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鰣魚:鮮到骨子裡,每一根刺都值得用心吸吮

2020-12-21 覓食健康坊

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長江三鮮」。鰣魚肉細嫩,魚鱗下的脂肪很厚,格外鮮美,因此烹飪鰣魚是不去魚鱗的。

但是鰣魚刺多,張愛玲就曾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與張愛玲一般酷愛鰣魚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數,像嚴子陵、蘇東坡、李漁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 「鰣魚狂好者」,何景明、鄭板橋等著名詩人曾賦詩稱鰣魚為「南國絕色之佳」。

鰣魚為溯河產卵的洄遊性魚類,分布中國南海及東海,亦見於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流域的中、下遊。從八十年代以後野生鰣魚已經絕跡。

美食家蔡瀾先生曾公開提及,「正宗的長江鰣魚早在上個世紀就已經被我們吃絕,我們現在能吃到的鰣魚,大多是美國品種……

作為商業秘密,當代鰣魚都是人工養出來的。」大廚們也都承認野生鰣魚與人工養殖者有天淵之別,肉質香味油脂相去甚遠,讓食客不禁遺憾惋惜。

鰣魚的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能溫中開胃,補益虛勞、強壯滋補、溫中益氣、暖中補虛、開胃醒脾、清熱解毒、療瘡。宜連鱗蒸食,鰣魚蒸後,以其流下之油,可塗抹燙傷處。

鰣魚肉嫩味鮮美,鱗下多脂,脂肪含量很高,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對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壓和冠心病等有益。

鰣魚有哪些做法?

清蒸鰣魚

紅燒鰣魚

姜香煎鰣魚

酒釀蒸鰣魚

免責聲明:「樂居生活」所推送的文章,其目的是傳遞更多信息,所發布的爆料不代表本號同意其觀點和其真實負責。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敬請諒解。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

一線潮流情報,一線時尚資訊!編輯:樂居生活,圖文綜合來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分享。你的印象,我封存之;你的時光,我另存為!

相關焦點

  • 張愛玲為什麼要「恨鰣魚多刺」?
    段玉裁和朱駿生都是江蘇籍人士,他們肯定吃過鰣魚,也了解一些有關鰣魚的常識,可是他們也有弄不懂的地方,古人講的「鯦」或「魱」都是生長在海裡的「海魚也」,而他們知道或看到漁民是從長江裡把鰣魚捕撈上來的,於是朱駿生的《說文通訓定聲》中又帶著一種「說不準」的口吻講:「然鰣魚出江中,魱出海中,疑江海都有之」。 《廣韻 之韻》:「鰣,魚名,似魴,肥美,江東四月有之。」
  • 鰣魚味美卻多刺,鰣魚多刺是不是張愛玲的「三恨」?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飲食文化佔據著重要的一角,而似乎大家也都喜歡將一些比較美味的飲食賦予一些神秘的色彩,但是這其中有很多都是錯誤的誤傳。比如,今天小編要說的關於鰣魚多刺是張愛玲的三恨之說。鰣魚是一種比較美味且營養的魚類,也備受大家所喜愛,民間流傳著「寧吃鰣魚一口,不吃草魚一鬥」的說法,可見其鮮美程度之了得!
  • 南通古諺:「寧吃鰣魚一口,不吃草魚一簍」,鰣魚之鮮美無可替代
    著名長江三鮮刀魚、河豚、鰣魚都是海歸一族,歷來是地處長江出海口南通的野生珍貴水產。60年前每年春季漁民都能捕到不少,我們總能看到和吃到它們,現在竟然銷聲匿跡了。最早提出南通長江三鮮的南京大學生物系畢業的地方史副編審達少華先生對我說,現在每想起野生刀魚、河豚、鰣魚,只有望江興嘆了。南通市環保公益聯合會發出呼籲,保護野生動物更需要你我的共同參與!憶昔能嘗鰣魚美古有「蓴鱸之思」,我有鰣魚之思。
  • 長江鰣魚:魚中西施
    但是,這些鰣魚都不是長江鰣魚,反正是根本吃不到了,食材君只能流著哈喇子,想想算了。今天這篇,不知不覺就寫成這麼多,可能是因為吃不到的痛心疾首吧。魚美人鰣魚、刀魚和河豚並稱長江三鮮,三鮮中又以鰣魚口味絕佳,有「魚中之王」美稱。鰣魚也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馳譽千百年。
  • 鰣魚為什麼叫鰣魚?
    翻翻資料,富春江鰣魚、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鰣魚、刀魚和鮰魚又稱為「長江三鮮」。這樣,在全國性和地方性的兩次評選中,鰣魚都拿了第一。於是,有人說鰣魚為中國最好吃的魚,鰣魚中又以富春江鰣魚為最。  富春江是浙江境內的一條很有文化含量的江,東漢嚴子陵向漢武帝劉秀辭職,給出的理由居然就是捨不得家鄉的鰣魚。嚴子陵就是浙江富春江人。
  • 尋味鎮江美食
    鎮江的鍋蓋面過去都是用手擀制的小刀面,現在簡化了,都是用機器壓的面,但是鎮江的面不管怎麼做就是好吃。麵條分為特細、中細、小寬、中寬、大寬,隨你選擇,價格一樣,配以滷水老湯,自製醬油和澆頭,澆頭的種類都會讓你看花眼,有牛肉、紅燒肉、大腸、長魚(即黃鱔)、獅子頭、豬腰、豬肝、餚肉、荷包蛋、五香豆腐乾、五香雞蛋、素雞等等,各種各樣,讓你常常犯「選擇困難綜合症」,因為都想吃。
  • 逝去的美味:長江鰣魚
    張愛玲曾經提到人生的三件憾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足見鰣魚的美味程度,堪比花中海棠,書中紅樓。
  • 鰣魚:文人最「恨」的魚
    荔枝大家都懂,這第二首詩句說的就是今天的主角--鰣魚。這是宋人王琪寫的《望江南·鰣魚》詩,東風送春,當杏子青青,梅子返黃的時節,也是應時的鮒魚上市的季節,邀三二知己,躲入深巷之中,大口的喝酒,品味入味的鰣魚,真乃人生一大樂趣。
  • 濱江鰣魚(揚州江都)
    當人們感慨世事無常,往往企盼時來運轉,於是,鰣魚便成了餐桌上的一道吉祥菜,期望給主客雙方都能帶來吉利,從此「走時」。不過,人們喜食鰣魚,並非僅僅為此,更主要的還在於它的名貴與鮮美。鰣魚與刀魚,河豚一起,被稱為「長江三鮮」,古人也早就有過「河豚過後無珍品,直待鰣魚始值錢」的評價。(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據民國《新修江都縣誌》記載:鰣魚「四月始由海入淡水,濱江處時有之」。揚州濱江一帶,歷來是鰣魚的主產地。
  • 來鎮江必吃的6種美食,每一種都馳名中外,來看看你都吃過幾種?
    大家好,我是尋食小哥:來鎮江必吃的6種美食,每一種都芳香四溢,來看看你都吃過幾種?#鎮江#鎮江,江蘇省轄地級市,位於江蘇西南部,長江下遊南岸,東南接常州,西鄰南京,北與揚州隔江相望,素有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譽。同時,鎮江還是聞名全國的江南魚米之鄉,境內有金山寺、西津渡等眾多名勝古蹟,也有江蘇大學、江蘇科技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在2015年還獲得中國十大活力休閒城市的美譽。
  • 長江鰣魚 | 消失在歷史長河的「魚中之王」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將鰣魚多刺列為人生第一恨,可見其對鰣魚所愛至深。
  • 明清皇帝要「八百裡加急」運送的鰣魚,到底有多好吃?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其實她的「三大恨」是借宋人彭淵才的「五恨」而來,即所謂「一恨鰣魚多骨;二恨金橘帶酸;三恨蓴菜性冷;四恨海棠無香;五恨曾子固不能詩。」不僅如此,鰣魚在古代還經常是給皇帝運送的貢品。那麼,為什麼古今名人都不約而同地愛上了鰣魚?它到底有多好吃?
  • 一道糟蒸鰣魚,惹得乾隆下江南?
    圖片來源於網絡▲不過,吃鰣魚並不一定要去揚州。曾經,在我國南方各大水系,均有鰣魚分布。尤以長江鰣魚、錢塘江流域的富春江鰣魚、珠江流域的西江鰣魚聲名遠揚。在福建近海,以往每年甚至有兩次漁汛。張愛玲曾說人生三大恨事為「一是鰣魚多刺,二是海棠無香,三是紅樓未完」。不過放到今天,對於江邊居民來說,最恨的是「鰣」不再來。自70年代開始,因水溫環境驟變、過度捕撈等種種原因,各大流域的鰣魚逐步陷入功能性滅絕的境地。
  • 鰣魚VS忘不了魚:比細膩賽口味?如美女風情各異,皇帝曾流口水
    在古城鎮江的市中心,有一家叫「銀杏8號」的城市民宿,其標誌是院裡種著一棵有著316年高齡的銀杏樹,因為民宿主人的情懷和特有渠道,幾位老饕在這裡同時品嘗到了「江鮮之王」「河鮮之王」。然而,誰是王中王?先來說素有「江鮮之王」美譽的鰣魚。
  • 遺失的絕色珍饈:鰣魚
    鰣魚肉細嫩,魚鱗下的脂肪很厚,格外鮮美,因此烹飪鰣魚是不去魚鱗的。但是鰣魚刺多,張愛玲就曾說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與張愛玲一般酷愛鰣魚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數,像嚴子陵、蘇東坡、李漁、袁枚等都是歷史上有名的 「鰣魚狂好者」,何景明、鄭板橋等著名詩人曾賦詩稱鰣魚為「南國絕色之佳」。
  • 閻錦文: 閒話鎮江菜
    讀報偶見一句「吃在鎮江」,由此感慨起關於鎮江菜的瑣事。王之書先生在《北京飯店史文》中說「淮揚菜則是一般以揚州為主,並包括鎮江風味的總稱。」關於淮揚一說最早見於《書·禹貢》中的「淮·海惟揚州」。其地域之廣則有南北朝著名詩人瘐信《哀江南賦》中的那句「淮海維揚,三千餘裡」。鎮江菜當屬淮揚自然也是情理之中。鎮江菜自然凝結著鎮江的人文和風土人情。
  • 用心做好每一道菜——西湖文化茶樓的舌尖美食
    我們每天都在做著各種事情,因態度和方法不同,結果也大相逕庭,區別在於每個人的用心程度
  • 鰳魚的滋味堪比鰣魚,醬瓜肉蒸鰳魚,鮮甜無比
    去年寫過一篇《人間四月天,鰳魚正當時》,一尾不起眼的鰳魚,我把它與鰣魚聯繫在一起。我從沒見過鰣魚,但耳旁總是縈繞著張愛玲的那句話: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鰳魚模樣長得與鰣魚相似,連滿身的骨頭都一樣,據說原本同宗同族,歷經幾世遷徙,鰣魚定居長江,成了文人騷客喜歡的桌上味,身價百倍。而鰳魚,嚮往廣袤的天地,飄蕩在無邊無際的大海,成為大海中的一粒塵埃。但即使是塵埃,一顆紅心不變,鮮美的味道和鰣魚是一個樣。
  • 長江三鮮之首鰣魚將上市民餐桌 鮮嫩無比(圖)
    市民平時很難吃到的鰣魚,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嘗鮮了。    首次引進4000尾鰣魚    昨天上午,即墨市海洋與漁業局漁業技術推廣站站長王凱先介紹說,鰣魚是長江中的極品魚類,屬於洄遊魚類。近幾年,長江野生鰣魚難覓蹤跡。隨著鰣魚人工養殖成功,在江南一帶又出現了鰣魚美味。由於鰣魚對水溫和環境要求比較高,在江北地區養殖一直沒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