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經的香港警察裡,有那麼多山東威海人?

2020-12-13 和訊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封面新聞。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1844年

英國

駐香港總督府第122號法令正式組建香港警察。

  如今香港警察,不僅是活躍在TVB劇集裡的破案強手,也是在世界警務水平排名遙遙領先的隊伍。

  但現在很少有人知道,過去的數十年裡,香港警察中曾有中國威海人,甚至專門有一個「威海衛警察」的番號。

  中山醫科大學侯慧存教授講過一段趣聞,說以前不知道為什麼,香港的警察都是山東人,那時候港大醫學院院長王國棟因為在齊魯大學待過,會講山東話,在闖紅燈時,說起一口山東話,每每能得以放行。

  今天的香港警隊裡,還有很多山東威海衛警察的後代。更多的後代則活躍在其他領域,比如前任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梁振英的祖籍也是威海,他的父親當年就是「威海衛警察」,曾駐守港督府及山頂。

  香港警察能有現在的面貌,和當時的威海衛警察是密不可分的。香港威海衛警察研究專家張軍勇說,這樣一段歷史,不應該被淹沒,不應該只是個曾經如雷貫耳、如今卻只剩下一鱗半爪的江湖傳說。

  因此,張軍勇花了八年的時間,搜集史料、考證歷史、尋訪了上百位當事人,匯成一本《香港威海衛警察紀事》,他想記錄下香港警隊在走向世界一流警隊的路上,這些遠赴香港的威海衛警察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由威海衛警察組成的港島衝鋒隊。1961年攝於中央警署。供圖 張軍勇

  「你回去學學威海話再來吧」

  事實上,聘請外地警察是香港殖民時代的傳統。

  自1844年香港警隊組建初始,港英當局就對警隊裡的中國人不放心,在警政事務上一直推行「以夷制夷」的政策。

  在最早期的香港警隊裡,招聘的都是歐洲和英屬殖民地甚至非洲的海外警察,警隊的管理層由歐洲人統領,前線的警員大部分則是印度人,只有一小部分廣東警察。

  到1922年,香港爆發了大規模的海員大罷工,讓港府對廣東警察非常不滿,英國人認為,責任完全在於這些警察對工人的袒護和同情。而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和英國關係惡化,印度人反英情緒強烈,這種氣氛也蔓延到香港警隊,頻頻發生的暴力罪案和社會衝突,讓港府不得不放棄從海外招募警察。

  英國人把目光投向了山東威海衛,根據《香港威海衛警察紀事》,在他們看來,比起印度警察,具有中國文化背景的威海人,有助於改進警隊效率,而比起廣東警察,威海人則有水土不服的優勢。

  具體而言,這種水土不服是指廣東警察因為語言和文化沒有隔閡,容易同當地群眾打成一片,而來自北方的威海人,和香港的生活和習慣格格不入,不會輕易被港地居民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影響,忠誠度自然也會更高。

  而且,在1898年新界淪陷的時候,《訂租威海衛專條》也籤訂下來,英國強行租借了中國北方的戰略要地威海衛。

香港警察訓練學校威海衛隊第九屆畢業典禮,攝於1950年10月7日。供圖 張軍勇

  因此,英國人對山東人並不陌生,他們深知山東人的正直淳樸和民風彪悍,早在1832年,漢學家郭士立就評價說,如果給於適當的訓練,威海人會成為優秀的戰士,因為他們是我見到的所有中國人當中最勇敢的。一直以來,英國人對魯警都有很好的印象:

  他們拿著幾百的月薪在山頭從早駐守到晚,他們的妻子常帶著孩子去膠花場拿膠花,玩具物料回家加工,勤勤懇懇地積攢家用。

  招聘威海警察的負責人叫胡樂甫,他曾有在山東招募化工的經歷,還會說山東話,也有很多本地的人脈關係,對於山東人,胡樂甫非常「熟悉和了解,認為他們是當警員的最佳人選。」

  根據記載,當時招聘威海衛警察的標準非常高,尤其是身體素質,「應聘者身高至少要達到五尺六寸,年齡則限於二十歲至二十五歲之間。」在《香港威海衛警察紀事》裡,曾經的香港警察谷迅昭回憶道,當時的考試分為筆試和面試,筆試的時候,一起去的三十多人大概只有十個通過,到了體檢,一百多個人只選上了六個。

  而通常在體格測試後,還有一個關口,就是檢測是否有非威海衛人矇混而入。

  據香港威海衛警察研究專家張軍勇說,當時還有一些四川人試圖加入威海衛警察,被識破後,有人說「我家有親戚是威海衛人」。

  河南出生的呂殿卿也曾因此擋在門外,當時的教官問他,「你來這湊麼兒?」呂殿卿沒有聽懂,教官拍拍他的肩膀說,「老弟,你回去學學威海話再來吧。」

  山東人的家鄉情結

  1923年3月20日,首批從威海衛招募的警察乘坐「貴州」號輪船抵達香港,3月22日,在九龍火車站前的廣場上,威海衛警察全副武裝,接受港督的檢閱,也首度在香港公眾面前亮相。

  這些威海警員被正式授予「威海衛警察」的番號,平時被叫做「山東差」「山東警察」或者「魯警」。

  這以後,一批又一批威海衛人奔赴香港從警,到了1924年底,威海籍的警員已經佔到整個香港警力的五分之一。

  在《香港威海衛警察紀事》口述的五十多位警員中,性格和家庭各異,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來到香港做警察,但要說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對家鄉有很深的情結。

谷迅昭(左二)和兩位女警著便裝示範使用斑馬線,攝於1958年。供圖 張軍勇

  威海警員谷迅昭最開始是跟家人到的香港,他本沒想過要當警察,「起初我也不樂意,因為我太留戀家鄉了,總急著回去」,後來被吸引去考警察,完全就是因為警察裡很多山東老鄉,「一遇見老鄉就很親,來到香港,看到威海衛警察裡好多和我一般大的年輕人,我就動心了,總想往老鄉堆裡扎。」

  曾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梁振英,祖籍也是山東威海衛,他的父親也是當年從山東到香港的威海警察,從出生到二十歲,梁振英一直和父母住在警察宿舍。在他小學時期,他父親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山東人不講山東話,將來回家怎麼辦?」

  因此,在香港長大的他,完全能聽得懂威海話,生活和飲食習慣也完全是山東式的。他說家裡吃的東西全是山東的,「湯麵、水餃、油餅、米湯、菜包、餑餑。節日的食品,包括中秋的月餅、端午的粽子、還有元宵的屬燈,都是山東特色。我到今天也還是奇怪:爸媽不到二十歲就離開家鄉,竟然可以將這一切完好無缺地從老遠的山東帶到香港。」

  因為山東的飲食習慣與香港完全迥異,一般警署或者哨所裡還專門為他們開設夥房,聘用山東的廚師採購和做飯,凡是山東特色的包子、餃子和麵條都悉數供應。

  「威海衛籍警察特好吃包子和餃子,每逢廚房做這兩樣飯食,他們會一直吃到廚房裡沒有了的時候,才會意猶未盡地離開,結果是,一提包包子、包餃子,廚房大師傅就愁得要命。」

  夥食置辦得好,威海衛警察個個吃得「又粗又高,肌肉結實,精神飽滿」,英國人更是樂見於此。威海衛警員回憶,「威海人一般都長得高大,做事也忠實」,因此英國人「拿著威海人就跟他們都御林軍似的,比廣東人要金貴得多。」

  相應地,他們在警校所受的訓練也要比廣東警察更多,這樣下來,威海衛警察逐漸成為香港警察裡最好的一支隊伍,「巡邏時走街上,腰板溜直的,靴帽整齊,皮鞋鋥光瓦亮,對老百姓(603883,股吧)和遊客都很和氣,但也不失威嚴。」

  亡羊補牢的功課

  1927年,香港警察組建衝鋒隊,這支精銳隊伍的成員全部從威海衛籍警察中挑選。當時港英政府要害部門均由威海衛籍警察擔任警衛。

  此後,威海衛籍警察又參與組建「水警隊」,被香港民眾稱為「護航勇」。

  20世紀60年代,香港警隊對所有華籍警察混合編隊,曾經威海衛籍警察不再單列。

  今天的香港警隊裡,還有很多山東威海衛警察的後代。

  但在香港當警察的日子,仍然是許多威海衛人不想再翻出的記憶,畢竟骨肉分離之苦和刀頭舔血的生活,不是輕鬆可以與外人言的。

  因此,整理出一本《香港威海衛警察紀事》,足足花了八年的時間。

  最早是在2006年開始的,香港威海衛警察研究專家張軍勇大海撈針般地找資料,整天埋頭在圖書館和檔案館,或者出去滿大街尋訪當事人。

  一個月下來,他發現這個課題的難度超過想像,因為警務文獻的散失,只能尋訪口述,而怎麼找人和讓人開口是最大的難題。「受訪者大多經歷複雜,時間跨度百多年,活動空間超越了魯港兩地,所涉及的專業領域及史實更是五花八門。」

  所幸遇到了許多警隊的老前輩,悉心地溝通聯絡、解釋動員,回想起八年的尋訪工作,張軍勇覺得一切都歷歷在目。

夏繼星在山頂警署花園處留影。攝於1950年代。供圖 張軍勇

  2011年,他收到一份回憶手稿,來自83歲的夏繼星先生。在信裡,這位曾經的威海衛警察寫道:「年紀大了,什麼用也沒有了,寫幾個字,頭又昏、眼也花。開頭寫時,我也不知撕了多少張紙。後來一想,這樣撕下去,永遠也寫不成。」

  還有2013年的一個晚上,90歲的王禹生先生突然邀約到一個地鐵站,從九點多到夜半,把他的一生和他認為有價值的史料歷數一遍。而這之前,王禹生先生曾拒絕過幾次口述請求,這一次他改了主意,原因是他「在家算了一卦,今天晚上活不過去了。」

  本來這是一段隔著時間和地域的陌生歷史,但在八年的過程裡,張軍勇完全投入了自己的情感,「在一開始的時候,想的都是怎麼圍繞著意義、價值、重要性、建公德、填補歷史空白這一類宏大的目標」,但到了後來,他的這些概念全部都沒有了,只想真誠地記錄他們曾經走過的路,給他們留下一些安慰和念想。

  張軍勇最後講起,在香港灣仔有一條道路,是以威海衛英租地最後一位行政長官莊士敦命名的,他曾在威海居住了十六年,在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他對英國人說:

  威海人,尤其是受過教育的威海人,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操、獨立意識與時代觀念,雖然對我們的統治是那樣惹人注目的溫順服帖,但是他們的情感從來就沒有和英國國旗連在一起。

  對於張軍勇來說,這樣的威海衛警察,值得被歷史記住,這是一份必須完成的功課。「既然不曾未雨綢繆,尤當急起亡羊補牢」,呈現這段威海衛警察在魯港兩地留下的歷史,也成為他八年來埋首故紙、尋訪求證的全部意義。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封面新聞

(責任編輯:崔晨 HX015)

相關焦點

  • 視頻|這些山東人,世世代代在香港做警察
    94年前的1923年,他父親和進入這幢「已婚警察宿舍」的大多數人一樣,從兩千多公裡外的山東威海,漂洋過海來到開埠不久的香港,成為了警察隊伍中的一員。在加起來不足兩百戶的警察宿舍裡,梁紹莊有過統計,「百分之七十都是山東人、威海人,整個香港『老警』到今天,精英都是從這裡出去的。」來到艱苦的異鄉,七成山東老鄉營造了一種「豎立的精神」——四層西首這間不足四十平米的單元,生活著梁紹莊父母和七個兄弟——在艱苦的環境下拼搏向上。這一家人的命運,與大時代的背景休戚與共。
  • 這些山東人,世世代代在香港做警察
    94年前的1923年,他父親和進入這幢「已婚警察宿舍」的大多數人一樣,從兩千多公裡外的山東威海,漂洋過海來到開埠不久的香港,成為了警察隊伍中的一員。在加起來不足兩百戶的警察宿舍裡,梁紹莊有過統計,「百分之七十都是山東人、威海人,整個香港『老警』到今天,精英都是從這裡出去的。」來到艱苦的異鄉,七成山東老鄉營造了一種「豎立的精神」——四層西首這間不足四十平米的單元,生活著梁紹莊父母和七個兄弟——在艱苦的環境下拼搏向上。這一家人的命運,與大時代的背景休戚與共。
  • 香港威海衛警察返鄉:一去幾十年,他們最怕的就是鄉味散去……
    他今年86歲,出生於山東威海,17歲時投奔親戚到香港討生活,後來考上了香港警察。「這裡我記得有一排房子,現在成了商業區。」這次他隨香港警察訪問團回鄉,難掩激動,一路上都在給訪問團的同伴講述。吳傳忠算是這個訪問團裡對家鄉最熟悉的人。
  • 一個人的「榮馬」:一名威海籍香港警察的桑梓情
    齊魯網威海5月14日訊記者從榮成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了解到,5月12日,一場特殊的「榮馬」在「最美賽道」舉行,威海籍香港警察畢成德在這裡開啟了他的夢想之跑。上世紀40年代,許多威海人遠赴香港,成為香港警察,畢成德的父親就是其中一員。憑藉山東人的忠誠、厚道,「魯警」逐步在香港紮根,奠定了在香港警界的地位。1978年,高中畢業的畢成德追隨父親的腳步,考入警隊,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一步步獲得晉升。在香港警隊服務數十年後,已過花甲之年的畢成德迎來了自己的退休生活,葉落歸根,對家鄉威海,他有著深深的眷戀。
  • 香港阿Sir組團來山東,張口竟都是「威海話」!
    那你知道嗎在上世紀20年代有一批從山東威海遠赴香港從警的山東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魯警。1953年,劉守通跟隨父親的步伐,成為一名香港警察,其後兒子劉崇智也當了一名港警。上世紀20年代,香港人口劇增,港英政府急需擴充警隊編制來維護社會治安,於是便在中國內地同是英租界的山東威海招募了一批警察,這些從山東威海遠赴香港從警的山東人,以山東人特有的勤勞、勇敢、忠厚、俠義的精神特質,守護著港島的繁榮與穩定,贏得了香港人民的喜愛。於是,他們便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魯警。
  • 威海- 港警曾經招募地,最大海岸野生動物保護區,國際海水浴場
    若說威海跟香港淵源已久,是否會大吃一驚?從地理位置勘測,威海和香港相距二千多公裡;從語言體系分析,山東方言和廣東語分屬完全不同的語系;從人們性格上觀察,山東人耿直豪爽和香港人的精緻婉約相距甚遠。有什麼能讓這兩地產生聯繫?看香港影視,總少不了香港警察身影。威海,曾是港警招募地。
  • 科普:為什麼有些香港電影裡的警察都自稱是「香港皇家警察」?
    如果各位經常看電影的話,可能會發現這麼一個現象,香港電影裡的警察都會稱呼自己為「皇家香港警察」。前面加上「皇家」兩個字,聽上去是非常高檔的,就像複姓「上官」一樣,那麼為什麼他們要自稱為「皇家香港警察」呢?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香港警察隊伍,下轄36000名警察,為何有70多名外籍警察?
    去過香港旅遊的朋友們,在大街上經常看到香港警察在各地巡邏。在巡邏的警察中,經常看到白皮膚的身影。截止2018年12月,香港警察隊伍中,總計有36000多名警察。其中,截至目前仍有70多位外籍警察。此外,還有一些香港警察雖然是白人的後裔,但自己是地地道道的本地人,經常被人誤會。
  • 香港回歸以後,外籍警察為何還能繼續延續下來
    然而這個寶地因為其歷史原因和各種其他原因,跟大陸還是有很多不同的,而今天說的不同就是香港警察。,當時香港有著大量的外籍警察,包括印度裔、英裔、華裔、葡裔警察,其中還進行了人員的編號,比如A代表歐洲;B代表印度;C代表香港人;D代表山東人;E代表白俄羅斯。
  • 為什麼以前港片電影都喜歡說山東話?為的是增加電影的人文趣味性
    庚子年間,駐守威海衛英租界的英軍招募當地華人組建華勇營。華勇營隨英軍北上,參與解圍東交民巷戰鬥,後來滿清老佛爺服帖,戰事中止,華勇營作為作戰部隊面臨解散。 由於華勇士卒忠勇,軍紀嚴明,鬥志昂揚,頗得僱主賞識,故解散之日遣返一小部分老弱,大部健男被英國當局保留,南下進入香港,成為最早的水陸警務人員。警務人員與底層民眾打交道時有蠻橫,口碑較差,因此後期香港電影出現山東口音者,以醜化見多。
  • 香港人心目中的山東印象符號:誠信最代表山東人性格
    其中「誠信」以絕對高票,成為香港人心目中最能代表山東人的性格符號。而孔子、泰山、煙臺、東阿阿膠、八仙傳說,則分別位列人物、景觀、城市、美食、民俗符號的第一位。  「香港人心目中的山東印象符號」推選活動旨在利用網絡、微博、微信、手機報等新媒體傳播手段,邀請網友從人物、景觀、城市、飲食、民俗、性情六個角度入手,選出心目中的「山東印象符號」。
  • 香港僑商遺屬赴山東威海捐資助學
    香港僑商遺屬赴山東威海捐資助學   中新網6月20日電 據山東僑聯網站消息,近日,已故香港美利堅飯店有限公司董事長叢樹倫先生的太太姜錫蘭女士、女兒叢月英小姐回威海省親。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濟南人移居威海
    濟南吶濟南呀  突然 我想離家出走啦  突然想在威海有一處自己的簡舍  出則致美 入則靜謐  有樓下園林的層疊  有磚牆外精緻的景色  工作之餘  約上戀人 父母亦或是朋友來到這裡  穿過一條馬路便是威海灣  沐浴在夕陽西下的金黃色光暈裡  吹著清爽海風  說說自己的見聞  談論生活的八卦  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  這樣的生活 也許並不奢侈
  • 香港黑社會為什麼把警察叫做條子?
    我們在看港劇和港片時,經常會出現警察突擊掃黃或檢查賭場的畫面,而香港黑社會就會叫警察條子。那麼,條子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呢?對此眾說紛紜,有很多有趣的說法。警察故事劇照第一種說法是「條子」是在舊中國大陸地區人們給警察取的外號,源於上海黑話,後來流傳到香港和臺灣。因為較早的時候,上海的地下賭場特別是法租界很多,經常有警察來抓賭,所以賭場有專門的人負責放風。
  • 誰說山東女人不上桌?「灣仔碼頭」創始人山東臧姑娘的傳奇故事
    「灣仔碼頭」這個香港品牌的速凍水餃我在超市經常買,應該算是包裝最精緻的,與北方水餃略有不同,灣仔碼頭的餃子皮要比北方的水餃薄很多,甚至煮熟了都能看見裡面的餡兒,但是味道又帶有很強烈的山東水餃味道。(在一個山東人眼裡,山東水餃與東北水餃、北京水餃區別還是很大的)。
  • 香港的警察隊伍,1997年回歸之前,為何號稱是皇家警察?
    對於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朋友們來說,對於香港地區拍攝的刑偵劇應該不會陌生。因為在內陸影視業還沒有崛起的時期,香港影視劇曾經佔據了內陸市場的半壁江山。但是在各種香港刑偵劇種,香港警察的口頭禪就是:「裡面的人聽著,你們已經被包圍了,我們是香港皇家警察。」
  • 《闖關東》來告訴你:為什麼在山東有那麼多的東北人?
    不錯,就是朱開山一大家子從山東闖東北的事兒。當時正處在清末之後,九一八爆發前那段日子,山東遭受天災人禍,不僅洪澇,還匪患橫行,落得餓殍遍地,現在想來還十分地不堪回首…然而,後來的經歷並不是那麼一帆風順的。年三十晚上,一家人正沉浸在團圓的喜悅中,傳來了朱開山生死兄弟——賀老四的死訊,仗義的朱開山決定冒死二進金場子,給賀老四報仇。在大金粒的百般刁難中,朱開山一忍再忍…經過「捨命吞金,運屍過關」大劫,朱開山一家再次團圓了。1912年辛亥革命爆發,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朱家三兒子剪了辮子。
  • 威海擁有「北方最大」的城鎮,稱「小香港」,還曾與上海廣州齊名
    說到中國北方的城市,最受大眾歡迎的省份,毋庸置疑,山東必然上榜。山東,一個「臥虎藏龍」的省份,也是一個非常容易讓人印象深刻的省份。因為在中國北方有著太多歷史大省,但是卻沒有幾個沿海省份。而正是因為山東既是歷史名城,也有著美麗的海景,所以廣受大眾遊客的喜愛。
  • 山東青島、煙臺、威海這三座城市,哪個更適合生活?
    山東的青島、煙臺、威海三座城市作為膠東半島三個彼此相鄰的城市,各具特色,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優缺點。近來,這三座城市又和濰坊和日照一起被劃歸膠東經濟圈,可見山東省希望這些城市優勢互補,互相成就,共同發展。
  • 山東威海,裡口山廣福寺
    山東威海裡口山王家疃特色民居途中是一直沿著涓涓細流的小河,河水清澈,兩岸雖已至初冬但還是綠樹成蔭,仿佛秋天一直眷戀著這片美麗的世界,山巒起伏,透過車窗望著車外瞭望怡人景色,保存較完整鄉村建築山東威海保衛戰東海軍分區司令部舊址沿著小徑通過王家疃大約二三裡路左右便到達了廣福寺山前廣場,威海裡口山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