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家拍磚:長江鰣魚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名貴的魚,素有長江三鮮之首的稱謂,4、5月份,正式吃吃魚的好時候,五一放假,和家人、朋友們的聚會,席間也會點上條鰣魚。但是,這些鰣魚都不是長江鰣魚,反正是根本吃不到了,食材君只能流著哈喇子,想想算了。今天這篇,不知不覺就寫成這麼多,可能是因為吃不到的痛心疾首吧。
魚美人
鰣魚、刀魚和河豚並稱長江三鮮,三鮮中又以鰣魚口味絕佳,有「魚中之王」美稱。鰣魚也曾與黃河鯉魚、太湖銀魚、松江鱸魚並稱中國歷史上的「四大名魚」,馳譽千百年。
鰣魚和刀魚都是洄遊的魚類,每年春夏之交,櫻桃紅時,鰣魚從大海中洄遊到江河中產卵,產卵後再遊回大海,時間觀念很強的。所以說以鰣魚也稱時魚,取其「來去定時」之意。鰣魚箭頭燕尾,銀鱗閃爍,端的生的漂亮。而且特別愛美,非常「惜鱗」,為了保持容貌的完整美豔,魚一出水,便香消玉損。因為金貴和薄命,得雅號「魚中西施」。但實際上,鰣魚性猛,遊擊迅速,魚鱗鋒利,所以又稱「混江龍」,這麼看,鰣魚雖外表如花,實則女漢子一枚啊。
貢魚二百年
鰣魚不僅長江有,錢塘江、閩江、珠江等靠近入海口的江河都有鰣魚出沒,只是時間不同,如廣東諺語「春鯿,秋鯉,夏三黎」。這裡所說的三黎就是珠江鰣魚。
過去鰣魚以長江下遊鎮江、南京產量較多,產季為4、5月份;蕪湖、安慶等地水域產季為5、6月份。鎮江因為水深浪急,被認為這裡的長江鰣魚品質最好。當年一江之隔的揚州,不僅商賈名流薈萃,也雲集了全國最優秀的廚師,因此,揚州是舊時品鰣魚最佳之地。
鎮江產的長江鰣魚從明代開始進貢,每次都是把剛打上來的鰣魚用冰保鮮,飛馬快船入京師,三千裡水道限時44小時運送到,由於過於勞民傷財,到康熙二十二年廢除鰣貢。但是,大吃貨康熙爺怎能忘掉這個鮮美的「西施」,他六下江南,竟有十二次在揚州一嘗鰣魚之美。
鰣魚多刺 海棠無香
鰣魚有兩大特點,一個入菜不去鱗,一個是多刺。先說多刺,但凡鮮的河鮮江鮮,都是多刺的,海魚除外。張愛玲的人生三憾是: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可見愛吃的女文青有多糾結。
再說不去鱗,鰣魚鱗片極富脂肪,故烹時須留鱗,烹鰣魚仍以清蒸最佳,魚要從頭到尾片成兩片,配香茹火腿筍片等,加調料上蓋網油,猛火快蒸,再撒胡椒粉備薑絲香醋蘸食,滋味鮮美。魚上桌後,還可將魚鱗小心扒下,與小花生米同炸,又一番鮮美滋味。
過去在民間,烹鰣魚是檢驗新媳婦家經濟實力的一種方式,食材君少時讀書看到這樣的故事,新媳婦入門第一次做鰣魚,端上來香氣撲鼻,但婆婆的臉拉得比馬臉還長,究其原委,是因這盤鰣魚的鱗片已經不見了,但味道鮮美,不知何故,吃到盤底,方見媳婦用絲線穿成串的鰣魚鱗片,婆婆終於笑逐顏開。
下圖是三種美洲鰣魚
現在吃的是什麼鰣魚
現在想吃到長江鰣魚,根本沒戲。長江鰣魚在最近10年,沒有捕撈記錄了。由於頻臨滅絕,長江鰣魚也被定位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所以,今後即使有,也吃不到了。
我們現在吃到的大部分鰣魚有兩類,一類是海鰣魚,是洄遊到海裡後捕撈的,大部分來自東南亞。還有一種是養殖的美洲鰣魚,我國02年開始養殖鰣魚,種苗都是從美國進口的美洲鰣魚(多悲催啊),一粒魚卵高達2萬元。不過培育算是成功,但價格也不菲,每斤在500元左右。食材君沒吃過真正的長江鰣魚,無法對比。據吃過的老饕咗著牙花子回憶,那是根本沒法比的。
磚家碎碎念:美國鰣魚魚籽
在美國,美洲鰣魚的魚籽可比鰣魚要貴吃十幾倍,做法如下:鰣魚魚籽用清水衝洗後,把魚籽攤開,加入細鹽,胡椒粉,在加奶酪粉或一點麵粉,飯後在平底鍋裡用奶油煎熟。這樣做出的鰣魚魚籽有著萵苣的清香、蜜桔的甜潤、蟹肉的鹹鮮、蛤蜊的異美等符合的味道。
了解更多食材
點擊本頁左下角「閱讀原文」
或在首頁輸入數字「1」
看食材君為您匯總的精選文章目錄