寬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駱昌威攝越來越多廣州年輕人愛上非遺。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王維宣攝2004年1月1日,廣州紅線女藝術中心,沉寂已久的嶺南古琴多年來第一次公演。廣東琴人以此慶祝中國古琴藝術入選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也紀念嶺南古琴的一代宗師楊新倫105周年誕辰。那個時候,「嶺南古琴」和「非遺」這個名詞一樣,都剛剛浮出在大多數中國人知識體系的海平面。
  • 中國非遺文化周」走進巴基斯坦
    中國經濟網7月8日訊(記者 梁桐)7月7日下午,「中國非遺文化周」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瑪巴德的中國文化中心隆重開幕。《傳承與創新—中國剪紙展》和《大連金普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驚豔亮相,剪紙、篆刻、麵塑、農民畫和陶瓷等100餘件精美展品給當地帶來了濃鬱的中國傳統文化風情,吸引了大量巴基斯坦民眾前來參觀。
  • 中國你好!越捷航空來了
    越捷航空8日舉辦中國航線開航發布會 攝影:記者陳平越捷航空8日舉辦中國航線開航發布會 攝影:記者陳平  中國民用航空網2015年4月8日訊:今天於中國首都北京,在越南共產黨總書記阮富仲應邀訪華期間,適值越中建交
  • 【中國光榮 我的見證】王三妮父子:鑄鼎銘記黨恩情 小康路越走越寬
    視頻攝製:記者董琳燁、桑珊、張晶見證人:靈壽農民王三妮父子鑄鼎銘記黨恩情 小康路越走越寬2009年,他自籌資金鑄造的「告別田賦鼎」被收藏進中國農業博物館。「種田不交農業稅,這可是開天闢地頭一回。」王三妮說。免了農業稅,農民能省的「真金白銀」有多少?王三妮給記者算了一筆帳:2004年,靈壽在全國率先取消農業稅,7口人的王家2003年按每人76元的標準繳納了最後一筆農業稅,共計532元。
  • 非遺傳承二:非遺中國文化元素如何發展IP商業化路徑?
    一、非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刻內涵是什麼? 在課程最初的開場講座,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專家楊慶紅女士帶來對於非遺的深刻內涵與歷史演變。她曾多年任職於上海文旅局非物質文化遺產處,對於全球、中國和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歷史沿革、政策發展有著深入的了解。
  • 國樂大師方錦龍華附開講:對傳統文化了解得越多,就越自信!
    他隨手拿起一支龠,吹了一段音階,告訴同學們這個外形像笛、看似普通的樂器,已經有了8800年的歷史。幾支簧疊起來吹竟能有現代電子音樂的風格,原來幾千年前,老祖宗早就玩過了現代潮流。「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同學們耳熟能詳的典故中也有了中國古典樂器的身影。
  • 中國非遺美食走進巴黎中國文化中心
  • 中國女孩嫁給比利時王子,灰姑娘成為現實:越努力,越幸運
    李然對歐洲文化和歐洲生活非常嚮往,大學期間她就立志到國外深造,她閱讀了大量有關歐洲的書籍,了解了很多歐洲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歷史,這為她後來到歐洲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學畢業後她考入巴黎索邦大學,她選擇了法國語言與文明專業,她如願以償地成了一位法國留學生。
  • 中山路日客流量超20萬人次……越夜越紅火!這些熱門...
    > 夜幕之下 炫麗的燈光點亮了市民的熱情 也點燃了廈門火熱的「夜生活」 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 廈門的街區、商場等各種消費場所顧客盈門 越夜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