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網訊 「黃公望的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畫的正是飛雲江兩岸的風景,作畫地點就位於瑞安馬嶼的聖井山。」瑞安黃公望研究會(籌)負責人黃榮波說,他和他的團隊歷經四年時間,終於找到了畫作的實景地。前不久,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朝聞天下》欄目也報導了這一新發現。
瑞安一族譜有「黃公望」的署名記載
黃公望,元代畫家,其山水畫自創一格,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之首。《富春山居圖》為黃公望傳世之代表作,完成於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是黃公望為友人無用師所繪,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2010年,任職江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的黃榮波,正致力於對瑞安黃氏家族展開深入研究,但並非是衝著黃公望去的。
同年1月16日,黃榮波來到瑞安馬嶼鎮馮橋村,查找有關黃氏家族的相關信息。在翻閱村裡一本族譜時,他意外發現其中有「黃公望」的署名記載。「根據該族譜序言的記載可以確定,此『黃公望』在世時間,與《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創作該畫作的時間重合。」黃榮波說,這引起了他的興趣,他由此開始了對黃公望的研究。
史料稱,黃公望為「元代著名道士」,「晚年結蓬萊庵於聖井山,著有《寫山水訣》」。黃榮波說,瑞安的聖井山位於飛雲江南岸,四周山嶺眾多,而且在古時,聖井山一帶屬於平陽地界,這與史料記載黃公望宿居平陽也是吻合的。此後的幾年,黃榮波數訪聖井山,站在山頂,遠眺飛雲江,他覺得四周景色與《富春山居圖》所示極為相似,而且他還在山上平陽道觀的道藏內,發現了「平陽道人黃子久」的字樣(黃公望字子久)。
聖井山上尋找黃公望足跡
在探尋前期,對《富春山居圖》頗有研究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退休教授張洪,也加入到了黃榮波的團隊中。前天,記者和黃榮波、張洪等一行人,實地探訪聖井山。
車子沿聖井山南坡至半山腰,一行人步行20多分鐘後來到海拔近750米的山頂。在黃榮波的指引下,借道山頂一處長滿雜草的小徑,記者繞到了山的北側。此時,眼前出現了一塊長方形的空地,長滿雜草。「從四周的斷石殘垣可以看出,這裡以前應該有一處建築。」黃榮波認為,這裡就是《富春山居圖》所謂的「山居」古遺址。
再往前走上數十步,便是一處山洞,站在山洞口往前望,一座孤峰拔地而起。黃榮波認為,黃公望曾在山洞修道,稱之「庵洞」。而聳立的孤峰和古遺址所在地,與黃公望的道號「井西道人」、「一峰道人」、「淨墅老人」等都很吻合。
展開《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的影印本,張洪將畫中的山峰與現實的山峰一一指出。畫卷由東向西,先後囊括了飛雲山南北兩岸的多處山峰,如萬盤尖、山皇山、鶴嶼山、山前山、高岙山、五甲山和荊谷山等。記者問,為何畫作中不見「之字形」的飛雲江,而是一片江面。張洪解釋,這是幾百年間地形變化的結果,他們曾在當地村莊的地表下,挖到過不少貝殼,可以證明以前下面是一片江面。
黃榮波還說,他曾經沿崎嶇的北坡上山,直達古遺址處,經過實地考證,他有理由相信:「在聖井山北側山腳下的淨水村,正是黃公望祖輩們生活的地方。」
《富春山居圖》有三處取景點
黃榮波用於對比的原圖,是《富春山居圖·子明卷》。黃榮波說,社會普遍認為《富春山居圖》是「《剩山圖》+《無用師卷》」的組合,其實《子明卷》才是黃公望的真跡,被乾隆皇帝視為瑰寶,在其上題跋57處。
張洪說,《子明卷》長5.6米,寬31釐米,按照人眼的視野,是不可能同時看到這麼多景觀的。另外,在古遺址等線索的基礎上,他仔細對比畫作遠近山峰相互遮擋的程度,以及兩山間的相對距離,甚至是山上樹木的大小,以幫助確定取景點的線索。
經過多年的研究分析,實地拍攝並與原圖做對比後,黃榮波和張洪認為,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的具體取景點有三處,分別位於庵洞、孤聳的「一峰」和山南側的一處道觀;共有八個視野角度,每個角度的創作部分拼合才成為最後的畫作。
「不管是住在瑞安還是平陽,我們的研究至少能證明黃公望曾居住在溫州,《富春山居圖》所畫的正是飛雲江兩岸風景。」黃榮波說,他們希望能用自己的研究和發現,將黃公望的名人效應留在溫州。
新聞連結
黃公望祖籍之爭
對黃公望祖籍,除了有平陽說外,還有新洲說、杭州說、松江說、常熟說、富陽說、徽州說等等。不過目前學界主流的看法是,黃公望本姓陸,名堅,是江蘇常熟人,後過繼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為義子,因此改了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
《富春山居圖》真跡之爭
2011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富春山居圖》在分離63年後首次實現歷史性合璧,而當時所用的正是分別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對此,人們普遍認為,1650年,收藏家吳洪裕病危,以此畫投火為其殉葬,幸被其侄從爐火中搶出。該畫焚後分為兩段:前段為《剩山圖》,長51.4釐米;後段世稱《無用師卷》,長636.9釐米。而《子明卷》始終完好無損,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