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宛若水韻江南畫卷,夜晚恰似天上銀河一般」,這是安徽省臨泉縣陶老鄉黨委書記周道鋒對陶老的「自我認格」。
4年來,陶老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抓住脫貧攻堅帶來的政策機遇,廣大幹部群眾解放思想、苦幹實幹,一舉使陶老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陶老地處臨泉縣城南52公裡處,是臨泉縣的南大門,又是安徽、河南兩省的臨泉、阜南,淮濱、新蔡四縣的接合部,加之洪河及分洪道穿流而過,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歷史上的陶老曾一度貧窮、落後,治安混亂。
現如今,周道鋒講起陶老鄉一班人的幹事創業「如數家珍」:在「8小時」工作之外,深入開展「阜陽夜話」活動,傾聽群眾呼聲,竭力為民辦事,讓群眾「幼有所學、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拆除集鎮「亂搭亂建」棚子若干,投資800萬元加強集鎮建設,實現了「三縱三橫」的街道路網。全鄉4年固定資產投資5個億,對每個村的幼兒園、學校、村室、村衛生室全部進行高標準新建。實施水、路、林、燈「四大會戰」:投資2000萬治理溝塘;投資2000萬進行道路綠化無死角;投資1000萬安裝路燈全覆蓋。2019年,全鄉9個行政村集體收入560萬元,平均每個村收入60多萬元。眼下,又投資300萬元對村莊巷道進行硬化,打通村莊「最後一公裡」,覆蓋所有貧困戶。
4年來,全鄉廣大幹群你追我趕,向貧困、愚昧、保守、落後一次又一次果敢挑戰,把「陶老之夢」實踐的淋漓盡致,不分晝夜,沒有星期天。同志們擁有的只有黨性,只有為民情懷,只有為人民服務的幹勁,只有「犧牲我一人,幸福千萬家」的大公無私精神。
立足陶老鄉情,陶老的發展是分這三步走的:一是「大農業」,包括現代農業、觀光農業、生態農業、休閒體驗農業;二是「小旅遊」,包括賞荷、釣魚、摸蝦、休閒、觀光、餐飲、住宿、娛樂等;三是美鄉村。
在陶老田野行走,生長在這裡的「大農業」很是搶眼。
在腰莊村,以桂花路為界,路北發展的是70多畝的黃桃種植基地,路南是200畝的瓜蔞種植基地。在福潤黃桃家庭農場門口,只見農場內的工人正在對剛採摘來的黃桃進行裝袋、分箱。農場主負責人陶偉說,這個農場是2015年10月開始興建的,桃園種植基地輻射附近練村、陳集、張集、麻裡、艾亭等6個鄉鎮市場,在每個鄉鎮的快遞點都設有銷售點,用袋子裝的黃桃是20元一袋。裝箱的黃桃是用來發快遞的。農場內種植的黃桃品種主要有83黃桃、黃金5號黃桃、19黃桃,這些都是優良品種。「為了整治、優化農村人居環境,陶老鄉還用這些黃桃樹苗作為獎品,發放給被評上的清潔文明戶,讓他們種植在房前屋後。」
在早裡村,2000畝的水產養殖基地內,養南美白對蝦、羅氏沼蝦、澳洲龍蝦、淡水龍蝦1500畝,四大「家魚」魚苗500畝。「這些蝦苗和魚苗都是從廈門空運到機場,然後又用冷藏車拉過來,後通過逐步淡化後放入60多個池子進行養殖。」兩年前的早裡還滿目瘡痍,低洼地裡到處是雜草叢生。現在簡直換了一個天地,成為全縣乃至全市生態養殖的一個典型。
南天門村,是陶老鄉最南邊的一個村。這個村子屬於沙土地,含水分大。村裡立足村情,大力發展金果林。50畝的脆酥梨園內枝頭上掛滿著青翠可口的果子。村幹部陶浩鐸說,這園子結出來的梨甜度高,無砂。沿著落羽杉路行走,只見地裡長有稀稀疏疏的竹子。原來他們種植的是雷竹,現在把地面上不少竹子砍去,主要是保根莖發展。上市後的竹筍主要銷售到安徽省的一些大中城市。
800多畝的荷塘正在配合著夏的演出。來到南周莊村,荷葉田田,荷花飄香的江南景象出現在眼前。臨泉縣國新農作物種植合作社,於2016年落戶陶老鄉南周莊發展藕、蝦、魚等綜合種養。其中種植蓮藕440畝,藕蝦泥鰍混養300畝,水產養殖88畝,形成了立體化、規模化、綠色化的種養格局。
陶老村是皖西北最大面積的自流灌區,區內種有4000多畝的綠色水稻,一直被縣裡視為「精品農業」、「掌上明珠」。今年乾旱,縣裡拿出80萬元從泉河調水,把水通過臨艾河調運陶老,以支持水稻種植用水。「2017年,陶老鄉黨委政府通過與安徽農業大學皖西北綜合實驗站、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蘇州研究院功能農業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單位合作,在陶老鄉自流灌區試種富硒水稻,經過幾個月的精心照料,陶老鄉富硒水稻,經權威機構監測認證,硒含量遠超普通大米含硒量。」
搬遷戶住上花園樓
因地理和地勢原因,在脫貧攻堅戰中,陶老鄉南天門、早裡、徐大三個易地搬遷安置點共安置群眾249戶1223人。在早裡搬遷村,只見5排64套房子上面裝有光伏發電板。安置區內住有56戶易地安置搬遷戶。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標準,安置房的面積最小的50平方米,最大的150平方米。在南天門安置區,陶維巨一家六口住進了150平方米的帶院樓房,很是享受。他說,原來在埂上住的是齊脊房,還漏雨。這回好了,再也不愁深更半夜下雨了。做夢也沒想到,交了3000元的土地置換費,能住上這麼大面積的花園式樓房。也是在這個安置區內,只見綠蔭下三個小女孩一邊打撲克,一邊啃著大雞腿,原來這就是陶老人真實的幸福生活。
在安置區周圍,新建的高標準化衛生室、幼兒園學校也很是搶眼。
「不僅還有這些先進的配套設施,對於安置區綠化,也是按照陶老鄉村莊綠化的標準進行的,建有紫薇園、桂花園、竹園、枇杷園、海棠園、桃園、梨園、杏園、葡萄園等十個小遊園。」每個村莊現在都已經變成了花園式村莊,人住在花園裡,笑聲落在花心裡。
為保障易地搬遷安置群眾就業問題,陶老鄉還在安置區還建有扶貧車間。在早裡村,35位員工正在2000平方米的振宇製衣廠上班。車間生產負責人謝俊說:「在這35個員工中,其中15個是貧困戶。廠內的單子一是走外銷,主要是歐美單。其次是走內銷,主要是浙江訂單。」
在早裡扶貧車間,也見有一家棉紡廠內,工人們正在忙於加工棉紡產品。不出村子在家門口就業,群眾說這樣的好事是因為趕上了一個新時代,遇見了一班好領導。
鄉間花道鋪滿錦繡
在陶老鄉行走,無論走在哪條鄉間小路上,隨處都可以看見路兩邊種植有鄉土樹木或各類花樹,還有道路是分層進行美化的。
陶老鄉對全鄉主幹道進行了科學謀劃,深入細緻的分析綠化布局,重點打造「一樹一景」。鄉裡共計投入1000多萬元對全鄉進行了全域綠化,在各個村形成了不同的景觀路。全鄉九個村綠化各具特色,科學布局,南天門金葉榆大道、腰莊銀杏大道、陶老梧桐大道、早裡女貞大道、黃莊石楠大道、徐大國槐大道等分布全鄉,一村一景,亮點紛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行走在長集村,10裡煙波垂柳,加之一個又一個石板橋,就像誤入江南地。
榆樹,這個對於臨泉人民並不陌生的樹種,逐漸消失在鄉村發展的長河中。然而,南大門村群眾抓住了這一「鄉愁」,在村裡栽植有枝葉繁茂的榔榆,可食用的土榆樹,還有清新自然的黃金榆樹。幾種榆樹的交相呼應,形成了「留得住鄉愁,留得住記憶」的綠色詩意。
在南天門易地搬遷安置點上,一排排高大的落羽樹形成巍峨的氣勢,向來往人員展示著護佑這方水土的決心。陶老鄉地勢低洼,尤其是在易地搬遷安置點上,土壤不易滲水。所以,選擇栽植耐水性強的落羽杉,形成了獨特的綠化景觀效果。這些落羽杉很挺拔,樹種形象好,能夠明顯提升鄉村品位。
沈蔡故地煥然一新
陶老歷史悠久。1958年2月5日,腰莊村農民在修路時,挖出一件石雕。據考證,此石雕系東漢天祿,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具有極為重要的考古價值,現珍藏於安徽省博物館。據石雕出土西約百米處,原有一座大型磚石墓,當地群眾介紹,此墓遭到破壞後,當時出土有陶樓、陶狗、陶灶、銅鏡等。幾千年風雲變幻,滄海桑田,沈國、蔡國在我國歷史長河中佔有很重要的一席之地。陶老作為沈蔡故地,它的每一寸土地都有一部沉甸甸的歷史,都有可能埋藏著驚人的秘密。
陶老的變化主要得益於黨建工作引領以及鄉村幹部這個優秀團隊的打造。「不換思想就換人,不能帶領群眾致富就騰位」。自2016年以來,全鄉57名兩委村幹部,已調整或更換51名,實現了幹部年輕化、專業化。一些退伍軍人、大中專畢業生和返鄉創業青年被選拔重用到村兩委的工作崗位上。
隨著陶老面貌改變的,還有廣大幹群的精氣神。他們公開召開表彰大會,對「優秀鄉賢」、「好媳婦」、「好婆婆」、「無毒家庭」、「平安家庭」、「三八紅旗手」、「最美家庭」等進行隆重表彰。這些受表彰的優秀人物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實寫照,是「善治臨泉」在陶老結出的碩果。
陶老鄉9個行政村,個個爭當「明星村」,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亮點,極像散落在這方水土的顆顆明珠。居住樓、村室、衛生室、學校、小花園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小區、企業、生態農業、文化廣場亮點紛呈。然而,在陶老鄉政府大院,機關辦公的地方還是七八十年代所建的起脊房,幾個指揮部還擠在兩個木屋裡辦公。不對比不知道,原來鄉村差別如此之大。周道鋒說,先解決群眾脫貧,再解決幹部工作環境;先圓了群眾的住房夢,再解決幹部的辦公室。
陶老正發生著巨變,變了的陶老還在變。未來的陶老更加值得期待,未來的陶老將更加美好,未來的陶老將如明珠一般照亮洪河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