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上有山水,盤中有詩歌。」吃飽,要求份大量足,吃好,則大有講究。一道普通的清蒸鰣魚,南宋廚娘定下了「不可去鱗」的規矩,近千年來,歷代人都把守著這個定式,可是到了現代,廚師們想出了一個去掉了魚鱗,而同時又不影響口感的辦法,這背後有什麼有意思的故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南宋末年,有一位女名廚吳氏,大致居住在今天的上海地區,最令人稱奇的是,她不僅菜做得特別好,而且文章也寫得很好,至今仍有流傳的《吳氏中饋錄》,就出自於她的妙手,「中饋」意指主婦家中供膳諸事,書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她自己記載的菜譜,爐焙雞、雪花酥、瓜齏、糖醋茄子等等,都是讓人想想就要流口水的佳餚,除此之外,其中還有一道有趣的菜,那就是「清蒸鰣魚」,書中明文標註:蒸製鰣魚不可去鱗,去鱗則味盡失。
也不知是不是吳氏廚娘太有名氣,從南宋之後,每每見到古籍中關於蒸製鰣魚的記載,都標註著不去鱗。甚至直到現在,浙江上海等附近地區的人們,蒸製鰣魚時都不會去除魚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吳氏所說的「味」,究竟是什麼味呢?
其實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這個問題很容易解釋,鰣魚不同於其他的魚類,這種魚魚鱗十分細小,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和優質脂肪,當一條不去鱗的鰣魚蒸熟上桌時,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鰣魚上的魚鱗,已經化為了半融化狀的膠質物,吃到嘴裡十分美味,美容作用也很好。可是如果蒸製鰣魚時把這些魚鱗刮掉,那不僅是這種美味享受不到,由於鰣魚的肉質過於細膩,魚鱗下面的魚肉的品質也會因此大打折扣。這大概就是吳氏所說的「味」之所在了。
從古代一直到近代,鰣魚不去鱗已然成為一條定律,可是現代的廚師卻偏偏想打破這條鐵律,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各式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傳統菜品都變得不符合顧客的需求,比如這道清蒸鰣魚,帶著魚鱗吃魚,味道鮮美,可是口感必然要打折扣。這可如何是好,如何找到一種兩全其美的方式呢?
經過各地廚師的反覆努力,終於有一種新鮮的思路,博得了「吃貨」們的喝彩,這種方法十分特別,需要在蒸製鰣魚前,把鰣魚的魚鱗一點點取下來,使用細線串好,然後再恢復原樣,上鍋蒸製,等到佳餚上桌,由於有細線的存在,魚鱗很容易就可以取下來,這就保證了菜餚在鎖住鮮味的基礎上,又讓多餘的魚鱗,不會影響顧客用餐的體驗。
寫到這裡很多人會有疑問,難道鰣魚就只能蒸著吃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鰣魚的吃法有很多,在現代社會,人們又發明了許多新的吃法,其中最經典的還得說是烤制,先在魚身上蒙上一層油,最好是使用黃油,因為它可以散發出一種奇特的奶香,可以和鰣魚發生奇特的化學反應,然後只需要加一些鹽和胡椒粉調味,當然了喜愛吃辣的朋友,可以加些辣子,接下來就可以上烤箱烤制了,烤得鰣魚魚鱗都立起來,很漂亮的同時也十分美味。
當然在寒冬臘月,也可以做一道砂鍋鰣魚,在砂鍋裡放好一條新鮮的鰣魚,再放入配菜、豆腐,加入鹽、香油等其他調味料,還要放進去一些水,防止燒焦。最後蓋上鍋蓋,煮上半個小時即可,切記不要煮製時間過長,否則鰣魚可就要爛在鍋中了。
傳統的繼承和現代的更新,在一道簡單的清蒸鰣魚上就有了如此體現,由此可見,我們不僅可以創新,更要敢於創新,但是要注意吸收先人留下的經驗,如此才可以大步往前走,不走回頭路,故步自封和閉門造車都是懶惰和愚蠢的表現。餐桌上的鰣魚都已經有了創新的做法,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也應當多一些「超前」的思想呀!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