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印發《內河航運發展綱要》

2020-12-24 交通運輸部

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內河航運發展綱要》,貫徹落實交通強國建設戰略部署,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實施,助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發展目標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內河航運基礎設施、運輸服務、綠色發展、安全監管等取得重大突破,在綜合交通運輸中的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服務國家戰略的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內河千噸級航道達到2.5萬公裡;主要港口重點港區基本實現鐵路進港;內河貨物周轉量佔全社會比重達到9%;重要航段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45分鐘,主要港口(區)應急到達時間不超過30分鐘;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佔比顯著提高,船舶汙水垃圾等汙染物實現應收盡收、達標排放;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內河航運廣泛應用。

到2050年,全面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東西向跨區域水運大通道高效暢通,南北向跨水系聯通,以一流港航基礎設施、一流航運技術裝備、高品質航運服務、智能化安全監管,全面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主要任務

建設幹支銜接江海聯通的內河航道體系

以千噸級航道為骨幹,加快建設橫貫東西、連接南北、通達海港的國家高等級航道。強化東西向跨區域水運大通道,形成長江幹線、西江幹線、淮河幹線、黑龍江通道橫向走廊,研究解決三峽樞紐通航瓶頸,推進三峽樞紐水運新通道前期工作,拓展延伸主要支流航道。打通南北向跨流域水運大通道,建設新大運河,統籌推進長江、珠江、淮河等主要水系間的京杭運河黃河以北段復航工程以及平陸運河等運河溝通工程,形成京杭運河、江淮幹線、浙贛粵通道、漢湘桂通道縱向走廊。建設適應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長三角、珠三角國家高等級航道網,對接沿海主要港口,完善內部聯絡,構築水網地區河海聯運通道。

統籌推進國境國際通航河流航道發展。遵守相關國際協定,積極推進黑龍江、瀾滄江、鴨綠江等重要國境國際通航河流航道的綜合開發利用和養護管理,有序推進圖們江、額爾古納河、烏蘇里江、紅河、怒江、北崙河等其他國境國際通航河流航道的建設、養護和管理。

積極拓展其他航道。積極推進東部地區支流航道建設,拓展延伸水運服務範圍。提升中西部地區支流航道和庫湖區航道能力,改善區域交通和群眾出行條件。堅持黃河水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保護,因地制宜推進黃河各區段航道建設。結合各地實際,積極推動旅遊航道發展和礙斷航閘壩復航。

打造集約高效功能協同的現代化港口

強化港口樞紐輻射功能。完善集疏運體系,推進重點港區與沿江開發區、物流園區的連接通道建設,加快打通鐵路、高等級公路進港「最後一公裡」,著力提升大宗散貨鐵路水路集疏運和貨櫃鐵水聯運比例,有效降低物流成本。優化港口倉儲設施、配送網絡,提升水運口岸效率,拓展港口現代物流、商貿服務、大宗商品貿易功能,促進以港口為樞紐的全程物流供應服務鏈發展。

推進資源整合完善港口布局。深入推進港口資源整合,有序有效推進區域港口一體化發展,形成層次分明、功能互補、競爭有序的發展格局。分類盤活存量港口岸線,嚴格管控新增港口岸線,著力加強集約化、規模化公用港區建設。規範港口公共錨地建設管理,統籌共享航道、錨地、水上服務區等公共資源。

促進港產城協同發展。加強港口與城鄉建設、產業發展布局的有效銜接,推進城市景觀岸線與港口生產岸線協調發展,加強旅遊客運碼頭、內河遊輪碼頭和庫區便民碼頭建設,將港口汙染防治融入城市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構建經濟高效銜接融合的航運服務體系

推進標準化、專業化運輸船舶發展。繼續推進船型標準化工作,推進水系或區域內運輸船舶標準統一,引導現有各類非標船舶逐步退出航運市場。制修訂船舶安全技術標準、設施設備配備標準和配員標準。大力發展貨櫃、LNG、商品汽車滾裝、化學品運輸等專業化船舶,積極發展封閉式散貨船舶。加快江海直達特定船型,以及大型休閒度假豪華遊輪和中短途休閒遊、觀光遊特色遊輪船型研發。

發展經濟高效的江海聯運和多式聯運。完善江海直達運輸發展相關政策和技術標準,形成江海直達、江海聯運有機銜接的江海運輸物流體系,提高江海運輸服務水平。加強信息資源共享,加快技術標準和服務規則統一,大力發展以港口為樞紐、「一單制」為核心的多式聯運。

加快提升內河航運服務水平。以武漢、重慶等航運中心建設為依託,大力提升金融、保險、海事仲裁、航運交易、信息諮詢等服務能力,研究開展期貨交易,發展貨、港、船等要素協同的水運電商平臺,開展線上線下服務。

促進港航企業轉型升級。推進港航企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優化市場主體結構,鼓勵優勢企業推進合資合作和兼併重組。積極發展內河航運物流及供應鏈體系,推動港航企業向全程物流承運人轉型。鼓勵航運企業向船、港、貨、金融等上下遊發展,構建一體化產業鏈發展運營模式。

發展高品質內河水上客運。促進內河水上客運與旅遊、文化、城市的融合發展,推動水上客運旅遊化、舒適化、客滾化發展,提升客運品質。因地制宜提升農村內河水上客運服務設施供給質量和水平,推進公共運輸運輸服務均等化。高標準打造內河精品航線,豐富完善水上旅遊客運多樣化產品。

踐行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方式

加強船舶港口汙染防治。研究推動船舶排放控制區政策向全國內河延伸,完善排放控制標準。加快推進長江幹線等重點航道沿線的港口船舶汙染物接收轉運、化學品洗艙站、危險化學品錨地等設施建設和常態化運行,在重要庫湖區等封閉水域率先實行船舶向水體零排放。統籌推動既有碼頭環保設施升級改造和新建碼頭環保設施建設使用。加強重點水域智能化監測預警能力建設與監管。

加大新能源清潔能源推廣應用力度。推廣LNG節能環保船舶,探索發展純電力、燃料電池等動力船舶,研究推進太陽能、風能、氫能等在行業的應用。推進船舶靠港使用岸電。完善水上綠色綜合服務區、液化天然氣加注碼頭等綠色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港口節能減排技術應用。

強化內河航運生態保護修復。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將資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理念貫穿於內河水運規劃、設計、施工、養護和運營全過程,推進綠色航道、綠色港口建設。推進早期建設航運設施的生態修復工程,強化對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實施港區綠化工程,引導港口採用多種措施開展陸域、水域生態修復。

構築功能完善能力充分的航運安全體系

提升設施及裝備本質安全水平。完善內河航運基礎設施安全技術標準規範,構建現代化工程建設質量管理體系,持續加大基礎設施安全防護投入和養護管理力度,推進精品建造和精細管理。強化船舶、港口機械等載運工具質量管理,保障運輸裝備安全。

完善安全風險防控與監管體系。完善安全生產風險分級管控和事故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立完善安全風險清單。推動企業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與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強化事前事中安全監管。持續加強重點水域、重點港口、重點船舶、重點時段安全監管,強化危險化學品運輸、水上客運、城市渡運等重要領域聯防聯控。完善應急管理機制與預案,納入城市應急預案體系,強化專業救助和應急管理等人才隊伍建設,支持社會救援力量發展,提高公眾水運安全素養和意識。

提升安全監管與應急救助能力。建立健全內河航運應急救助指揮體系,完善水上交通安全監管與救助系統布局規劃建設,加強無人機、水下機器人等新裝備、新技術推廣應用,強化水上交通動態感知預警、人命快速有效救助、船舶溢油與危化品處置等核心能力建設。加快長江幹線、西江航運幹線北鬥導航系統的常態化應用,逐步向全國內河覆蓋。升級完善各級水路交通應急指揮系統,加強對「四類」重點船舶和重點水域、重點航道實施有效監控。

強化創新引領技術先進的航運科技保障

加強重要基礎設施建養前瞻性基礎研究。推進航道整治和通航建築物的建設、養護、生態修復等關鍵技術,以及基於船岸協同的內河航運安全管控與應急搜救技術研發。推進平安百年品質工程建設。發展以高能低耗材料、建築信息模型(BIM)、裝配式技術相融合的基礎設施智能設計與建造技術。發展用於基礎設施服役性能保持和提升的監測預警技術。突破空間、功能和壽命協同的內河港航共網多線基礎設施養護技術。

推進重大核心裝備自主研發應用。逐步推動新一代自動化碼頭研究與建設。開展端—網—雲架構下自動駕駛集卡、軌道平臺、大型無人機等港口貨物集疏運設備研究與應用。開展以船舶自動駕駛、智能組織和協同調度為目標的智能航運核心技術研究。開發急流、濁水、深水條件下船舶救撈技術與裝備。

實現智能綜合信息高效便捷服務。推動基於雲網交互的電子航道圖、船舶過閘調度、港航基礎設施運養等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運用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構建多資源要素融合的港口經濟生態圈。在重點水域、通航建築物及港口加快新一代移動通信、衛星通信(北鬥)等部署。

傳承弘揚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航運文化

打造新時代航運文化載體。支持沿江沿河文化帶、景觀廊道等建設,加強古運河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的綜合保護與開發。完善相關設施、設備和管理制度,鼓勵開展科普教育和體驗遊。

建立健全航運文化服務和產品體系。打造有影響、有品質、有內涵的航運博物館品牌。開闢濱海濱水、歷史人文、品質商務等航運文化旅遊線路,發展遊船、遊艇經濟,形成世界級的高品質航運文化休閒品牌。推進水上客運聯網售票和電子船票應用,促進內河水路客運與旅遊融合發展,推廣與其他客運方式聯程運輸。

鞏固和發展行業精神文明成果。整合航運大型論壇、會展、節慶、航海日等資源,充分利用傳統和新興媒介創新組織開展航運文化宣傳活動,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航運文化盛會等。完善職業道德規範、文明服務標準,不斷提升行業文明程度。

構建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行業治理體系

深化內河航運事權改革。鞏固完善長江航運行政體制改革,推動研究完善西江航運幹線等航運管理體制機制。完善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機制,加強區域合作和聯合執法,堅決打擊航道非法採砂和船舶超載。推進與周邊國家建立雙邊或多邊的長期交流合作機制。

完善法規標準體系。研究推動制定航運法等法律法規,適時推動修訂港口法、航道法等行業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配套法規規章和標準規範。推進法治政府部門建設與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體現高質量發展的內河航運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實施和監督。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行業統計制度。

統籌基礎設施建管養用。完善內河航道常態化養護管理跟蹤分析機制與疏浚養護市場化機制。加強基礎設施養護投入和運營管理。依法保護航道資源,加強航道和航道保護範圍內航道整治建築物、通航建築物和航運樞紐大壩運行安全監管,加強跨臨攔河建築物航道通航條件影響評價審核。

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加強政府對航運市場監測與信息引導,完善以信用為基礎的新型行業監管機制。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聯盟等組織作用,引導行業自發良性發展。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人才隊伍建設體制機制,提升行業從業人員的榮譽感、獲得感和職業吸引力。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技術產學研用機制,營造行業人才發展良好環境。加強應用型船員培養,統籌共享優質內河船員教育培訓資源,完善船員職業等級晉升通道。

相關焦點

  • 交通運輸部印發《內河航運發展綱要》:建設幹支銜接江海聯通的內河...
    來源:金融界網站交通運輸部印發《內河航運發展綱要》,《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提出,以千噸級航道為骨幹,加快建設橫貫東西、連接南北、通達海港的國家高等級航道。打通南北向跨流域水運大通道,建設新大運河。建設適應長三角一體化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長三角、珠三角國家高等級航道網。著力提升大宗散貨鐵路水路集疏運和貨櫃鐵水聯運比例。
  • 《內河航運發展綱要》印發:到2035年內河千噸級航道達2.5萬公裡(附...
    原標題:《內河航運發展綱要》印發:到2035年內河千噸級航道達2.5萬公裡(附全文)   日前,
  • 內河航運未來三十年發展藍圖敲定
    文章稱,6月4日,交通運輸部印發《內河航運發展綱要》(下稱《綱要》),明確2035年、2050年建設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的相關發展目標,其中到2035年,基本建成人民滿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現代化內河航運體系。內河千噸級航道達到2.5萬公裡;主要港口重點港區基本實現鐵路進港;內河貨物周轉量佔全社會比重達到9%。
  • 2019年水路運輸業發展現狀及趨勢,內河航運的作用不斷加強
    2015-2020年7月中國水路貨運量情況統計數據來源:交通運輸部,華經產業研究院整理自2015年以來,中國的內河航運相對較快,佔比有較為明顯的提升,近兩年佔比較為穩定,且有所下降,主要是煤炭、鋼鐵、鐵礦石等大宗商品需求量有所回升,沿海貨運量增長較快推動。
  • 內河航運之殤:成本最低 唯一負增長運輸方式
    42.3億噸水上貨運量  今年7月4日,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局長解曼瑩做客人民網時透露,截至2011年,我國水運完成貨物運輸量42.3億噸,佔全國貨物運輸總量的11.5%;水運貨物周轉量75196.2億噸公裡,佔全國貨物周轉總量的47.3%。
  • 編委讀報丨民航局對國際航班實施熔斷和獎勵措施;內河航運高質量...
    今日讀報編委:王楠綜合領域1內河航運發展綱要發布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內河航運發展綱要》,明確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科學開發利用和保護內河航運資源、充分發揮內河航運比較優勢等主要思路,圍繞實現2035年、2050年階段性目標,提出了8項主要發展任務。
  • 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系列報導之內河航運篇 大江行船 有德為鄰
    近年來,中德交通運輸領域技術交流、人才培訓等多方面合作走實走深,為增進中德兩國人民友誼及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支撐保障。近期,中德將舉行新一輪交通部長會談。今日起,本報將重點圍繞內河航運、綠色物流、新技術合作三大主題,刊發3期系列報導,生動展示中德交通運輸領域合作成果。敬請關注。
  • 加快建設暢通高效的內河航道
    內河航道是內河航運發展的基礎,是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和水資源綜合利用的重要組成部分。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了《內河航運發展綱要》(簡稱《綱要》),提出到2035年內河千噸級航道達到2.5萬公裡,2050年實現東西向跨區域水運大通道高效暢通、南北向跨水系聯通的發展目標,並明確了建設幹支銜接江海聯通的內河航道體系的重點任務。
  • 交通運輸部解讀內河船舶船員適任考試和發證規則
    隨著近年來我國製造產業不斷向內陸地區及中西部轉移,以及國家對環境保護和低碳經濟的重視,內河水路運輸的發展已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2009年年底,張德江副總理在武漢召開的內河航運發展座談會上強調,內河航運是綜合運輸體系中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流域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重視內河航運的發展。
  • 內河船舶水汙染如何規範?交通運輸部出臺《管理辦法》
    央廣網北京8月21日消息(記者張佳琪)近日,交通運輸部印發《400總噸以下內河船舶水汙染防治管理辦法》(簡稱《管理辦法》),並將於2020年10月1日起實施,以規範400總噸以下內河船舶水汙染物船上儲存、處理、排放和送交接收設施的行為,防治船舶汙染內河水域環境。
  • 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
    六部門聯合推進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創新產品構建「快進慢遊」旅遊交通網絡日前,交通運輸部、國家旅遊局、國家鐵路局、中國民航局、中國鐵路總公司、國家開發銀行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交通運輸與旅遊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
  • 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中國船員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
    交通運輸部關於印發《中國船員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                                           交海發〔2016〕159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交通運輸廳(局、委),長江航務管理局,各直屬海事局:為建設一支滿足國家戰略需要和適應我國航運發展的船員隊伍,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海運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等要求,促進中國船員發展,我部編制了《中國船員發展規劃(2016-2020年)》。
  • 蘇國萃委員:加快提高我國內河航運通航能力
    人民網北京3月2日電 (記者 林洛頫) 「中國內河航道這些年不斷沒有增加,反而出現了減少,因此提高我國內河航運的通航能力和水平,整合、開發內陸航道資源尤為重要。」3月2日,2015年全國兩會開幕前一天,全國政協委員、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副總工程師蘇國萃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說道。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水運篇:風勁帆滿海天闊
    2017年7月,交通運輸部印發《港口岸電布局方案》,推進已建貨櫃、客滾、郵輪、大型客運和幹散貨5類專業化泊位的岸電設施改造。  長三角區域內設立「岸電應用試點港區」,探索推出「岸電使用成本分攤機制」,積極推進構建「政府補貼一部分、電價優惠一部分、設備供應商和投資商讓利一部分、碼頭企業負責一部分、航運企業承擔一部分」的「五個一」分攤共贏新格局,提高岸電使用率。
  • 上海:電動船舶推進綠色內河航運
    人民網上海1月8日電(記者沈文敏)近日,由上海瑞華集團自主設計研發的500噸級「雙電」純電動驅動內河航運貨船重載試航成功,這標誌著上海內河航運船舶「新能源化」戰略啟動。 據上海瑞華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帥鴻元介紹,傳統柴油機船舶在行駛過程中會造成大氣汙染及水汙染。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水運篇】風勁帆滿海天闊
    2017年7月,交通運輸部印發《港口岸電布局方案》,推進已建貨櫃、客滾、郵輪、大型客運和幹散貨5類專業化泊位的岸電設施改造。長三角區域內設立「岸電應用試點港區」,探索推出「岸電使用成本分攤機制」,積極推進構建「政府補貼一部分、電價優惠一部分、設備供應商和投資商讓利一部分、碼頭企業負責一部分、航運企業承擔一部分」的「五個一」分攤共贏新格局,提高岸電使用率。
  • 山東要建內河航運「黃金水道」 這三市都將受益
    山東內河港口建設又獲政策支持,省政府近日印發的《關於突破菏澤、魯西崛起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提出,支持菏澤內河港口、棗莊內河港口、濱州海港港區建設,支持濱州、德州、聊城等市推進徒駭河復航工程前期研究。
  • 「「十三五」交通運輸發展成就巡禮水運篇」風勁帆滿海天闊
    2017年7月,交通運輸部印發《港口岸電布局方案》,推進已建貨櫃、客滾、郵輪、大型客運和幹散貨5類專業化泊位的岸電設施改造。長三角區域內設立「岸電應用試點港區」,探索推出「岸電使用成本分攤機制」,積極推進構建「政府補貼一部分、電價優惠一部分、設備供應商和投資商讓利一部分、碼頭企業負責一部分、航運企業承擔一部分」的「五個一」分攤共贏新格局,提高岸電使用率。
  • 打造北江航運樞紐中心!清遠推進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
    據悉,廣東省航運集團是以港口物流、投資、運營與管理及水上運輸,航道投資、建設、養護、運營與管理兩大主業的省屬綜合性大型航運龍頭企業,是國家第一批5A級物流企業和全省七家物流龍頭企業之一。近年來,省航運集團已經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客滾輪運輸營運商,營運著世界上規模最大、客位最多、技術最先進的高速客運船隊,擁有珠江流域最大的內河碼頭群和航線網絡。
  • 國務院關於印發「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現將《「十三五」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支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並與「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等規劃相銜接,制定本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