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的黃淮平原上,這裡河網交織,農田片片,村莊星羅棋布,自古以來就是農耕文明興盛和人口密集之地。
翻開地圖來看,在這樣的大片的平原土地上,阜陽、周口、駐馬店、信陽的大片土地都是農耕地,而市內的各縣都是農業大縣和人口大縣。
臨泉就是其中一個。在安徽,阜陽已經是皖西邊上的城市,而臨泉尤其是在阜陽之西,全縣有一半的邊界都是跟河南交界,所以臨泉不僅僅是臨近泉水河岸,更是臨近河南。本身阜陽和駐馬店都是人口千萬級的城市,而阜陽下面的臨泉則更進一步,單是一個縣的人口都超過了230萬。
就在2020年,臨泉宣布退出了貧困縣行列。那麼,這個號稱皖西門戶縣城的臨泉城的生活體驗和發展潛力如何呢?
一、一個靠近河南省的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區
臨泉真平。去過臨泉的人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
的確,在黃淮平原的西南部,這裡地勢平坦,河流寬緩,形成了大面積的黃土平原。跟周邊的項城、新蔡、平輿一樣都是毫無山丘,一馬平川的大平原。
不過臨泉面積更大,超過了1800平方公裡,有150多萬畝地,人口數量也達到了230萬。這個古稱沈子國,歷史悠久的縣城發展到今日,有28個街道、鄉鎮,接近400個村。
如此龐大的地域和人口,自然讓當地的農業的生產和消費帶來了巨大的市場,所以當地又是產糧大省,糧食的年產量達到100萬噸,小麥是主糧。另外有棉花、油菜、紅薯、芝麻、大豆、玉米等糧食和經濟作物,量大質優,是名副其實的糧食主產地和消費地。
這個一年四季氣候分明的縣城依託著這麼兩百多萬人口,最近今年也交出了不錯的經濟成績單,在安徽61個縣域的2019年主要經濟數據中,臨泉縣的經濟總量(GDP)排進了前20強。
因為臨泉的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369.7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達到了126.6億元。
在阜陽市內,還有太和、潁上、臨泉和界首上榜,其中:
太和縣,454.4億元,排名第9位;
潁上縣,411.8億元,排名第12位;
臨泉縣,369.7億元,排名第17位;
界首市,342.9億元,排名第20位。
這麼來看,皖西的臨泉在地處平原、人口紅利、市場消費等方面的優勢下,已經加快了發展的步伐,城鎮化水平也達到了40%,正在步入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期。
二、終於有了高鐵站
阜陽市是人口大市,也是勞務人口輸出大市,阜陽市下面的臨泉縣也一樣,事實上有230萬人口的臨泉,只有165萬人是常住人口,外出勞務人員達幾十萬之巨。
但這樣的一個人口大縣,而且又地處平原,一直以來交通的發展卻相當滯後,成為了當地宜商宜居的重大阻礙,同時也拖累了全縣的經濟水平的發展,直到最近幾年的情況才有所改善。
在這片大面積的平原土地上,高速公路、鐵路密度特別小,像臨泉這樣的一個人口眾多的縣城,竟然連一寸鐵路都沒有,也是阜陽市五縣市中唯一一個不通鐵路的縣。所以臨泉成為國家鐵路布局的空白點。
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基礎設施的薄弱,幾乎到了不能直視的地步。
好在有了鄭阜高鐵。這個全長277公裡的高鐵線路,終於在臨泉縣設置了站點,把臨泉拉進了高鐵網絡。鄭阜高鐵設計時速350公裡/小時,運輸能力為每年5000萬人。全線共設有11個車站,包括鄭州南、許昌北、鄢陵南、扶溝南、西華、周口東、項城北、沈丘北、界首南、臨泉、阜陽西。
而最近幾年的交通基礎設施的大力投入和扶貧政策的落實,當地的交通條件在進一步的改善。尤其是在臨泉縣內的廣大農村地區的交通,為「打通主動脈、消除斷頭路」,「臨泉縣2020年農村公路擴面延伸工程建設項目」已經臨泉縣發改委批覆。
這個項目的建設內容和規模巨大,包括:全縣26個鄉鎮(街道),項目總長107.54公裡,公路等級4級,路面寬度4.5米,路基寬度5.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預計總投資18204.91萬元。
把公路建設好,提高農村公路網絡、通達能力,有效緩解了沿線各村人民群眾出行難問題,提升了當地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當地的飲食體驗
因為臨泉距離河南太近了,而且都是連成一片的大平原地區,基本上沒有什麼語言交流障礙,哪怕是不用普通話進行交流,更加不會像山區那樣,翻過一座山就換了一種方言,就聽不懂了,這裡雖然和多縣交界,但語言溝通卻出奇的相似,有時候甚至聽不出來有河南、安徽的口音之別。
或許是平原地區連成一片的緣故,所以當地的飲食上也特別相似,主食自不必說,像麻花、饊子、滷肉、滷豬蹄、醬牛肉、芥菜絲、醃醬豆都是當地共有的特色美食。
當地的肉食,尤其是滷肉和板雞,適合當地人的口味。滷製品是鄉土特色,像滷豬蹄就是用熱水煮後褪去毛,然後用刀片將一些絨毛刮淨,加入茴香、八角等大料,滷幾個小時,就成了美味滷豬蹄。滷出來的豬蹄和滷肉,色澤新鮮清淡,肉爛,肥而不膩,一個人往往可以超出平時的食量,而且也不膩。
在鄉鎮大集上,滷製品隨處可見,例如滷豬肝、滷豬頭肉、滷大腸、滷豆腐皮等等。配上涼拌荊芥、水煮花生、開口湯等菜餚,很受當地人的喜愛。
而吃滷肉也不貴,因為當地買豬蹄也方便,加工製作也不複雜,滷豬蹄價格也比較便宜,如果是大豬蹄一隻也不過40元,而三四個人專門去吃一頓滷肉也不過200元多,所以滷肉是親朋好友聚會常見常點的肉製品選擇。
臨泉還有板雞,板雞以其肉質細嫩、富有嚼勁、清香宜人、色澤誘人、營養價值高等特點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喜愛,在當地的街頭小攤、鄉鎮大集、以及當地的各大酒店,迎仙板雞隨處可見,隨處可吃。
約三五好友,找一家家庭菜館,圍一張桌、坐幾張長凳、一大盆板雞、幾斤老酒開懷暢飲,把酒言歡、其喜洋洋。
當然,也有其他的特色,例如粉雞、油條、煎餅、糖稀果子、鍋盔、鍋巴、芝麻葉、芝麻鹽、豆皮等,都是當地常見的食物。
不過,整體而言,當地的飲食的油鹽味還是偏重,很多食物都是油炸,例如油炸的魚、麵餅、肉等,再加上很多醃菜都是鹽味很重,所以一日三餐相比南方口味重一點。不過也可能當地大油大鹽的傳統,吃麵喝湯的油鹽早已習慣。
四、收入和消費
臨泉是農業大縣,農產品的消費巨大,像當地的日常消費也多半是跟農副產品的消費相關。
走在當地的鄉鎮大街上,跟吃喝相關的店和攤位佔相當的分量,幹農活的農具、農家使用的籃子等家居用品、吃的蔬菜瓜果、麵粉饅頭和包子、調味品等等,都非常常見。
跟周邊的縣一樣,因為農產品的價格的穩定,所以在這一方面的消費開銷並不大,又因為當地的農村地區都有自家種植蔬菜瓜果的習慣,所以應季的蔬菜都是大量供應或者能一部分的自給自足,價格相對不貴。
貴的也有,例如當地的房價。普遍在5000-8000之間,尤其是一些大牌的開發商和環境比較好的,更是突破了這個數,聯繫當地的產業結構和收入水平,可見當地城鎮化水平還長路漫漫。
在當地的農村地區,人均的年收入水平也就一萬多,城鎮要好一點,或許正因為如此,才有那麼多的當地人紛紛走出去,去外面賺錢再回補家用。
總之,臨泉是大部分縣城的一個縮影,能從其中看得出其他的類似狀況。而依託人口、交通、扶貧政策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當地的發展和生活體驗會發生更明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