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陽沽酒客按:本文是歷史和美食的探討文章,希望拋磚引玉引出更多的可能性.
對於一般的吃貨來說,味道的滿足跟食物的來歷典故好像沒有什麼聯繫,但實際上根據洛卡爾物質交換定律一樣,凡物體與物體之間發生接觸後會存在物質的轉移,目標物體會從源物體上帶走一些物質,同時也會將自身的一些物質遺留在源物體上。
雖然他是用於偵破案件,其實用在考證古蹟是否有流傳轉移同樣適用。
所以今天的很多東西,其實很多還是可以追溯源頭的,比如瀘州這座城市,總有一些小驚喜等著我們去發現。
今天我們說四川的美食甲天下,洋洋得意的同時,也不要以為就是完完全全的原創,比如一些小吃,之所以被流傳,不僅僅是因它味道獨特,還因它經歷了上千年的洗禮,被大家不斷流轉驗證,因此經典才得以流傳。
聽到這裡恐怕大家會有迷惑,瀘州難道有什麼名菜和小吃有上千年的歷史了嗎?當然,今天江陽沽酒客就要給大家講這樣一個小吃,不僅好吃,它的意義還在於八百多年前就被古人收錄到書裡了,這個小吃就叫——五香糕。
簡單來說,目前你們能看到的資料就是:瀘州五香糕源於四川省瀘州市,其前身是民間油餈粑,已有60多年歷史,冷、熱均可食用,風味別具一格。
瀘州五香糕選用桂花、芝麻、白糖、糯米、菜油五種原料而得名。該小吃具有外焦內糯、五香俱全、化渣爽口的特點。
但是實際上它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宋代,是名副其實的古糕點。
據考證,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江南曾出現過兩位著名的女廚師。一位是杭州的宋五嫂,她在錢塘門外做魚羹,她創作的「宋嫂魚羹」,至今仍是杭州名菜。
另一位,就是浦江的吳氏,《吳氏中饋錄》的作者吳氏——這個800年前的江南女子,她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出版食譜的女廚師。浦江吳氏對當時婺州的民間烹飪進行總結和整理,著成了這本《吳氏中饋錄》。《吳氏中饋錄》收於元陶宗儀《說郛》,名為《浦江吳氏中饋錄》。《綠窗女史》、《古今圖書集成》亦載。
只是因為年代久遠,書中所錄得30多道有金華特色的古婺州菜,大多已經失傳。書中記載的菜,都是家常菜。很多菜,一看就是那個年代小康之家的必備菜。《吳氏中饋錄》也體現出南宋時期人們的飲食習慣,從原料選擇到製作工藝,在我們現代人看來,可是非常綠色的。
那麼它跟彼時的瀘州又有什麼聯繫呢?
一般認為四川變革都會說到明末清初的湖廣填四川,在這個之前四川其實經歷了至少三次的大換血,所以今天看來,大部分的四川人都不是原始的四川人,瀘州人同樣也是,不過正是因為這種更迭,讓巴蜀這塊土地,不斷刷新它的基因素質,兼容並蓄,成為今天全國最具包容的省份。即便是屬於四川之南,四線城市的瀘州,也承繼了這種傳統。
四川的移民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朝時期。 據《華陽國志》記載:戎伯尚強,乃移秦民萬家實之。 秦朝統一巴蜀後,對蜀地的控制並不放心,畢竟蜀地自古以來就是割據勢力的常客。 秦始皇因此實施了一系列措施,將秦本地人輸送到蜀地。 當時大約有4萬秦民舉家搬遷去了四川。
之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戰亂紛爭,劉備和諸葛亮帶領軍隊進入蜀地,大約有10萬人左右。
到了隋唐時期,統治者對四川採取了和平收復的手段。所以和其他受戰亂破壞的北方地區相比,四川成為了移民們的世外桃源。據隋書《地理志》記載,三十年間四川增長了大約150萬人。
我們都知道四川人無辣不歡,特別是以麻辣聞名。但是,正宗的川味除了麻辣,還有甜香、甜鮮、鹹甜等等口味。《蜀都賦》中曾記載:調夫五味,甘甜之和。蜀味的特點是甘甜。
現如今,河南地區是以鹹辣為主,山東濟南本幫菜注重以甜麵醬調味,這些也都是四川口味的來源。這都是中原地區向四川移民的結果。
而在當年南宋時期的瀘州可能是在封建時代,因為政治、軍事、經濟等原因成為了比較重要的地方,從發掘眾多的瀘州南宋崖墓就可以看出,當時瀘州的經濟情況,雖然這道小吃不是原創,也或者歷代流傳不斷被改良成為瀘州特色的小吃,但是它不是憑空而來的。
當年,宋分天下二十四路,川陝四路的潼川府路於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從梓州(今三臺)遷治瀘州,至元初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瀘州劃歸四川西道宣慰司管轄為止,瀘州的第一個省級政權存在了111年。這也是歷史上瀘州建制最高的時期,轄區包括今天川南、川北、川中、渝西、滇北共一監、三軍、三府、八州。
南充從果州升順慶府也是在瀘州管轄時期。南宋時瀘州成為「西南會要」,號稱「漢夷門戶、蜀南糧倉」,進入了第一次經濟繁榮期的頂峰。不僅首次躍升為與成渝比肩的西南第三大城,也成為全國26個每年增收商稅10萬貫以上的州、府之一。
雖然我們並沒有看到關於《吳氏中饋錄》當時的普及情況,根據歷代美食的和記錄的推崇來看,也是當時的暢銷書了。
書中不僅僅記錄了五香糕,連我們瀘州人喜歡的水豆豉的做法都有,可見川菜的一些東西,在宋代江南就有了,不過是流傳,反而故地失傳了。我們來看看宋代廚娘記錄的五香糕是怎麼做的:
五香糕方
【原文】上白糯米和粳米二六分,芡實幹一分,人參、白朮、茯苓、砂仁總一分,磨極細,篩過,用白砂糖滾湯拌勻,上甑。
【譯文】上白糯米和粳米二六分,芡實幹一分,人參、白朮、茯苓、砂仁總共一分,要磨得非常細,篩過,用白沙糖滾湯拌勻,上鍋蒸熟。
今天瀘州的五香糕顯然沒有用這些藥材,變遷以後五香糕也從蒸食糕點變成了油炸。該品和瀘州五香糕的區別在於:第一它是蒸食,第二是甜香味。看起來就是同名不同類。而其中還記錄了水豆豉的做法和食用方式,跟今天瀘州的水豆豉也有一點區別,不過很相似,這就不能不說,它們其實是有一定聯繫的。
沽酒客之所以把它寫出來對比,並不是在這裡牽強附會,而是想對大家說,今天老是要談本土文化,文化從哪裡來?就是它歷史的痕跡裡去尋覓。流傳,變遷雖然可能面目全非,但是它的軌跡卻能帶出更多的歷史沉澱,不僅僅是一道小吃,它有可能引帶出更多歷史的本來面目,補充正史的不足,也給地方文化,帶來更加清晰的脈絡,這恐怕比胡吃海塞的表演,更加有意義,也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