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畫飛雲江兩岸風景 有三處取景點

2020-12-11 溫州新聞網

瑞安黃公望研究會工作人員說,站在聖井山山頂,四周景色與《富春山居圖》所示極為相似。

《富春山居圖·子明卷》。 圖片由瑞安黃公望研究會提供

  溫州網訊 「黃公望的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畫的正是飛雲江兩岸的風景,作畫地點就位於瑞安馬嶼的聖井山。」瑞安黃公望研究會(籌)負責人黃榮波說,他和他的團隊歷經四年時間,終於找到了畫作的實景地。前不久,中央電視臺《中國新聞》、《朝聞天下》欄目也報導了這一新發現。

  瑞安一族譜有「黃公望」的署名記載

  黃公望,元代畫家,其山水畫自創一格,畫風雄秀、簡逸、明快,對明清山水畫影響甚大,為「元四家」之首。《富春山居圖》為黃公望傳世之代表作,完成於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是黃公望為友人無用師所繪,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2010年,任職江夏文化研究會秘書長的黃榮波,正致力於對瑞安黃氏家族展開深入研究,但並非是衝著黃公望去的。

  同年1月16日,黃榮波來到瑞安馬嶼鎮馮橋村,查找有關黃氏家族的相關信息。在翻閱村裡一本族譜時,他意外發現其中有「黃公望」的署名記載。「根據該族譜序言的記載可以確定,此『黃公望』在世時間,與《富春山居圖》作者黃公望創作該畫作的時間重合。」黃榮波說,這引起了他的興趣,他由此開始了對黃公望的研究。

  史料稱,黃公望為「元代著名道士」,「晚年結蓬萊庵於聖井山,著有《寫山水訣》」。黃榮波說,瑞安的聖井山位於飛雲江南岸,四周山嶺眾多,而且在古時,聖井山一帶屬於平陽地界,這與史料記載黃公望宿居平陽也是吻合的。此後的幾年,黃榮波數訪聖井山,站在山頂,遠眺飛雲江,他覺得四周景色與《富春山居圖》所示極為相似,而且他還在山上平陽道觀的道藏內,發現了「平陽道人黃子久」的字樣(黃公望字子久)。

  聖井山上尋找黃公望足跡

  在探尋前期,對《富春山居圖》頗有研究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退休教授張洪,也加入到了黃榮波的團隊中。前天,記者和黃榮波、張洪等一行人,實地探訪聖井山。

  車子沿聖井山南坡至半山腰,一行人步行20多分鐘後來到海拔近750米的山頂。在黃榮波的指引下,借道山頂一處長滿雜草的小徑,記者繞到了山的北側。此時,眼前出現了一塊長方形的空地,長滿雜草。「從四周的斷石殘垣可以看出,這裡以前應該有一處建築。」黃榮波認為,這裡就是《富春山居圖》所謂的「山居」古遺址。

  再往前走上數十步,便是一處山洞,站在山洞口往前望,一座孤峰拔地而起。黃榮波認為,黃公望曾在山洞修道,稱之「庵洞」。而聳立的孤峰和古遺址所在地,與黃公望的道號「井西道人」、「一峰道人」、「淨墅老人」等都很吻合。

  展開《富春山居圖·子明卷》的影印本,張洪將畫中的山峰與現實的山峰一一指出。畫卷由東向西,先後囊括了飛雲山南北兩岸的多處山峰,如萬盤尖、山皇山、鶴嶼山、山前山、高岙山、五甲山和荊谷山等。記者問,為何畫作中不見「之字形」的飛雲江,而是一片江面。張洪解釋,這是幾百年間地形變化的結果,他們曾在當地村莊的地表下,挖到過不少貝殼,可以證明以前下面是一片江面。

  黃榮波還說,他曾經沿崎嶇的北坡上山,直達古遺址處,經過實地考證,他有理由相信:「在聖井山北側山腳下的淨水村,正是黃公望祖輩們生活的地方。」

  《富春山居圖》有三處取景點

  黃榮波用於對比的原圖,是《富春山居圖·子明卷》。黃榮波說,社會普遍認為《富春山居圖》是「《剩山圖》+《無用師卷》」的組合,其實《子明卷》才是黃公望的真跡,被乾隆皇帝視為瑰寶,在其上題跋57處。

  張洪說,《子明卷》長5.6米,寬31釐米,按照人眼的視野,是不可能同時看到這麼多景觀的。另外,在古遺址等線索的基礎上,他仔細對比畫作遠近山峰相互遮擋的程度,以及兩山間的相對距離,甚至是山上樹木的大小,以幫助確定取景點的線索。

  經過多年的研究分析,實地拍攝並與原圖做對比後,黃榮波和張洪認為,黃公望創作《富春山居圖》的具體取景點有三處,分別位於庵洞、孤聳的「一峰」和山南側的一處道觀;共有八個視野角度,每個角度的創作部分拼合才成為最後的畫作。

  「不管是住在瑞安還是平陽,我們的研究至少能證明黃公望曾居住在溫州,《富春山居圖》所畫的正是飛雲江兩岸風景。」黃榮波說,他們希望能用自己的研究和發現,將黃公望的名人效應留在溫州。

  新聞連結

  黃公望祖籍之爭

  對黃公望祖籍,除了有平陽說外,還有新洲說、杭州說、松江說、常熟說、富陽說、徽州說等等。不過目前學界主流的看法是,黃公望本姓陸,名堅,是江蘇常熟人,後過繼永嘉(今浙江溫州)黃氏為義子,因此改了姓名,字子久,號一峰、大痴道人。

  《富春山居圖》真跡之爭

  2011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富春山居圖》在分離63年後首次實現歷史性合璧,而當時所用的正是分別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剩山圖》和《無用師卷》。對此,人們普遍認為,1650年,收藏家吳洪裕病危,以此畫投火為其殉葬,幸被其侄從爐火中搶出。該畫焚後分為兩段:前段為《剩山圖》,長51.4釐米;後段世稱《無用師卷》,長636.9釐米。而《子明卷》始終完好無損,今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本文轉自:溫州網

相關焦點

  • 《富春山居圖》中的富春江在哪裡?跟著畫中的千年煙雲去看富春江
    大家幾乎都知道我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這幅有我國元代畫家黃公望創作於1350年的紙本水墨畫是我國國寶級文物,可惜的是後半卷被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而浙江博物館只有上半卷。《富春山居圖》中描繪的富春江兩岸的千年煙雲,層巒疊嶂,水天山色,閒翁垂釣等景色,讓富春江名噪一時,在畫被推崇至最高位置的同時,也讓富春江這個有著江南風情的河流成為了人們心中最美的山水風景。那麼當時的富春江是畫的哪兒?今天那些迷人的景色還在嗎?
  • 《富春山居圖》中的永恆風景--瀟灑桐廬
    畫之緣:  富春好山水最美在桐廬  富春江系錢塘江中段河段名,在桐廬河段南起七裡瀧峽谷,北流經橫山埠入富陽境內,長達33公裡。這段河的兩岸風光最為秀麗,歷來為文人墨客所讚賞。  《富春山居圖》全面取景多遠浦、近丘、荒村、疏林,穿插礬頭峰巒,有著典型的桐廬山川特徵。在富春江流域,桐廬段的富春江風光常常被現代的文人墨客讚美。"
  • 兩岸畫家共繪《山居富春圖》八米長卷再現兩岸情
    杭州富陽古稱富春,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作品《富春山居圖》的原創地和實景地。如今,這幅曠世名畫卻因「焚畫殉葬」而身首兩段,分隔於海峽兩岸,成為兩岸文化的鮮明標籤。兩岸十餘位畫家共繪《山居富春圖》。 錢晨菲 攝1999年,杭州富陽成功舉辦了「海峽兩岸書畫家圓合《富春山居圖》暨富春江雅集」活動,從此開啟了二十年海峽兩岸基層交流的文化品牌活動,也激發起兩岸書畫藝術界人士共繪新「富春山居圖」的熱忱。
  • 滄桑三百年分隔兩岸 富春山居圖終合璧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這一幅中國的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經歷了非常傳奇的一段歷史,那麼首先它是元代的名畫家黃公望晚年的代表作品,而且黃公望在晚年是花了據說七年的時間,才將這一幅巨作畫成,這個畫幾經轉,轉到明朝末年的時候被一位收藏家收藏,那麼這位收藏家原本是因為太愛這一幅畫了,所以在自己離世的時候,希望將這個畫作也一起焚毀
  • 畫出完整無缺的《富春山居圖》
    元代黃公望(1269-1354)先生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流傳過程中因「焚畫殉葬」之故,被燒斷成兩段。後半段稱《富春山居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前半段稱《剩山圖》,現藏浙江省博物館。一幅好畫被燒成兩段,中間燒去一截,又分藏於海峽兩岸實在令人扼腕。
  • 兩岸合展《富春山居圖》寓意深刻
    兩岸合展《富春山居圖》寓意深刻 2011年03月07日 15:54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新華網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兩岸將在11月前合展《富春山居圖》,大陸海峽兩岸交流協會副會長安民表示,《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寓意著兩岸終將分久必合
  • 讀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
    由東漢名士嚴光在此隱居,後世人稱富春山為「嚴陵山」,又稱其富春江垂釣處為「嚴陵瀨」,其垂釣蹲坐之石為「嚴子陵釣臺」。從古至今,富春山被歷代文人墨客讚譽,其中清代詩人王修玉有《富春山》一詩,緬懷創作《富春山居圖》的黃公望,詩中這樣寫的,「孤城一片水雲間,黃葉丹楓滿目斑。今日已無黃子久,誰人能畫富春山?沙江渺渺漁舟聚,煙雨霏霏宿鳥還。自笑此行無一事,虛隨估船渡江關。」
  • 富春山居圖——名畫名家
    《富春山居圖》是六接紙本的水墨畫。所謂六接紙本,即由六張紙接成的長卷。長卷上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筆墨清潤,意境深遠。作者黃公望,字子久,號一峰,元朝時期的著名山水畫家,被董其昌稱為「子久畫冠元四家」。黃公望名字的來歷頗為有趣。
  • 兩岸畫家共繪《新富春山居圖》 擬明年2月赴臺
    兩岸畫家共繪《新富春山居圖》 擬明年2月赴臺 2011年08月31日 08: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新老富春山居圖聯袂展出 「公望富春」兩岸文化周啟幕
    15米長、1米寬的山水長卷——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在富陽展出,再次讓人眼前一亮。6月1日,以「山水夢圓」為主題的紀念「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創建五周年系列活動,在富春江畔的杭州市富陽區公望美術館隆重啟幕。與此同時,「公望富春」兩岸文化交流系列活動也同步開啟,讓兩岸老、中、青三代書畫藝術家共享文化盛宴。多年來,作為《富春山居圖》的原創地和實景地,富陽在推進兩岸和平發展和基層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富春山居圖》的前世今生緣
    東方網東方財經6月3日訊:2011年6月1日,面世660年,遭火殉360年,分隔兩岸60餘年的《富春山居圖》得以在臺北故宮合璧展出,此次合璧,既是文化盛事,又是見證兩岸同根同源的民族盛事,圓了幾代人的夢想和追求。讓我們一起來回顧《富春山居圖》的前世今生,並見證他有一個完整的結局。
  • 兩岸畫家圓卷《富春山居圖》邀約真跡合璧
    新華網杭州3月20日電(記者 馮源)來自海峽兩岸的九位山水畫家20日上午在富春江畔將《富春山居圖》臨摹於長卷上,同時還體味古意,試補了原圖的殘缺部分。與此同時,他們發出了希望兩岸《富春山居圖》真跡能夠在這一名畫誕生地浙江富陽合璧展出的邀約。
  • 走進真實版的富春山居圖
    桐廬風光—真實版富春山居圖   王 彤攝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黃公望的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描繪的便是桐廬的青山綠水。   浙江桐廬地處三江兩湖(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島湖)黃金旅遊線的中段,秀麗的富春江穿城而過。
  • 真假難辨的《富春山居圖》
    傳世作品有《富春山居圖》《水閣清幽圖》《天池石壁圖》《九峰雪霽圖》等。被譽為 「畫中蘭亭」、「曠世奇畫」。慘遭劫難:《富春山居圖》完成後,黃公望將此圖送給全真教同門師弟鄭樗(字無用),從此開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由沈周所藏,萬曆24年被董其昌所得並於卷後添加長跋。期間凡見此畫者如鄒之麟、惲南田、王時敏、周天球等均於畫上題跋,這就更使得《富春山居圖》成為稀世珍寶。
  • 湘繡《富春山居圖》"合璧" 欲贈故宮博物院
    這不是水墨山水畫,而是湘繡大師以針代筆、以線代筆,還原、再創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卷。在分別存放於海峽兩岸的《富春山居圖》即將在臺合展之際,5月18日,《富春山居圖》湘繡合璧長卷,在長沙沙坪湘繡博物館舉行了封針儀式,使這幅傳世名畫以湘繡的形式提前「合璧「。 該館負責人表示,希望將此作品捐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
  • 杭州周邊最冷門景點,卻是黃公望的隱居地,《富春山居圖》實景地
    在杭州西南角有一個富陽區,這裡古稱富春。這裡是一個「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半山區。富陽也是風景秀麗的山水城市。一川如畫的富春江全長68公裡,有52公裡流經富陽,山清水秀、景色迤邐,600多年前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在富春江畔結廬隱居,創作了絕世名畫《富春山居圖》。
  • 三國吳帝孫權故裡,中國農家樂的發源地,還是富春山居圖的創作地
    元代畫家黃公望歷時七年創作的傳世之作《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中所描繪的美景就是今天小編要介紹的美麗景點富春江,富春山居圖的內容約80%為桐廬境內的富春江景色,20%為富陽景色。富春江是浙江省中部的河流,全長110公裡,流經浙江省桐廬、富陽兩縣區。
  • 黃公望灑脫的《富春山居圖》,吳洪裕的惜畫如命,乾隆的附庸風雅
    山水畫作是有生命的山水之間,就是中國,山是硬的,水是軟的,這就構成了基本的陰陽;看勢則山靜水動,觀態則山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山水陰陽的立體,於是一山一水之間,只消無窮分型便代表了天地,在中國傳統中這叫做「造化」;單看山或者單看水都是澎湃的,但是山水合體則渾然天成,這是中國傳統中的「剛柔並濟」。
  • 《富春山居圖》的作者黃公望,五十歲學畫山水,八十歲畫出了這幅
    留存於世的著名作品有:《富春山居圖》卷(分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及浙江省博物館)、《溪山雨意圖》卷、《快雪時晴圖》卷、《九峰雪霽圖》軸、《丹崖玉樹圖》軸、《天池石壁圖》軸(以上藏故宮博物院),《剡溪訪戴圖》軸(雲南省博物館藏)、《富春大嶺圖》軸(南京博物院藏)和《九珠峰翠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來自「富春山居圖實景地」的盛情邀約
    富陽,古稱富春,因境內有「一川如畫」的富春江而得名,是孫權故裡,鬱達夫故鄉,更是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原創地和實景地。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對富春江兩岸富春山水的高度讚美。泛舟偶過富春江的文學家吳均,以優美絕倫的文字為富春山水傳神;作為隱居於富春江奇山異水實景中的畫家黃公望,以豐潤華滋的繪畫語言為富春山水寫照。富陽,是「富春山居圖」的原創地,是「山居原鄉」。「富春山水」「富春山居」是富陽的城市特色和氣質稟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