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有「蒸鰣魚不去鱗」的秘籍,為何現代給鰣魚去鱗,也同樣好吃

2020-12-11 歷史店

「菜上有山水,盤中有詩歌。」吃飽,要求份大量足,吃好,則大有講究。一道普通的清蒸鰣魚,南宋廚娘定下了「不可去鱗」的規矩,近千年來,歷代人都把守著這個定式,可是到了現代,廚師們想出了一個去掉了魚鱗,而同時又不影響口感的辦法,這背後有什麼有意思的故事呢?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在南宋末年,有一位女名廚吳氏,大致居住在今天的上海地區,最令人稱奇的是,她不僅菜做得特別好,而且文章也寫得很好,至今仍有流傳的《吳氏中饋錄》,就出自於她的妙手,「中饋」意指主婦家中供膳諸事,書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她自己記載的菜譜,爐焙雞、雪花酥、瓜齏、糖醋茄子等等,都是讓人想想就要流口水的佳餚,除此之外,其中還有一道有趣的菜,那就是「清蒸鰣魚」,書中明文標註:蒸製鰣魚不可去鱗,去鱗則味盡失。

也不知是不是吳氏廚娘太有名氣,從南宋之後,每每見到古籍中關於蒸製鰣魚的記載,都標註著不去鱗。甚至直到現在,浙江上海等附近地區的人們,蒸製鰣魚時都不會去除魚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吳氏所說的「味」,究竟是什麼味呢?

其實從現代營養學的角度,這個問題很容易解釋,鰣魚不同於其他的魚類,這種魚魚鱗十分細小,含有豐富的膠質蛋白和優質脂肪,當一條不去鱗的鰣魚蒸熟上桌時,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鰣魚上的魚鱗,已經化為了半融化狀的膠質物,吃到嘴裡十分美味,美容作用也很好。可是如果蒸製鰣魚時把這些魚鱗刮掉,那不僅是這種美味享受不到,由於鰣魚的肉質過於細膩,魚鱗下面的魚肉的品質也會因此大打折扣。這大概就是吳氏所說的「味」之所在了。

從古代一直到近代,鰣魚不去鱗已然成為一條定律,可是現代的廚師卻偏偏想打破這條鐵律,這是為什麼呢?原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各式菜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很多傳統菜品都變得不符合顧客的需求,比如這道清蒸鰣魚,帶著魚鱗吃魚,味道鮮美,可是口感必然要打折扣。這可如何是好,如何找到一種兩全其美的方式呢?

經過各地廚師的反覆努力,終於有一種新鮮的思路,博得了「吃貨」們的喝彩,這種方法十分特別,需要在蒸製鰣魚前,把鰣魚的魚鱗一點點取下來,使用細線串好,然後再恢復原樣,上鍋蒸製,等到佳餚上桌,由於有細線的存在,魚鱗很容易就可以取下來,這就保證了菜餚在鎖住鮮味的基礎上,又讓多餘的魚鱗,不會影響顧客用餐的體驗。

寫到這裡很多人會有疑問,難道鰣魚就只能蒸著吃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鰣魚的吃法有很多,在現代社會,人們又發明了許多新的吃法,其中最經典的還得說是烤制,先在魚身上蒙上一層油,最好是使用黃油,因為它可以散發出一種奇特的奶香,可以和鰣魚發生奇特的化學反應,然後只需要加一些鹽和胡椒粉調味,當然了喜愛吃辣的朋友,可以加些辣子,接下來就可以上烤箱烤制了,烤得鰣魚魚鱗都立起來,很漂亮的同時也十分美味。

當然在寒冬臘月,也可以做一道砂鍋鰣魚,在砂鍋裡放好一條新鮮的鰣魚,再放入配菜、豆腐,加入鹽、香油等其他調味料,還要放進去一些水,防止燒焦。最後蓋上鍋蓋,煮上半個小時即可,切記不要煮製時間過長,否則鰣魚可就要爛在鍋中了。

傳統的繼承和現代的更新,在一道簡單的清蒸鰣魚上就有了如此體現,由此可見,我們不僅可以創新,更要敢於創新,但是要注意吸收先人留下的經驗,如此才可以大步往前走,不走回頭路,故步自封和閉門造車都是懶惰和愚蠢的表現。餐桌上的鰣魚都已經有了創新的做法,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也應當多一些「超前」的思想呀!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相關焦點

  • 吃鰣魚的門道
    只見這位新媳婦拿起刀,三下五除二就把魚鱗給颳了,婆婆連連搖頭判了不及格——但凡略通廚藝的人都曉得,烹飪鰣魚是不刮鱗的呀。且慢,只見新媳婦將片片鰣魚鱗片釘在木鍋蓋的內側,把魚放進鍋裡,蓋上蓋子蒸起魚來。不一會滿室飄香,清蒸鰣魚端上桌,婆婆一嘗,肉質嫩滑肥美異常。原來新媳婦巧用蒸汽,既保留了鱗片上的魚油的肥美,又省卻了吃魚時去鱗片的麻煩,原來是位聰慧過人的巧媳婦。
  • 一道糟蒸鰣魚,惹得乾隆下江南?
    它性情勇猛,追求速度與激情,遊泳超快,加之魚鱗鋒快,其它魚類碰到它,就會被它腹下稜形鱗劃傷,故人稱「混江龍」。但它的肺活量又比別的魚差點,離水即死,極其嬌貴,而且只要一變質,就是一啄糟,所以又名「糟鰣魚」。估計沒有魚能像鰣魚一樣愛惜魚鱗。它一碰到漁網就束手就擒,不掙扎,只因怕魚鱗被擦掉。
  • 逝去的美味:長江鰣魚
    它最愛身上的鱗呀,它一聲離了水,見風見光,隨時就死了,活鰣魚很不易吃到。」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它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它那麼得人喜歡的原因。鰣魚有魚的美味,亦有肉的質感,吃到嘴裡滑溜細膩,肥腴醇厚,馨香撲鼻,為一般魚類所不及。扁身的鰣魚,其美味就在於那一身披掛著油脂的閃閃發光的魚鱗,所以烹製鰣魚時絕對不可去鱗。
  • 濱江鰣魚(揚州江都)
    鰣魚與刀魚,河豚一起,被稱為「長江三鮮」,古人也早就有過「河豚過後無珍品,直待鰣魚始值錢」的評價。(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據民國《新修江都縣誌》記載:鰣魚「四月始由海入淡水,濱江處時有之」。揚州濱江一帶,歷來是鰣魚的主產地。
  • 鰣魚的肥美季節到了,老饕們千萬別錯過,來份清蒸鰣魚嘗嘗吧!
    一踏入春天,鰣魚的肥美季節也就快要到了,一眾老饕們等待了一年,終於盼到品嘗美味鰣魚的時刻了。鰣魚肉嫩味鮮美,鱗下多脂,脂肪含量很高,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有益。吃鰣魚不去魚鱗,因為鰣魚鱗富含脂肪,食魚肉時可以增加口感的鮮滑脂潤度。
  • 南通古諺:「寧吃鰣魚一口,不吃草魚一簍」,鰣魚之鮮美無可替代
    憶昔能嘗鰣魚美古有「蓴鱸之思」,我有鰣魚之思。春雨霏霏的一天上午,我在蘆徑古港辦完事,忽想到附近還有南通百年前最古老最大的碼頭天生港,不覺一晃30多年沒有去了,何不乘隙去逛逛看看?鰣魚稱為魚中的貴族,她自身中有一種獨特的個性(對水質要求很高),鰣魚雍容華貴、典雅清高,世人難得一窺其鮮活美貌,所以她那麼得人喜歡的原因。」據載,周總理曾說:「鰣魚就是吃個鮮嘛。」有一年春節,徐悲鴻夫婦派人為齊白石送上長江鰣魚與粽子,並囑咐烹製時「不必去鱗,因鱗內有油,宜清蒸,味道鮮美」。
  • 長江鰣魚:魚中西施
    貢魚二百年鰣魚不僅長江有,錢塘江、閩江、珠江等靠近入海口的江河都有鰣魚出沒,只是時間不同,如廣東諺語「春鯿,秋鯉,夏三黎」。這裡所說的三黎就是珠江鰣魚。但是,大吃貨康熙爺怎能忘掉這個鮮美的「西施」,他六下江南,竟有十二次在揚州一嘗鰣魚之美。
  • 明清時期湖南的鰣魚
    一般認為,鰣魚最著名的產地是在長江入海口的沿岸各地,「因為此時,鰣魚進入性成熟期,鱗下脂肪最厚,味極美」。學術界目前關於鰣魚的文化史研究中,也多以江浙地區作為分析的中心。事實上,地處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南的湖南省,歷史上也是鰣魚的產區之一。明清時期,長沙、嶽陽、常德等地都有鰣魚出產,出現了以「網油蒸鰣魚」為代表的湖湘名菜,湘籍文人詠鰣魚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
  • 鰣魚:文人最「恨」的魚
    鰣魚生性急躁,捕食和遊動都頗為迅速,常因被障礙物撞傷脫鱗而亡。《調鼎集》有這樣的描寫:說的是鰣魚十分嬌貴,漁網一但觸及它的鱗片,它就不動彈了,於是鰣魚又被稱為「惜鱗魚」。清蒸鰣魚(現代養殖鰣魚) 清蒸鰣魚是江蘇地區漢族傳統名菜,鰣魚全身銀白,肥嫩鮮美,爽口而不膩。食時,若再蘸以鎮江香醋和薑末,更是別有風味。人們吃鰣魚時都是帶鱗一起食用的。
  • 遺失的絕色珍饈:鰣魚
    鰣魚肉細嫩,魚鱗下的脂肪很厚,格外鮮美,因此烹飪鰣魚是不去魚鱗的。但是鰣魚刺多,張愛玲就曾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與張愛玲一般酷愛鰣魚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數,像嚴子陵、蘇東坡、李漁、袁枚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 「鰣魚狂好者」,何景明、鄭板橋等著名詩人曾賦詩稱鰣魚為「南國絕色之佳」。
  • 浙米道丨這種魚帶鱗吃才美味 原因是……
    清蒸鰣魚 網絡配圖張愛玲曾經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足見鰣魚的美味程度。在眾多魚類中,鰣魚為上品,是名貴魚類之一。清蒸鰣魚就是一道舟山酒筵上的名菜,也是酒筵上的珍品。
  • 「裸烤」鰣魚誰見過?烤箱溫度是關鍵!
    鰣魚魚鱗細嫩,富含脂肪,鮮美的味道多半源自於此,因此烹製時無需去鱗。鰣魚可蒸、可煮、可紅燒、可幹烤,尤以清蒸為妙,製作時鱗片中的油脂融化,滲入肉中,使得其口感滋潤細膩、肉質滑潤鮮嫩,充分體現出鰣魚最為原始卻令人驚豔的味道,下面小微就用幹烤和清蒸的烹調手法,為大家獻上兩道美食!
  • 鎮江鰣魚:鮮到骨子裡,每一根刺都值得用心吸吮
    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鰣魚肉細嫩,魚鱗下的脂肪很厚,格外鮮美,因此烹飪鰣魚是不去魚鱗的。但是鰣魚刺多,張愛玲就曾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與張愛玲一般酷愛鰣魚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數,像嚴子陵、蘇東坡、李漁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 「鰣魚狂好者」,何景明、鄭板橋等著名詩人曾賦詩稱鰣魚為「南國絕色之佳」。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遊性魚類,分布中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遊。從八十年代以後野生鰣魚已經絕跡。
  • 鰣魚VS忘不了魚:比細膩賽口味?如美女風情各異,皇帝曾流口水
    漁民特地關照:鰣魚只要蒸8分鐘,不能多也不少。「銀杏8號」的大廚是個高手,很快就把一盤清新雅致的清蒸鰣魚端上來了。大廚沒有放鹽,而是用鹹豬肉擱在魚身上借味,入口的鹹度卻是剛剛好。據說曾有大廚在廚王大賽上,以一道「細雨魚兒出」的清蒸鰣魚,奪得廚王,大致也就是這樣的意境了吧。有趣的是,嚴子陵曾給他的皇帝同學劉秀誇讚過鰣魚,引得劉秀口水長流。
  • 老上海記憶中的美味「江鮮」——鰣魚
    「鰣魚,時也」,因鰣魚洄遊準時而得名,老一輩的上海人都懂得在每年4、5月份,上菜場買一條新鮮的鰣魚,回家只要上鍋蒸一蒸就是一道好菜。但由於過度捕撈,如今野生的長江鰣魚已經被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翻遍整條長江可能都找不到一條鮮活的鰣魚了,這種古時大規模朝貢皇室的魚已經蹤跡難尋。
  • 張愛玲為什麼要「恨鰣魚多刺」?
    有一次香港博物館丁新豹館長來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商談業務,我們假座「豪門酒店」宴請丁館長,上桌的菜譜中有「清蒸鰣魚」(實際上是美國鯡魚),我的同事們向他介紹這是鰣魚。丁館長聽了半天弄不清這是什麼魚,我即用廣東音告訴他:「這是廣東人講的 san lei魚」。」他才恍然大悟。鰣魚在廣東叫「三黧魚」、「三來魚」、「三徠魚」,也見於古書的記錄。
  • 鰣魚為什麼叫鰣魚?
    翻翻資料,富春江鰣魚、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鰣魚、刀魚和鮰魚又稱為「長江三鮮」。這樣,在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兩次評選中,鰣魚都拿了第一。於是,有人說鰣魚為中國最好吃的魚,鰣魚中又以富春江鰣魚為最。  富春江是浙江境內的一條很有文化含量的江,東漢嚴子陵向漢武帝劉秀辭職,給出的理由居然就是捨不得家鄉的鰣魚。嚴子陵就是浙江富春江人。
  • 明清皇帝要「八百裡加急」運送的鰣魚,到底有多好吃?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其實她的「三大恨」是借宋人彭淵才的「五恨」而來,即所謂「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帶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不僅如此,鰣魚在古代還經常是給皇帝運送的貢品。那麼,為什麼古今名人都不約而同地愛上了鰣魚?它到底有多好吃?
  • 美洲鰣魚能否成為中華鰣魚的替代種,養殖風險和對策有哪些?
    美洲鰣魚能否成為中華鰣魚的替代種,養殖風險和對策有哪些?因為如果水溫過低,拉網造成魚體受傷後難以痊癒,最終感染水黴,造成大量死亡;水溫過高,美洲鰣魚代謝速率快,耗氧率大,拉網限制了其遊動,從而降低了獲取氧氣的能力,導致其「瞬間窒息死亡」。綜上所述,美洲鰣魚與中華鰣魚最大的不同在於美洲鰣魚不適於溫水養殖環境。當夏季來臨要格外注意水溫的變化,高溫期間,應儘量減少操作,降低美洲鰣魚的應激反應,為其度過高溫創造適宜的條件。
  • 鰳魚的滋味堪比鰣魚,醬瓜肉蒸鰳魚,鮮甜無比
    去年寫過一篇《人間四月天,鰳魚正當時》,一尾不起眼的鰳魚,我把它與鰣魚聯繫在一起。我從沒見過鰣魚,但耳旁總是縈繞著張愛玲的那句話: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每年的春天,閩南沿海都有大量鰳魚上市,這種最經濟的魚類,成為大眾普通人家最實惠的美味。今天,我要用閩南最不起眼的醬瓜肉來蒸鰳魚,以醬瓜肉的清甜美味滋養鰳魚,那是最家常的本味,烘託的則是老百姓最喜歡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