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滸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印度及犍陀羅雕刻藝術

2020-12-12 樂藝會

東京國立博物館印度犍陀羅雕刻藝術

朱滸分享

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內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約有11萬件收藏品,其中國寶87件,重要文物634件,以及一些受委託保管的文物。

「東洋館」是1968年開放的新館,設10個陳列室,分綜合陳列、埃及藝術、西亞、東南亞藝術、中國藝術、朝鮮藝術和西域藝術等部門,展出日本以外的東方各國各地區的藝術品和考古遺物。

印度犍陀羅雕刻

古代印度,佛教、印度教、耆那教等創出種類繁多的神像並通過雕刻形式發展變化,其中心造型是以佛教的始祖釋尊(釋迦牟尼)為首的佛像。佛像是釋尊涅磐約500年後於一世紀中葉分別在犍陀羅和馬圖拉開始製作的。犍陀羅的佛像受希臘的西方文化影響顯著,面部輪廓雕刻凹凸明顯並具寫實性。馬圖拉的佛像以印度自古以來的傳統樣式為主流,富有朝氣的表情、豐滿的體態為其特徵。

請欣賞古代印度多彩的雕刻造型。

相關焦點

  • 博物館中的歷史|犍陀羅:俊美佛像的起源
    我第二次大量欣賞犍陀羅藝術,是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新冠期間,東博採取嚴格限流並必須提前網上預約。前三圖,佛陀後三圖,菩薩顛覆世人對佛像的認知 除了美秀博物館和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還有一個以收藏犍陀羅藝術品聞名的私人博物館。
  • 朱滸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西域文物精華
    東京國立博物館西域文物精華朱滸分享東京國立博物館位於東京臺東區上野公園北端,內有本館、東洋館、表慶館及法隆寺寶物館4個展館共43個展廳,陳列面積1.4萬餘平方米,約有11萬件收藏品「佛教時期藝術」並不是「佛教藝術」的轉換稱謂,這一時期雖然以佛教藝術為代表,卻不是單一的佛教藝術一統西域,而是還有其他宗教的藝術和不屬於佛教範疇的民族民間的本土藝術活躍其間。東京國立博物館西語專題陳列中,有部分是所謂日本西域探險的大谷探險隊攫取中國新疆的部分文物。
  • 犍陀羅簡述
    直到公元一世紀中期,貴霜君王成為犍陀羅的統治者之前,犍陀羅的藝術中才第一次出現了真正的佛像,之前的幾個世紀, 雖然佛教盛行,大量的寺院、窣堵波已經建造起來,佛教藝術還停留在對印度巴爾胡特、桑奇等地的早期佛教雕刻的尊崇上,從未出現人形的佛像,僅以菩提樹、臺座、法輪、足跡等象徵物暗示佛陀的存在。貴霜王朝時代(公元1-3世紀中葉)是犍陀羅藝術的鼎盛時期。
  • 犍陀羅藝術形式與中國佛像雕塑演變
    也正是因此,不同政權、民族、文化、信仰的輪流佔領之下,犍陀羅地區堪稱是大熔爐一般吸收了東西方不同國家的美學、藝術與技法。亞歷山大大帝在徵服了波斯帝國後繼續東徵,抵達犍陀羅時,以此地為其東方領地的行政中心。
  • 犍陀羅藝術 神一般迷人
    公元4世紀 泥塑犍陀羅菩薩佛首 含底座高度:47cm 現藏於成都醒齋犍陀羅的核心區域包括今阿富汗東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其地處興都庫什山脈,人口多居於喀布爾河、斯瓦特河、印度河等河流衝擊形成的山谷地區高:75cm  現藏於 成都醒齋公元1-2世紀,在犍陀羅地區開始出現了受希臘雕塑藝術影響的佛陀塑像,之後擴展到建築、繪畫等藝術領域,這些融合了希臘、波斯、印度三種元素而自成一體的藝術形式,稱為犍陀羅藝術。
  • 佛教造像之光:偉大的犍陀羅藝術
    到國力強盛,疆域廣闊的貴霜王國時期(公元1-3世紀),便形成了世界著名的「犍陀羅式雕刻」。犍陀羅式雕刻,可以說是印度佛教的內容與來自歐洲地中海地區的古希臘、羅馬的雕刻藝術結合而產生的。犍陀羅藝術,形成於公元1世紀,公元5世紀後衰微。犍陀羅地區原為公元前6世紀印度次大陸古代十六列國之一,孔雀王朝時傳入佛教,1世紀時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文化藝術很興盛,犍陀羅藝術主要指貴霜時期的佛教藝術而言。
  • 犍陀羅、馬圖臘、薩拉納特、笈多,佛教造像藝術你知多少?
    這種歷史背景為希臘雕刻與印度佛教的結合鋪平了道路。於是,印度-希臘式或印度-羅馬式的佛像誕生了。桑奇佛塔佛坐像犍陀羅佛像一般披通肩式袈裟,但也有袒右式,袈裟類似羅馬元老或哲人雕像身披的長袍,襞褶厚重,衣紋交疊,毛料質感清晰。犍陀羅佛像的手勢和坐姿都有固定的程式,手勢一般是「施無畏」或「禪定」,坐姿通常按照印度人沉思的習慣結跏趺坐。
  • 曾經輝煌的犍陀羅文化遺產
    近日,在馬爾丹市塔克依巴依區的一處建築工地上,當地工人在挖掘牆基時,一件疑似犍陀羅造像藝術風格的精美石雕文物出土,但不幸的是剛被工人們挖掘出來,就遭到了暴力破壞。這件有著近2000年歷史,高度與人身高比例相仿的等身大型石質雕像文物,在一錘接一錘的砸落聲中,終究沒有逃脫被現代人摧毀的命運。當地文物主管部門派出人員奔赴該地區調查,重新發掘被回填的地基,尋找散失的雕刻碎片。
  • 消逝的犍陀羅:佛教聖地的造像之美
    古犍陀羅造像遺址由於多種文明長期在犍陀羅地區交匯融合,犍陀羅佛教藝術混合了希臘、羅馬、波斯以及印度多元藝術表現技巧,極具立體感和寫實性,並對南亞次大陸本土及周邊地區(含中國新疆、中國內地、日本、朝鮮等國和地區)的佛教藝術發展均有重大影響。
  • 佛教文明:走進犍陀羅藝術(一)
    犍陀羅地區的發展歷史:犍陀羅國,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疆域有很大不同,核心區——都城也不相同。都城是怛叉始羅,為印度半島當時八大商業城市之一,現今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塔克西拉市(1980年,塔克西拉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 ​犍陀羅造像之美
    犍陀羅地區原為西元前6世紀印度次大陸古代十六列國之一,孔雀王朝時傳入佛教,1世紀時成為貴霜帝國中心地區,文化藝術很興盛,犍陀羅藝術主要指貴霜時期的佛教藝術而言。犍陀羅藝術形成後,對南亞次大陸本土及周邊地區的佛教藝術發展均有重大影響。犍陀羅是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本部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匯處的白沙瓦谷地。
  • 犍陀羅:中古中西文明的樞紐
    》才對,這本五百頁的大部頭非常詳盡的介紹了佛教傳入犍陀羅地區後的興旺與變革,並配有大量採自世界各地博物館的圖片以增進讀者理解。所謂犍陀羅地區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也就是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東部一帶,在歷史上曾被不同民族徵服和統治,同時由於其地理位置,接通南亞中亞西亞,商貿與文化往來頻繁,因而汲取各個文明的精華,在貴霜帝國時期形成了獨樹一幟的犍陀羅佛教藝術,並越過蔥嶺,傳入塔裡木盆地,乃至東土與日韓,影響千年。
  • 蘇州展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講述「佛陀的一生」
    犍陀羅是古典時代人類文明的熔爐,印度文明、伊朗文明、希臘文明,以及草原文明在這裡相遇、碰撞和融合,造就了獨一無二的犍陀羅文明。4月27日,「佛陀的一生」犍陀羅佛教造像藝術展在蘇州高新區文體中心寒山美術館正式開幕。
  • 犍陀羅佛教因絲路而興盛,也因絲路而衰敗
    在貴霜君主的支持下,犍陀羅的佛教極為昌盛,成為當時的世界佛教中心,從首都到邊疆都能聽到寺廟的鐘聲,反倒是印度本土只剩下寥寥無幾的佛教據點。犍陀羅佛教因為絲路而興盛,也因為絲路而衰敗。孫英剛與何平兩位先生所著的《犍陀羅文明史》本應命名為《犍陀羅佛教史》才對,這本五百頁的大部頭非常詳盡的介紹了佛教傳入犍陀羅地區後的興旺與變革,並配有大量採自世界各地博物館的圖片以增進讀者理解。如果你對這一歷史毫無了解卻又橫生興趣,那麼本書想來是能提供很大幫助的。
  • 警惕「毀佛」事件,關注犍陀羅美術文物
    同時,當地文物主管部門派出人員奔赴該地區調查,重新發掘被回填的地基,尋找散失的雕刻碎片。這個及時補救的好現象,讓各國關注者正在為犍陀羅美術長期面臨著危險而憂慮的同時,也生起了它們能夠得到更好保護的希望。 犍陀羅藝術遺產保護面臨的危機
  • 「古代犍陀羅——文明交匯之處」講座紀要
    納西姆·汗教授認為中國甚至日本學者對犍陀羅的認識大多僅限於其佛教藝術,忽視了該地區同時存在的其他民族或宗教文化及其遺存,他希望藉此講座能使大家對犍陀羅通史有更全面的認知。  公元前4世紀,在亞歷山大徵服犍陀羅不久後,旃陀羅笈多率領當地人民推翻馬其頓統治,建立了孔雀王朝。阿育王在其國境內大力推行佛教,阿育王法敕、石柱、法王塔等是當時留存下來的著名佛教遺存。孔雀王朝沒落後,犍陀羅又先後經歷了大夏-希臘時期、印度-希臘時期、斯基泰-帕提亞時期。納西姆·汗教授重點介紹了斯基泰-帕提亞時期的兩處遺址。
  • 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促進了佛教藝術雕塑史上犍陀羅風格的形成!
    在這些西行東遊的佛教徒的弘法求法來回往返過程中,也讓世界各地的雕塑工藝匯聚、融合在古印度的佛教中心——犍陀羅。從而形成了一種舉世聞名的佛教雕塑工藝風格——犍陀羅風格!辯才天女浮雕 犍陀羅風格其實,犍陀羅藝術風格並不是一古印度原生的藝術風格。
  •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唐代 8世紀 寶慶寺如來三尊佛龕作為世界著名博物館,1872年創建的東京國立博物館擁有40多個展廳,藏品總量超過唐代 8世紀 天龍山石窟第21窟如來像東洋館又稱亞洲文物陳列館,1968年正式開放,設10個陳列室,分綜合陳列、埃及藝術、西亞藝術
  • 絲綢之路上的貴霜帝國,發展犍陀羅藝術文化,與中國友誼源遠流長
    一、什麼是犍陀羅文化 說起我對犍陀羅藝術的了解,可能要追溯到2012年在巴基斯坦旅行時所結識的賽福爾拉罕達博士。他是《穿越犍陀羅的古代道路》的作者,曾任拉合爾博物館館長多年。
  • 多元融合的犍陀羅造像(高清多圖)
    古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與喀布爾河交會處附近的白沙瓦谷地以及今阿富汗東北部地區,是被世人熟稱的古犍陀羅地區。犍陀羅處於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核心面積只有20多萬平方公裡,卻是絲綢之路的貿易中心和佛教世界的信仰中心之一。由於多種文明長期在犍陀羅地區交匯融合,犍陀羅佛教藝術混合了希臘、羅馬、波斯以及印度多元藝術表現技巧,極具立體感和寫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