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柯尊國,湖北大冶市人,退伍軍人,共產黨員。湖北省作協會員,黃石市作協會員,黃石市散文學會會員,大冶市作協理事,大冶作協礦業分會副主席兼秘書長。2015年出版散文集《大廣山的故事》,2017年出版散文集《銘記》。
佛教聖地天台山
柯尊國
天台山屬幕阜山脈系,空中俯瞰,天台山與幕阜山並無瓜葛,是一座孤山,像一顆鑲嵌在大冶腹地的綠色翡翠。
天台山是大冶「四大名山」之首,在大冶城區西南18公裡處,佔地約20平方公裡,主峰海拔約600米,天台山歷史悠久,佛教文化淵深源遠,是江南的佛教聖地。
早在南北朝梁武帝時,禪宗始祖達摩是當朝議政禪師,自稱是漢朝肖何二十七代孫的肖衍帝,心高氣盛,怠慢禪師點化,達摩一氣之下,辭別梁武帝,前往嵩山少林寺,途中登天台山,與蓮花寺主持議禪談佛。數日後達摩辭行,贈達摩齋果盤纏,此後,「蓮花山」更名為「達雲山」。即達摩雲遊之山。
唐太宗禎觀十年(公元636年),富家女何氏削髮為尼,入住達雲山,結茅營建「達雲庵」,至唐高宗永徽十年間,何氏之徒昭則被唐高宗封為「太平尼」,遂將「達雲庵」更名「太平庵」。
南宋高宗紹興五年,蓮峰源公開山祖師道悅和尚,入住達雲山,將「太平庵」更名為「太平禪院」,下傳十六代,歷時230多年香火不息。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太平禪院」毀於戰火。開山祖師源公道悅和尚,圓寂於天台山,葬於天台山。清嘉慶年間,天台眾僧為其重刻石碑,開山祖師源公道悅和尚墓為天台一景。
明萬曆年間,真了祖師重振達雲山佛教,成為一代中興師祖。據石刻記載,真了和尚系圓寶和尚之徒孫,大明崇禎四年,僧眾為其建塔墓。柯瑾於乾隆辛卯年來天台山避暑,為其撰寫碑文。
天台山是柯瑾的母校,清乾隆年間,官至監察御史、兵科給事、翰林院修編的他,總想給母校留點什麼,便奏請皇上,將「達雲山」更名為「天台山」,將「太平禪院」更名為「天台禪院」,乾隆帝大悅,敕封「達雲山」為「天台山」。
乾隆帝敕封「天台山」後,有兩位翰林院學士曾先後隱居天台山。第一位是曾任翰林院學士的破笠和尚,他隱居天台山後,被朝庭封為「和尚官」,統管湘、鄂、贛三省十三縣寺院,佛權轄區相當於地級市。天台山進入了鼎盛時代,僧眾云云,香火旺盛,成了江南著名的佛教文化中心。
清嘉慶年間(公元1796年),又一位翰林院學士隱居天台山,他就是定一和尚。清鹹豐十一年,定一和尚撰寫引文,將《天台八景(詩)》及破笠和尚的《集成附句》刻入石碑,成為天台山重要文物。天台八景於是齊全:響洞生雲,錫泉映月,經樓聽雨,石鏡照人,方朔書堂,源公墓塔,蓮峰積翠,白水靈臺。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天台山成為蘇維埃政府活動的場所。第一次土地革命失敗後,「天台禪院」被地方民團燒毀。一年後,茂益和尚率眾僧,修復大雄寶殿,收拾殘磚斷木,建起一座七層磚塔。
1970年,大冶礦山公社成立天台山林場,拆除「天台禪寺」,建林場職工宿舍。公社在天台山植樹造林,墾荒種茶種葯材,種植香菇木耳等菌類,興建一個梅花鹿飼養場。在圈梅花鹿有五六十頭,年產鹿茸十公斤,香菇、白木耳、黑木耳銷往省內外。
大冶市政府十分重視佛教文化的傳承工作。改革開放後,重修天台禪寺,水泥馬路鋪到天台禪寺門前。2011年9月,毛主席的女兒李納在市有關領導的陪同下,登臨天台山蓮花寺。
現在天台山有天台禪寺、太平庵、妙渺寺、蓮花寺四座寺院對外開放,還有很多古老景點。冬暖夏涼的風洞內有彩繪壁畫,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墨寶。響洞生雲,則是冬天能冒出嫋嫋煙雲,投石聽響,深不可測,投下石頭,就能聽到滾石下落時發出「咚!咚!咚!」的撞擊聲。千百年來,響洞也未被石頭填滿。龍窟洞在天台山腳下的溝底,一年四季泉流不斷,冬暖夏涼,泉水清澈無汙染,喝上一口清心怡神,是真正意義上的礦泉水。
素有江南「小廬山」之稱的天台山,亞熱帶雨林氣候,山巒起伏,密林掩蔭,旅遊資源豐富,開發前景廣闊。是遊客參觀、朝聖、度假、避暑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