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20日 19:09 來源:CCTV.com
央視網友【葉傳龍】 「人無信不立」。誠信是為人處世、社會交往、治國理財的根本。社會要文明,誠信是基石。 |
據人民日報3月20日報導,安徽省委一項調查表明,隨著青少年年齡漸大,誠信出現負增長。
一個可怕的負增長!是什麼讓青少年的「誠信之石」風化了?
家庭教育首當其衝!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誠信教育的第一場所,在孩子小時做父母的可能都給他們講過「狼來了」故事,這些故事如石頭上刻的,烙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需要的已不再是故事,而是家長的言行。當孩子在校園拾到錢包交給老師,回來對家長說起,家長會說孩子傻氣; 當孩子做好作業等著家長籤字,坐在麻將桌上的家長或許會讓孩子自己想辦法,於是孩子學會了假冒父母籤字;當孩子與父母一起外出遇到紅燈時父母並不會自覺停下、當在公共場所損壞了物品如果沒人發現常會帶著孩子溜之大吉……當孩子有了更為真實的誠信標本時,他們對誠信的理解也就更進了一步。
學校教育難辭其咎!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場所,教學生誠實守信是其基本職責,但也常出現職責之外的事:為了迎接普九檢查,學校會布置學生臨時抄寫子虛烏有的作業;教師之間互相競爭,有老師怕成績差的學生拖後腿,為了減輕壓力,竟然瞞報學生數,不讓那些差生參加考試; 學校召開學生參加座談會了解教學情況,每班選出三五人,老師會不厭其煩地對他們交待:我們班老師可沒有在課堂上接電話啊,我們可沒讓你們買課外練習冊啊……
社會環境推波助瀾!
社會上假煙假酒假貨充斥,機關裡假文憑假證件假政績頻現,生活中說假話搞詐騙比比皆是,我們似乎生活在了一個無處不假的社會。更為嚴重的是,社會對假已經習以為常,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在如此環境中,孩子誠信漸失,能怪他們嗎?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在他看來,誠信是為人處世、社會交往、治國理財的根本。社會要文明,誠信是基石,如何不讓青少年這塊「誠信之石」再繼續風化下去,不僅是做父母的任務,也不僅是各級各類學校的任務,而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共同使命。
今後,我們要以青少年道德行為規範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為抓手,以誠信教育為突破口,讓他們把誠信作為一種習慣來培養,作為一種思想來接受。在具體教育中,要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從而建立起誠信社會、道德社會、和諧社會。
「不是錘的敲擊,而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日臻完美」,它啟示我們,要注意研究教育方法,變枯燥說教為寓教於樂,尋求多樣化、制度化、科學化的教育手段,引導青少年了解誠信、實踐誠信、擁有誠信,讓他們以全新的精神面貌展現在以後的生活之中。這樣,誠信與年齡負增長現象一定會得到徹底扭轉。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系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原貼討論 >>>>進入網評天下
責編: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