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喱已經逐漸進入到了我們生活中,那你知道咖喱是如何發展到今天的嗎?這篇文章將為你帶來咖喱全科普。
小故事續自從吃了小麗做的咖喱後,小光可謂是是越來越喜歡上了咖喱。只可惜自己不會做,所以每次都只能麻煩小麗幫忙做。在小麗的幫助下,小光的生活質量越來越好了,再也不用每天點外賣了,屋子也比以前乾淨了,雖然每個月都會給小麗發些錢當整理房間的工資。小麗每天晚上回到家都會去樓下超市再買一盒咖喱留作備用,想著也不能老是幫小光做飯,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做飯這種生存技能是一定要會的。所以小麗打算這天叫小光自己做一頓咖喱。
「哎呀幹嘛呢,快點扒拉啊,要不不得糊鍋了」要不是正在教小光呢小麗就自己上手了「對對對,然後倒點水,哎呀水倒得多了,咖喱一小塊涼水一大瓢那還能有味道了嗎」看著眼前笨手笨腳的小光突然感覺自己好像多了個要照顧的弟弟一樣。
哈嘍大家好,我是於情於理皆於我,喜歡我的文可以點一下右上角的關注哦(*╰╯`)
咖喱在我們日常當中是越來越常見了,由於它的方便也受到了眾多年輕人的喜愛。一份米飯上鋪上一層咖喱已經是午飯中的精品,其中的洋蔥和土豆各有所長的散發著特有的香氣,咖喱的味道又能大大的增加食慾,適合所有老年小孩食用。
咖喱的主要源頭來自印度,印度由於獨特的氣候特徵,也存在著獨特的飲食文化。印度地區氣候炎熱,所以人的食慾會大大減少,而且食物也很快就會變壞,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咖喱因此誕生了。咖喱是很多香料的複合體,將香料放到鍋裡熬成醬,這樣放上一天也不會壞。
最初咖喱的發現是在烹製羊肉的時候,單一的香料無法將羊肉的腥羶味完全掩蓋,故增加了香料的數量,沒想到製作出來的味道尤其好,所以便產生了咖喱。在坦米爾語中,卡利(Kulry)的意思是用不用香料製成的醬汁,穿到中國後就翻譯成了咖喱。
咖喱首先在南亞和東南亞地區傳播,後來到了17世紀,歐洲殖民著將咖喱帶到了歐洲,繼而傳到了世界各地。咖喱傳播的過程當中,便於保存所以都是幹狀香料,此後這種方法一直延續至今。傳播過程當中船充當交通工具,船隻數量增多,大大促進了航運的發展。
咖喱分很多種,印度傳統咖喱較辣,味道也比較衝,普通不喜歡香料者是聞不慣這個味道的。還有一種咖喱是印式咖喱,在其基礎上加入了酸奶、奶酪還有奶油麵粉糊使咖喱變得更加濃稠,口感更加好一些。
咖喱還有日式和泰式(馬來西亞式)咖喱,日式咖喱口味偏甜,因為其中加入了蘋果或者是桃子的果泥,更加掩蓋住了咖喱的辣味,口感適合所有人。
泰式咖喱比較辣,顏色也很鮮豔,也有綠色的青咖喱,綠色的原因是裡面加入了青辣椒和磨碎的香菜和青檸。亞洲地區平常搭配咖喱的是米飯,但是在印度,人們常常用玉米片和饢餅來搭配咖喱。
咖喱真正被當作一種烹飪手法其實是英國人完成的,就像我們平常的糖醋啥啥啥,紅燒啥啥啥的都是一種做菜時的方法,其中印式咖喱雞就是一道英國菜。而且記得小當家方面便裡就有出現過咖喱味的,只不過現在都不怎麼能買得到了。
好了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每天科普前的小故事也都會進行更新,我是於情於理皆於我,我們下篇文章見︿( ̄︶ ̄)︿
|本文由 於情於理皆於我 原創,圖片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