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話叫做「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這是說無論家長和兒女之間的關係怎樣的親密,等到孩子大了,異性子女間都要保持一個應有的界限。
可是很多家長對這點拿捏的並不是很好,正是由於父母的如此表現,也導致孩子們對性別的認知概念有些混淆。
男童進了女廁,透過門縫偷看,面對投訴媽媽卻反倒抱怨
和家人一塊去外地玩了幾天,等我們到了景區後,女兒突然說要去廁所,就帶著女兒一塊去找廁所了。
剛走到了廁所門口時,就看到一位媽媽帶著一個男孩也走進了女廁。
她說她們也是過來玩的,因為人生地不熟的,讓孩子一個人去廁所害怕會出意外,有些不放心,就直接把兒子帶進了女廁。
大家都知道,幾乎所有景區的女廁都是存在「人滿為患」的情況,男孩見每間門都是關著的,有些著急了,就挨個門的趴在地上「看」。
這時旁邊的一位也是帶孩子的媽媽說:「這男孩子的年齡看起來應該也不小了,這麼大的年齡應該去男廁所了吧。」
沒想到男孩媽媽聽到這句話後就有些不滿了,還說:「不就是看了幾下嗎,又不會少些什麼,再說了孩子還這麼小,被看的人都沒說話呢,你跟著計較什麼?」
男孩媽媽這句話一說出來後,一下子讓旁邊的人都是十分無奈。
這只是孩子缺少性教育的一個微縮影射,很多事情的發生,其實和孩子性教育的缺失有著很大的關係。
那麼應該在孩子多大的時候進行性教育,具體又該怎樣教育呢?
孩子缺乏性意識有哪些危害
1、性格養成錯誤
家長在給孩子進行性教育的首先一點就是,要讓孩子知道男孩和女孩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同的性格。
比如,如果男孩因為受委屈而哭泣時,父母要求男孩能夠勇敢面對;如果女孩的行為有些不拘小節,父母會要求其內斂。
可是缺乏性教育的孩子卻不懂得如此的原因,如果家長不能及時做出引導,或是引導方式不當,都可能會導致孩子出現一種並不適合自己性別的性格,比如男孩變的「娘娘腔」,女孩變的「男性化」。
2、容易出現未婚先孕的情況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後,普遍會對異性產生好感,而那些未經過性教育的孩子,就會有可能在日常的相處中出現「出格」行為。
3、容易受到意外侵害
缺乏性教育的孩子也分不清哪些行為屬於是對自己的「侵犯」,而等到他們真的遭受侵犯時,也不懂得該怎樣去反抗。而且,越是性教育缺失的人,就越容易受到侵害。
家長應該怎樣加強對孩子性別意識的培養
1、孩子長大一些後不要帶著去異性的浴室或廁所
這件事在很多家長很微不足道,但也正是這種行為才會擾亂孩子對於性別的認知。
這種錯誤的環境還會讓孩子覺得沒有什麼異性之分,甚至是哪怕露出隱私部位都是沒有關係的。
2、要做到「兒大避母、女大避父」
一般來說,孩子從三歲時就已經出現性別意識了;到了六歲後,會對兩性的概念有了進一步的認知。
而這個階段是至關重要的,這對孩子們成年後的性別認知是否健康,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最好在孩子三歲左右的時候就要分床睡覺,同時避免在孩子面前有過於親密隱私的行為。
這樣才會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並教會他們如何認識和保護自己的隱私。
對孩子的性教育也需要夫妻雙方的共同努力才行,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