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鎮素有「千年清真地,皖北小江南」的之稱,正全力打造皖北地區知名特色雜技小鎮。長官鎮位於臨泉縣中部,距縣城12公裡,南距高速入口5公裡,北距高鐵站15公裡。轄區面積74.2平方公裡,鎮區面積3.5平方公裡,轄15個村居,總人口83813人,7.4萬畝耕地。臨艾河、涎河十字交匯,S237等省、縣道縱橫交錯,是阜陽、合肥、河南駐馬店等城市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優越。鎮內回漢兩族集聚,民風淳樸。張蘊華烈士、李文漢藝術家名人輩出。牛羊肉等多種清真食品聞名遐邇。現存肘閣非物質文化遺產,明清古建清真寺、山陝會館、育才閣等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具體條目
1.概況:
2017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鎮廣大幹群的共同努力下,長官鎮黨委、政府按照年初確定的奮鬥目標,緊緊圍繞「躋身皖北縣域經濟第一方陣」和實現「富民強縣、安居樂業」臨泉夢的發展戰略,狠抓各項措施的落實,全鎮經濟社會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的良好發展勢頭。經濟目標考核名列前茅,水、路、林三項大會戰,林業和水利獲得一等獎。古鎮建設、美麗鄉村、省級森林城鎮等重點項目有序推進,當前長官鎮社會治安良好、黨員幹部幹事熱情高漲、黨政班子團結富有戰鬥力,各項工作開展均位於全縣先進行列。
2. 經濟工作
(1)農業
2017年以來,長官鎮按照年初確定的奮鬥目標,完成各項工作的落實,全鎮農業經濟發展繼續保持了平穩較快的良好發展勢頭。農業經濟目標考核一直位列前茅,水、路、林三項大會戰,林業和水利獲得一等獎。全鎮特色種養達標村、達標戶已超額完成。2017年特色種植獎補項目:種植業貧困戶35戶,經營主體大戶7戶,已全部獎補到位,並把6%分紅到村。提供貧困戶森林撫育員就業共計53人,每人年增收3800元。
(2)工業
2017年長官鎮轄區共有15個工業企業,其中已投產企業14個,在建1個,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個,另有3個正在申請正在申請規模企業。工業年產值3.2億元,年稅收600萬左右。
(3)第三產業
在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服務業快速發展,新增餐飲場所3家,大眾娛樂場所2家,休閒健身場所1家,電子信息服務2家;其他服務商家4家。
(4)財政收入
2017年財政收入完成928.6萬元,佔年度任務709萬元的131%;上年同期財政收入完成495萬元,增長87%。
3. 基礎設施
2017年鎮財政投入入200萬元用於治髒治亂和公共基亂礎設施建設,爭取交通暢通工程建設資金建設村級道路和橋梁。製作過街宣傳牌、燈杆宣傳、店招廣告等,統一店招樣式風格。添置環衛設備,配齊配強保潔員隊衛伍伍,強化機制考核,堅持保潔常態化。拆除長官集、鐵佛集違規店外店店69家、8650平方米。新建公廁3座,集鎮範圍內所有旱廁全部廁拆除,所有居民全部通自來水,80%居民建有室內衛生間。主幹路口設置停車場3處,主幹道兩側劃定停車位定224個。已建成道路標識標線明晰,安裝道道路指示牌路45處。新建農貿市場,總建築面積建3000平方米,重鋼結構,可容納經營戶280家。建立專業保潔隊伍,明確了專職保潔員,每月對保潔員進行嚴格考核和管對理。充實城管執法隊伍。面向社會招聘城管隊員,採取軍事化管理,不斷提升執法能力和素質。全面整治集鎮交通秩序、拆違控違和經營秩序。
4.社會事業
(1)脫貧攻堅「十大工程」高效推進。全鎮圍繞脫貧攻堅「十大工程」,統籌兼顧,高效實施。一是危房改造。重建360 戶,補貼資金1257.72萬元;修繕加固93戶,補貼資金42萬元;低保1070戶,享受資金454080元。二是教育資助。雨露計劃118人,補貼資金33.4萬元;從幼兒園到大學1403人:長官鎮各類建檔立卡戶學生受資助情況統計幼兒102戶、111人、資助金額78600元;小學生294戶、500人、資助金額189535元;初中207戶、280人、資助金額237794元;中職生87戶、87人、資助金額362170元;高中生125戶、171人、資助金額279772元;大學生237戶、254人、資助金額1149326元;補貼資金229.7197 萬元;學生貸款 99人,補貼資金76.8萬元。三是養殖補貼。能繁母羊:自養 410戶1780隻,補貼資金4280000元;寄養856 戶 5136 只,補貼資金1472400 元;共計1266戶 6916 只,補貼資金5752400元能繁母豬:自養16戶37隻,補貼資金52500元;能繁母牛:自養3戶4隻,補貼資金12000元。四是種植補貼。全鎮貧困戶種植大戶210戶1949.73 畝,補貼資金 256.4655萬元。五是就業扶貧。全鎮截至目前培訓107人,補貼資金 48150元;吸納貧困戶就業148人,補貼資金160611.9 元;公益性崗位69人,補貼資金734850元;六是健康扶貧。我鎮積極開展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全鎮家庭醫生籤約人數7879人,服務次數10998人次。實施大病「351」減半、慢性病「180」報補,自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共補償1461 人次,8191929.16元、基金支付51518.8元。2017年6月7日邀請縣醫院專家逐人進行鑑定,確診慢性病人1189人,已給1326人辦理慢性病證,325人正在辦理,將由縣新農合管理中心集中發證。現已全部發放到位,享受「180」4163戶,補貼資金 237744.81元。七是村集體經濟發展。全鎮村集體資產收益 達21.3113萬元,上級項目收益43.84萬元,資產收益 45.0055萬元,合計收益 172.73645萬元。村集體經濟發展勢頭良好。八是光伏發電。全鎮有478戶貧困戶享受光伏扶貧,補貼資金 21.51萬元。九是小額貸款。為全鎮394戶貧困戶辦理小額貸款,補貼資金1960萬元。十是基礎設施。新修道路 39條,新建橋 31座,幼兒園 15 所,衛生室擴建達標15 所,新建文化廣場 4個。全鎮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2)社保工作穩步提升。2017年,參加養老保險人數47609人,其中60周歲以下人員繳費人數29474人,徵繳保費287.28萬元。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資格認證正常開展。認真開展了全民參保工作,已全部按時按質的完成調查。養老保險年審工作正常開展。共辦理就業失業登記證160個。辦理小額貸款160萬。開發了40個扶貧公益性輔助崗位。開展了兩次就業技能培訓。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者進行勞動摸底調查,並登記造冊。
5. 黨建工作
2017年鎮黨委注重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做好「黨建+」大文章。一是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開展「千名黨員幫萬戶」活動,嚴格執行黨員幹部扶貧包保機制,發揮年輕幹部隊伍作用,輸入新鮮血液,增強村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為我鎮扶貧工作開展打好堅實基礎,今年以來,我鎮迎接了國家、省、市、縣各級扶貧考核驗收,紮實的幹部工作作風經受住了考驗。二是抓黨建促環境整治。深入開展「全鎮環境整治先鋒行,黨員認領責任區」、「河長制」、「林長制」等活動,建立黨員示範崗、示範區,要求全鎮黨員幹部分片包保,做好責任區內的環境衛生、河道、林木管理等工作。2017年我鎮被評為安徽省「森林城鎮」。三是抓黨建帶群團組織建設。在鎮黨委的統一領導下,在全縣率先完成婦改聯及婦聯換屆示範點工作。加強對婦聯、團委建設工作指導,確保黨建更加有力,群團組織建設更加規範。四是抓黨建引領示範點。除了柳樹溝示範點,我鎮積極培育王營、邢莊村兩個黨建新型示範點。注重發揮第一書記領頭雁作用,傾力發展杭白菊、軟籽石榴、光伏等產業項目,推動村集體經濟收益大幅提升。邢莊、王營黨建工作創新特色明顯。
大事記
2017年5月 長官鎮柳樹溝村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
2017年7月 長官鎮被省林業廳評為「省級森林城鎮」;長官鎮鎮柳樹溝村、王營村被省林業廳評為「省級森林村莊」;
2017年11月 長官鎮鎮被省民政廳評為「千年古鎮」;
人物
本年度我鎮沒有晉升縣處級、縣團級幹部。
本地歷史文化
肘歌、抬歌表演。農民肘歌隊是我鎮的特色文化活動,每逢古會節慶時參加演出。舞姿優美,音樂動聽,生動活潑,亦莊亦諧,為民間的優秀文化傳承做出了貢獻,給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被列入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育才閣。育才閣坐落在長官鎮中心,幸福大街北,涎河南岸,長官鎮第一小學內,是磚瓦結構的三層樓房,高十米,佔地333平方米,上層有閣樓一間,頂上豎日月戟,正面畫一鍾,鐘下書「育才閣」三字;背面書「曉霞映涎」四字。中、下層各七間。育才閣是革命烈士張蘊華生前為培育人才,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八月主持建造。1982年,臨泉縣人民政府撥專款重建,改木製結構為鋼筋水泥結構,保持了育才閣原有的風貌。遠望育才閣,巍然屹立,莊重典雅,雄偉嚴整。
清真寺。長官清真寺在復興路西,坐西朝東,佔地1333平方米,建於明代萬曆年間。全寺分前後兩院,前院正門匾額書「清真古寺」。南北屋分別為教長、副教長住室,北屋三間為「北講堂」,南屋三間為「南講堂」。院內有古松四棵,古井一口,均與寺同歲。三門為影壁門,民國二十四年所建,正面匾額「今妥妙安」,背面匾額「道尊獨一」。大門正門為大殿,門口廊柱書一對聯「認真主無影形憑萬物作證,參造化非高遠唯一理在心」。 1983年臨泉縣人民政府撥款重修。「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禮拜聚會的聖潔之地。從古至今,回漢兩個民族和諧相處,繁衍生息,親如一家。
山陝會館。「山陝會館」述說著明清前輩經商會客、祭祀拜祖的歷史,是先人留下的寶貴的歷史遺存。山陝會館俗稱花戲樓,坐南朝北,長18米,寬12米,高10米,是典型的清代戲臺建築。東西各有一個拱形紅門,上書「英文」、「雄武」;牆上磚雕:亭、臺、樓、閣、花、鳥、蟲、魚、山水、人物,玲玲剔透,栩栩如生。花戲樓前是可容納萬人的廣場,北面是三道山門,兩邊有透花圍牆。院內東西各有古松一棵,高15米,後面是關帝廟。關公塑像居中,左有關平,右有周倉。殿前擺有半朝鑾駕,一面大鼓,一口青龍偃月刀。整個建築雕梁畫棟,富麗堂皇,千姿百態。花戲樓即為山陝會館,現存古遺蹟正殿等十餘間。2010年6月,山陝會館舊址被臨泉縣人民政府批准為全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響塘沿」的傳說。在長官鎮西4公裡鐵佛集東南角有村莊叫響塘沿,說起它的來歷,有段比較有趣的傳說。相傳清朝時期有姓王的兄弟二人是油販子,以油生意為生。有次做生意趕著馬車到北京賣油,不料馬入京城後驚跑,闖過午朝門,馬踏車軋,撞死御林軍後,直奔金鑾殿。時值滿朝文武朝王參駕,見此狀,都驚慌失措。王氏兄弟深知闖了大禍,靈機一動,一起跪下,口稱是潁州府西鄉鎮的,特來給萬歲進貢香油,讚美油是家鄉特產,非常清香,並懇請萬歲品嘗。皇帝聞到油的溢香,龍顏盈開,不但不問罪,反而要封他們做官,兄弟二人拒不願做官,皇帝就下了道聖旨:「走州吃州,走縣吃縣,沒錢借錢」。兄弟二人沿途借了很多錢。回到家後,除了買地建房外,又在村裡挖了一個大塘,塘內下了木樁,木樁上栓了銅鈴鐺,上面棚上木板,墊土於木板上作為打穀場。上面打場,震動下面銅鈴叮噹作響,故名「響場」。此事傳到京城,皇帝知道二兄弟是騙子,就派人前來問罪,王氏兄弟得知消息後,攜眷逃走至河南隱蔽起來,後來響場坍塌成塘,人們故改稱為「響塘沿」,據講解放後仍有河南王姓後裔來此祭祖。
張蘊華烈士。 張蘊華(1899-1931) 臨泉縣長官鎮人。1917年考入阜陽省立第六中學。在校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薰陶。1921年秋入武昌中華大學。1925年9月調任阜陽高小校長,次年冬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4月參加阜陽「四.九」暴動起義失敗後,回到長官店開闢以長官、臨泉、曹寨為中心的黨的工作。1929年辦起長官小學在校內組織學生會,帶領師生和農民協會拆除文昌閣等寺廟,又拆除自家3間瓦房,建成育才閣作為教室。長官暴動洩密被捕,1931年12月12日晨,在安慶英勇就義。
書畫家李文漢。李文漢,長官鎮鐵佛人。他畢業於上海美專。20歲即獲蔡孑民國畫獎金。1965年至1968年,連續四年榮獲「中日書法交流展」的特別獎。1970年任臺灣「中國美術協會」秘書長。在任職的5年內,主辦各類文藝活動及展覽104次,又創立了「美協全國美術研究中心」及「全國雕塑協會」,並任雕塑協會秘書長。後又創立「當代畫會」、中國水墨畫學會」、「中華全國藝術家俱樂部」等。為宣傳中華文化,他還曾多次主辦海外《中國畫展》、《中國水墨畫展》、《中國現代畫展》等展覽。李文漢致力於國畫和書法和研究,國畫深受海派影響,得力於八大家、齊白石,然後獨創出簡潔剛勁的現代風格。書法由真、草、隸、篆,各體遍臨百家之後,而得圓厚雄強之美。他個人的國畫展、書法展先後舉辦30多次,被邀參加國際作品展達130次,其中由李文漢為主體畫家的畫廊有「藝術家畫廊」、「民主畫廊」、「國際畫廊」、「凌雲畫廊」、「龍門畫廊」及新加坡的「光藝畫廊」、義大利的「ZB畫廊」等。他的畫作及書法,在海內外影響深遠,很多博物館、收藏家、國家元首、各國大使、書畫家爭相收藏,遍及全球。他歷任臺灣「教育部」文藝獎審查委員、全國雕塑展審查委員、全國青年美展審查委員等職。近年來,李文漢曾多次返回故鄉,來往於海峽兩岸,促進文化事業交流,促進臺灣的早日回歸。
特色條目
「義祥齋」清真食品。「義祥齋」品牌創建於1996年,由全國政協委員安徽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哈志」阿訇、馬鞍山清真寺穆可發阿訇、阜陽市清真寺李慕唐阿訇、臨泉縣伊斯蘭教協會等單位監製生產。目前,生產產品有各式月餅(體糖、雙麻、油炸、酥式等),各種明細糕點果品(白梅豆、口酥、大金果、密三刀、太陽餅、手指餅、芝麻條、金絲糕、芙蓉糕、百合花、薩琪瑪、老婆餅、花樣麵包等),以及各式生日蛋糕等系列產品,暢銷皖西北及周邊省份各大地方超市和批發市場經銷商,系列產品倍受消費者青睞,享有良好的社會信譽,獲得了《國家合格評定質量信得過產品》、阜陽市《產品質量合格證書》、《臨泉縣質量技術協會理事單位》榮譽稱號,被安徽省伊斯蘭教協會命名為省清真食品工業重點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