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政:強力推進節地生態安葬,傳統經營性公墓不再審批

2020-12-18 江蘇頻道

生態安葬

今天(3月17日)上午,全省殯葬工作會議在寧召開。會上,貫徹落實省第十三次黨代會和2017年全國、全省民政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回顧2016年及「十二五」期間殯葬工作情況,研究部署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殯葬改革的重點任務,推進實施江蘇殯葬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出席。

江蘇遺體火化率100%,平均免除基本喪葬費超1200元

據了解,2016年,江蘇新增5個縣(市、區)出臺並落實惠民殯葬政策,在「十二五」的基礎上實現了縣(市、區)全覆蓋,惠及所有無喪葬補貼的群眾,平均免除基本喪葬費用超過1200元。

在「十二五」期間,6個設區市制定出臺節地生態安葬獎勵政策的基礎上,2016年又有5個設區市出臺相關政策。江蘇各類公墓中已建立節地生態安葬區798處,可容納骨灰96萬具,已安放65萬具。建設各類立體式骨灰存放設施1938處,可容納骨灰490萬具,已安放160萬具。全省遺體火化率保持在100%。

「十二五」以來,江蘇新建殯儀館12個,改擴建殯儀館35個。46%的遺體火化機加裝了尾氣處理設備,40%的殯儀館安裝了空氣淨化消毒設備,部分殯儀館還使用了條形碼識別門禁系統和遺體消毒設備。全省殯葬管理信息系統已建成並運行。

持續開展的殯葬服務「行風建設月」活動,有效提升了群眾對殯葬服務的滿意度。認真落實經營性公墓年檢制度,促進了公墓規範化建設。全省約有400名職工通過了殯葬職業等級考評,186名職工取得技師資格,設立國家級大師工作室3個。出色完成了崑山「8•2」特別重大爆炸事故、「東方之星」客輪翻沉等突發事件遇難遺體的整容、防腐和火化等工作,維護了逝者的尊嚴。

今年來,綠色生態殯葬理念逐步得到群眾認可。全省實行骨灰撒散、可降解骨灰盒安葬等生態葬法的遺體累計超過3萬具。2016年開展文明祭掃活動440場次,參加群眾達到615萬人,「十二五」以來參加文明祭掃的群眾總數達到2105萬人次。截至2016年底,70%的設區市、縣(市)建立了集中守靈殯儀服務中心,鄉鎮集中守靈殯儀服務中心達到204個,有7個設區市出臺了集中守靈殯儀服務優惠政策。

將降低基本殯葬服務成本和收費,增加產品種類和數量

進入「十三五」,國家對殯葬服務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在去年江蘇省民政廳編制印發了殯葬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了到2020年的發展目標,其中主要指標有:全省遺體火化率鞏固在100%,新建城鎮公益性公墓節地生態安葬率達到100%,立體式公益性骨灰安放等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實現鄉鎮全覆蓋,節地生態安葬比例達到80%,各縣(市)建成1個以上設施齊全的縣級集中守靈殯儀服務中心,30%的全國重點鎮建有集中守靈殯儀服務中心等,同時還對殯葬服務的標準化、信息化建設以及違規殯葬活動治理等提出了具體要求。

據悉,江蘇省殯儀館和經營性公墓94%是政府下屬的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或企業,還有6%為接受民政部門管理的民營企業。「無論是單位還是企業,都承擔著提供政府公共服務的職能,都負有推進殯葬改革的任務。」侯學元說,「要堅持把殯葬服務單位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降低基本殯葬服務成本和收費,增加基本殯葬服務產品種類和數量供應,確保中、低檔產品充足供應。要將高檔與中、低檔產品分開擺放、分列目錄,按照從低端到高端的順序推薦產品,引導群眾理性消費,杜絕誘導群眾攀比消費的行為。要嚴格執行價格政策,推進『陽光殯葬』。」

去年4月,省民政廳聯合省發展改革委等11部門聯合下發了《關於推進節地生態安葬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了強力推進節地生態安葬的任務要求。對此,侯學元表示,傳統型經營性公墓今後一般不再審批,對佔地面積違反政策法規的要堅決糾正;傳統型公益性公墓審批也要嚴格控制,其建設、運行以政府為主,保證公益性、公平性,並向立體節地型發展。

殯葬管辦分離,機關人員不得在經營性公墓任職或兼職

「深化殯葬改革,提升殯葬服務管理水平,能力建設是基礎。要充分考慮殯葬事業的特殊性,在體制機制、布局規劃等關鍵環節著力。」侯學元說。

殯葬設施具有特殊性,因其「鄰避」效應,存在落地難的問題,「必須以規劃保障用地,確保項目順利實施。」據了解,各市、縣在「十三五」期間制定出臺經政府批准的殯葬設施布局規劃。將根據社會需求,綜合考慮人口年齡結構、殯葬服務設施數量、土地、環境、交通等情況,預測未來較長一段時期的殯葬服務需求變動趨勢。立足地方治喪需求,突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服務便民、適度超前的原則,制定和完善殯葬服務設施布局規劃,並納入當地城鄉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殯葬改革初期,受編制、經費、場所等各方麵條件限制,基層民政部門普遍依託殯儀館、公墓等殯葬服務機構設立殯葬管理站(所)或殯葬執法隊,實行殯葬監管與服務機構兩塊牌子、一套人馬。這種模式在殯葬改革初期發揮過積極作用,但由於監管主體與監管對象合一,執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無法得到保證。圍繞解決以上問題,民政部部署在「十三五」期間推動殯葬等民政服務機構管辦分離,著力解決政社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問題。

「這是一個涉及面很廣的改革事項,牽一髮而動全身,各地要深入探索研究、有序穩步推進。條件比較成熟的地方,可以先行先試。」侯學元說,「各級民政行政機關要加快推進與經營性公墓和其他殯葬服務企業脫鉤,承擔殯葬行業管理和行政執法的各級殯葬管理機構要逐步與殯葬經營企事業單位脫鉤。」

據悉,改革後,民政行政機關不再作為發起人或投資人參與經營性公墓和其他殯葬服務企業的建設經營,機關工作人員不得在經營性公墓和其他殯葬服務企業任職或兼職,也不得以任何形式從中獲取利益。在改革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明確各級殯葬管理機構的工作職責、人員編制、資金來源等,為履行各項管理職能提供必要條件;要制定政策,明確殯葬服務單位轉制為企業後員工的待遇保障問題,確保改革平穩進行。(鄔楠)

相關焦點

  • 明年北京有墓地的區均建生態墓園 生態安葬率或超50%
    近年來,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以及政府的推廣宣傳,越來越多人將目光轉向節地生態安葬。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33家經營性墓地均有開設生態葬區或提供生態葬服務。據統計,2017年北京節地生態安葬率已達44%,2020年有望突破50%。此外,今年北京還新增5家公墓開展自然葬服務,目前正在進行節地生態公墓建設驗收。
  • 我國到2020年節地生態安葬比例將達50% 節地生態葬已得到越來越多...
    &nbsp&nbsp&nbsp&nbsp央廣網北京4月6日消息(記者車麗 天津臺記者田曉曦)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目前,全國24個省份出臺了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具體實施意見,我國將實現到2020年節地生態葬的比例達50%的目標,民政部要求著力提高節地生態安葬服務水平,節地生態葬已得到各地越來越多的認可
  • 2020年節地生態安葬比例將達50%
    今年本市新增5家公墓開展自然葬服務 財政為逝者提供骨灰自然葬補貼2020年節地生態安葬比例將達50%  自然葬是本市綠色節地生態安葬的一種典型方式。除此之外,還有骨灰撒海、樹葬、花葬、草坪葬、骨灰格位立體存放等多種綠色節地生態安葬形式,可以不佔或少佔地、少耗資源,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如今,骨灰安葬方式正逐漸從以傳統骨灰碑墓葬為主向綠色節地生態安葬轉變。市民政局表示,到2020年,力爭本市的樹葬、海葬等生態化安葬比例達到年安葬量的50%。
  • 八寶山人民公墓倡導生態安葬 建議民眾減少食物祭祀
    &nbsp&nbsp&nbsp&nbsp清明將至,3月27日,北京市八寶山人民公墓組織公眾開放日活動,介紹了三種節地生態安葬形式。&nbsp&nbsp&nbsp&nbsp八寶山人民公墓副書記 倪曉峰&nbsp&nbsp&nbsp&nbsp懷思閣骨灰深葬是我們公墓在1993、1994年左右推出的一種節地生態安葬形式,以前群眾對這個認可度比較低,之前的20年時間裡總共安葬了有3000人左右。
  • 海葬、壁葬、樹葬、花壇葬……你知道什麼是節地生態安葬嗎?
    傳統規格墓仍是主流  節地生態安葬接受度低  節地生態安葬,就是以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為價值導向,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南京部分公墓遇無地尷尬
    南京市殯葬管理處有關負責人說,從最早的江祭開始,到免費的生態樹葬,南京多年一直在推行節地環保的各式生態葬,但是生態葬依舊推進緩慢,選擇這一葬式的市民佔每年死亡人口的比例連1%都不到。墓地花費動輒上萬元,而環保經濟的生態葬,卻舉步維艱。究竟是誰成了推行綠色殯葬的「攔路虎」?
  • 榮縣:多措並舉助推節地生態安葬試點
    中新網四川新聞5月2日電 (劉剛 王娟 鄒翠)記者2日獲悉,為深化殯葬改革,切實保障群眾基本安葬需求與保護生態環境,自貢市榮縣近段時間採取了多種措施助推節地生態安葬試點工作。  發揮黨員幹部帶頭作用。
  • 骨灰安葬花壇 遵義推行節地生態葬
    這是3月28日遵義首屆節地生態安葬活動儀式的一幕。為了進一步深化殯葬改革,推行節地生態安葬,遵義市民政局聯合綏陽縣政府在該縣大辰山陵園舉行了以「回歸自然,擁抱青山」為主題的遵義市首屆節地生態安葬活動。據了解,遵義市從上世紀60年代起,開始在中心城區實施火葬,截至目前,除道真自治縣計劃今年啟動火葬外,該市其餘各地均已實施了火化和集中治喪、骨灰集中安葬。
  • 一壇花一棵樹一片海 讓生命在這裡延續——節地生態安葬漸成新選擇
    新華社杭州3月30日電 題:一壇花一棵樹一片海 讓生命在這裡延續——節地生態安葬漸成新選擇新華社記者又是一年清明,在外忙碌的人們陸續返鄉掃墓、慎終追遠。近年來,樹葬、草坪葬、花壇葬、海葬……生態安葬正逐漸成為安放逝者的新選擇,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在延續。
  • 廣州超200萬人選擇清明節假「拜山」,生態文明殯葬蔚然成風
    據悉,近30年來,廣州市一直重視殯葬改革工作,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推廣節地生態安葬,並制定了生態獎補政策,推廣以骨灰寄存為主,骨灰還林、骨灰撒海為品牌,草坪葬、花壇葬、壁葬等節地生態葬法。2018年底,廣州市不建墓的節地生態安葬率達83%,居全國前列。
  • 【環保】14家公墓生態環保葬全免費
    昨日,市民政局、市殯葬事業促進會率全市14家經營性公墓公開承諾,對生態環保葬實行全免費。
  • 清明節長沙免費提供231個節地生態墓穴
    免費提供231個節地生態墓穴紅網時刻3月30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劉雙)記者從長沙市民政局獲悉,今年清明節長沙將向社會提供231個免費節地生態墓穴(格位),主要包括格位(壁)葬、花葬、集中撒葬等類型,4月5日前可撥打相關墓園對外服務諮詢電話了解詳情
  • 鼓勵節地生態安葬 成都殯葬機構捐974個穴(格)位
    四川新聞網成都3月15日訊(記者周子銘)3月15日,四川新聞網記者從成都市民政局獲悉,成都市出臺了惠民殯葬政策,對市民採取節地生態安葬方式的予以政府獎補,並在2017年1月1日正式施行。今年,全市22個殯葬機構積極響應,共公益捐贈了節地生態葬穴位(格位)974個免費安葬市民骨灰。據了解,為認真貫徹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和要求,成都市積極倡導鼓勵和引導廣大市民採用樹葬、草坪葬、鮮花葬、海葬和格位存放等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的方式安葬骨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 公墓亂象調查
    經營性公墓價格走高,公益性公墓違法外售,一些未審批的墓地堂而皇之地銷售,市民卻難以分辨……  長眠地下的人怎能知曉,自己棲身的一方遠貴於房價的墓穴,是合法還是非法?又怎知自己的墓穴哪天會不會因是非法銷售而被推平?  如何讓公墓發展更規範有序,如何讓逝去的人入土為安,相關部門還有很多職責要履行。  對墓穴的建管負責,也是對逝者的一種尊重。
  • 唐山一270畝公墓被指違規建設售賣 審批局:未曾審批
    現在墓地與附近已經建成的村民住宅、採摘園等區域混雜在一起,我們擔心,一旦公墓大批出售,未來這裡會安葬巨大體量的骨灰,而且還會有不定期的下葬及祭奠等活動,如此一來,無論是從視覺還是心理方面,這個公墓都嚴重影響了我們附近村民正常的生活。」
  • 瀋陽龍泉古園分析生態安葬推行中的制約因素
    傳統殯葬觀念需與時俱進。瀋陽市大型國有墓園龍泉古園的相關專家認為,在傳統觀念中,殯葬被納入「孝」的範疇,厚葬意味著孝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形成的入土為安、厚葬等思想,要在短期內改變非常困難。
  • 平昌縣強力推進殯儀館及公墓項目建設
    平昌縣努力克服疫情影響,採取多項舉措,強力推進殯儀館及公墓項目建設,已完成投資1400萬餘元。 加強部門聯動。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全力爭取上級支持,主動召集發改、國土、環保等部門商量相關工作,及時打通阻滯環節,為項目審批、資金籌集和開工建設等要素保障贏得先機。 加強工程督導。成立了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夯實責任,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全程質量跟蹤。靠前服務協調,積極協助施工單位化解矛盾糾紛5件。
  • 青島經營性公墓有12家 今後每年舉行兩次海葬
        半島都市報10月24日訊(記者 李曉哲)  10月24日,市民政局發布《關於公墓管理和骨灰免費撒海有關信息的通告》(以下簡稱「通告」),公布了本市12處經營性公墓的名單,其中李滄區的九峰陵東陵公墓尚不具備銷售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