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海鷗盤旋。
漲潮時,陣陣水花襲來,將岸邊的沙石打溼。
雖是盛夏,海邊獨有的清涼,沁人心脾。
如畫兒的風景裡,兩抹並不高大的身影,沿著岸邊停停走走。
「向前!」
「再走50米!」
「好,可以停下了!」
尤廣然手持RTK實時動態測量儀定位,孔重人同步接收所測量到的數據並記錄。之後,二人再次並肩向前。
他們,是來自遼寧省農科院海洋水產科學研究院的工作人員,正在大連莊河市蘭家屯進行全省海岸線外業補測工作。
日出而作,日入而歸,跟隨者太陽的腳步,行走於海岸線邊,已經成為海科院海域海島中心工作人員的日常。
事情還要從去年下半年說起……
一份緊急而重要的任務
先來明確一個概念:海岸線。
顧名思義,海洋與陸地的分界線。其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黃金線,生命線,要想發展海洋經濟,海岸線是基礎數據,根本數據。
遼寧,全國最北部的沿海省份,橫跨黃、渤二海,大陸海岸線東起鴨綠江口,西至遼冀分界線,沿海地市級自東向西包括丹東市、大連市、營口市、盤錦市、錦州市和葫蘆島市,大陸海岸線呈「N」字形布局。
目前,遼寧省海洋工作依據的是2008年修測的海岸線,全長2110km,其中渤海1235km,黃海875km。遼寧海岸線長度排名全國第5位,總長度佔到全國的1/12。
但,伴隨著近年來遼寧省海洋經濟的發展,全省沿海地區形成了大片產業園區,以海洋交通運輸、船舶、漁業、旅遊為主導的海洋綜合體系業已形成。已使用了十餘年的海岸線數據,亟需更新完善,補充升級。
為準確把握遼寧省海岸線發展變化,實現陸海統籌及海岸線資源的精細化管理,遼寧省於去年下半年啟動海岸線修測工作,全部工作要於今年底完成。
擔子,落在了「專業出身」的海科院團隊肩上。
「剛接到任務時,也曾彷徨,難以下手。」海科院海域海島中心高級工程師趙東洋直言不諱,我省海岸線長,再加上十多年來的開發利用,變化很大,甚至在諸多節點上已很難區分是岸是海。中心人手有限,即使全部上陣,人力也捉襟見肘。
「硬骨頭」還要啃,只能跟時間賽跑。
全體人員,放棄休假,跟家人打好招呼,做好長期不回家的準備。接著,項目組收集全省區劃規劃、海洋保護區資料、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海岸線整治修復資料等相關資料,同時進行了細化分類,形成外業調查底圖300餘幅。
在此基礎上,海科院調集50人,組成10個測量組投入外業修測工作,對遼寧省海岸線可到達區域全部進行實地測量。
遼寧海島資源豐富
一條「有去無回」的路
3個多月的時間內,視頻之初的那一幕,在全省6個沿海城市裡頻頻上演,技術人員走行了2600多公裡,用腳步丈量海岸線上的每一寸土地,繪就了全省海岸線全景圖。
為求精準,自加壓力,提升修測標準。
國家要求,每個點位拍攝2張照片,我省每個點位從東、西、南、北及全景角度留存5張圖片。
2000多公裡的路程,技術人員就這樣用雙腳丈量,一個點一個點記錄,串起遼寧海岸線的輪廓。
然而,實地修測遠比計劃更艱難。
「目前的海岸線,與十年前相比大相逕庭。人工礁石、填海造田等情況,讓修測難度疊增。」趙東洋說,2008年時的海岸線要測一遍,同時新形成的海岸線還要再測一遍,截止到現在,工作人員丈量的海岸線長度,已經超過2600公裡。
有些地方的人工岸線,人力無法跨越,所以測完一個點位,工作人員還要折回圓點,繞行再測下一個點位,無形中增加了腳力的付出。
「每天走3萬步,只能完成8公裡的有效測量距離,這也是常態。」工作人員吳英超直言外業測量的不易。「有些人工礁石很陡峭,需要爬上爬下測量,待測量完畢發現開始漲潮,只能困在原地,等待退潮。有些測量必須進到漁民家中,而漁民對修測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惡語相向,也不少見。甚至很多時候,漁民不在家,只留護院犬看護海田,這種情況,只能一個人吸引狗的注意力,另一個人抓緊採集數據……
「被人罵過,被狗咬過,被困幾個小時斷水斷糧,更要面對未知的『風險』。」趙東洋說,有些區域,海田範圍修得極大,工作人員只能一路走、一路測,不知道哪兒是盡頭,更不能半路折回,因為若放棄,前面所走的路就都白走了。所以,很多時候,大家笑談:「海岸線是一條有去無回的路」。
即使這樣,也沒能阻擋大家前進的步伐。去年下半年至今,工作人員已經走遍了遼寧人力可達海岸線的每個點位,採集照片資料13萬張,填報數據近20萬餘條,用豐富的數據,繪就了我省海岸線全景圖。
目前,外業修測全部完成,正在進行補測、數據完善等工作。
「燒腦」的內業
修測海岸線,可不僅僅是靠雙腳丈量、付出體力那麼簡單。應該說,採集數據僅是第一步,而消耗腦力的內業,更為關鍵。
「外業數據採集,只佔工作量的三分之一;內業數據錄入,更為繁瑣,需要將採集到的信息逐一錄入。」工作人員李軼平說,位置、名稱、類型、開發利用情況等等,每個點位記錄20餘項數據,每條線記錄34項數據。
席小慧,團隊中唯一的女同志,將大量時間精力投入內業工作。「每天外業結束後,我們當夜就會將每一個點位的測量信息、照片、視頻等成果按標準進行核實分類。這樣一來保證大量的測量結果不積壓,同時也確保當日測量無效、遺漏點位可再次日校正補測,確保數據翔實。」
於是,「白+黑」的雙輪驅動下,僅在3個月的時間內,工作人員就處理了15萬餘張照片,3萬多段視頻,用詳實的數據,夯實了全省海岸線的數據「家底兒」。未來,全省海岸線修測項目的成果,將會在數年內為遼寧省海岸線分類保護、節約利用、整治修復、監督管理的等方面提供重要依據,為全省海洋經濟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633個海島有了身份證
放眼全球,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海洋上還有好多未知的領域等待我們去發掘和探索。
海島是保護海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平臺,也是壯大海洋經濟、拓展發展空間的重要依託。遼寧省海島開發利用時間較早,已發展成為具有獨特海洋文化氣息,既有傳統產業、又有現代產業的重要區域。為保護海島及其周邊海域生態系統,合理開發利用海島自然資源,維護國家海洋權益,遼寧省海科院作為全省海島調查和成果集成單位經過長達3年的摸底調查,全面查清了遼寧省內海域所有海島的數量、位置、開發利用情況等信息,共確認海島633個。
「此次為遼寧省首次進行海島地名普查工作,通過衛星遙感、航空遙感、實地勘察、資料收集等方式對全省海域內海島進行實地踏勘。」趙東洋表示,在現場調查基礎上,工作人員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追尋全省海島名稱的歷史溯源,完成了全域海島名稱標準化處理,讓全省633座海島都有了「身份證」。
633個海島有了身份證
海島規範化命名,意義重大。遼寧省首次實現了海島名稱與地理位置的統一,為全省海島開發利用、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外事旅遊、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公安戶籍、地圖測繪等事業提供了歷史和現實的地名資料。同時,海島地名普查成果將為全省海島資源深度挖潛、科學規劃、加強管理等夯實基礎。
湛藍的天空中,海鷗們鳴歌而過,向更廣闊的的海洋深處飛去。
來源:遼寧日報《北國》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