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重磅:首次揭示成年新生神經元在動物睡眠中的活動和功能

2020-12-24 腦科學君

科學家此前曾在小鼠身上觀察到了成年神經發生現象,這種現象指的是在完全發育成熟的成年動物大腦海馬體中產生新的神經元。不過新產生的神經元如何在功能上整合進已有的大腦迴路中,這個問題的答案目前尚付闕如。近期研究者發現,在小鼠睡眠期間的記憶鞏固過程中,這些成年期產生的神經元發揮著此前未知的重要作用。相關研究6月4日發表於Neuron期刊。

已有的研究表明,人類成年新生神經元(ABNs)的存在與記憶過程和神經突觸可塑性有關,因此從理論上來講,成年新生神經元很可能也參與到睡眠期間記憶鞏固的過程中。當動物學習執行新任務時,海馬體神經元會不斷重複相應的活動模式,但成年新生神經元在睡眠期間發揮的作用目前仍不明確。

在本次研究中,日本筑波大學綜合睡眠醫學國際研究所副教授Masanori Sakaguchi(本研究第一作者)發現成年新生神經元對小鼠快速眼動(REM)睡眠期間的突觸結構重塑和記憶鞏固過程至關重要。

他還表示:「本次研究首次揭示了成年新生神經元在動物睡眠期間的活動和功能。我們的結果將有助於進一步揭示成年新生神經元具體通過何種機理參與了睡眠期間的記憶功能。」

研究人員利用新技術對自然狀態下小鼠睡眠期間4小時內的神經元活動進行可視化成像,在此過程中觀測到了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活動。小鼠每次快速眼動睡眠期通常持續不超過一分鐘,為了更好地利用這些機會,研究者通過光遺傳學技術對小鼠快速眼動睡眠期間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活動實現了精確控制。

最開始,Sakaguchi團隊發現,剛產生不久的成年新生神經元在小鼠睡眠期間幾乎沒有活動,這一點有些出乎意料。不過,當他們讓小鼠學習一種新的恐懼記憶(輕微的足部電擊)時,他們觀察到一小部分成年新生神經元被激活了,並且在其後的快速眼動睡眠期間重新被激活。

Sakaguchi 解釋道:「雖然在動物成功學習了一種記憶之後,成年新生神經元在快速眼動睡眠期的活動水平就會有所降低,但睡眠中的記憶鞏固過程仍會重新激活小鼠在學習期間激活的那些成年新生神經元。」因此,一旦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活動被抑制,動物整體的記憶鞏固功能就會削弱。我們發現在小鼠快速眼動睡眠期間,不管是用光照提高還是降低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活性,都會導致小鼠出現記憶障礙——這表明要保證記憶鞏固功能的正常,快速眼動睡眠期間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活動必須處於協調的狀態才可以。

未來需要探索的問題還有很多:快速眼動睡眠期間成年新生神經元的重新激活是如何鞏固記憶的?這些神經元的重新激活是否代表著記憶回放?是什麼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間協調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活動?成年新生神經元又是如何參與下一階段的記憶整合的?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對此,Sakaguchi表示:「我們相信這些機制對新生神經元在功能上融入已有神經迴路的過程至關重要。總地來說,研究這些問題一定會幫助人們開發新的治療策略,讓受損的大腦再生。」

參考文獻:

Kumar et al. Sparse activity of hippocampal adult-born neurons during REM sleep is necessary for memory consolidation. Neuron, 2020 DOI: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0.05.008

本文經Cell Press官方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Cell:新研究首次揭示腸道拉伸告訴我們吃飽了
    回答這個問題的挑戰之一是數以千計的感覺神經(sensory nerve)參與收集來自胃部和腸道的感覺信息,它們存在許多不同的類型,但是它們都通過一種巨大的稱為迷走神經(vagus nerve)的神經束將信息傳遞迴大腦。科學家們可以阻斷或刺激這種神經束的活動並改變動物的食慾,但是如何找出是哪個迷走神經末梢引起了這種變化呢?
  • 神經元類特異性控制新皮層適應性髓鞘重塑
    神經元類特異性控制新皮層適應性髓鞘重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2:18:25 美國哈佛大學Paola Arlotta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Elly Nedivi課題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果蠅大腦暗藏人類睡眠「玄機」
    劉暢研究員告訴深圳商報記者,它並沒有其他科學功能,而是發揮其原有作用:煮粥,煮出來的食物用來培育做實驗用的果蠅。「果蠅的基因組與人類有85%相似度,其研究成果可以借鑑給高等動物及人類。」
  • 腦科學日報:壓力和生物鐘如何影響睡眠?觸覺緩解焦慮的機制
    當動物面臨壓力時,一種名為促皮質素釋放因子(CRF)的神經元會變得過度活躍,從而引發了失眠和一系列的睡眠障礙。這一發現為哺乳動物的晝夜節律調節提供了重要的見解,也為開發針對睡眠障礙的療法指明了方向。
  • 動物的「半睡眠」現象
    為了平衡休息和生存,鯨豚動物、一些鳥類演化出了獨特的睡眠方式。它們可以只用一半大腦睡眠,同時讓一半大腦保持清醒。    「睡眠—醒覺周期」是一種典型的晝夜節律。醒覺的特徵是感覺活動和運動;在睡眠期間,生物的感官不再與周圍環境互動,運動也會減弱。這種周期性意識缺失在腦電圖(EEG)上有非常清晰的信號 :深度睡眠時,大腦主要進行高振幅的慢振蕩。相反,覺醒時,大腦主要進行快速的低振幅振蕩。
  • 深圳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睡眠玄機
    劉暢研究員告訴深圳商報記者,它並沒有其他科學功能,而是發揮其原有作用:煮粥,煮出來的食物用來培育做實驗用的果蠅。「果蠅的基因組與人類有85%相似度,其研究成果可以借鑑給高等動物及人類。」此外,它們腦內只有10萬個神經元,且遺傳工具豐富,可以清晰地理解大腦神經元的工作方式,」劉暢介紹道,「我們實驗室就培育著幾萬隻果蠅。」&nbsp&nbsp&nbsp&nbsp要研究睡眠機制,首先要弄清果蠅的晝夜活動狀態。「我們把果蠅裝到透明的玻璃小管中,這個小管一端是食物,一端封口,扎個小孔通氣。
  • ...Communications》撰文揭示下丘腦orexin神經系統在REM睡眠穩定...
    2020年7月21日,陸軍軍醫大學(原第三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理教研室張駿課題組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發表題為《Orexin signaling modulates synchronized excitation in the sublaterodorsal tegmental nucleus to stabilize REM sleep》的研究論著,首次明確報導下丘腦
  • MIT重磅研究:基於人工神經網絡,探索抑制神經元的生物學意義
    雷鋒網消息,MIT CSAIL 於今日發布了一個重磅研究成果:他們已經開發出一個大腦神經迴路的計算模型,它揭示了抑制神經元的生物意義。這個模型是由一組輸入神經元陣列與同等數量的輸出神經元組成,採用「競爭學習規則」(winner-take-all)來操作。也就是說,網絡的輸出神經元之間相互競爭以求被激活,但在每一時刻只有一個輸出神經元被激活。
  • 烏龜與蜥蜴的大腦揭示人類大腦進化奧秘
    它由海馬體一類的「古老」腦區和「新生」腦區共同組成,「新生」腦區包含了一個具有六層結構的「新皮質」,新皮質僅出現在哺乳動物,尤其是人類之中。但是,大腦皮質的組成區域是何時又是如何進化出來的?具有典型的分層結構的大腦皮質僅在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和非鳥類的爬行動物中出現,比如蜥蜴和烏龜。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和鳥類都起源於大約生存在3.2億年前的同一個祖先。神經科學家認為,這個祖先有一個三層的小皮質,因為今天在哺乳動物的海馬體和現代爬行動物的所有皮質中都發現了類似的結構:這些三層的皮質很有可能和它們共同祖先的皮質相對應。
  • NP394神經元控制果蠅趨避光行為
    他們發現,增加這兩對神經元的活性會促進幼蟲的避光行為,而抑制這兩對神經元的活性則能夠逆轉幼蟲的避光行為為趨光行為。這項工作是在偏好行為的神經迴路研究中第一次將神經元迴路延伸到第三級神經元,為揭示果蠅幼蟲光偏好行為乃至於其他偏好行為的神經元機制奠定了重要基礎。 動物行為是具有相當靈活性的,可以隨著環境,營養狀況,年齡等因素的變化而大幅度調整變化。
  • 食物可獲得性決定了記憶鞏固過程中對睡眠的需求
    食物可獲得性決定了記憶鞏固過程中對睡眠的需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3 16:56:2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Amita Sehgal及其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食物的可獲得性決定了記憶鞏固過程中對睡眠的需求
  • 多篇最新研究告訴你睡眠不為人知的秘密!
    研究人員繪製了雄性和雌性老鼠在睡眠和探索新事物時大腦深處單個神經元的活動圖譜。這項發表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雜誌上的研究表明,某些細胞可能促進記憶的形成。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和耶魯大學醫學院的Carlos Blanco、Priyattam Shiromani及他們的同事報告說,當老鼠探索活頁夾或瓶蓋等有趣的物體時,有70%的快速眼動睡眠中強烈激活的MCH神經元也變得活躍起來。通過記錄成對的MCH神經元的活動,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單細胞活動的模式,可以用來比較不同健康和疾病狀態下這個網絡的功能。
  • 果蠅神經元或揭曉答案
    以環境中的地標為參考系,當動物面朝特定方向時,這些方向細胞一個個會變得格外活躍。無論何時何地,這些細胞的活動能替動物指示它們面對的方向。2015年,研究人員發現果蠅也有非常類似的細胞——稱為「方向神經元」1,而果蠅比哺乳動物好研究多了。
  • 感覺神經元和尿路上皮細胞中的PIEZO2協同調控排尿行為
    感覺神經元和尿路上皮細胞中的PIEZO2協同調控排尿行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19:29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Ardem Patapoutian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Alexander T.
  • 試試抑制這類神經元
    DOI: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0.08.025導讀作者:Veronica | 封面:中村豐重溫007,風度翩翩的硬漢James Bond和一位有著八塊腹肌、面目猙獰的敵人對峙。隔著屏幕你似乎都能嗅出雙方荷爾蒙的味道——哈,一場肉搏戰馬上就要開始了。
  • 這五種動物的奇葩睡眠習慣,你聽說過嗎
    據我們所知,每隻動物都必須在某個時候休息,我們對動物王國成員的睡眠情況知之甚少。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動物會養成奇怪的睡眠習慣,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荒謬的睡眠習慣吧!那些在平臺上睡覺的人猿可以躲在更高的地方,恢復深度睡眠,改善認知能力,從而長出更大更好的大腦。第二種:大象和長頸鹿站著睡覺作為大型獵物的大象和長頸鹿在睡覺時與人猿相反,他們無法躲藏起來休息,需要隨時準備奔跑。因此,他們站著睡覺。這些動物有時被稱為「保持裝置」,其膝蓋鎖定在適當的位置,因此它們不必依靠肌肉來保持睡眠狀態。
  • 今日《自然》揭示菌群變化如何改變大腦
    而近些年層出不窮的科學研究,揭示出人體微生物的影響之大,仍然時不時突破我們的想像。 頂尖學術期刊《自然》今日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再次刷新了我們對腸道菌群的認識。科學家通過小鼠研究發現,腸道菌群的變化會改變大腦神經元的功能和結構,進而影響動物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