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形文字的減省演變:漫談漢字符號化和書法法度的永恆存在性

2020-12-21 松風閣書法日講

書法的生命內核:法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接觸到漢字,我們每個人也都會寫字,但不是所有人寫的字都可以稱之為書法的,或者說不是所有的書寫行為都可以歸入書法藝術的範疇的。

那麼普通的書寫和具有藝術美感的具有法度的書法的書寫之間有什麼樣的區別呢?

我認為能夠稱得上是書法的,一定是書寫具有法度,具有一定的美感和藝術性的。

東漢的蔡邕《九勢》中說: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式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蔡邕在這裡強調的,就是書寫的法度性。因此,書法的法度是書法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法度,也就無所謂書法。這是書法區別於普通的日常書寫、區別於其他藝術種類最為根本的內在。

它的法度性是他的生命內核,是不可缺少的。沒有法度很難將書寫漢字的行為稱得上是書法藝術。

如果沒有法度,那麼這種書寫漢字的行為只能稱得上是書寫。

明代的唐志挈在《繪事微言》中說:

夫理與法兼長,則六法兼備,謂之神品,理與筆各盡所長,亦謂之妙品。若夫理不成理,筆不成筆,亦斯下矣。

他認為書寫書法必須做到「理」與「法」的兼備。如果理和法都不存在,那麼再怎麼書寫也不能寫好,只能寫出一些水平較低的東西。只有理法兼備,才能稱之為神品、妙品。

但是我們必須看到,不管是我們日常的書寫也好,還是我們進行藝術的創作也好,法度性始終是圍繞漢字而生的,是始終伴隨著漢字的,它不以個人書寫的好壞為轉移,只要你學的是漢字就有法度。

所存在的區別就是這兩者的法度性要求到底是嚴謹的,還是寬鬆的,是要求比較高的,還是要求比較低的。

然而,這只是我們後人對於書法藝術的一個總結,至於書法藝術中的藝術性究竟是如何產生的,這個問題我們還沒有觸及到,如果要想觸及這個問題,就必須要回到漢字生長和發展的歷史當中,去尋找書法法度誕生的蛛絲馬跡。

書法的法度誕生

我們知道漢字的發展有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那麼在這個演變的過程中,法度是不知不覺就隨著字形的演變生長發展起來的,而非有人為的設計。

最早的文字也就是象形文字、甲骨文字等種種文字,遠古的先民在創造它們的時候,並沒有什麼法度的概念,也沒有空間和造型的概念,只有像和不像。

現代著名的學者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編》的序言中說:

「卜辭契於龜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輩數千載後人神往。文字作風且因人因世而異,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渾,帝乙之世,文鹹秀麗。而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足知現存契文,實一代法書,而書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鐘王顏柳也。」

郭沫若先生認為甲骨文也有書法的美感,書寫甲骨文的時代也具有那個時候的「鐘王顏柳」。而郭沫若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論斷,原因就在於他認為甲骨文是「行之疏密,字之結構,迴環照應,井井有條」的。但是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既然是象形文字,那麼他內在的空間結構就不是人為主觀設計的,而是客觀的描繪,這和後世書法家進行書法的創作有天然的區別。郭沫若顯然忽略了這一點。

在殷商時代,先民們在創造漢字的時候,要儘可能的去近原來的事物的形狀,儘可能的去把他的一些特徵突出出來,使其區別於其他字,代表著豐富的內涵。

象形文字的符號化

但是,象形文字天然的存在一個比較大的問題,那就是他的書寫繁瑣性,當社會有了一定的發展,人們的交流也日益普遍,大篇幅的書寫,甚至是長篇累牘的書寫就存在了。而像象形文字這樣低效率的,對於具體事物的描摹,已經遠遠落後了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

比如說我們在寫一個字的時候,還要去遵循象形文字那些比較繁瑣的細節,去突出每一個文字最為細微的地方,這樣效率無疑是最低的,也不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越來越高效率的要求,所以就必須對文字進行減省。

而且要想對文字減省,就必須對文字進行符號化,所謂的符號化,也就是用一定的、不代表具體事物意義的線條來代表一定的具體意義,將其中的內涵簡化和省略到一定的筆畫當中,這就完成了文字的符號化。

符號學家卡西爾認為,符號化可以理解為由特殊抽象到普遍的一種形式:

「在人那裡已經發展起一種分離各種關係的能力。」

而這就是說我們所說的將對具體事物的描摹轉移到對抽象事物的表現上。

符號化後的法度發展

而當我們把文字進行符號化了之後,就破壞了原先象形文字之中內在的空間結構。原先的象形文字之所以不需要去考慮漢字每一個線條擺放的位置,是因為它完全是按照自然事物存在和發展的狀況來說書寫的。

比如說他在寫「日」這個字的時候,就畫一個圓圈,然後中間點個點,要畫這個圓圈是因為這是在表現太陽圓圓的外形,但是如過我們要把圓形給減省掉,就必須考慮用什麼刻畫符號,這些符號線條如何搭配的問題。

象形文字的山更像一個個三角形堆在一起,但是從象形文字演變到我們今天看到的山大樣子,是需要考慮去掉三角形的那一個部分,保留哪個部分的問題。

法度的永恆性

這個時候,強調空間布局和法度就非常有必要了。所以,我認為書法的法度一開始並不是為了書寫美觀而設立的,而產生的,他是為了解決漢字符號化的問題才有的。

所以不管我們是在寫什麼樣的東西,都有一定的法度行,我們再寫普通字的時候,也是有法度的,我們在藝術性比較高的書法作品的時候,也是有法度的。

那麼這兩者之間所存在的區別就在於我們日常中所進行的書寫,其法度要求比較低,只是需要你把這個字的外形給展現出來,能夠讓人識別和判斷就可以了。

但是當我們上升到了藝術的水平,用藝術的眼光來看待的時候,就必須要提高我們的藝術自覺性,增強我們的嚴謹性。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歡迎你與我一同進行討論,堅持對書法與藝術的嚴肅思考。

參考文獻及拓展閱讀:

東漢 蔡邕 《九勢》

明代 唐志挈 《繪事微言》

現代 郭沫若 《殷契粹編》

現代 恩斯特·卡西爾 德國 《符號形式的哲學》

相關焦點

  • 漢字的書寫藝術——中國書法的起源及其實質
    自然經過人化變成人化的自然,包括作為藝術對象的自然,人類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觀照自己。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先祖在按照美的規律生產實踐活動中產生和發展的。 在中國古代社會,古人並沒有純粹的書法藝術觀念,書寫漢字用於記錄和交往,是十分普遍的日常社會實踐活動,書法簡單地說就是書寫漢字。
  • 漢字的演變和筆畫拓撲
    隸書最大的歷史貢獻是打破了篆書圖形式的結構,使漢字終於走上用筆畫書寫的道路,把漢字推向符號化的境界。9.楷書(方塊字):由隸書發展演化形成的一種字體,也叫真書、正書,意為有法度之書。相傳西漢人王次仲始以隸字作楷法,後經兩漢的易學家與魏晉書法家鍾繇、王羲之等人的改造而定型。兩漢時期是易學繁榮時期,楷書的構形受易學思想的影響。
  • 漢字的演變過程和書法的發展脈絡
    學習書法,不可能離開漢字,所以有必要了解一下漢字的演變過程以及一些相關的文字知識,今天我就不吝淺陋,跟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漢字的歷史和發展趨向,疏漏、不足乃至錯誤之處,歡迎各位老師留言交流。《後漢書祭祀志》提到了文字:三皇無文,結繩以治。這應該是對漢字最早起源的探索了吧!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起源於什麼?一般的看法是,漢字跟文字一樣起源於圖畫。人類祖先為了滿足日益複雜的交際需要,在圖畫記事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整理、充實,使每個圖畫能代表確定的語言成分,有確定的讀音。這樣,古人就創造了文字。漢字起源於圖畫,這可以從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得到證明。
  •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
    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漢字在我國的地位自然不用說,一直擔任著重要的角色,但是你真的了解漢字嗎?現今的漢字的起源知道多少呢?在中國的歷史上,漢字是如何產生和演變的。其實按照中國傳統說法應該是上天派下來為原始人類提高生活技能而傳授的文化知識,為了當時的人可以接受而首先使用象形文字,然後逐漸演變成現代的文字。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這樣說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
  • 重塑漢字書法的敬畏情懷
    單憑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的某些主觀皮相化認知和表面「符號」,就試圖強行肢解和割裂古老漢字書法的整體架構,這種「創新」未免太過牽強和附會。過分迷戀於書寫技術改良,丟棄書法文化人文內核,最終也會被時代所遺忘和拋棄。
  • 漢字,世界上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
    第二階段是春秋至秦朝中期的大篆和小篆,是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字。這段歷史時期,形聲字成了決定漢字面貌的主要因素。文化決定文字,文字要適應語言的需要,漢字發展到大篆、小篆時,甲骨文中類似「作畫」的線條尚未完全改變,因而少數文字符號還有象形的味道。
  • 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字母化了,為什麼只有中國能保住象形漢字
    那麼,為何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使用的文字都字母化了的情況下,中國卻能夠始終的保住象形漢字呢? 下面,先從象形文字開始進行說明。 一、象形文字是古老字體,是最早產生的文字 大約是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時候,由古埃及人率先將圖畫文字進行演化,從而發明了象形文字。而由於發明的時間非常的久遠,因此就如今的研究表明,象形文字乃是世界上一種最古老的字體。
  • 古埃及象形文字破譯之謎:主要是作為表音文字
    揚的思路是這樣的:至託勒密時代(約公元前200年)為止,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已經存在了三千多年,而象形文字是無法把希臘名字「託勒密」給象形地表示出來的,它一定得用一些已經存在的象形字符來給「託勒密」這個詞發音。在託勒密時代,能夠享受王名圈待遇的人能有幾個?既然同一個王名圈被重複了六次,那這個名字應該就是「託勒密」。由於揚基本上是用連猜帶蒙的方法,因此他也不可能在破解古埃及文字上走得更遠。
  • 學術探討:為什麼書法中的筆順非常重要?
    筆順釋義——是書法的內在要求什麼叫筆順呢?從嚴格意義上講就是筆畫的書寫順序。我們知道,漢字不同於世界上其他語言文字,漢字是表意體系的方塊圖象文字。我們都知道英語等拉丁字母文字是表音體系的,這就決定了漢字的筆順是漢字特有的,其他文字都不具備的特徵。表音體系的拉丁字母文字沒有書寫順序上的問題,漢字就不同了,表意體系的方塊圖象文字就有了筆順上的需要。
  •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2012-11-26 16: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追尋隸書演變之蹤 古漢字演變為現代漢字的起點
    「隸變」是古漢字演變為現代漢字的起點,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漢字形態逐漸由線條圓轉、「依類象形」的篆書,轉向點畫頓挫、筆性豐富、漸趨平直的隸書,變得更容易辨識。
  •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
    漢字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對漢字的構造方式,傳統上有「六書」之說。六書: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一般認為,前四種為造字法,後兩種為用字法。在此著重介紹造字法。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後敘》中不但列出了六書的名稱,並且下了定義,舉了例字。後人理解「六書」,根據的是許慎「六書說」的原意。
  • 從甲骨文到楷書,漢字走過了怎樣的一段歷程
    探索漢字發展演變也就是對中華文明最具代表性意義的美的典範進行梳理。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上,三大古文字分別是兩河流域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中國漢字(甲骨文)。前兩種文字都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成了死文字。而漢字從甲骨文演變到篆隸行楷,到現代依然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這在世界文字發展史上都是絕無僅有的現象。
  • 如果你了解了漢字演變過程,就不會再去聚合噴簡體字了!
    這時文字不僅限於上層貴族階層能寫能認了,很多平民階層也會寫會認,因為易書寫性和識別性強了,書寫效率也自然提高了,百家爭鳴和諸子百家的湧現也是得益於他們的鼻祖們用文字加口述方式教化了很多門徒。,佔據中國主流文字是小篆和隸書同時存在,但是已經有了更為簡潔的行書、草書和楷書萌牙,書法更為成熟更藝術,這個時代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鍾繇(yáo),被稱為楷書鼻祖。
  • 中國漢字和書法的重要代表字體—楷書的發展歷史!
    很多人對於楷書存在一種誤解,尤其有些所謂「現代書法家」更是帶偏一群人。也是因為楷書端正秀麗,橫平豎直,不如隸、草、行那樣變化豐富,所以也居然認可這種觀念,但是實際情況卻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狀況也說明很多書法愛好者雖然寫一手好字,卻對漢字發展史和漢字的主要作用處於知識空白,這方面的知識也非常的貧乏。
  • 普羅大眾、書法家、世家貴族和帝王影響下的文字和書法的演變史
    實際上,中國書法的誕生,應該是從中國文字的誕生開始算起來。有了文字,有了書寫,那麼就必然要面臨一個問題,即文字的造型處理問題,這是貫穿於書法史發展始終的東西。甚至我們還可以更往前追溯。當文字還沒有出現,只是出現了類似於文字圖案的時候,後世書法所要面臨和處理的問題在那個時候其實已經出現了。
  • 黑白的藝術——折服日本的漢字書法
    日本,一個在經濟,科技,文化都屬於高度發達的國度,2019年,選擇在他們最具影響力的博物館,向漢字書法致敬。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事物能夠把藝術性和實用性這兩者真正統一起來。漢字書法,可以說是這極少數中的佼佼者。據統計,人類現存的文字超過2500種,在漫長的人類文明中,不復存在的文字浩如煙海。
  • 這才是中國:中國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化史簡說
    文\金岷彬 圖\金岷彬金岷氏認為,在中國文字的發展和字形演變史上,有三次性質明顯的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工。(一)第一次,在商周時代,這是從現在能見到的上古時代的文字字形而得出的觀點,或許真正的文字符號的職能分工還要早於商代,但這需要以後的考古證據來證實。
  • 漢字演變及字體書寫變化
    漢字字體的演變發展是和社會發展、生活習慣以及書法藝術的需求息息相關的。要了解中國書法的發展星,就要首先了解漢字的產生發展的過程。①簡、帛書:秦漢以前的書法真跡,通常只出現在簡帛盟書中。考古發現最早的簡帛墨跡,有湖北雲夢出土的秦簡,山西侯馬出土的戰國盟書(盟書即寫於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戰國帛書。中國書法由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戰國時期,由於諸侯割據,因此殷商以來的文字,在諸侯各國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一時期,書法的形態和技巧亦呈現一種百家爭鳴的局面。如北方的晉國的「蝌蚪文」,吳、越、楚、蔡等國的「鳥書」,筆畫多加曲折和拖長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