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暢遊文亭湖,正值盛夏,萬畝湖水碧波蕩漾,魚蝦遊移,候鳥成群,岸邊柏柳滴翠、蘆葦婆娑,鬱郁成蔭,舉目繁華成姿,風景宜人。
一個湖泊的滄海桑田
成武素有萬畝城湖之稱。
「一湖四河」從3000年前的古郜國流淌至今,從未停歇。
如何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生態優勢、發展優勢,成武縣立足實際,擘畫了修復水生態,打造「伯樂故裡,水韻新城」的美好藍圖。
成武縣在規劃建設中注重文化與生態保護相結合,不盲拆、不盲建,將城、塔、亭、臺、井、泉、湖融於一體,讓城市回歸自然,使水源得以涵養。圍繞「伯樂故裡、水韻新城」總體規劃,以文亭湖、郜城河、樂成河、東魚河為骨架,重點打造文亭湖溼地公園、周自齊溼地公園、樂成河溼地公園、郜城水街、東魚河國家級溼地公園,構建生態水系,實現活水進城、活水秀城,城區水系面積近5000畝,並實現通航。
河湖相連,清水進城,從湖心島碼頭登船,經文瀾橋、繞文亭山、過相馬廣場,穿文亭橋、永順橋,一路向東,碧波蕩漾,魚戲鳥鳴,蜿蜒5公裡,經郜城河、樂城河,直達東魚河溼地公園。
沿湖道路曲徑通幽,昔日的沼澤地如今水清魚肥、荷花飄香,飽經滄桑的文亭湖被賦予了「清波蕩漾拂人醉,一城人家半城碧」的詩意意境。
幾所遺蹟的文脈傳承
文山夕照,壽峰朝曛,西浦荷花、雁池秋月、映湖晨煙、鳳嶺春雲,人稱成武「古城六景」。清代徐敬銘曾有詩描述舊時成武,「薄暮文山過,蒹葭兩岸風。淡金描屋角,寒翠鬱峰東。樹古巢雲鶴,庭空咽草蟲。老僧歸去晚,影亂夕陽中。」
成武歷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居住,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居住點密集。夏代歸屬王朝,商成郜邑為王畿之地,西周初年建立郜國,秦時置縣。現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8處,市、縣級各34處,已知文物點140處,人文古蹟眾多、文化源遠流長。
在18平方公裡的北部新城建設中,成武堅守歷史建築和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通過做好文化傳承保護,挖掘文化內涵,實施生態修復,公共文化設施配套等工程,保留了周朝古城的臥牛格局,對新石器時代的古蹟大臺、小臺、文亭山、秦漢大堤、元代文廟欞星門、明清縣衙、清朝呂氏民居、民國女子中學等古老建築全部進行保護修復,妥善延續了歷史文脈。
深深的水,靜靜地流。曾經的歷史舞臺如今已成為歷史遺蹟,被時光封存了記憶,鑲嵌在河湖之間,無聲地訴說著成武的滄海桑田。
一座古縣的日新月異
伯樂故裡,千年古縣。而今,成武縣北部新城建設日新月異,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公園建成開放。
按照做大現代服務業,推進產城融合發展的思路,成武投資5.11億元,傾力打造郜城水街項目。項目依郜城河而建,西起湖心路,東至永昌路,全長三公裡,文亭橋、壽峰橋、通樂橋、會文橋、樂成橋等景觀橋梁點綴其中,沿岸以特色水街、水院、濱水胡同等富有特色的小尺度建築群落為主體,突出「景、產、城」的融合,集吃住遊玩於一體,打造「城湖觀魚」「會文書苑」「東街夢尋」等特色主題區。依託樂城河、相馬灣等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生態綠廊、創意商業街區、風情水街、漢堤公園等四大功能區。
完成河湖水系沿岸的不僅是景觀帶,更是橫跨城市東西的經濟增長帶。那些老城區、城郊區及曾經的黑臭河沿線城市邊緣地帶前所未有地被攬入城市發展大框架,短短三年時間,實現了「脫胎換骨」,破繭蝶變,安置房、學校、醫院、道路等基礎配套設施也一體規劃投入建設。從面子到裡子,群眾實實在在地提升了幸福感。
一河碧波穿城過,兩岸舊貌換新顏。
以水潤城、以綠蔭城、以文化城、以業興城,一座「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城市畫卷已然展開。
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
(記者 宋偉 王立新 編輯 祝瀟審核 王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