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年前《吳氏中饋錄》記錄的古代糕點,瀘州至今有同名款

2020-12-12 江陽沽酒客

江陽沽酒客按:本文是歷史和美食的探討文章,希望拋磚引玉引出更多的可能性.

對於一般的吃貨來說,味道的滿足跟食物的來歷典故好像沒有什麼聯繫,但實際上根據洛卡爾物質交換定律一樣,凡物體與物體之間發生接觸後會存在物質的轉移,目標物體會從源物體上帶走一些物質,同時也會將自身的一些物質遺留在源物體上。

雖然他是用於偵破案件,其實用在考證古蹟是否有流傳轉移同樣適用。

所以今天的很多東西,其實很多還是可以追溯源頭的,比如瀘州這座城市,總有一些小驚喜等著我們去發現。

今天我們說四川的美食甲天下,洋洋得意的同時,也不要以為就是完完全全的原創,比如一些小吃,之所以被流傳,不僅僅是因它味道獨特,還因它經歷了上千年的洗禮,被大家不斷流轉驗證,因此經典才得以流傳。

聽到這裡恐怕大家會有迷惑,瀘州難道有什麼名菜和小吃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嗎?當然,今天江陽沽酒客就要給大家講這樣一個小吃,不僅好吃,它的意義還在於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收錄到書裡了,這個小吃就叫——五香糕。

簡單來說,目前你們能看到的資料就是:瀘州五香糕源於四川省瀘州市,其前身是民間油餈粑,已有60多年歷史,冷、熱均可食用,風味別具一格。

瀘州五香糕選用桂花、芝麻、白糖、糯米、菜油五種原料而得名。該小吃具有外焦內糯、五香俱全、化渣爽口的特點。

但是實際上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宋代,是名副其實的古糕點。

據考證,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江南曾出現過兩位著名的女廚師。一位是杭州的宋五嫂,她在錢塘門外做魚羹,她創作的「宋嫂魚羹」,至今仍是杭州名菜。

另一位,就是浦江的吳氏,《吳氏中饋錄》的作者吳氏——這個800年前的江南女子,她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出版食譜的女廚師。浦江吳氏對當時婺州的民間烹飪進行總結和整理,著成了這本《吳氏中饋錄》。《吳氏中饋錄》收於元陶宗儀《說郛》,名為《浦江吳氏中饋錄》。《綠窗女史》、《古今圖書集成》亦載。

只是因為年代久遠,書中所錄得30多道有金華特色的古婺州菜,大多已經失傳。書中記載的菜,都是家常菜。很多菜,一看就是那個年代小康之家的必備菜。《吳氏中饋錄》也體現出南宋時期人們的飲食習慣,從原料選擇到製作工藝,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可是非常綠色的。

那麼它跟彼時的瀘州又有什麼聯繫呢?

一般認為四川變革都會說到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在這個之前四川其實經歷了至少三次的大換血,所以今天看來,大部分的四川人都不是原始的四川人,瀘州人同樣也是,不過正是因為這種更迭,讓巴蜀這塊土地,不斷刷新它的基因素質,兼容並蓄,成為今天全國最具包容的省份。即便是屬於四川之南,四線城市的瀘州,也承繼了這種傳統。

四川的移民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時期。 據《華陽國志》記載: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 秦朝統一巴蜀後,對蜀地的控制並不放心,畢竟蜀地自古以來就是割據勢力的常客。 秦始皇因此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將秦本地人輸送到蜀地。 當時大約有4萬秦民舉家搬遷去了四川。

之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戰亂紛爭,劉備和諸葛亮帶領軍隊進入蜀地,大約有10萬人左右。

到了隋唐時期,統治者對四川採取了和平收復的手段。所以和其他受戰亂破壞的北方地區相比,四川成為了移民們的世外桃源。據隋書《地理志》記載,三十年間四川增長了大約150萬人。

我們都知道四川人無辣不歡,特別是以麻辣聞名。但是,正宗的川味除了麻辣,還有甜香、甜鮮、鹹甜等等口味。《蜀都賦》中曾記載:調夫五味,甘甜之和。蜀味的特點是甘甜。

現如今,河南地區是以鹹辣為主,山東濟南本幫菜注重以甜麵醬調味,這些也都是四川口味的來源。這都是中原地區向四川移民的結果。

而在當年南宋時期的瀘州可能是在封建時代,因為政治、軍事、經濟等原因成為了比較重要的地方,從發掘眾多的瀘州南宋崖墓就可以看出,當時瀘州的經濟情況,雖然這道小吃不是原創,也或者歷代流傳不斷被改良成為瀘州特色的小吃,但是它不是憑空而來的。

當年,宋分天下二十四路,川陝四路的潼川府路於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從梓州(今三臺)遷治瀘州,至元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瀘州劃歸四川西道宣慰司管轄為止,瀘州的第一個省級政權存在了111年。這也是歷史上瀘州建制最高的時期,轄區包括今天川南、川北、川中、渝西、滇北共一監、三軍、三府、八州。

南充從果州升順慶府也是在瀘州管轄時期。南宋時瀘州成為「西南會要」,號稱「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進入了第一次經濟繁榮期的頂峰。不僅首次躍升為與成渝比肩的西南第三大城,也成為全國26個每年增收商稅10萬貫以上的州、府之一。

雖然我們並沒有看到關於《吳氏中饋錄》當時的普及情況,根據歷代美食的和記錄的推崇來看,也是當時的暢銷書了。

書中不僅僅記錄了五香糕,連我們瀘州人喜歡的水豆豉的做法都有,可見川菜的一些東西,在宋代江南就有了,不過是流傳,反而故地失傳了。我們來看看宋代廚娘記錄的五香糕是怎麼做的:

五香糕方

【原文】上白糯米和粳米二六分,芡實幹一分,人參、白朮、茯苓、砂仁總一分,磨極細,篩過,用白砂糖滾湯拌勻,上甑。

【譯文】上白糯米和粳米二六分,芡實幹一分,人參、白朮、茯苓、砂仁總共一分,要磨得非常細,篩過,用白沙糖滾湯拌勻,上鍋蒸熟。

今天瀘州的五香糕顯然沒有用這些藥材,變遷以後五香糕也從蒸食糕點變成了油炸。該品和瀘州五香糕的區別在於:第一它是蒸食,第二是甜香味。看起來就是同名不同類。而其中還記錄了水豆豉的做法和食用方式,跟今天瀘州的水豆豉也有一點區別,不過很相似,這就不能不說,它們其實是有一定聯繫的。

沽酒客之所以把它寫出來對比,並不是在這裡牽強附會,而是想對大家說,今天老是要談本土文化,文化從哪裡來?就是它歷史的痕跡裡去尋覓。流傳,變遷雖然可能面目全非,但是它的軌跡卻能帶出更多的歷史沉澱,不僅僅是一道小吃,它有可能引帶出更多歷史的本來面目,補充正史的不足,也給地方文化,帶來更加清晰的脈絡,這恐怕比胡吃海塞的表演,更加有意義,也更有趣味。

相關焦點

  • 這位浦江人通過古書復原了60多款南宋古法糕點
    自南宋在浦江問世以來,穿越了七八百年的風雨煙霧,至今仍「活」在江浙一帶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今年5月,浦江人楊春肖遵循《吳氏中饋錄》,反覆試驗,復原了60多款「吳氏中饋錄——南宋古法糕點」,讓今天的人們又能品嘗到南宋時期流行甜點的滋味。 該書於元代明確被陶宗儀《說郛》中題為浦江《吳氏中饋錄》。
  • 80後破譯800年前古月餅:蒸籠上蒸熟保質期10天
    金華「80後」小夥子樓洪亮,破譯了古代月餅製作工藝,製作出了老月餅。它不光美味,還有個美麗的名字,叫畫餅。  小夥子做出老月餅  9月27日,我們在金華市興新糕點廠見到了樓洪亮。眼前的小夥子,中等身材,微胖,穿著白色的工作服,正忙著包裝月餅。草繩在他手上飛舞,四四方方的月餅盒,就如三十年前的拜年禮。
  • 浦江人在大宋就有自己的"美食APP"
    小說家當然有編造的權力,但若覺得「茄鯗」是曹雪芹憑空捏造,未必盡然。他一定有所聞、有所見、有所嘗之後,才有添油加醋的誇飾。  那麼,毫無PS痕跡的「茄鯗」在哪?  就在大宋美食APP《吳氏中饋錄》裡,內有好幾款土味「茄鯗」:茄幹方、糖醋茄、鵪鶉茄。  茄子善於吸收各種鮮味,可塑性極強,除了現摘現吃,還有各種貯存和醃漬方法。
  • 金華美食背後竟然有這樣的傳奇!連頂級吃貨都不知道……
    探尋金華萬年食跡,適合人類棲居的自然條件為金華先民提供了種植原始稻米的先決條件;薪火連綿的婺州窯提供了品種豐富的餐飲瓷器;早在西周時期就有姑蔑國的姑妹珍記載;南宋烹飪能手浦江吳氏所著中國第一本女廚之書《吳氏中饋錄》是中國較早的食譜之一;婺州南孔傳承下的金華飲食思想充盈著儒家文化的精華;李漁的《閒情偶寄》中記錄了優秀的飲食養生理念;十八腔金華催生了豐富多彩的八婺飲食風尚……
  • 長沙的本土糕點品牌,每一道糕點都有自己的故事!
    對於愛吃甜食的我來說,我特別喜歡長沙的一個糕點店,我幾乎每周都會去打卡一次,現在也是屬於長沙的網紅店,吳酥生。雖然這家店鋪開的時間不久,但是這款糕點的歷史還是比較久的。相傳在明嘉靖年期間,朝廷有以為江西籍首鋪被奸臣陷害,後來一家人逃到了江西老家虎山地區,這家人是曾經在宮廷中為太后製作便當的,所以就在虎山地區做起了糕點的小生意,把宮廷桃酥的技巧傳承了下來,這家宮廷糕點深受老百姓們的喜愛,愛吃的人特別多,最後由此聞名。在二十五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江西的吳氏族人繼承獨門手藝。
  • 吳姓遷徙史秦漢以前的遷徙——吳氏文化
    秦漢以前的遷徙    古代的吳國,位置是在現今江蘇省無錫縣一帶,此地也是吳姓發源地。
  • 《東陽吳氏當代人物錄》前言
    吳氏,以泰伯為宗,距今已三千餘年。東陽吳氏,五代後周始入遷定居,大多在南宋時遷入,迄今有十三個宗族十四個房派。甘井吳氏則從源於永嘉的盤谷吳氏分衍。十四個房派,均系明清時期從義烏和永康兩地入遷。其中出自義烏祥貝吳氏的有裡寶塘一派。
  • 南宋有「蒸鰣魚不去鱗」的秘籍,為何現代給鰣魚去鱗,也同樣好吃
    「菜上有山水,盤中有詩歌。」吃飽,要求份大量足,吃好,則大有講究。一道普通的清蒸鰣魚,南宋廚娘定下了「不可去鱗」的規矩,近千年來,歷代人都把守著這個定式,可是到了現代,廚師們想出了一個去掉了魚鱗,而同時又不影響口感的辦法,這背後有什麼有意思的故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 瀘州古鎮眾多,你覺得哪些是你心目中的瀘州十大古鎮呢?
    古鎮"這一稱呼常見於國內,國外擁有較大規模的古代居住性建築的商業集鎮較少使用。那麼作為有兩千年悠久歷史的瀘州,還保留了哪些古鎮呢?這一次江陽沽酒客應大家的要求,做了一個大搜索,憑藉個人感覺選擇了四縣三區的十個古鎮來,不知道這個選舉大家是否同意,希望能滿足各位的要求。歡迎各位發表不同意見。排名不分先後。
  • 長沙的本土糕點品牌,每一道糕點都有自己的故事!
    對於愛吃甜食的我來說,我特別喜歡長沙的一個糕點店,我幾乎每周都會去打卡一次,現在也是屬於長沙的網紅店,吳酥生。雖然這家店鋪開的時間不久,但是這款糕點的歷史還是比較久的。相傳在明嘉靖年期間,朝廷有以為江西籍首鋪被奸臣陷害,後來一家人逃到了江西老家虎山地區,這家人是曾經在宮廷中為太后製作便當的,所以就在虎山地區做起了糕點的小生意,把宮廷桃酥的技巧傳承了下來,這家宮廷糕點深受老百姓們的喜愛,愛吃的人特別多,最後由此聞名。在二十五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時候,江西的吳氏族人繼承獨門手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