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公元前1300年,中國黃河流域的殷商王朝創造了「甲骨文」,這是漢字的祖先。它與釘頭字、聖書字統稱三大古典文字。它們雖然面貌迥異,卻都屬於象形兼表意的「意形文字」。後來「意形文字」逐漸被「音節文字」所取代,釘頭字和聖書字都消亡了,漢字卻淵遠流長。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使用何種語言文字是決定人們形成何種思維方式和習慣的重要因素,而思維方式和習慣必然會作用於人們所關注的各種藝術,包括建築藝術。漢字,無疑對中國的建築藝術有著深刻的影響。
該文作者認為,建築是一種「文化的建築」,而中國的建築「不應是以追求形式體量美為主,而應以文化的表述為基本結構,即是中國文化在建築領域裡的表現」。於是作者擬從中國傳統漢字及書法入手,探討其與建築之間的關係,試圖對中國建築藝術文化做出某種程度的認知。在我國現代建築習慣以西方建築學為參照系來尋找發展道路的今天,在面臨著對傳統文化繼承與創新挑戰的今天,這種探討必然具有一定的意義。
漢字與建築
中國的漢字多為「象形」字,即模擬具體事物的形狀,經過加工、省略等過程成為「字體」。因為房屋是具體的物體,所以在創造文字時,人們很容易將建築的情況(包括外形和內容)「記錄」下來。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漢字本身就譜寫了中國建築的發展史。
從字形看建築的形象、結構和布局
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烏龜殼或獸骨上的,稱之為「甲骨文」;後來青銅器出現後,將文字鑄在銅器便成為了「金文」。在這些原始字體上,有三個典型代表建築物的字:「室、宅、宮」。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其實它們是一組房屋的平、立、剖面圖。
圖中1的「室」字,可以看作是臺基之上的一座四坡頂房屋,這是一幅「立面圖」。2的「宅」字更把房屋構造情況表達出來了,有基座、屋身、屋頂,說它是一個「剖面圖」也不為過。3是一個「宮」字,其實可以看成是一組建築的平面圖,在一個方形的院子裡,四周布置了四座房屋。這種構圖雖然與現代建築平面圖的表示方法有所不同,但中國古代一直都是以此方法來表示的(即平面圖與立面圖的結合)。
這一組最古老的文字還傳達了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訊息。首先,甲骨文的使用是在殷商時代,而臺基和「四阿」的屋頂便已經出現;其二,從構圖來看,當時的房屋可能是木架結構;第三,圍繞一個空間布置建築物已經是一種常用的方式。
總體看來,中國建築的基本形制在當時已經初步完成,之後都是在這一基礎上繼續發展起來的。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古代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在3500年至4000年前便已大體確立,它的發展正如梁思成先生所言:「4000年來一氣呵成」。
從字體看房屋的種類和用途
除了「字形」表現出建築物的具體形象外,字體的構成也常常表現出房屋的種類和用途,或者說明了建築物的性質。因為房屋是由「穴居」發展而來,由自然山洞的「穴」到半地下的「穴」,於是一系列有關房屋用途的字就由「穴」作為部首而來。
例如「穹、窖、窗、空」等,這些字都是半地穴式房屋的組成部分。如「窗」,原意是指半地穴式房屋頂部的一個開口———天窗:「窖」是指半地穴裡作為儲藏東西的「圓形袋狀的坑」:「空」則是指「穹頂」下的封閉空間。
「宀」表現的是屋頂,在屋頂下又容納了很多事物,分別代表房屋的各種功能。這一類的字有「宮、室、宅、寢、宇、家」等。「家」字是屋頂之下又一隻豬,應該表示「豬屋」,或者表示每戶人家都養了一頭豬:「宗」字裡面的「示」表示「祀」(即「土地神」),屋頂之下放了一個「土地神」,當然就是土地廟了:「宮」字表示屋子裡面有很多房間,就是規模較大的建築物。
兩坡頂的一般都是主體房屋,在主體房屋之外,前後或左右通常都帶有一些單坡頂的房屋,這種房屋的形式就以「廣」字來表現,例如「序」(東西牆為之序,今廡廊之屬曰東西序,是為堂側之廂)字。「廣」不僅指單坡屋面,還指「一邊開敞的房屋」,一般用作買賣、殺豬、停車馬、繳納稅糧等,如「店,庖,庫、廡、廊」等等。
從用字部首看建築材料
建築物的構件名稱一般多以其材料及「形聲」來組成。例如「梁、柱、棟、楹」等都從「木」,「牆、壁、垣、堂」都從「土」,「礎、碑、碣」都從「石」,還有「鉤(古有鉤楹、鉤欄,即包在楹外的銅件),鎘(門上的銅釘),鋪(鋪首,門上的銅環)」等從「金」,在字形上一看便明白這些構件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有時同一字可從不同部首,如從「木」、「土」或「石」,則表示該構件可用不同的材料製成。總體來說,以「木」字旁組成的材料漢字最多,這也表明了中國古代建築以木材料構建為主。
書法與建築
書法是漢字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中國獨有的一種藝術,它與建築的美好視覺形象有著親密的聯繫。這種「美好視覺」不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工藝美術字上,甚至是一種氣韻生動、形神兼備、節奏化了的生命之「美」。從某種角度而言,書法的介入不僅從內容上深化了建築的意境,而且從形式上起到了美化建築意象的效果,對建築文化品位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書法在建築中的作用
中國的書法藝術在古代極其發達,取得了相當高的藝術成就。早期的書法比較具象,它重視文字的象形性。後來隨著象形字的減少,書法更多的是通過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來表現人們對形象的情感,抒發意境,逐漸由寫實走向寫意。建築中大量的碑碣、詩條石、摩崖、匾聯等語言同時也是研究書法藝術的寶貴資料。好的書法作品不僅是自身造型美與概念美(文字內涵)的高度統一,而且書體氣質與所在建築環境性格也是高度協調的。比如顏體楷書可增環境之壯美,柳體行書可洋溢環境之嫵媚,漢碑之體勢可使環境有古樸的內涵,懷素的草書丰韻使環境充滿動態之美。可見書法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在提高建築文化品位、深化建築意境等方面同樣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
中國獨有的書法藝術就好比一件獨一無二的「法寶」,使中國古代建築具有其它民族的建築體系無法相比的深廣度和豐富性。即使在今天,加強對書法藝術的發展及運用,也是中國建築語言探索中的一個卓有成效的努力方向。
中國「解構主義」書法———草書
漢字形體在歷史上經過很多變化。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小篆屬古文字,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稱今文字。古文字由線條組成,粗細變化不大,總體而言較為繁雜。自小篆到隸書,字形則大為簡化,行書更是又進一步「省便」。到草書則是「解散楷體」,很多字寫起來同楷書差別很大:楷書結構嚴整、體式方正,草書則是龍飛鳳舞、靈活多變。將古今各體漢字加以比較,可以說存在一個解構過程。以今天的眼光來看,草體書法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稱為「解構」書法。
中國書法講究勢。勢可以理解為動態的形,它表現的是力之美和運動之美,在書法藝術中,又存在多種多樣的勢。唐代張懷瑾著《書斷》強調「異勢」的重要,他認為十一類筆畫組合中可作各種變通勢態,有「烈火異勢」、「散水異法」、「策變異勢」等等。他舉王羲之寫《蘭亭序》中20多個「之」字,「變轉悉異,遂無同者」,總結為「不求變異,則涉凡淺」。中國書法理論中說明行筆勢態的動詞非常多,有「曲、卷、收、挫、揭、仰、進」等,而當今解構建築師們愛用「twisting(扭曲)、shifting(轉移)、folding(摺疊)、cutting(剪切)、sub?鄄tracting (減去)、expanding(擴大)、inserting(插入)」等等,之間頗有相通之處。
唐代孫過庭《書譜》講草書形象時,說有「觀夫懸針垂露之異,奔雷墜石之奇,鴻飛獸駭之資,絕岸頹峰之勢,臨危據槁之形」,這些話無法移用在林肯紀念堂的形象上,也不能拿來描繪紐約世界貿易中心,但用來形容哈迪德的香港山頂俱樂部方案則是恰當的。「絕岸頹峰之勢」、「奔雷墜石之奇」,正是哈女士方案之特色。
中國草書藝術與西方解構建築,固然是兩種非常不同的概念,但是從視覺藝術的角度看,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異質同構的部分。中西建築學的交流互補受到廣泛重視,借鑑中國書法理論,探討中國建築藝術的發展,也是很有意義的。
中國建設報·張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