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是末代皇帝,一生大起大落。1959年12月4日,在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後的溥儀,與杜聿明、宋希濂等人作為第一批特赦戰犯,接到了特赦通知書。
溥儀獲得自由後,在工作、生活上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優待。他被安排到文史資料研究會工作,擔任文史專員。
1962年,溥儀再次結婚了,對方是李淑賢,是醫院的一名護士。結婚時,李37歲,溥儀56歲。
兩人婚後恩愛有加,彼此呵護。一起幸福地生活了五年。
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患腎癌逝世。火化後,骨灰寄存在八寶山人民公墓骨灰堂。
十多年後,1980年5月29日,有關部門在禮堂專門為溥儀等人舉行追悼會,這之後溥儀的骨灰遷到了八寶山革命公墓第一骨灰堂西副一室。
從1967年開始,溥儀的骨灰在八寶山一放就是二十多年。後來,溥儀的妻子李淑賢又將他的骨灰遷出八寶山,移葬在西陵旁邊的私人陵園——華龍皇家陵園。
李淑賢為何將溥儀的骨灰遷出八寶山?
蔣介石的侍從副官周振強之子周小奇說出實情。
周小奇,小名小毛,他的父親名叫周振強。周振強是諸暨人,青年時期在中山身邊當衛士。黃埔軍校成立時,中山送周振強去第一期受訓。
1926年7月,周振強參加北伐戰爭,在攻打武昌的戰鬥中負重傷。
周振強的部下要背他下戰場,卻被他一把推開了,拔出搶說:「今天我就沒打算活著回去,一死以報總理(中山)和校長(蔣介石)的知遇之恩!」
這事讓蔣介石大為感動,蔣介石派出軍醫醫治周振強。之後,他就把周振強當成了心腹,讓他擔任自己侍從參謀、侍從副官。
抗日戰爭中,周振強曾率部參加著名的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等。
1949年夏,周振強出任了浙西師管區司令兼金華城防司令。金華解放時,周振強被人民解放軍俘虜,作為戰犯接受改造。
1959年12月,周振強與溥儀、杜聿明、宋希濂等人作為第一批特赦戰犯,接到了特赦通知書。
周振強與溥儀獲得自由後,同住在京城某地。兩家離得很近,關係不錯。周振強之子周小奇喊溥儀「溥伯伯」,喊李淑賢「溥伯母」。
周小奇常常去溥儀家串門。經常問關於皇宮裡的事兒,溥儀有問必答。
有一次,周小奇對溥儀說:「伯伯,有時間請你陪我們到故宮走一趟,好好給我們講講。」
李淑賢在旁邊說:「對,小毛,他保證講得比導遊好。」
可惜,周小奇一直沒有等到這個機會,那時溥儀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得了腎癌。
1967年11月,溥儀去世,火化後骨灰寄存在八寶山人民公墓骨灰堂。
不久,周小奇的母親也去世了,火化後骨灰寄存在八寶山公墓骨灰堂。
之後,每次清明掃墓,周小奇都是跟李淑賢一起去八寶山。
進入一九九零年代,有個老熟人找到周小奇,說:「我有個朋友叫張世義,他來回內地投資,與易縣合作興辦了一座陵園,在清西陵崇陵旁邊,叫華龍皇家陵園。出於宣傳提高陵園知名度的考慮,希望能夠將溥儀的靈遷到那裡。將溥儀的骨灰移到華龍皇家陵園。你認識李淑賢,幫忙聯繫一下,看有沒有可能實現。」
周小奇說:「我聯繫一下。」
說也巧。就在這時,李淑賢找到了周小奇,對他說:「我最近碰上了煩心的事,一件是版權官司還沒有最後定局,第二個,我想把溥儀的骨灰入土為安的事兒辦好,因為溥儀的遺願不是安葬在八寶山公墓。」
李淑賢還說:「有一個陵園說能把溥儀的骨灰移到東陵去,但因愛新覺羅家族裡意見不一致,好幾位都反對,這事兒就沒辦成。我也看了很多的地方,看來看去都不滿意。另外,現在買墓地也挺貴的。」
周小奇聽罷,就跟李淑賢聊起了華龍皇家陵園這事,說:「西陵那邊開發了一個陵園,希望把溥伯伯的骨灰遷去,費用全部由開發商承擔。你要有興趣咱們跟著他們到那裡看看,好就好,不好就拉倒。」
李淑賢同意後,就與周小奇來到華龍皇家陵園考察。
經過考察,李淑賢很喜歡,說:「溥儀生前選陵就選的是西陵。他希望自己去世後能夠葬在清西陵,和列祖列宗陪伴在一起。」
之後,李淑賢、周小奇與開發商張世義見了面。
李淑賢直截了當地問:「你為什麼想出錢將溥儀骨灰遷葬易縣?」
張世義坦誠說:「從經營陵園來看,當然希望自己的陵園知名度高,甚至讓全世界都知道。雖然在這件事上要花一筆錢進去,但如果把溥儀先生這件事安排好了,將來可能給陵園帶來更多的效益。」
張世義直言不諱,使李淑賢覺得他誠實,說話可信。點頭稱讚。於是,她同意將溥儀的骨灰遷出八寶山,移葬華龍皇家陵園。
1995年1月26日,溥儀的骨灰安放在華龍陵園,佔地99平方米,與光緒帝陵墓相距3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