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寓意皇帝壽運齊天,統治長久。
「萬歲」之下,包括皇后、貴妃、各種王爵則享有「千歲」的稱號。
然而,中國歷史上,卻有幾個人,享受著低於「萬歲」,但卻遠高於「千歲」的稱號——九千歲。
可惜,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九千歲」,卻如同一個燙手山芋,得到這個頭銜的人,大都不得好死。
下面,我們就一起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得到過「九千歲」的5個人的結局。
第一位:程咬金,77歲壽終正寢
程咬金 (589年-665年),山東東阿人,唐朝開國功臣,位列大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19位。
隋末,私鹽販子出身的程咬金先是加入瓦崗軍打家劫舍,後來又投靠了王世充。最後投降了唐朝,成為了秦王李世民的麾下大將。
程咬金直接參與了擊破宋金剛,生擒竇建德,勸降王世充等重要軍事、政治行動。
因功勳卓著,程咬金被唐高祖李淵封為宿國公。
後來,身為嫡次子的親王李世民不甘屈居太子李建成之下,於公元626年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巢剌王李元吉,繼而奪得太子之位。
在政變中有不俗表現的程咬金,被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進一步重用,先後任命為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後來,程咬金又被改封為盧國公,世襲普州刺史。
別看程咬金論功勞在唐初眾多功臣中無法排第一,可人家有一個最大的能耐——壽命長。
他歷經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三朝。唐初其他功臣,不是自然死亡,就是「被死亡」。剩下程咬金一人,絕對堪稱「德高望重」。
關鍵是,程咬金的權力欲並不強,在那個政治容忍性相對較強的唐朝,人們都半尊敬、半玩笑地稱他一聲「老千歲」。
到了李治時期,看到皇家對這位「老千歲」禮遇有加,於是有人便在「老千歲」的基礎上,大膽地尊稱程咬金為「九千歲」。
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去世,享年77歲(有的文學作品說其超過百歲,不足為信)。
李治下詔追授程咬金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賜諡號「襄」,並加恩允許程咬金陪葬昭陵。
這也是唯一安享「九千歲」尊寵,卻得以善終的人。
第二位:魏忠賢,60歲自縊身亡遭肢解
魏忠賢(1568年-1627年),河北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年幼家貧,目不識丁,好色好賭。
萬曆年間,人到中年的魏忠賢決定自宮,當太監討生活。
在宮內,依靠與皇太孫乳母客氏的「對食」關係,魏忠賢深得明熹宗朱由校的器重,進入了司禮監,成為了秉筆太監——給皇帝代筆,在內閣奏章上簽署最終意見。
痴迷於木工工藝的「大國工匠」明熹宗,對於總在自己創作興頭上來請示工作的魏忠賢,非常不耐煩。於是一句「我知道了,你們好自為之」,就將大明王朝最高決策權交給了魏忠賢。
後來,魏忠賢還兼領東廠,更加方便地打擊異己。於是,朝野上下「只知有魏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時人見到魏忠賢就高呼「九千歲」,後來,「舉朝阿諛順指者但拜為幹父,行五拜三叩頭禮,口呼九千九百歲爺爺。」
還有官員為他立「生祠」,建議由九千歲「配祭孔廟」。
魏忠賢「九千歲」的位子,一直坐到天啟七年(1627年)秋八月,明熹宗駕崩。
繼位的崇禎皇帝朱由檢,雖是亡國君,卻也算一位勤勉的明君。
當年十一月,崇禎便借嘉興貢生錢嘉徵彈劾魏忠賢十大罪,將魏忠賢打發到鳳陽。
可魏忠賢竟在去鳳陽的途中豢養死士。崇禎大怒,下令要將其逮捕進京嚴審。
得知消息的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便自縊身亡。
怒氣未消的崇禎下令將魏忠賢肢解,懸頭於河間府。就連「對食」客氏,也被處以鞭刑致死。
「九千九百歲」魏忠賢,便永遠化身首異處。
第三位:楊秀清,34歲死於「六千歲」的亂刀
楊秀清(1823年-1856年),生於廣西桂平市貧農家庭,從小沒有接受教育,以燒炭為生。1846年跟隨洪秀全加入拜上帝會,1851年12月被洪秀全封為「東王」,稱「九千歲」,成為僅次於洪秀全的二號人物。
在太平天國發展過程中,楊秀清立下了汗馬功勞,發揮了不次於洪秀全的關鍵作用。
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後,楊秀清多次化身「天父」責罰天王洪秀全,二人矛盾激化。
1856年8月,憑攻破清軍江南大營指揮有功,「九千歲」楊秀清取得了太平天國的教、政、軍權,實際權力超過了「萬歲」洪秀全。
洪秀全對楊秀清的無法容忍的,也讓覬覦更高權力的北王韋昌輝(號稱「六千歲」),看到了機會。
平素楊秀清目中無人,「常以小事而任意折辱韋昌輝」,這就為日後韋昌輝血洗東王府的悲劇埋下伏筆。
1856年9月2日,「秀清招飲,昌輝戒備以往,即席刺之,乃令於眾曰:『東王謀反,吾陰受天王命誅之。』」
就這樣,想做「東王第二」的北王韋昌輝乘夜率三千兵眾突襲東王府。
楊秀清及其家屬、部眾約2萬人,在10天內慘遭屠殺。
這被稱為「天京事變」,是太平天國運動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第四位:韋昌輝,31歲被五馬分屍
韋昌輝,廣東南海人,出身地主典當的「富厚之家」,也是太平天國早期核心領導人,被洪秀全封為「北王」,號稱六千歲,位列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南王馮雲山之後,翼王石達開之前。
後來,由於西王和南王在與湘軍的戰鬥中戰死,北王韋昌輝實際上成為了天平天國的三號人物。
但,他不滿足於此。韋昌輝借天王與東王之間無法彌合的權力之爭,殺害了東王楊秀清。
之後,韋昌輝逼迫手中無兵的洪秀全將其「晉封」東王,號稱「九千歲」。
剛除掉一個九千歲,又來了一個九千歲,且新九千歲的野心一點也不比老九千歲小。這讓洪秀全殺機又起。
此時,家小也都被韋昌輝所殺的石達開,率大兵來到天京,要求洪秀全處分韋昌輝。再加上韋昌輝為了奪權和洩憤,大肆屠戮,遭到了天京城內官員和百姓的強烈不滿,於是,洪秀全就「順應民意」,誘捕了韋昌輝,並於1856年11月,對其處以五馬分屍的酷刑。
此時,韋昌輝僅僅當了2個月的「九千歲」。
第五位:洪天佑,隱藏身份68歲壽終正寢
洪天佑(1857年?-1924年),洪秀全最小的孩子,也是第五個兒子。
1856年11月,韋昌輝被殺後,為了政治上的作秀,洪秀全決定為東王楊秀清「平反」,恢復其爵位。
但是,楊秀清已死,按理來說,應該由楊的子嗣繼承東王「九千歲」爵位。
可惜,楊秀清沒有子嗣。這可怎麼辦?
1861年,洪秀全決定,將自己的第五子洪天佑過繼給楊秀清,承繼「東王九千歲」爵位。
按照《太平天國天朝爵職稱謂》的記載,洪天佑的爵位全稱為:殿前統領轉奏右輔正軍師頂天扶朝綱王五殿下幼東王九千歲。
那時的洪天佑年僅4歲。
儘管是「幼東王」,其實洪天佑還是住在天王府中。直至1864年湘軍攻入太平天國「金龍城」,洪天佑跟隨王妃,趁亂跑出了天京,化名來喜,到了淮南市高皇鎮程家灣。
後來王妃下嫁程家,「來喜」又改名程文啟,平平淡淡過了一輩子。
直至1924年,68歲的程文啟壽終正寢。
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在20世紀80年代被寫成了《王妃落難記》,公諸於眾。
後來,程文啟一脈300餘人認祖歸宗,於2005年也被洪家承認,名字被收錄到了《洪氏家譜》之中。
細數中國歷史上的這5位「九千歲」,不難發現,只要遠離政治權力中心,便可安然無恙,如程咬金和洪天佑;反之,只要處於權力核心層,就必然沒有好下場,魏忠賢、楊秀清、韋昌輝就是實例。
可見,一個稱呼,沒人會過於關注。但是這個稱呼背後所代表的權力,卻是萬人競逐的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