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糟蒸鰣魚,惹得乾隆下江南?

2020-12-11 愛麗絲的零食屋

中國的鰣魚是鯡魚中的一種,但不是近年來市面上常見的西鯡、長尾鰣。封建王朝時代,鰣魚是百年貢品,是滿漢全席中尤為重要的一種食材,以其鮮美為世人所知。

有「魚中之王」美稱的鰣魚,和江刀、河豚並列為長江三鮮,皆以脂美清鮮的口感受人鍾愛。四百多年前,對於帝王,活鮮鰣魚在紫禁城仍是極為難得的奢侈美味,沒有生活在產區的尋常百姓只能憑聽聞想像。

令帝王將相、文人富商垂涎不已的鰣魚,是如何發射魅力的?

鰣魚愛鱗,蘇東坡還給它取名惜鱗魚

若把全部江鮮聚集起來辦一次選秀大賽,C位毫無疑問是鰣魚的,高富帥人設完全立得住。

體寬似橢圓白玉盤,鱗片大而薄,略閃著藍綠色、銀白色的光澤,放在時尚圈可謂前衛。

在長江四鮮「銀魚、刀魚、鮠魚、鰣魚」裡,最早成為貢品的也是它,人稱刀魚的plus版,個頭是刀魚的3倍多。

和刀魚一樣,鰣魚也是一種對環境要求極為苛刻的洄遊類魚。平時棲於海中,每年春末進入長江產卵,到秋季再回到海中,年年準時往返,故稱鰣魚。

它性情勇猛,追求速度與激情,遊泳超快,加之魚鱗鋒快,其它魚類碰到它,就會被它腹下稜形鱗劃傷,故人稱「混江龍」。但它的肺活量又比別的魚差點,離水即死,極其嬌貴,而且只要一變質,就是一啄糟,所以又名「糟鰣魚」。

估計沒有魚能像鰣魚一樣愛惜魚鱗。它一碰到漁網就束手就擒,不掙扎,只因怕魚鱗被擦掉。蘇軾一見這魚甚有典雅清高的品性,寧保鮮活美貌也不願苟活,讚美其為「南國絕色之佳」,取名「惜鱗魚」。

最讓食客念念不忘的,也是它的魚鱗。一片片大而薄的鱗片裡,油脂豐腴,是一道不可捨棄的美味。雖然刀魚的魚鱗也不去除,但鰣魚是因為味美,而刀魚是鱗細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烹飪時,定要保留魚鱗,或拿金絲線串起魚鱗以方便嘬食。而烤好後的魚鱗片片捲曲豎立,與法國酥炸鯛魚鱗有異曲同工之妙。試著嚼嚼魚鱗,有滋有味,齒間像是在嚼浸了汁水的瓜子仁。

一道糟蒸鰣魚,惹得乾隆下江南?

中國人對鰣魚之美的欣賞巔峰出現在明清。唐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明有「白日風塵馳驛騎,炎天冰雪護江船」,後者說的就是鰣魚獻祭權貴之路。

鰣魚過於嬌嫩,帝王想在紫禁皇城內吃到鮮活的鰣魚,頗為不易。

為了一口鮮,明朝專設鰣魚廠,魚出水入冰,再以豬油封冰,送魚小哥千裡加急配送,人在途中不準吃飯,只吃蛋、酒和冰水,晝夜不息。後因大臣進諫此舉過於擾民傷財而廢止。所以,皇上一般吃到的只不過是醃鰣魚。

宋人蘇軾、王琪筆下鰣魚的時鮮風味勝過江南第一鮮鱸魚,帝王卻只能吃醃鰣魚?!乾隆第一個不樂意,趁著下江南的時候,專門去揚州吃糟蒸鰣魚,《揚州畫舫錄》都記下來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過,吃鰣魚並不一定要去揚州。曾經,在我國南方各大水系,均有鰣魚分布。尤以長江鰣魚、錢塘江流域的富春江鰣魚、珠江流域的西江鰣魚聲名遠揚。在福建近海,以往每年甚至有兩次漁汛。

張愛玲曾說人生三大恨事為「一是鰣魚多刺,二是海棠無香,三是紅樓未完」。不過放到今天,對於江邊居民來說,最恨的是「鰣」不再來。自70年代開始,因水溫環境驟變、過度捕撈等種種原因,各大流域的鰣魚逐步陷入功能性滅絕的境地。

70年代後,「鰣」不再來?

為留下這種串聯起無數歷史和文化的江南風物,我國在建國初期就開始探索鰣魚人工繁育和養殖技術。養殖場通過根據鰣魚習性,全程模擬自然洄遊生態,成功養殖了鰣魚。於是,鰣魚又以人工養殖的形式重返餐桌。

五月正是吃鰣魚的時節,肉質最為鮮美。我們尋到的長江鰣魚,是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華大海洋、中洋現代漁業共同研發養殖的,官方取名叫「中洋鰣魚」。

養殖的長江鰣魚,父母血親來源於野生的長江鰣魚,出生於國家級良種場,生活在模擬長江水文環境的南通漁場裡,飲食完全由人工照料。經過2年,長成1.5斤重的養殖長江鰣魚,外觀、品質、口感接近野生的。

膘肥體壯,魚鱗之下儲藏有豐富的脂肪。蒸熟之後,油脂滲入魚肉之中,腴美驚豔。用筷子輕戳,魚汁就從皮下立即湧出。先吃一口魚肉,再吃一塊被鰣魚蒸汽寵幸過的火腿、筍片,簡直犯了選擇困難症,一邊感嘆著真好吃,一邊激烈思考著下一筷子該夾哪裡。

所以,小夥伴們若是不想再通過東南亞地區的長尾鰣或大洋彼岸的舶來品美洲西鯡來聊以自慰,可以嘗嘗這尾養殖的長江鰣魚,看看能否喚醒你們世代相傳的江鮮記憶。

從古至今,鰣魚怎麼吃?

漢朝時流行鮮鰣魚清蒸下酒。東漢名士嚴子陵,因難捨鰣魚之美,曾婉拒漢光武帝劉秀的徵召。

到了宋朝,清蒸鰣魚時,常臥以火腿、香菇等,吃時蘸以鎮江香醋,配以新鮮薑絲,其味鮮腴肥美無窮。蘇軾因此寫下「芽姜紫醋炙銀魚,雪碗擎來二尺餘;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蓴鱸。」的食評。

如今,清蒸依然是鰣魚吃法的主流,江浙名菜就有一道清蒸鰣魚。

明朝時,鰣魚之美傳遍中原內外。為了常年吃到鰣魚,能久久儲藏魚的糟法開始流行。《金瓶梅》書中的吃貨應伯爵說:「你們哪裡曉得,江南此魚,一年只過一遭。吃到牙縫裡,剔出來都是香的。公道說,就是朝廷還沒吃哩!」

在清朝,袁枚在《隨園食單》中還提到了油煎鰣魚、蜜酒蒸食的方法,千萬不能切成碎塊加雞湯煮,或者剔掉魚背骨,只取魚腹,否則鰣魚真味就全失了。

到今天,鰣魚吃法特別豐富,紅燒鰣魚、酒釀鰣魚、酒釀蒸鰣魚、砂鍋鰣魚、網油鰣魚、苦筍鰣魚、苦瓜燜鰣……現在有生態養殖的鰣魚,可以試著燒一次,解解饞。

相關焦點

  • 鰣魚:文人最「恨」的魚
    魚鱗是鰣魚的最精華的部分。據說,隨著食客的口味越來越高,有一些高級飯店的廚師做清蒸鰣魚時,就把鰣魚的鱗片取下來用線串好,蒸的時候再放在鰣魚身上,讓鱗片中的營養成分隨著蒸出的汁水滴到鰣魚身上,這樣既可以保留鱗片中的大部分營養,又在形式上花樣翻新,吸引眼球。
  • 蒸菜七款勝在味道,第一道就是《海派糟蒸鰣魚》!
    提示:點上面炊煙大廚關注看更多海派糟蒸鰣魚
  • 乾隆下江南,都吃了什麼呢
    以前有段時間,很多地方的飯店都推出來一些菜,冠名「乾隆御膳」,號稱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所食御膳。從商家的角度來說,這事其實無可厚非。只不過有的商家所推出的「乾隆御膳」,和真正的乾隆御膳相去甚遠,這就讓人有些啼笑皆非了。 乾隆下江南,究竟都吃了些什麼呢?
  • 逝去的美味:長江鰣魚
    到了明清兩代,鰣魚不僅僅是席上珍品,還成了被列為皇室貢品,因而鰣魚也成為社會等級和身份的象徵。《金瓶梅》中就提到了「糟鰣魚」:「……落後才是裡外青花白地磁碟,盛著一盤紅馥馥柳燕蒸的糟鰣魚,馨香美味,入口而化,骨刺皆香。」
  • 糟味是江浙菜的專利嗎?
    ,蓋蓋封存兩三天,就可得到糟香撲鼻的美味;在無錫,傳統名菜「糟扣肉」展現出另一種糟香,製作時先將五花肉入冷水鍋,煮至五成熟,再撈出洗淨,加調料燜 30 分鐘,最後以醬油、香糟蒸至酥爛而不脫形,皮朝下在碗中完成切片,倒扣裝盤。
  • 「舌尖上的安豐古鎮」乾隆下江南創辦滿漢全席的秘密!
    【舌尖上的安豐古鎮】乾隆下江南創辦滿漢全席的秘密!文|王舒然 安豐,始建於唐開元年間(713),唐時隸屬於淮南道揚州(今東臺市安豐鎮),因雄厚經濟實力誕生了中國獨一無二的海鹽文化和大運河文化,素有「吳頭楚尾」的美譽。
  • 南宋有「蒸鰣魚不去鱗」的秘籍,為何現代給鰣魚去鱗,也同樣好吃
    「清蒸鰣魚」,書中明文標註:蒸製鰣魚不可去鱗,去鱗則味盡失。也不知是不是吳氏廚娘太有名氣,從南宋之後,每每見到古籍中關於蒸製鰣魚的記載,都標註著不去鱗。甚至直到現在,浙江上海等附近地區的人們,蒸製鰣魚時都不會去除魚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吳氏所說的「味」,究竟是什麼味呢?
  • 鰳魚的滋味堪比鰣魚,醬瓜肉蒸鰳魚,鮮甜無比
    去年寫過一篇《人間四月天,鰳魚正當時》,一尾不起眼的鰳魚,我把它與鰣魚聯繫在一起。我從沒見過鰣魚,但耳旁總是縈繞著張愛玲的那句話:人生有三恨,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鰳魚模樣長得與鰣魚相似,連滿身的骨頭都一樣,據說原本同宗同族,歷經幾世遷徙,鰣魚定居長江,成了文人騷客喜歡的桌上味,身價百倍。而鰳魚,嚮往廣袤的天地,飄蕩在無邊無際的大海,成為大海中的一粒塵埃。但即使是塵埃,一顆紅心不變,鮮美的味道和鰣魚是一個樣。
  • 濱江鰣魚(揚州江都)
    當人們感慨世事無常,往往企盼時來運轉,於是,鰣魚便成了餐桌上的一道吉祥菜,期望給主客雙方都能帶來吉利,從此「走時」。不過,人們喜食鰣魚,並非僅僅為此,更主要的還在於它的名貴與鮮美。鰣魚與刀魚,河豚一起,被稱為「長江三鮮」,古人也早就有過「河豚過後無珍品,直待鰣魚始值錢」的評價。(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據民國《新修江都縣誌》記載:鰣魚「四月始由海入淡水,濱江處時有之」。揚州濱江一帶,歷來是鰣魚的主產地。
  • 明清時期湖南的鰣魚
    一般認為,鰣魚最著名的產地是在長江入海口的沿岸各地,「因為此時,鰣魚進入性成熟期,鱗下脂肪最厚,味極美」。學術界目前關於鰣魚的文化史研究中,也多以江浙地區作為分析的中心。事實上,地處長江中遊洞庭湖以南的湖南省,歷史上也是鰣魚的產區之一。明清時期,長沙、嶽陽、常德等地都有鰣魚出產,出現了以「網油蒸鰣魚」為代表的湖湘名菜,湘籍文人詠鰣魚的詩文更是數不勝數。
  • 烏魯木齊也有江南style!南翔小籠包、水晶河蝦仁、長江鰣魚……舌尖上的江南味道都在這個小庭院裡!
    這個江南庭院,四周是廂房,中間是個天井小院,通過一條長廊就可步入到小院之中。抬頭看精緻的燈籠,已經被上面的圖案帶到了如畫江南。醬鴨醬鴨是江南等地傳統風味名菜之一。外皮醬色深厚,有光澤,據老闆介紹這道菜重湯重醬油,口感比較甜,在江南地區是道過節必備菜。
  • 江南人的吃魚時間表
    四月鰣魚加蔥須" 鰣魚入市河豚罷,已破江南打麥天。"每年四月,鰣魚開始走上人們的餐桌。鰣魚形秀而扁,似魴而長,最大的可達十餘斤,其鱗耀耀入目。初起水時,銀白鮮嫩,華麗無比。因為鰣魚鱗中富含磷脂,遇熱即能化成脂膏滲入魚肉而生成豐腴的口感和獨特的鮮美,所以,蒸鰣魚的方法也有別於其他魚種,首先是不能去鱗,其次是不能水洗,剖腹去腸後,只需用潔淨紗布輕輕抹擦一下即可,然後在魚腹內放入冬菇、火腿片、冬筍片等輔料後用網油包上鰣魚,置於盤中加各種作料,上籠蒸至網油融化,便可出籠上桌。這樣蒸出來的鰣魚,鮮汁飽滿,用筷子在魚身上輕輕戳一下,就能見魚汁如泉湧。
  • 乾隆六下江南:羅曼蒂克的消亡
    陪他一道的是崇慶皇太后和眾位妃嬪。他們從正陽門出發,隨行侍衛隊、儀仗隊浩浩蕩蕩,綿延數十裡。乾隆皇帝頭戴黑色行冠,身穿石青色行褂、黃色行裳,腳上蹬著黑色緞靴,坐騎是一匹白色駿馬。此行目的地,是他最熟悉又最陌生的江南。往返行程共計5800裡,歷時三個多月。之後,他在任上又曾五下江南。
  • 韓店村與乾隆下江南
    這還要與清朝時期的乾隆皇帝下江南有關係呢。此時的清朝乾隆皇帝效仿其爺爺清朝康熙皇帝下江南微服私訪的事情,乾隆皇帝先後六次下江南。其六下江南的目的是:蠲賦恩賞、巡視河工、觀民察吏、加恩士紳、培植士族、閱兵祭陵。乾隆帝六下江南,有得有失,有利有害。
  • 長江鰣魚:魚中西施
    和家人、朋友們的聚會,席間也會點上條鰣魚。但是,這些鰣魚都不是長江鰣魚,反正是根本吃不到了,食材君只能流著哈喇子,想想算了。今天這篇,不知不覺就寫成這麼多,可能是因為吃不到的痛心疾首吧。魚美人鰣魚、刀魚和河豚並稱長江三鮮,三鮮中又以鰣魚口味絕佳,有「魚中之王」美稱。鰣魚也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馳譽千百年。
  • 鰣魚5種最好吃的做法,簡單美味又下飯,看看你喜歡吃哪種?
    說到鰣魚呢,可能長江下遊一帶的朋友都會比較熟悉,鰣魚產於中國長江下遊素譽為江南水中珍品,古為納貢之物,為中國珍稀名貴經濟魚類 ,鰣魚與河豚、刀魚齊名,素稱「 長江三鮮 」。這期的美食教程,天健美食坊就準備給大家分享一下鰣魚的幾種特色吃法,喜歡吃鰣魚的朋友們就趕緊圍觀吧,喜歡美食的朋友們也別忘了給我點個關注,我每天都會更新分享不一樣的美食教程,相信總有一道會是你想學的菜餚噠!
  • 江南的三月是吃貨的季節!16種時令限定,錯過再等一年!
    杭州江南春糕團店解放路49號「江南春」是杭州老底子的糕團點心店,一天銷量2萬隻。糯米皮使用傳承了六七十年的石磨轉軸,打出來的糕,細膩綿密有韌勁。這家店的名氣就在於用料新鮮,常溫下只能保存3天。上了年紀的老杭州人都喜歡這家店的美味,因為那是一直沒變的小時候的甜蜜味道。
  • 網油清蒸鰣魚——上海名菜
    ,為江南三味之一。清蒸鰣魚原為江蘇名菜,上海引進後改造,此菜魚身銀白,肥嫩鮮美,爽口而不膩,其口味鮮美,可酒釀,更符合上海人口味。基本介紹網油清蒸鰣魚是上海市的傳統名菜,屬於滬菜系。有健脾開胃、補虛養身、營養不良調理功效。
  • 乾隆皇帝下江南都幹了什麼?難怪他執著於下江南
    由此可見,為了迎接乾隆南巡,鹽商積極捐銀,豪擲千金,同時也側面表現了鹽商財力雄厚,江南經濟發展十分可觀。 乾隆十四年八月,有官員上奏表示乾隆曾經西巡至五臺山、東巡至曲阜,還舉行了木蘭秋獮典禮,唯獨沒有下江南。江南地區物資豐饒,氣候宜人,當地百姓十分渴望皇帝的來臨,因此懇請乾隆南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