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齋原創視頻
犍陀羅國,是公元前6世紀已經存在的南亞次大陸國家,為列國時代十六大國之一,其國名為梵文गन्धार(拉丁文轉音:Gandhara、Gandhāra、Gandha-vati等)的音譯,意譯為香行、香遍、香風國等。
公元4世紀 泥塑犍陀羅菩薩佛首
含底座高度:47cm 現藏於成都醒齋
犍陀羅的核心區域包括今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其地處興都庫什山脈,人口多居於喀布爾河、斯瓦特河、印度河等河流衝擊形成的山谷地區。這裡不僅是印度大陸文明發源地之一,而且由於地處歐亞大陸連接點上,也在世界文明發展史上有著重要作用。
公元三世紀玄武巖犍陀羅 釋迦牟尼立像。
高:75cm 現藏於 成都醒齋
公元1-2世紀,在犍陀羅地區開始出現了受希臘雕塑藝術影響的佛陀塑像,之後擴展到建築、繪畫等藝術領域,這些融合了希臘、波斯、印度三種元素而自成一體的藝術形式,稱為犍陀羅藝術。
公元2—3世紀 犍陀羅圓雕佛像 崑山時期 玄武片巖
歐洲貴族收藏 流傳有序
高28.5cm,重3.2kg 現藏於 成都醒齋
犍陀羅藝術的另一貢獻是創造了菩薩像。菩薩是梵語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音譯略稱,義為 「覺悟的有情眾生」,即未來佛陀。在犍陀羅彌勒菩薩的信仰頗為興盛,菩薩為救度眾生而推遲自己進入涅槃的時間,把眾生從此岸的生死苦海拯救到彼岸的極樂世界。菩薩的出現代表了佛教從小乘向大乘發展,有上求菩提、下化眾生的雙重追求。
公元三世紀 石雕犍陀羅
尺寸:57cm 37cm 13cm 現藏於成都醒齋
犍陀羅藝術對中國隋唐美術影響很大,成就了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敦煌石窟等一批中西合璧的中國古代藝術瑰寶。公元十世紀末,犍陀羅藝術伴隨佛教從克什米爾地區傳入吐蕃(今青藏高原地區)後,對藏傳佛教藝術的形成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3世紀 犍陀羅獅子 高16cm 現藏於 成都醒齋
3世紀 犍陀羅小王子高16cm 現藏於 成都醒齋
公元1世紀入主其地的大月氏人(在敦煌附近),因疆域擴大,建都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市西北。這裡曾為希臘人長期佔領,留下希臘風格的雕塑藝術。健陀羅人汲取古埃及、希臘、羅馬、波斯的雕刻手法,並加以發展,形成表現美的比例、和諧的幾何形體和煥發生命力的人體雕塑藝術。
2世紀 高凝土泥塑犍陀羅佛頭 淨高:20cm 現藏於成都醒齋
3世紀 高凝土泥塑犍陀羅佛頭 高:32cm 現藏於成都醒齋
健陀羅與中國,在佛教造像藝術上樹起兩座裡程碑,遙相呼應,在世界藝術之林熠熠生輝。
公元4-5世紀,犍陀羅坐像,英國拍賣得回。
典型的犍陀羅藝術風格造像,高鼻大眼,五官深邃。
神態安詳,表情柔和。 成都醒齋已售出
公元2世紀 泥塑犍陀羅釋迦摩尼頭像 成都醒齋已售出
1-3世紀 灰色片巖 佛陀著通肩大衣,結跏趺坐方臺座,
波狀的頭髮覆蓋著肉髻,耳輪清晰,左手持物,右手施無畏印,
腦後有圓形頭光,衣褶起伏自然,衣紋深刻,
襞面隆起,流暢而具節奏感。雖有多處陳舊殘損,
仍不失其古樸、莊重、靜穆的藝術感染力。 成都醒齋已售出
犍陀羅石雕供養雙侍像 1-3世紀
灰色片巖 石雕中的人物雙雙側立向左,
面部謙和而寧靜,身形刻畫明快簡練,衣下身體曲線隱約可見,
流暢而柔和,寫實中又見質樸的美感。 成都醒齋已售出
1-3世紀 犍陀羅石雕
成都醒齋已售出
2~3世紀 雲母片巖犍陀羅 成都醒齋已售出
三世紀 雲母片巖犍陀羅坐像 成都醒齋已售出
二世紀 泥塑犍陀羅佛首 成都醒齋已售出
二世紀 泥塑犍陀羅坐像 成都醒齋已售出
二世紀 泥塑犍陀羅佛首 成都醒齋已售出
三世紀 雲母片巖犍陀羅佛首 成都醒齋已售出
三世紀 雲母片巖犍陀羅佛首 成都醒齋已售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