犍陀羅佛教因絲路而興盛,也因絲路而衰敗

2021-02-13 三聯書店三聯書情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幾百年來貴霜帝國一直是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心,依靠壟斷中國與外界的貿易,從中獲得巨額暴利。在貴霜君主的支持下,犍陀羅的佛教極為昌盛,成為當時的世界佛教中心,從首都到邊疆都能聽到寺廟的鐘聲,反倒是印度本土只剩下寥寥無幾的佛教據點。犍陀羅佛教因為絲路而興盛,也因為絲路而衰敗。在貴霜帝國覆滅以後,犍陀羅的佛教也開始走下坡路,儘管在七世紀前後商路又有了交通的可能,但佛教在亞洲中部遭遇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敵人,在三四個世紀的苟延殘喘以後,犍陀羅佛教最終還是消失不見,除了出土文物以外找不到一點存在痕跡。與全盛時的犍陀羅佛教相較,只能讓人唏噓感嘆世事無常。

*文章原載2019年9月《經濟觀察報·書評》(微信ID:eeobook),作者陳芝,經授權轉載。

孫英剛與何平兩位先生所著的《犍陀羅文明史》本應命名為《犍陀羅佛教史》才對,這本五百頁的大部頭非常詳盡的介紹了佛教傳入犍陀羅地區後的興旺與變革,並配有大量採自世界各地博物館的圖片以增進讀者理解。如果你對這一歷史毫無了解卻又橫生興趣,那麼本書想來是能提供很大幫助的。所謂犍陀羅地區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東部一帶,在歷史上曾被不同民族徵服和統治,同時由於其地理位置,接通南亞中亞西亞,商貿與文化往來頻繁,因而汲取各個文明的精華,在貴霜帝國時期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犍陀羅佛教藝術,並越過蔥嶺,傳入塔裡木盆地,乃至東土與日韓,影響千年。發源於此的喀布爾河在犍陀羅地區注入印度河水系,形成喀布爾河谷,是進入印度次大陸的重要通道,歷史上一般翻越興都庫什山拿下犍陀羅,印度河流域就展現在眼前了。與印度原生佛教相比,犍陀羅佛教發生了一次革命性的轉變,大乘佛教興起,佛陀從主張無神論的人間導師,變成了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在世神祇。隨著佛陀被神化,塑造神化佛陀的姿容,也就順利成章,原本認為任何姿容和樣式的形象,都不足以描述超越輪迴獲得最終解脫的佛陀的教義,被逐漸忘記與更替。與此同時,佛經書寫被鼓勵,使大量口耳相傳,此前"不立文字"的經典書面化,這推動了犍陀羅語的繁榮與發展,犍陀羅語成為佛教早期經典的重要書寫語言,用作者的話講,我們甚至可以說佛經的原典是犍陀羅語而不是梵文。而東亞的佛經,最早就是從犍陀羅語翻譯過來的。魏晉南北朝時中國朝聖的僧侶,也多是到了犍陀羅便調頭往返,不再南下印度。時間線大體如下:亞歷山大帝國崩潰以後,在巴克特裡亞,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大部分地區、塔吉克斯坦的中南部以及阿姆河中遊的部分地區,繼業者們建立了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並在歷代君主努力下,擴張到印度西北部,將犍陀羅地區納入治下,繼而直面從印度傳來的佛教。與印度列國的國君相比,希臘裔君主更有動力推廣佛教,因為這些外來者一方面只佔據人口的少數,孤懸海外,勢單力薄,被潮水般湧來的本地文化包圍,尤其在通往母國的道路被遊牧民族絕斷以後。另一方面,他們在傳統婆羅門教構建的種姓制度裡找不到位置,甚至比首陀羅還要低等。而依靠提倡眾生平等,打破種姓制度的佛教,希臘裔君主就能解構舊秩序,建立自己的政治合法性。是以希臘裔君主們將法輪、佛陀名號印在錢幣上,自稱轉輪王——後者在佛教的世界觀裡相當於俗界的最高帝王,與靈界的導師佛陀互相對應——試圖利用佛教的影響力為自己贏得支持。不過除了政治上的考量外,由於佛教思想與希臘哲學存在某些共通點,比如其主張的萬事無常、輪迴顛倒、永恆寂靜與伊壁鳩魯、赫拉克利特等人的觀點不乏相似處,也使得希臘人與佛教產生了共鳴。

反過來,在希臘化王國傳播的佛教也吸收容納希臘哲學,確立唯智主義原則、破析與和合的思維方法,以及"無我"和"業報"的根本觀念,呈現出希臘化的面貌,在此地寫就的佛經與印度原產地相比充滿了希臘哲學的思辨。希臘眾神也被吸納進佛教世界,一如婆羅門的神祇改頭換面成為佛陀的向道者。最經典莫過於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因為傳說中殺死了許多威脅人類的怪獸,在希臘人的政治語言裡被視為民眾的保護者與王權的象徵。由於護持王權和護持佛法有某種共通點,正如佛陀傳法被稱為轉法輪,模擬的也是轉輪王以輪寶徵服天下的意涵,於是赫拉克勒斯被佛教藝術吸收,成為緊隨佛陀寸步不離的護法神。在佛教裡,祂的名字變成了執金剛神,又名金剛力士。一手緊握大棒說服敵人,一手執拂塵驅趕蚊蟲的金剛力士,與巡遊世界向世人說法的佛陀這一組合在犍陀羅地區很有人氣,人們在當地發掘和出土了大批有兩者形象的文物。不過在東土,可能是因為與希臘文明沒什麼接觸的緣故,金剛力士並不怎麼吃香,隋唐年間往往只在陪葬的武士陶俑中有類似赫拉克勒斯的形象。直到當代史學的進步,才發現這一形象背後錯綜複雜的歷史流變。執金剛神,約2世紀,高39釐米,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佛陀和長相類似赫拉克勒斯的保鏢執金剛神在路上,佛陀在左,身體向前傾斜,做行路狀,鬍鬚濃密的執金剛神緊隨其後,左手拿金剛杵,右手似乎拿拂塵為佛陀護持。總而言之,在希臘王國時期,犍陀羅佛教就呈現出不同文明融合的跡象。雖然到了公元前2世紀至1世紀中期,從粟特地區到印度河,所有的希臘人政權被北部遊牧民族徹底掃蕩,但繼之而起以貴霜帝國並沒有阻礙這一進程,相反定都犍陀羅的貴霜人反而促進了亞洲中部不同文明的混融交織。犍陀羅原本就是印度人的王國,又先後經歷了波斯、塞種、希臘的徵服,導致人口結構極為複雜。再加上貴霜這個統治著中亞與印度大片地區的帝國,從1到4世紀保持國境內絲綢之路的東西貫通,文化交流極為頻繁,使得伊朗、草原、希臘、印度等不同文明在此碰撞融合,犍陀羅佛教成分之多元,可能只有同時期的羅馬基督教方能與之媲美。在貴霜君主的支持下,犍陀羅的佛教極為昌盛,成為當時的世界佛教中心,從首都到邊疆都能聽到寺廟的鐘聲,反倒是印度本土只剩下寥寥無幾的佛教據點。儘管早在阿育王時期,就有大量的傳教士被委派朝四方傳播佛教,但佛教主宰亞洲中部和東部,還是要歸功於貴霜帝國的努力,後者是2世紀以後佛教在中國崛起、傳播真正的推動力。因為幾百年來貴霜帝國一直是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心,依靠壟斷中國與外界的貿易,從中獲得巨額暴利。在解決了物質需求以後,貴霜人渴望獲得精神上的安寧,於是將大筆資金投入宗教產業,刺激了佛教信仰的傳播和文化藝術的繁榮。同時寺廟體系也是商路的重要一環,市民與商旅為寺院布施,而寺院為商人提供補給乃至金融服務——因為怕菩薩發怒,信徒們不敢拖欠,因此寺廟在經營金融業有天然優勢,中國最早的民間金融服務就是僧侶們從貴霜佛教傳來的。於是以寺廟為節點,在絲路上形成一個龐大的網絡,金錢與人員在這個網絡當中自由流通往來,穆斯林徵服中亞以後,接收了這一套體系,良好運轉到近代。濃鬱的商業色彩,也使得犍陀羅佛教與印度原生佛教相比要顯得更為世俗化。由於在貴霜帝國,佛教徒是統治階級,過著富裕又稱心如意的日子。因此他們的信仰趨於實用主義,對他們來說如何保持來世的快意是個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以大乘佛教傳教的重心,從告別一切苦厄,從無限輪迴中消亡的涅槃,轉向美好的極樂世界。這無疑是扭曲了佛陀的教義,按照釋迦摩尼的看法,人的欲望是一切苦痛的根源,而不管在任何地方人都會產生欲望,因此只有跳出輪迴徹底的寂滅才能獲得真正的救贖與解脫。但這種對人世最徹底的解構與虛無主義很明顯並不能獲得大多數人的認可與共鳴,智者的哲思只有在被弟子不斷扭曲、變形與改造,徹底的庸俗化與功利化,才會在大眾的心中泛起漣漪,激發強烈的宗教熱情。將佛陀當神明來崇拜,也符合普通人對"超人"的理解,原教旨佛教對大眾的認知能力來講並不怎麼友好。於是與原始佛教相比,在犍陀羅興起的大乘佛教有更強烈的現實關懷和政治理念,而不是只追求自我救贖。是以在傳統的佛陀和阿羅漢之間,出現了菩薩這一概念。菩薩是未來的佛陀,為了拯救眾生因而執念未消推遲成佛,同時也是眾生成佛的必經之路。因此犍陀羅的傳法僧侶願意邁過瀚海流沙,前往遠方傳教,既是為了"普度眾生",也是個人修行。換言之,在犍陀羅,民眾布施禮拜大德高僧,向寺廟慷慨解囊,也被犍陀羅佛教算進或者說從屬於菩薩行當中,因此也能獲得無量功德。也就是說,苦修不再是必須的通往解脫,而虔誠的布施和禮拜同樣算是修行,能讓信眾獲得功德和解脫。著名的維摩詰信仰便是這一觀念的呈現:維摩詰雖然是在家的大商人,過著富足的生活,但他一樣可以成為虔誠的佛教徒並取得修行的成果。這種適合富裕階層的生活方式,一方面迎合了犍陀羅富裕的工商階層,滿足絲綢之路各民族的需要,方便了佛教更廣泛的傳播。另一方面,也使得佛教向偶像崇拜做出妥協,因為中亞與西亞的傳統,將身材高大的塑像視為聖人或者神靈的棲身之所或象徵之物,貴霜的佛教徒同樣希冀藉助釋迦摩尼靈魂的偉大力量,以獲得保佑和心靈寄託。早期佛像的創作則被希臘藝術主導,延續希臘王國時的壁畫與浮雕構式,所以佛陀的姿容用希臘式人體雕塑的形式表現出來,受到希臘寫實主義影響,輪廓清晰,人體結構細緻,衣紋處理生動,帶有濃厚的希臘風格,仿佛光明神阿波羅。這種風格的佛像便是被人們通常所指的犍陀羅藝術,從魏晉南北朝到北魏,接受貴霜佛教直接傳承的中國佛像都是按此樣式來雕刻的。由於犍陀羅及受犍陀羅藝術影響的周邊地區,畢竟不是佛教的原生地,因此為了構建犍陀羅佛教中心的地位,發明與創造了一系列的佛傳和本生故事。歷史上的佛陀其一生不曾涉足犍陀羅,這完全沒關係,只要他上輩子上上輩子來過就可以。這些歷史發明刺激了佛經書寫系統,使得犍陀羅佛教廢棄了印度佛教口耳相傳不立文字的傳統。犍陀羅的大乘佛教僧團以此建立三世佛體系,即過去佛燃燈、現在佛如來、未來佛彌勒。釋迦摩尼的前世儒童在犍陀羅被燃燈傳法,一如祂將在未來給彌勒授記,這一方面確立了釋迦摩尼現世佛祖的資格,另一方面又為犍陀羅取得法統與譜系上的優越地位。彌勒信仰則填補了釋迦摩尼涅槃後的權威空間,對彌勒的重視也是犍陀羅佛教的發明創造,在印度本土彌勒並不怎麼受重視。該信仰是佛教特色的彌賽亞主義,意味著祂將有一天取代釋迦摩尼成為世界的最高神祇,或往生兜率天,永享安樂,或下生來到凡塵,建立人間佛國,拯救眾生。與人類各文明的其他彌賽亞主義一樣,這種救世主信仰往往會成為社會革命的推動力與發動機,因而與現實政治糾纏不清。以彌勒為符號,人們或是如秘密教團用於推翻現存政治結構,或如世俗君主當做王朝統治的護身符,因為轉輪王,也就是世俗世界的最高統治者,會為靈界的偉大主宰彌勒下生做供養的準備。

彌勒立像,大都會博物館

彌勒菩薩裝扮如貴霜時代的王子

犍陀羅佛教因為絲路而興盛,也因為絲路而衰敗。在貴霜帝國覆滅以後,犍陀羅的佛教也開始走下坡路,儘管在七世紀前後商路又有了交通的可能,但佛教在亞洲中部遭遇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敵人,在三四個世紀的苟延殘喘以後,犍陀羅佛教最終還是消失不見,除了出土文物以外找不到一點存在痕跡。與全盛時的犍陀羅佛教相較,只能讓人唏噓感嘆世事無常。"祗園精舍之鐘聲,奏諸行無常之響;沙羅雙樹之花色,表盛者必衰之兆, 驕者難久,恰如春宵一夢;猛者遂滅,好似風前之塵。"讀史給人的裨益與趣處,想來就是從文明興廢王朝更替人事變易裡察覺自身與他人的渺小,從而越發敬畏無可奈何必然經歷的命運。

圖說犍陀羅文明

孫英剛 何平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9-5

ISBN:9787108065605 定價: 98.00元


犍陀羅文明史

孫英剛 何平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2

ISBN:9787108061621 定價:868.00元

━━━━━

▲ 點擊圖片閱讀  三聯書訊 | 2019年9月

—END—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復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復聽課,了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購買三聯圖書

相關焦點

  • 犍陀羅:中古中西文明的樞紐
    》才對,這本五百頁的大部頭非常詳盡的介紹了佛教傳入犍陀羅地區後的興旺與變革,並配有大量採自世界各地博物館的圖片以增進讀者理解。因此犍陀羅的傳法僧侶願意邁過瀚海流沙,前往遠方傳教,既是為了"普度眾生",也是個人修行。換言之,在犍陀羅,民眾布施禮拜大德高僧,向寺廟慷慨解囊,也被犍陀羅佛教算進或者說從屬於菩薩行當中,因此也能獲得無量功德。也就是說,苦修不再是必須的通往解脫,而虔誠的布施和禮拜同樣算是修行,能讓信眾獲得功德和解脫。
  • 佛教造像之光:偉大的犍陀羅藝術
    到國力強盛,疆域廣闊的貴霜王國時期(公元1-3世紀),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犍陀羅式雕刻」。犍陀羅式雕刻,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內容與來自歐洲地中海地區的古希臘、羅馬的雕刻藝術結合而產生的。犍陀羅藝術,形成於公元1世紀,公元5世紀後衰微。犍陀羅地區原為公元前6世紀印度次大陸古代十六列國之一,孔雀王朝時傳入佛教,1世紀時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文化藝術很興盛,犍陀羅藝術主要指貴霜時期的佛教藝術而言。
  • ​犍陀羅造像之美
    犍陀羅地區原為西元前6世紀印度次大陸古代十六列國之一,孔雀王朝時傳入佛教,1世紀時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文化藝術很興盛,犍陀羅藝術主要指貴霜時期的佛教藝術而言。犍陀羅藝術形成後,對南亞次大陸本土及周邊地區的佛教藝術發展均有重大影響。犍陀羅是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本部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匯處的白沙瓦谷地。
  • 犍陀羅藝術 神一般迷人
    高:75cm  現藏於 成都醒齋公元1-2世紀,在犍陀羅地區開始出現了受希臘雕塑藝術影響的佛陀塑像,之後擴展到建築、繪畫等藝術領域,這些融合了希臘、波斯、印度三種元素而自成一體的藝術形式,稱為犍陀羅藝術。
  • 絲綢之路上的貴霜帝國,發展犍陀羅藝術文化,與中國友誼源遠流長
    一、什麼是犍陀羅文化 說起我對犍陀羅藝術的了解,可能要追溯到2012年在巴基斯坦旅行時所結識的賽福爾拉罕達博士。他是《穿越犍陀羅的古代道路》的作者,曾任拉合爾博物館館長多年。
  • 犍陀羅簡述
    直到公元一世紀中期,貴霜君王成為犍陀羅的統治者之前,犍陀羅的藝術中才第一次出現了真正的佛像,之前的幾個世紀, 雖然佛教盛行,大量的寺院、窣堵波已經建造起來,佛教藝術還停留在對印度巴爾胡特、桑奇等地的早期佛教雕刻的尊崇上,從未出現人形的佛像,僅以菩提樹、臺座、法輪、足跡等象徵物暗示佛陀的存在。貴霜王朝時代(公元1-3世紀中葉)是犍陀羅藝術的鼎盛時期。
  • 消逝的犍陀羅:佛教聖地的造像之美
    巴基斯坦馬爾丹地區是古代犍陀羅的核心區域,擁有大量文物古蹟和考古遺產。馬爾丹地區一處名為塔克特依巴依的小城(意為王位之源或高處的泉水),附近就是名列世界遺產名錄一處同名印度-帕提亞王國時期佛教僧院。僧院被認為是犍陀羅國時期最為宏大的佛教遺蹟,考古學家認為它是同時代佛教僧院建築的典型代表。
  • 佛教文明:走進犍陀羅藝術(一)
    犍陀羅地區的發展歷史:犍陀羅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疆域有很大不同,核心區——都城也不相同。都城是怛叉始羅,為印度半島當時八大商業城市之一,現今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塔克西拉市(1980年,塔克西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 犍陀羅、馬圖臘、薩拉納特、笈多,佛教造像藝術你知多少?
    犍陀羅、馬圖臘、薩拉納特、笈多,佛教造像藝術你知多少?菩薩像的創造也是犍陀羅藝術的重大貢獻悉達多太子或釋迦牟尼在未成佛時亦稱菩薩。菩薩的大量出現是大乘佛教興起的重要標誌之一。菩薩像不像佛像那樣過於莊嚴神聖,比較具有人情味,通常佩戴華貴的裝飾,創作上具有更大自由,因犍陀羅的菩薩造像突破了佛像的式化,顯得更加生動多姿。以悉達多太子為表現對象的犍陀羅菩薩像往帶有印歐混血的特徵,服飾華的印度王子的臉上留著希臘化藝術的影子。
  • 犍陀羅藝術形式與中國佛像雕塑演變
    首先,我們聊聊什麼是犍陀羅。犍陀羅(國名,古印度十六國之一 )亦譯健馱邏、健陀羅、乾陀羅、乾陀衛、乾陀。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東西千餘裡,南北八百餘裡,東臨印度河。 其疆域大致為現在阿富汗坎布爾、坎大哈以東,加上印度的西北都。犍陀羅的梵文是 Gandhālaya,由於其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東亞連接中亞、西亞和地中海世界的橋梁,歷來便是各個民族的兵家必爭之地。
  • 蘇州展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講述「佛陀的一生」
    犍陀羅是古典時代人類文明的熔爐,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臘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這裡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犍陀羅文明。4月27日,「佛陀的一生」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展在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寒山美術館正式開幕。
  • 歷史與當下文明的對話 佛陀的一生 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展正式開幕
    4月27日,「佛陀的一生」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展在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寒山美術館正式開幕。本次發布會以犍陀羅造像藝術為主題,圍繞佛傳故事,展出 30件珍貴展品,近40件高清圖版,同期還舉行了新書《圖說犍陀羅文明》全國首發分享。
  • 絲綢之路的文明邏輯——觀平山鬱夫「絲路寶藏」特展隨想
    (鶴雲/圖) 「絲路寶藏」中的赫拉克勒斯神話 1974年,平山先生與夫人第二次訪問巴基斯坦、阿富汗。他們特地選擇了開伯爾山口的通道去往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途中經過了犍陀羅著名的哈達佛寺遺址。就在這裡,平山先生發現了一件典型的希臘赫拉克勒斯灰泥立像。
  • 曾經輝煌的犍陀羅文化遺產
    這一事件再次引發了人們對犍陀羅文化遺產保護的憂慮。這件大型石質造像文物被建築工人偶然挖到,剛出土時該石雕正面朝上,一半身軀藏在土中,距離地面約三四十釐米。石雕表面有明顯的袈裟衣褶,是典型的犍陀羅服飾風格的佛教造像。犍陀羅美術是中國、朝鮮、日本和中亞地區佛教美術的源流,主要誕生於以犍陀羅盆地為中心的白沙瓦-斯瓦特地區,沿喀布爾河和印度河流域上中遊流域。
  • 「古代犍陀羅——文明交匯之處」講座紀要
    古代犍陀羅地區位於今巴基斯坦北部,廣義上包括白沙瓦(Peshawar)、塔克西拉(Taxila)、斯瓦特(Swat)及巴焦爾(Bajaur)等地,狹義而言僅指白沙瓦盆地。本次講座講的是狹義的犍陀羅地區。近十幾年來,犍陀羅地區一直有新的考古發現,向人們展示了更多樣、更複雜的犍陀羅歷史畫面,因此犍陀羅的編年史需要不斷地修正。
  •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促進了佛教藝術雕塑史上犍陀羅風格的形成!
    在這些西行東遊的佛教徒的弘法求法來回往返過程中,也讓世界各地的雕塑工藝匯聚、融合在古印度的佛教中心——犍陀羅。從而形成了一種舉世聞名的佛教雕塑工藝風格——犍陀羅風格!辯才天女浮雕 犍陀羅風格其實,犍陀羅藝術風格並不是一古印度原生的藝術風格。
  • 博物館中的歷史|犍陀羅:俊美佛像的起源
    這張照片被米桑用作頭像那時候我並不知道犍陀羅是什麼,只憑著審美的本能記住一點:犍陀羅的佛像帥。無論去哪兒只要有機會參觀犍陀羅佛像就一定要去舔。 日本作為佛教大國,經濟文化都很發達,對文物的保管也很重視,是世界上除巴基斯坦(犍陀羅佛像的出土地)外,收藏有最多犍陀羅藝術的地方。
  • 《從地中海到中國——平山鬱夫藏絲路文物展》中國巡展回顧與展望
    日本著名畫家平山鬱夫先生(1930年—2009年)平山鬱夫先生是日本一位享譽世界的既畫佛教主題、又畫絲綢之路的繪畫藝術大師。他認為,要對日本文化探跡索隱非踏上絲路不可;絲綢之路是集中人類文明精華的道路,也是東西文明交流融合的道路。
  • 警惕「毀佛」事件,關注犍陀羅美術文物
    石雕表面有明顯的袈裟衣褶,是典型的犍陀羅服飾風格,因此能夠判斷出這是一尊佛教相關內容的造像。根據該佛像的大腿和軀幹的美術風格來看,這是一尊早期的典型犍陀羅風格的佛教立像。 這件佛像文物出土後,建築工人向當地的宗教教職人員請示後,最終根據宗教人員的指導,在沒有經過當地政府和文物保護機構知曉的情況下,故意對這件文物進行了暴力損毀。
  • 多元融合的犍陀羅造像(高清多圖)
    古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會處附近的白沙瓦谷地以及今阿富汗東北部地區,是被世人熟稱的古犍陀羅地區。犍陀羅處於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核心面積只有20多萬平方公裡,卻是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心和佛教世界的信仰中心之一。由於多種文明長期在犍陀羅地區交匯融合,犍陀羅佛教藝術混合了希臘、羅馬、波斯以及印度多元藝術表現技巧,極具立體感和寫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