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深入地了解老濟南,最好去鑽一些老巷子和老街,除去著名的起鳳橋,曲水亭街,芙蓉街之外,花上一段時間,去後宰門,鞭指巷,將軍廟街,湧泉胡同,金菊巷等等,說起這些街,我們必須提到一個人,和一座府,這就是德王府。
德王是明英宗的第二個兒子,在今天芙蓉街,王府池子一帶都曾是德王府的地方,曾佔稱1/3,北面到後宰門,南面到現在的濟南最繁華的主街泉城路,東面到縣西巷,西面到芙蓉街,現在的王府池子,曲水亭,起鳳橋都在他的院內。王府池子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德王府裡面的一眼泉池,王府池子是民間俗稱,其原名為濯纓池,另外珍珠泉,起鳳泉都在王府內,自大明湖曲水更是流經德王府院內,再流到府外,王府內日日曲水流觴。德王府被燒過兩次,一次是清兵,一次是韓復渠(那時德王府是民國都督府)。
以前流經德王府的泉水
如果您去過西安,或者南京,看城牆的時候,北門都叫後宰門,那條街叫後宰門街。其實原城牆 的門應該叫:厚載門,按古制,王府北面,先天八卦中,坤為北,取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之意,所以叫厚載門。至於後來為什麼叫後宰門,一是民間誤傳,二來是因為當年太監失勢或者離宮的太監都要發到厚載門去集中居住,因為坤為下,二來太監去勢,名為宰。所以,民間叫後宰門,便一傳至今。
濟南的後宰門街比較窄,從東過崇明寺,到後宰門街,可以直通到百花洲,曲水亭,到濟南學府文廟,這裡原來是德王府的北門外的一條街。這條街現在的小酒吧小餐廳比較多。
濟南學府文廟是祭祀孔的祠廟,宋代就修建,毀於金代,後明朝洪武年間重修。
文廟大成殿
濯纓泉,俗稱王府池子
厚載門,現為後宰門,後面那兩眼萌萌的就是武嶽廟
縣西巷原來是德王府的東門便道,與後宰門相通。
山東按察司所在為按察司街,是條主街。往西隔一條街是歷城縣衙,縣衙西側的巷子,就叫縣西巷。按察司是明洪武時從青州遷到濟南的,其位置所在就是按察司街,韓復渠燒了都督府一併燒了。縣西巷子原來有著名的九華樓,創作了魯菜經典,九轉大腸。這裡有兩處泉水,中央泉和尺子泉,尺子泉水位上漲時,趵突泉便噴湧,所以名為尺子泉。有縣西就有縣東巷子,這條巷子有家很好吃的把子肉。
縣西巷北頭有座武嶽廟,2013年重修,據說原來是關帝廟,現供神像有人說是嶽飛。
濟南按察司街的老城隍廟,現在住人了
將軍廟街東接王府側的芙蓉街,西到高都司巷(這條巷子據說住曾經是都指揮司府衙所在,當時的指揮使姓高)。這條街適合慢慢走,兩邊都是原住民,四合院,每座四合院裡有幾戶人家合住。為什麼叫將軍廟,據說這裡有座劉猛將軍廟,劉猛不可考,據說原來有一位劉承忠將軍,有神力,在一次危害極重的蝗災中,滅蝗有功,拯救了一方百姓,人稱其猛將軍,建劉猛將軍廟以鎮,使蝗災永不在犯。
這條街的西頭還有一座天主堂,原名聖母無染原罪堂,現今還在。另外有一座慈雲觀,只有一個大門,大門裡面是幾戶平常人家。
將軍廟街的老慈雲觀,原建於清代,現在是幾戶住家
將軍廟街的聖母無染原罪堂
為什麼叫鞭指巷?我個人認為是指這條巷子一鞭之長,一指之寬,形容其窄而細。鞭指巷出名是因為這裡出過一位狀元,有一座狀元府,狀元的名字叫陳冕,他英年早逝,主要是因為治黃河水患,賑濟災民而積勞成疾,逝於鞭指巷的狀元府內,據說其才可堪比文天祥。
雙忠祠街是因為街上原有一座祠堂,紀念兩位忠烈,一位是明末濟南巡撫宋學朱,一位是歷城知縣韓承宣(明朝歷城屬濟南府轄制),時清兵攻到濟南城下,二人率軍民抵抗月餘,雙雙殉難,清兵陷濟南城。這雙忠祠卻是清政府立的,這條街上還有雙忠泉,不過現在好像沒有水了。
雙忠祠街雙忠泉
另外象湧泉胡同,老濟南四處泉水,有的地方深踩一腳都有水,湧泉胡同當年就是這樣,一到豐水季節,胡同泉水沒過路面,而且這條街上也是當時這一片居民吃水打水的必經之路。這條胡同曾重修過數次。金菊巷,當年是出名的魯菜老號燕喜堂所在,門上的牌匾還是藏克家的手筆,現在燕喜堂已經搬到平泉胡同了。另外西公界街,西熨鬥隅巷等等都很有意思。
湧泉胡同
西熨鬥隅巷
毀我塑我 一個過客獨自行走在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