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茂坤
從非「 書法鑑賞」專業審美的視角,去鑑定或欣賞一幅書法作品的優劣、格調的高低,人們一般使用「美」和「醜」等大眾審美詞彙。美的書法作品之美是相近相似的,醜的書法作品之醜卻是各有各的醜怪之象。曾幾何時,書法界充斥著一股書法亂象:「射墨書法」、「漁網書法」、還有「吼書」、「腳書」、「口書」、「頭書」等等江湖雜耍書法,粉墨登場,譁眾取寵,裝神弄鬼,醜態百出,甚至一些書法界公認的書法名家學者也走火入魔,標新立異、推波助瀾,在書法界颳起一股玩弄書法於股掌之間的「瘋子書法」。這既是對書法國粹藝術的嚴重褻瀆,也是對低級文化情緒的「泛情主義」宣洩。如果將其置於書法發展歷史進程的坐標系去參照,這絕不是書法藝術理性的時代創新,而更表現為書法人文精神的迷失和書法非文化語境的淪喪。
從書法的本質層面上審視,書法是一種精神文化活動,書法藝術具有不可分割的體系化、整體性文化架構,完整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精神歷程。單憑西方現代藝術理論的某些主觀皮相化認知和表面「符號」,就試圖強行肢解和割裂古老漢字書法的整體架構,這種「創新」未免太過牽強和附會。過分迷戀於書寫技術改良,丟棄書法文化人文內核,最終也會被時代所遺忘和拋棄。
「今天書法藝術面臨著傳統文化的現代闡釋與古典情結的現代審美轉型,書家與傳統文化的斷裂,士大夫階層的消失與書法泛文化語境的隱退,都使當代書家處於一種複雜化的現代問題情景中」(姜壽田)。「那種赤誠敬畏之心和美好的情懷為狂妄之心和低俗之性所取代,追求一時的出名或發財成為當代文化景觀中短期行為的全部目的」(王嶽川)。因此,如何重塑漢字書法的敬畏情懷,如何重構書法人文精神的回歸,如何重振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應該成為新時代知識分子應有的一種品格與情懷,一種責任與擔當,一種價值取向和文化思維方式。
在世界文化寶庫中,中國民族文化元素或符號標識很多,但是居於最核心層面上的文化符號無疑是漢字書法。書法作為華夏民族文化的核心載體,以漢字為表現對象、以毛筆為書寫工具,以文字內涵和書者情感為表現內容,以獨特的東方審美情趣為價值取向,書法承載著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信息。從書法形式要素觀察,筆法、結體和章法構成了書法三要素,而從漢字書法文化層面闡釋,「漢字、毛筆(包括墨、紙等書寫工具)和獨具東方審美取向的中國古代文人」 則共同構成了漢字書法的三大關鍵要素,重塑漢字書法的敬畏情懷,當從書法文化層面的三個緯度去構建:
一、敬畏漢字,自強中國精神。漢字書寫之所以成為書法藝術,核心要素即在於漢字本身的美學價值。漢字之美,集中體現在每個漢字都是音形義的統一體。魯迅先生在《漢文字綱要》中曾對漢字的優秀品質做過形象生動的概括:「中國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僅就其漢字形體而言,「書畫同源」,漢字具有豐富多彩、千姿百態的美學結構:漢字以線條組合而成,集具象(象形)、想像(形聲、會意、轉注)和抽象(指事、假借)於一體,每個漢字構成一個獨特的空間造型。五千年來,起源於「象形文字」的漢字字體幾經演變,最終定格於隸變而形成的兩維「矩陣」的方塊形體,奠定了書法藝術的美學基礎。
敬畏漢字,就是要敬畏漢字所承載的中國文化豐富的圖形信號意義和歷史人文信息,敬畏漢字所蘊含的中國人的文化倫理、道德規範和觀念習俗,敬畏漢字凝結的中國人一字一世界、一筆一精神的母語文化情感,敬畏漢字彰顯的中華民族堂堂正正做人、磊磊落落處世的民族品格、民族骨氣與中國精神。
二、敬畏毛筆,自信中國智慧。就其表現工具而言,毛筆體制構造簡單而豐富,大到撰寫榜書的如椽楂筆,小到書寫蠅頭小楷的精妙圭筆,應有盡有,且皆能得心應手,運筆自如。最能體現中國智慧的就是毛筆筆豪的柔軟特性。毛筆筆豪唯其性軟,故能催生出筆法的剛柔相擠、收縱自如、意象萬端;毛筆筆頭惟其可大可小、可長可短,故能催發出筆畫的粗細、長短、倚正、疏密等等變化萬千的紛呈意態;毛筆墨法惟其可濃可淡、可潤可枯,故能催現出墨法審美上的豐富多彩的墨色變化。正是因為極富表現力的毛筆問世,才使得內含生動而堅實美學基礎的漢字更具備了無限的可塑性。毛筆不僅賦予了漢字書法創造的無限生命力,而且為不同的書寫者進行書法創新提供了無限的主觀能動性,為書法個性化創新和迥異風格流派的形成拓展了廣闊的張揚空間。正是毛筆在抒發個性情懷方面的「給力」特質,才推動了書法藝術的蓬勃發展,漢字書法能夠薪火相傳五千年而生生不息,就是最有力的詮釋與佐證。
敬畏毛筆,就是要敬畏中國古人卓越的創造智慧;敬畏毛筆的發明在世界書寫工具發展史上所奠定的無與倫比的偉大創造的歷史地位;敬畏毛筆為我們帶來的激發個體心智潛能去開疆創新的藝術空間;敬畏毛筆,就需要昭示每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小覷毛筆、忘卻毛筆,都應該為能夠使用古人發明的毛筆書寫中國漢字、進行書法藝術創造而感到自豪!因為如果沒有毛筆這種令書寫者心手雙暢、淋漓盡致、盡情揮灑的書寫工具,就難以想像漢字書法還能走多遠,書法藝術還能否為世界所公認。
三、敬畏古人,自豪中國審美。追求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始終是中國古代人文知識分子的品格與情懷,也是古代文人的共同精神特徵。首先,從中國古代書論思想去縱觀,人格象徵論是一條清晰不變的核心思想脈絡。宋代大文豪蘇軾《東坡集》有言:「人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清代劉熙載在其《藝概》中亦云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寫字者,寫志也。」這些論述,深刻詮釋了書品與人格品質的內在聯繫和古人「知行合一」處世追求。其次,就漢字書法藝術作品本身的文化內涵而言,蘊藏著中華民族文化生存的一種精神狀態。「文以書載﹑書以文傳」,歷史上流傳下來的書法藝術珍品,無不浸潤著豐富的人文審美關照。王羲之的《蘭亭序》,不僅是絕世的書法作品,更是文學絕作;不僅文辭優美,而且流溢著恬淡自然的藝術情懷。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不僅寄寓了淋漓盡致的悲情抒發,更昭示了大義凜然的愛國志士的民族氣節!故唐代張懷瓘在《書議》說:「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第三,從漢字書法的筆法與審美視角去欣賞,「逆入平出,藏頭護尾」的筆法,體現著古代文化人的含而不露、潛修養性的謙謙君子之風;「計白當黑、虛實相生」的結體,蘊含了古代知識分子的剛柔相濟、柔中帶剛的性格追求;「收視返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的創作境界,彰顯了書法家入靜恬然、志存高遠的養生之道;「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的書法創作過程,更體現了書法家酣暢淋漓、張揚個性的豪邁情懷。
敬畏古人,就是要敬畏古人將漢字書法演繹得如此精妙精彩、如此博大精深;敬畏古人所追求的書品如人品、作字先做人的書法人格化境界;敬畏古人警示世人的「心正則筆正」、「方方正正方塊字、堂堂正正中國人」、「知行合一」的人生思考;敬畏古人,就是要敬畏古人留下的「洗硯池」、「退筆塚」、「臥畫被,穿過表」臨池不輟的事業執著與持之以恆的意志品格;敬畏古人凝鍊出的「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書法和諧化境界,從而傳承好漢字書法獨特審美追求,闡釋好中國漢字書法的故事,傳播好中國漢字書法的聲音。
(作者系臨沂大學費縣校區黨委副書記)
[ 責編:叢芳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